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6 09:35:17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集】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内容:七年级人教版新教材第五单元,第24课,第2篇散文诗,原为《纸船》,今更新为《荷叶母亲》

  教材分析:

  《诗两首》是七年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一篇自读课文,都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本课的生字词由学生在家独立完成。内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关键语句多角度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言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有自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难点: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激情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心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生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生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3:世界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

  师:是的,一次回眸,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了解作者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再读课文(男女交叉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各种方式)。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朗读感悟,感知作者情感

  师:诗言志,诗传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1:母亲对子女的爱,因为荷叶荫蔽红莲。

  生2:子女对母爱的赞颂,从文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可看出。

  师:这两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感悟,走进作者的心里表现很好。

  四、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写作特色,激发情感体验

  生1:荷叶是母亲的`形象。

  生2:红莲是子女的形象。

  生3:风雨是生活中的困难。

  师: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

  (学生试写,老师指导)

  生1:母亲的伞,我是伞下的孩子。

  生2: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生3: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生4: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

  五、拓展延伸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思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本诗以花映人,抒发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比喻新颖,语言清丽,感人至深。

  六、作业:

  1完成练习研讨与练习一、二;

  2、在名著导读《繁星》、《春水》选择一首诗进行赏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3、 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

  4、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5、 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解题

  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

  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书后词语。

  2、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

  (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

  (3)还写了什么?(夕阳和海鸥)

  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

  5、组织讨论: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样的黄昏。

  四、试着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五、作业

  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修鞋姑娘》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多少,热情周到地为“我”服务,赞扬了修鞋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本文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先写“我”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接着具体写修鞋的经过,最后写“我”继续在长街深巷寻找修鞋姑娘。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重点写了“修鞋”和“付钱”两部分内容。作者非常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

  本文言语朴实,表达清晰,学生较容易理解。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阅读能力和判断评价的能力,在读文学文的同时也会有比较清晰的感悟,这可以成为学生批注的内容,同时也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契机。但是要想把课文升华到“赞美诚信,呼唤诚信”的高度则有一点的困难,还需要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为此通过掌握心理活动地描写展开教学显得切实而有效。

  三、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修鞋姑娘真诚、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诚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策略:

  文章笔触细腻,感情真挚而充溢,是有感情朗读的好材料。所以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中表露自己阅读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进而表达自己的阅读所得。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板书“鞋 ”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是怎么写好的?读什么?)

  强调读音引导学生用“鞋”字组词,板书“修鞋”;引导学生谈对“修鞋”的认识,随机板书“钉、绱”,强调“钉”是一个多音字,并引导学生练读课文中 “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一句话,加深对“钉”的印象;引出问题“谁修鞋?”,引导学生对“姑娘修鞋”和“修鞋姑娘”进行比较,感悟顺序变了,课文的重点也就变了,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定位在感悟人物品质上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想一想,课文围绕修鞋姑娘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强调学生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姿势。

  2、学生汇报。(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三)重点感悟,渗透学法。

  1、快速浏览姑娘修鞋的部分,划出描写修鞋姑娘的句子,并做出标号。

  2、指名朗读划出来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词语的含义,渗透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句子1:

  而她却坦然地接过去,自信地对我说:“不用绱,钉几个钉子就行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坦然、自信”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并进一步体会修鞋姑娘动作背后的心理活动。

  (2)句子2:

  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同意不同意,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引导读,读出她的修鞋技术的娴熟和动作的利索。

  (3)句子3:

  借着她干活的机会,我看了看这个不起眼的姑娘。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修鞋姑娘外貌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对姑娘艰难困苦生活的写照),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强调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四)默读“我”和姑娘对话部分,并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在句子旁边批注下来。

  创设情境,角色转换,教师和学生一起试读。突出课文中“我”没有直接说的话,引导学生想象“我”会怎样说,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五)分角色朗读“修鞋姑娘”和“我”对话部分。

  1、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

  2、学生展示读,去掉提示语的朗读,但要在对话中把提示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六)深化感情,联系生活。

  1、小组探究“我真惭愧。

  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相信我,还是我相信她呢?”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联系课文中的句子作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2、指导朗读“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环境中,读出这句话的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1)是的,县城非常的大,到哪儿去找啊!然而,我……作者仅仅是在寻找修鞋姑娘吗?他还在寻觅什么?

  (2)学生回答。(寻找诚实、善良和信任。)

  (3)实际上,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心灵的呼唤,他在呼唤诚信,那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

  (4)我们和作者一起去寻找吧!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再次感悟修鞋姑娘的诚实、善良和信任感动了作者。(老师反复引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自己。)

  (七)作业超市,读写结合。

  1、现实篇:

  诚信就在我们身边,一个约定,一个承诺,一个美好的心灵。我们的社会呼唤诚信,我们的生活更需要拥有美好心灵的人,让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记录下感动我们的点点滴滴……

  2、想象篇:

  茫茫人海苦苦寻觅,修鞋姑娘,你在哪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我又见到了那位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

  (八)教师总结。

  诚实善良是一种美德,它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愿我们成为诚实善良讲信用的人,这样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八、板书设计:

  修鞋姑娘

  到处寻找修鞋姑娘

  我回忆修鞋姑娘为”我”修鞋

  真诚、善良、信任人、理解人

  继续寻找修鞋姑娘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

  2、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赏析

  3、体味诗歌的情感,表情朗读全诗

  二、教法:朗诵赏析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生活中有两个词,说出来就让我们每一个人激动不已,一个是母亲,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对母亲我们有报答不完的恩情;一个是祖国,无论她是富有还是贫穷,她都是我们生长的一片乐土,我们有责任使她繁荣富强。在祖国贫困的时候,在一些人迷惘的时候,有些人去国外“享受”生活了,但更多的人却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决心以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的祖国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诗人舒婷,去感受那激越的爱国情怀。请看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二、板书课题: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三、 简单介绍作者:

  舒婷,生于1952年福建泉州。原名龚偑瑜。中国当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神女峰》等。《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唱出了一曲心灵世界的歌。

  四、 学生自读全诗

  1、找出诗中所用的意象

  2、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把握朗诵的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的变化。

  诗人的感情的变化是通过诗的语言显现出来的,因此,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抓具体的语言,要做到三点:因文生义、因义探情、因情定调。

  五、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朗诵第一节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明确:

  所用的意象有: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明确:第一节作者回溯了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的历史心情深沉而悲痛,读的时候要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表达这一沉痛的情感。特别是最后的“――祖国呵”,要低沉,用降调。

  生全体读。

  在第一节中,作者极力写出了祖国的贫穷与悲哀,这是当时的现实的写照。那么,作者是不是因此而消沉了呢?在诗中有没有反映出积极的东西呢?

  明确:作者看到了祖国的贫穷与悲哀,但作者并没有消沉。诗人顾城说过:“黑夜给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求光明。”是的,在这首诗里,舒婷在贫困中也看到了祖国的不屈,看到了在灰暗的色调下压抑不住的活力和希望。祖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进,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显得是那样的艰难: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在历史有隧洞里蜗行摸索,都是祖国不屈于现实的写照。这是祖国的希望所在,是我们建设美好的祖国的力量的泉源。朗诵的时候要低沉而不压抑,把作者的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

  六、 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齐读第一节。

  七、 按照上面的方法分析第二节。

  明确:所用的意象:花朵

  前两句是对第一节的总结,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本节是一个过渡,是一个内容上由写祖国的贫困到写的希望的一个过渡,也是诗人感情由深沉、悲痛转向高昂、激越的一个过渡。

  在第一节暗示希望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揭示了希望的存在:是飞天袖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引导学生分析“未落到地面”的含义。

  学生齐读第二节。注意:语调渐高,显示出看到希望后的激动。最后的“――祖国呵”用平调读。

  八、按以上方法分析三、四节,要求学生分读、合读。要感情充沛。

  3、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

  4、乳房

  这两节感情高昂、激越,要特别注意读时给以充分的展现,在语速上要由慢而渐快。

  九、全诗感情的变化也体现在用词的变化上,在写祖国的贫困悲哀时,作者用了色彩比较暗的词语,以后逐渐明朗、亮丽。提示深重注意并找出这些词。

  十、分析诗中的“我”的形象

  十一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读全诗,仔细体味诗的内涵,为下一步朗诵和背诵打基础。

  十二、找学生朗诵全诗。

  十三、总结:上下几千年,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独立完整,为了民族的繁荣富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2200多年前,一位老人披发行吟于江畔,他想以自己孱弱的肩膀,扛起岌岌可危的楚国的江山,当听到郢都被占时,他绝望了,毅然纵身投入江中,以身殉国。安史之乱时,也是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他担忧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吟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还有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诗人陆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国破已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斯人已逝,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诗人舒婷,和她一起去感受那激情澎湃的爱国情怀。

  师朗诵全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相关的文学常识。

  2) 理清《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的情节内容,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2. 情感与态度

  把握课文的矛盾冲突,具体分析矛盾冲突的思想根源,明确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3.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从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时代等环境因素来透视人物的复杂性格

  2) 鉴赏本文人物精妙的语言。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强调小说情节特色以及人物性格分析。主要采用剥落法去体会作品情节的“层层铺垫,推举高潮”的设计;采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具体场景中对人物进行比较分析,透视人物复杂性格,昭示人物关系与矛盾。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清《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的情节内容,深入地理解宝玉挨打的原因,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了解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与人物。

  2、预习全文,识记基础字词。

  3、阅读第二单元扩展阅读中《<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了解本文在《红楼梦》中的地位,熟悉本文情节、人物与前后的联系,整体把握情节。

  二、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简单介绍了《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今天我们来深入地理解一下《宝玉挨打》这一篇课文的情节内容。

  三、在第二单元扩展阅读中的《<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说,“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具体由三方面阐述:(1)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2)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3)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

  四、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 “打”、“救”

  具体地说可概括为:

  1、宝玉挨打的原因(开端、发展)

  2、宝玉挨打(高潮)

  3、王夫人救宝玉

  4、贾母救宝玉

  5、王熙凤指挥抬走,袭人服侍(结局)

  五、深入分析故事情节

  (一)宝玉挨打的原因。

  1.宝玉无精打采

  2.忠顺王府来找琪官

  3.贾环诬告宝玉淫辱金钏儿,导致金钏儿跳井自杀

  这些都是导致宝玉挨父亲打的一系列直接原因,使贾政的怒气逐渐地积聚起来了。后面的挨打是必然的了。

  (二)找出贾政对这几件事情的表情反应

  明确贾政的态度和表情的变化。

  1.见他惶悚——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

  2. 听了这话——又惊又气

  宝玉招认认识琪官——此时气的目瞪口歪

  3. 贾环告状——气的面如金纸,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

  见到宝玉——眼都红紫了

  分析:宝玉挨打是因为他做了一些令他父亲生气的事情,贾政也不是一开始就怒气冲冲,怒气是慢慢积聚起来的,就好像海水的潮涌,开始只是微有波澜,接着开始浪头渐涌,越积越高,然后就惊涛大作,狂风巨浪都来了。

  (三)贾政怎样打宝玉的?

  找出贾政打宝玉的句子。

  1.小斯打

  2.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

  3.贾政便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

  4.便要绳索来勒死。

  打了后的样子:

  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

  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

  原因:恨铁不成钢。

  六、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情节上的特点

  在第二单元扩展阅读中《<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说,“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结合课文,具体由三方面阐述:

  (1)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有社会的必然性;有情节的'必然性,挨打是必然的。)

  (2)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高潮”的情节波澜起伏,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

  (3)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挨打的原因是偶然的)

  结合课文本文的故事情节,看看小说是如何体现的。

  七、练习:

  1.课后阅读《红楼梦》

  2.探究问题:有人说贾政是个严厉的父亲;有人说贾政是个残忍的父亲。有人说贾政是个自私的父亲,他根本就不爱宝玉;也有人说他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他很爱宝玉,你有什么看法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意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听写词语

  二、导入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五、积累词语

  六、整体感知课文

  七、小练笔

  学生写词语,并纠正。

  根据学习目标,读课文。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生字,词语。

  组内总结记字方法,延伸形近字。

  代表发言

  找出相关词语,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体会作者童年的.美好的回忆,诗一般的句子。

  你的童年里有什么?仿照4——7自然段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明确写作目的;

  2、体会诗歌在表达上的方法;

  3、朗读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4、培养与人真诚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活动,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真诚。真诚的感谢,真诚的`帮助,真诚的劝告,真诚的交流。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与别人交流时的诚意时,请听著名作家金波的一首抒情诗——《用目光倾听》。

  二、学习

  1、课题质疑;

  2、从第一小节中寻求答案——“用目光倾听”就是与别人交流时,要望着对方,

  3、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充分朗读全诗,寻找韵脚。

  4、介绍作者金波和诗体(十四行诗)。

  5、分小节朗读诗文,说说你对诗节的感受,老师适时补充。

  6、进一步熟悉诗体,体会诗歌在表述上的方法。

  7、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背诵。

  三、延伸:

  在与人交往、交流中,注重眼睛的对视、目光的倾听,真正做到以诚待人。

语文教案 篇8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学科:语文

  2、课时:2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百度搜索了解瑞士国家的地理情况、气候知识。

  (2)学生利用百度搜索认识燕子,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

  (3)学生利用百度搜索了解关于保护鸟类的法律常识。

  教学课题:6、燕子专列

  教材分析:

  《燕子专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文进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途经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发现这一险情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的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本文体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营造起来的温馨和谐的生活空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之间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2)学习本课生字,积累优美词语。

  (3)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4)写一写自己对小姑娘贝蒂的心里话,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想要减肥就选收腹机有用吗使学生深入认识燕子遭遇的险境:恶劣气候导致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2)通过研读重点句子、课堂拓展训练让、演练法让学生感受人们关爱燕子的真挚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2、教学难点:

  感悟恶劣气候与环境和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

  效果。

  教学策略:

  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人类给予动物的爱,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人文的熏陶。

  2、使用朗读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采用自主、合作、评价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资源准备:PPT课件,燕子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识记“欧洲”、“瑞士”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课。

  1、播放火车鸣汽笛的声音(由近及远),指名说说自己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

  2、教师给予肯定:在欧洲瑞士这列漂亮的火车正准备出发。出示外形漂亮的列车动画图片,点击列车图像溶换成瑞士地图,近镜头拉大显示瑞士国家,初步认识瑞士的概况。

  6、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的完美结局。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作者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

  3、自由朗读第一段,完成练习。这是一列怎样的火车?装载着怎样的乘客?尝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三、品读重点词句,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语句的不同语气。

  3.感知“地心引力”的科学常识,有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

  课前准备

  1.生字学习课件,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故事的动画。

  2.“磁石引力实验”“两个地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用具。

  第 一 课 时

  激趣导入

  1.老师将自己的手贴在黑板上,用粉笔勾勒出手的轮廓。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手也画在黑板上?”

  师指着黑板上画出的`小手问:“这些小手都能做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2.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双特殊的手──(师板书:地球爷爷的手)

  “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它能做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地球爷爷真有手吗?是什么样的手呢?再读课文,帮小白兔找找答案。

  讨论交流,领会内容

  1.地球爷爷的手看得见吗?

  2.地球爷爷的手指的是什么?

  3.借助实验,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心引力”。

  a.请小朋友用吸铁石来吸一吸铁皮,看看有什么感觉?

  像这种吸引其他东西,能把其他东西拉过来的力量就是一种引力。

  b.演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动画。

  c.在课文里,找出“地心引力”的例子。

  读文记字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学生自识生字的情况,并进行正音。提醒易错字音:俩(liǎ)、引(yǐn)。

  3.用生字组词扩词。

  4.同桌互读互听互纠正。

  第 二 课 时

  趣味朗读,深入领会

  1.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角色,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角色的语气。

  如:小猴子──欢快、有礼貌、奇怪;

  小兔──有礼貌、惊奇;

  猴爸爸──慈祥、和蔼;

  地球爷爷──稳重、有力。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了解或感觉到的地心引力。

  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要写的字。(本课全是左右结构的字)

  3.师范写“球”“刚”,同时提醒:注意区别“王”与“王字旁”的异同;“足”作偏旁时,“捺”要变“提”;“木”作偏旁时“捺”要变“点”。

  4.学生练写,师巡视辅导。

  拓展实践

  小试验:地球的引力

  1.想想、做做,小组讨论讨论,举出一些说明地球有“手”的例子。

  2.试验:跳一跳,看自己能跳多高。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跳”的画面,讨论:在月球上为什么宇航员能跳那么高呢?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31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一,地球爷爷的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1-20

(经典)语文教案01-19

[经典]语文教案02-04

语文教案(经典)02-26

语文教案(经典)11-16

语文教案【经典】12-30

语文教案[精选]01-24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古诗教案05-27

语文教案(精选)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