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评议
二、探究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整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不懂的问题。
3、师巡视,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形成问题组:
什么是巨人?
说说“当我们领到巨人的身份证,才有资格在时代的舞台上微笑”一句话的意思。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针对以上问题再次展开讨论,师指导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师评议、点拨
6、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拓展创新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术,学生学生在对比中说一说科学的力量。
2、未来社会将是怎样的?科学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3、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用事实证明“能上银河摘星,可入龙宫寻宝,改天换地的‘盘古’传人,天天把新的神话创造”这句话。
四、课堂小结
语文教案 篇2
综合课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并有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
情感:能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操作:.能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并有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
识字、写字。
感受美好的生活。
歌曲《快乐的节日》、生字卡片。
小组合作 表演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课件)老师讲述:在《快乐的节日》欢快优美的歌声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蹦蹦跳跳地来到花园里、草地上,他们尽情地歌唱、欢跳,小鸟在他们面前飞翔,小溪从他们面前流过,他们兴高采烈、朝气蓬勃。 他们为什么那么快乐呀?他们在过什么节日呢?想知道吗?咱们一起去瞧瞧吧!(板书课题:快乐的节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①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本课出现的14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②同桌交流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③请小老师根据出示的生字卡片教读生字,老师给予辅导。
④老师出示词语,全班一起读一读,发现容易错的字,提醒学生注意。(祝贺,祖国,勇敢,丰满,理想,度过,希望,羽毛)
⑤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⑥分四人小组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⑦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偏旁归类识字:"祝"、"祖"都是"示字"旁;
分解部件识字:贺=加十贝,国=口十五,羽=习十习;
形近字比较识字:席- 度;
积累词语识字:希望,勇敢。
⑧生字扩词练习。
如:吹风、吹牛、吹捧; 祝愿、祝福、庆祝; 贺电、贺信、恭贺。
三、指导写字
①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做到写字前心中有数。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中,有2个独体字和4个左右结构的字。4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②注意提示:
"吹"字的"口"旁要写得高而小。
"地"字右边的"也",横折钩要往右上斜,但是不能写得太长;竖要写得高一些;竖钩要拖长,出钩前,先回锋。
"乐"字一共5画,第一笔是横撇,第二笔是坚折,横撇不出头。
"师"字的第二笔是竖撇,不是一竖,第三笔是横不是横撇。
③学生描红、临写,老师巡视检查、指导。
④师生共同评价、修改。
⑤同桌相互欣赏对方的字,给对方提出建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①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轮流读生字。
②谈话导人:这节课,让咱们一起来分享小朋友们的快乐。
二、分节朗读课文,感受快乐
①自由朗读课文。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心情?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并在读中求解。
②分小节朗读,选择你认为快乐的地方再读一读。同桌互读互听互评。
③在伴奏的音乐声中,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小朋友们的欢乐和幸福。
④小组比赛朗读。
三、欣赏歌曲,展开想像
①播放歌曲,学生歌唱。
②同学们,什么节日最快乐呢?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快乐的心情吗?
③听曲子,愉快地朗读课文。
四、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随着课件的画面和歌声,试着自己背一背这篇课文。
方法一:提示关键词语。
第一节小鸟、风儿、我们;第二节:花儿、小溪、他们;第三节:感谢、我们、像、等、就; 第四节:唱啊--跳啊——
方法二:
①唱《快乐的节日》歌曲,根据曲子背诵歌词。
②能背诵的同学自愿站起来背诵。
③在音乐声中,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④学生自由地边唱边跳。
五、小结
在我们这个充满甜蜜、幸福和希望的新时代,每一天都是快乐的节日。
六、分小组编集体舞。
板书设计:
25、快乐的节日
小鸟 风儿 我们
花儿 小溪 它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点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此境地中,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在教学中可以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意象的解析。使学生紧扣文本,在捕捉、分析意象的特点后,了解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补充情节,填补诗歌空白,使意象清晰。借此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第二层次: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结合诗人的经历,诗人的感受,我们可以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的心境。第三层次: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的“我”“雨巷”“姑娘”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征。由此理解“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第四层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重点〕
一、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体会本诗的象征意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
二、第一层次的解读,解读文本。
(一)一读《雨巷》,共同朗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是如何表现的?(只思考)
(二)诗中都描绘了哪些意象(包括人物形象)?
明确:抒情主人公“我”;“丁香一样”的姑娘;雨巷;雨;篱墙;油纸伞。
(在诗中,这些意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特殊关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三)补充情节,分析意象。
1币导题: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
(3)“丁香一样”的姑娘有着怎样的境遇?
(4)我的“希望”结局如何?一定是这样的结局吗?为什么?
(根据诗中的情节,学生很容易从字面上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币陨厦嫖侍馕线,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意象的特点。
(1)意象特点
①抒情主人公“我”:独自、冷漠、凄清,又惆怅、希望。
②姑娘:哀怨又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默默彳亍、凄婉、迷茫、消散。
③抒情主人公所处周围的环境也值得关注:
A庇晗铮河瞥ぃ没有尽头)、寂寥(雨巷寂寥,人更寂寥)。
B庇椭缴。菏奔涫窃谀捍海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分冷漠、凄清氛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衬出撑一伞风雨,雨中彳亍的形象,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C崩榍剑骸巴芹堋倍嗔思阜主龅无奈与感伤。
D庇辏喊曲。
(问题(2)问题(3)可以使学生结合文本挖掘抒情主人公“我”“姑娘”的意象特征,并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问题(4)可以结合描写环境的意象,雨巷--“悠长又寂寥”,篱墙--“颓圮”,油纸伞等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说说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2)重点分析“丁香”意象,“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特点。
投影: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古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不以颜色艳丽、香气浓烈著称,但她温柔恬静,深沉多情;她的清香持久悠长,也就更能沁人心脾,她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诗人用丁香比喻所爱所欣赏赞美的少女,把自己和丁香姑娘在思绪和感情上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雨巷》一开始就用“我希望逢着……”的句式,把与丁香姑娘相遇,作为最大的悬念提了出来。以下就紧扣着姑娘、姑娘和“我”的相似,描写、刻画姑娘的行为动作、外形神态,并探索着她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热烈期待的态度。但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这里表现了主人公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孤苦心情。
三、第二层次的解读--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可以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作者的有关材料)
二读《雨巷》。
(一)“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二)《雨巷》产生于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四、第三层次的解读--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读《雨巷》。
(一)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二)“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诗人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第四层次的解读--语言特点。
四读《雨巷》。
思考:
1痹诶识林蟹治觥⑵肺妒歌语言的特点。
2弊⒁庵匾簟⑼6佟⒒调、语速,体会诗人情感。
举例1:排比句式的运用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朗读指导: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忧愁和无奈。读时语调应舒缓。抒情主人公在想象时,他一定是在仔细地观察那丁香一样的女子的清艳。“她/是有”这里应有一个心理上的停顿;“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芬芳”“忧愁”要重读,并且反复的地方要读出变化,“丁香一样的/颜色”要读出惊异,“丁香一样的/芬芳”在语气上与上句构成递进,“丁香一样的/忧愁”要回落,读得低沉。“在雨中/哀怨”中应有一个视觉上的停顿,“哀怨”要重读。“哀怨/又/彷徨”句,“又”后停顿稍长,“彷徨”这个叠韵词,韵母发音要到位,读得深沉舒缓。“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上下句式连贯,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举例2:末段和第一段构成反复,朗读处理上,要注意读出区别。
(朗读指导从略)
举例3:词的重叠运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词的重叠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的灵动富有生命力。
举例4:押韵
(朗读指导从略)
《雨巷》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节押“ɑng”二到三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举例5:用词
(朗读指导从略)
《雨巷》在用词上,用了大量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写了六个意象;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特色;同学们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经历来分析丁香姑娘形象,得到了美的享受。
七、作业。
试将《雨巷》改写成一篇500字的抒情散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通过比较、做游戏等,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3、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比较形近的字和复习学过的字的偏旁。
教学难点:
读句说句。
教学准备:
字母卡片,相关的汉字卡片,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总65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通过比较、做游戏等,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二、教学重点:比较形近的字和复习学过的字的偏旁。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连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语文园地,里面有许多游览区,咱们先来到我会连这个游览区,谁连得又快又对,我就把五角星送给谁。
2、开火车读准、,、,、,、。(重点指导读准鼻音和边音)
3、在字母下面出示汉字,指导连线。
(1)学生自己连一连。
(2)同桌对一对,连得不一致的请教生字表,教师巡视。
(3)连错的同学哪个字连错了,请小朋友帮忙,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
4、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汉字的读音。
(1)师生合作。(出示相关的汉字)
(2)学生与学生合作。(在同桌或四人小组进行)
(二)、读读比比
1、谈话激趣:请你先读一读,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秘密?
2、学生边读边观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3、比较形近字的差异,练习说完整话。
(1)共同完成了子、十叶音形义的比较,再分别组词。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其余部分。
(3)小组派代表,自选一组读读、比比、说说,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5、出示这些汉字组成的词,全班齐读。
(三)、我会找
1、创设情境:(出示苹果园图)瞧,苹果园到了,小朋友提着篮子摘苹果,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2、同桌分工,帮图上的小朋友捡苹果。(每人先找同一个偏旁的字做上记号,再相互检查,找其它字。)
3、同桌展示找的苹果,并读一读。
4、读字。把10个红苹果贴在果树上,学生做摘苹果游戏,带读生字。(配读儿歌:秋天到,秋天到,果园里真热闹,苹果红,苹果香,小朋友们摘果忙)
五、作业布置:回家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六、板书设计:一棵苹果树
七、课后反思: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时
总6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比较形近的字和复习学过的字的偏旁。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谈话激趣:上节课,咱们在苹果园里摘了生字苹果,收获真不少!现在我们做个过独木桥,夺红旗的游戏。桥上有许多拦路虎(词语),只有读准它们,才能过桥夺红旗
2、出示词语,学生自己练读,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
3、做过桥夺红旗的游戏。
(1)指名过桥。(一人读一排词语)
(2)四人小组接力过桥。(两排词语)
(3)男女接力比赛过桥。(所有的词语)
(二)、读读说说
1、谈话激趣:过了独木桥,我们又来到我会读读说说游览区。让我们读什么?说什么呢?(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读句子。学生练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型。
(1)问:第一句讲什么?(我家门口)有什么呢?(一棵小树)
(2)请同学把第二句的什么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用横线把有什么画出来。
(3)指导读句子。用声音的轻重、长短读出什么地方有什么。
4、练习说话。
(1)把第一、二句变一变、说一说。
(2)把第三句补充完整:屋子里有( )。(指导用准数量词)
(3)扩展练习。
(三)、读读背背
1、看图,说说这只公鸡美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2、读古诗《画鸡》。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四人小组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5)小组范读,男女生比赛读。
3、背诵古诗。
4、表演朗诵。
(四)、练习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教案
挑战题:补充句子。
( )有( )。
( )有( ),有( ),还有( )。
五、作业布置:回家复习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六、板书设计:( )有( )。
七、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本课的教学着眼于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寓教于文,力争做到使学生在感悟语言内容的同时掌握语言表达的形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有感情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所领悟。
[设计特色]
以“形式——内容——形式”的学习模式,先向学生渗透表情达意的形式与方法,再从形式入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再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与方法,并尝试加以运用。
[课前准备]
写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以及课文中句子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古诗导入,感知形式
1、出示《天净沙、秋思》的小黑板
2、老师在很多村小工作过,由于工作的需要也教过许多不同的学科,今天老师就把这首小令给大家画出来。在老师画的过程中让前边的几位同学依次给大家读一下这首小令,看看老师画得快还是同学们读得快。(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表现“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断肠人、夕阳”等内容,学生依次朗读)
(设计意图: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尊重的砝码就越有分量。”此环节若采用多媒休演示,细致的画面加上教师有感情的配乐朗读更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采用这种手法虽不能完全达到了上述目的,但对于公开课时融洽师生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这篇小令是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你读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作的简单分析,向学生渗透以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4、老师在画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是哪句诗?你们想知道这是怎样一幅美丽的景色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故设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1、下面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这篇课文,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什么?画一画哪句话最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那段日子”、“那些印象”“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到底是哪些日子、哪些印象令作者至今都难以忘怀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画出你的答案来。(将板书改为:“哪段日子”、“哪些印象”)
(设计意图:巧妙布设疑问,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问题的答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快速阅读后,同学们肯定都有了自己的答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并说说你的感受,最好能在朗读时就把你自己的感受加进去。(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句子概括出一个个小标题,然后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及合作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朗读、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三、分类阅读,感悟方法
1、乡村的美景、安逸的生活,相信身在农村的我们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但作者怎么会写得如此感人至深呢?请大家看一下下面的句子。(小黑板出示文中句子:
第一组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组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第三组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2、请你读读这三组句子,体会一下作者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观察、比较,体会通过直接抒情和写景、叙事等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掌握语言表达的形式。)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在表达感情时免不了要有直抒胸臆的语句,但绝不能大量空泛地抒情,还可以借助具体的景物和事情来表达,这样写,文章才会更真实、更感人。
四、课堂练笔、学以致用
1、家乡的美景、童年的回忆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几十年后,也许你也会漂泊在异乡的土地上,家乡就像一曲历久弥新的老歌不时地触动你的心弦。试想一下,当你思念家乡时,你会想起什么?是一处风景、一件往事、一个伙伴抑或是一种感动?请你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写作过中也可以借鉴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2、谁能把你写的话给大家读一读,让同学们和你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和忧伤。
五、课堂总结,寄托希望
有一句词说得好:“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乡愁的滋味或许只有当你真正漂泊异乡时才能有切身的体会,但老师相信,同学们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我们可爱的家乡,不会忘记故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板书设计]
(哪)那段日子 (哪)那些印象
8、小桥流水人家 (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
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1)“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2)“粒”左窄右宽。
(3)“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五)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粟:小米。泛指谷拉。
(2)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2)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1)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2)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读“蜻、蜓、蜘、蛛、展”等14个生字,认识文中小动物的名称。认识“虫”字旁。
能够正确书写“蚂、蚁、房”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大致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并读通句子。
3.能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读生字,正确书写课后的6个字。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去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去和小动物们交朋友。有的小动物也许你早就认识了。
(二)出示图片,认读词语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文中的6种小动物,再分别出示它们的名字来认读。(词语带音节,及时帮助学生纠正读音)
(三)认识“虫”字旁
将6种小动物的名字集中出现,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都有相同的偏旁──“虫”字旁。
带有“虫”字旁的字,一般和动物有关,或和虫子有关。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些动物朋友,有的是体形很小的动物,如:蚯蚓、蝌蚪;有的是动物界中的昆虫,如:蜻蜓、蚂蚁、蜘蛛、蝴蝶。
(四)读儿歌,检查读音
1.初读课文。
课本中有一首小儿歌,说的就是这些小动物的事。请你们打开书自己读一读,注意看准音节,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儿歌。
(由于本课认读字较多,加上带有“虫”字旁的字比较集中,开始学生容易混淆,所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范读,及时帮助学生正音。)
3.学生再次读课文,巩固读音。
4.了解句意,读通句子。
出示以下词组,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大致了解字的含义,从而更好地读通句子。
出示“展翅飞”,指名读。
谁能做个“展翅飞”的动作?
儿歌中说谁“展翅飞”?(出示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体会“美”,感受“美”,读出“美”。)
出示“捉迷藏”,指名读。
都有谁玩过捉迷藏的游戏?
儿歌中说谁还爱玩捉迷藏的游戏?(出示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感受“有趣”,并读出语气。)
出示“造宫殿”,指名读。
谁见过“宫殿”?(出示宫殿图片帮助理解)
儿歌中说谁还住在宫殿里?(出示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体会“了不起”,读出语气。)
出示“运食粮”,指名读。(理解“食粮”就是“粮食”)
儿歌中说谁“运食粮”?(蚂蚁是个大力士,能够搬动比自己身体还重的东西。)
放一段录像:蚂蚁来回忙碌着,搬运粮食。
(出示句子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辛苦”“能干”,读出语气。)
出示“游得欢”,指名读。
儿歌中说谁游得欢?
放一段录像:小蝌蚪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出示句子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快乐,读出语气。)
出示“结网”,指名读。
儿歌中说谁在房前忙着结网呢?
出示句子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勤劳”“能干”,读出语气。)
(五)再读儿歌,做到正确、流利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朗读,如指名分行读、男女生或师生对读、齐读、个人读、同桌互读等,帮助学生将课文读通顺。同时,多次复习认读字,有利于记忆。
(六)巩固识字
1.游戏巩固。
儿歌里的小动物的名字你们还记得吗?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教师将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先请学生将音节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再请其他学生将词语卡片贴在音节下面。)
2.检测学生认字的情况。
这些字你们能很快记住它们的样子吗?和同桌一起记一记。
出示无音节词语,然后指名再读。
3.教师及时总结记字方法。
(七)指导写字
重点对“蝌、蚪、房”三个字进行指导。
分别出示“蚂、蚁、房”三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特点及部件之间的关系。教师再通过板书范写,展示写字的过程和部件之间的结构关系。之后,学生自己练习。
学生完成书写过程后,教师及时评价。
(八)作业
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小动物的生活也很有趣。回家以后,你可以找来有关的书读一读,或是买几张光盘看一看。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上网去浏览。当然,最好是能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观察。然后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讲给别的同学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1-20
(经典)语文教案01-19
[经典]语文教案02-04
语文教案(经典)02-26
语文教案(经典)11-16
语文教案【经典】12-30
语文教案[精选]01-24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古诗教案05-27
语文教案(精选)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