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1 09:30:46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教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2. 反复阅读,整体把握课文。

  3. 比较阅读,了解鉴赏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重点

  1. 把握文章主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 培养鉴赏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读

  1.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 诵读课文,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二、课堂阅读

  (一)引领学生读懂课文

  1. 导入。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今天我们不妨打破这个格局,老师不讲,大家先做,看看能否完成教学任务。

  2. 请大家对照讲义一(讲义一:把课文内容写在页前的2/3,留有1/3的空白给学生写点评),针对画线的句子或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写出你的点评。

  3. 交流评议(理解的正误,文采的优劣)。

  A.“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C.“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D.“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等等。

  4. 归纳课文主题。

  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生命的真谛在于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断前进的过程。

  5. 放声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语段或富有哲理的语句多读几遍。

  6. 然而,现实中却有两种戕害生命的暴力行为层出不穷:一是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行为;二是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教师随机点评)

  (二)比较阅读,领会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1. 阅读法国作家蒙田的《热爱生命》,用他的生活态度为讨论作个小结。

  作者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要求人们珍惜生命,利用生命,享受生命。

  2. 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

  相同点:

  两篇文章的主题相似,都谈到积极进取的.生命观。

  不同点:

  A.文体和表达方式不同。一篇是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而议论文则是侧重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论证,文学性和情感性较弱。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生命的意义;这篇文章通过对比论证,批判悲观厌世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给人以警醒;倡导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给人以启迪。

  B.作家风格不同。冰心,我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以细腻、清新的诗歌、散文见长。蒙田,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与培根、莎士比亚等伟大作家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作品“明哲善辩”“精于心理分析”“文风简朴”。

  C.语言风格不同:前者细腻、含蓄、清新;后者朴素、明辩,富有逻辑性。

  3. 齐读《热爱生命》

  附:

  热爱生命

  法国 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的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他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见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情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力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却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三、课后拓展

  1. 搜集关于“生命”的格言、警句。

  2. 品味下列语句,写出你的理解。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B.“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9个生字,认识部首“大字头”,积累有关词语,正确抄写5个。方法与过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一年四季各有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8个生字,认识部首“大字头”,积累有关词语,正确抄写5个。

  教学难点:

  知道一年四季各有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新学期来临了,你们有些什么愿望?

  2、出示:愿望

  有一个叫米佳的小朋友,他有四个愿望(出示),请你们听一听,他的四个愿望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学习课文。

  1、配乐讲故事。

  2、问:米佳有哪四个美好的愿望?

  出示句子:

  “冬天真有趣,我愿永远是冬天。”

  “春天真美,我希望永远是春天。”

  “夏天太好了,我巴不得夏天永远不过去!”

  “秋天比任何季节都好。”

  3、指导朗读。

  4、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划出米佳的四个愿望。

  5、深入了解。

  (1)出示生字,重点:字音:追逐、兴奋。字形:郊。积累:五彩缤纷。

  (2)师:他在说这些愿望时的神情是怎样的'呢?请你找找。

  (3)出示四句句子。

  师:同样是高兴的语气,课文中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请你们在句子当中找一找,你还知道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呢?

  (4)米佳为什么会有这些美好的愿望呢?请你们读读课文,找找答案。

  出示句式,练习说话:

  因为冬天 ,所以我愿永远是冬天!

  师:那么,在春天、夏天、秋天为什么也会有这些愿望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在小组中和你的小伙伴来说一说。

  “因为春天 ,所以我希望永远是春天!”

  “因为夏天 ,所以我巴不得夏天永远不过去!”

  “因为秋天 ,比任何季节都好!”

  三、复习巩固,语言积累。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小节,背一背。

  2、用一句话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季节。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点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此境地中,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在教学中可以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意象的解析。使学生紧扣文本,在捕捉、分析意象的特点后,了解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补充情节,填补诗歌空白,使意象清晰。借此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第二层次: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结合诗人的经历,诗人的感受,我们可以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的心境。第三层次: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的“我”“雨巷”“姑娘”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征。由此理解“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第四层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重点〕

  一、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体会本诗的象征意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

  二、第一层次的解读,解读文本。

  (一)一读《雨巷》,共同朗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是如何表现的?(只思考)

  (二)诗中都描绘了哪些意象(包括人物形象)?

  明确:抒情主人公“我”;“丁香一样”的姑娘;雨巷;雨;篱墙;油纸伞。

  (在诗中,这些意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特殊关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三)补充情节,分析意象。

  1币导题: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

  (3)“丁香一样”的姑娘有着怎样的境遇?

  (4)我的“希望”结局如何?一定是这样的结局吗?为什么?

  (根据诗中的情节,学生很容易从字面上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币陨厦嫖侍馕线,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意象的特点。

  (1)意象特点

  ①抒情主人公“我”:独自、冷漠、凄清,又惆怅、希望。

  ②姑娘:哀怨又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默默彳亍、凄婉、迷茫、消散。

  ③抒情主人公所处周围的环境也值得关注:

  A庇晗铮河瞥ぃ没有尽头)、寂寥(雨巷寂寥,人更寂寥)。

  B庇椭缴。菏奔涫窃谀捍海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分冷漠、凄清氛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衬出撑一伞风雨,雨中彳亍的形象,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C崩榍剑骸巴芹堋倍嗔思阜主龅无奈与感伤。

  D庇辏喊曲。

  (问题(2)问题(3)可以使学生结合文本挖掘抒情主人公“我”“姑娘”的意象特征,并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问题(4)可以结合描写环境的意象,雨巷--“悠长又寂寥”,篱墙--“颓圮”,油纸伞等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说说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2)重点分析“丁香”意象,“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特点。

  投影: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古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不以颜色艳丽、香气浓烈著称,但她温柔恬静,深沉多情;她的清香持久悠长,也就更能沁人心脾,她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诗人用丁香比喻所爱所欣赏赞美的少女,把自己和丁香姑娘在思绪和感情上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雨巷》一开始就用“我希望逢着……”的句式,把与丁香姑娘相遇,作为最大的悬念提了出来。以下就紧扣着姑娘、姑娘和“我”的相似,描写、刻画姑娘的'行为动作、外形神态,并探索着她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热烈期待的态度。但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这里表现了主人公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孤苦心情。

  三、第二层次的解读--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可以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作者的有关材料)

  二读《雨巷》。

  (一)“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二)《雨巷》产生于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四、第三层次的解读--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读《雨巷》。

  (一)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二)“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诗人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第四层次的解读--语言特点。

  四读《雨巷》。

  思考:

  1痹诶识林蟹治觥⑵肺妒歌语言的特点。

  2弊⒁庵匾簟⑼6佟⒒调、语速,体会诗人情感。

  举例1:排比句式的运用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朗读指导: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忧愁和无奈。读时语调应舒缓。抒情主人公在想象时,他一定是在仔细地观察那丁香一样的女子的清艳。“她/是有”这里应有一个心理上的停顿;“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芬芳”“忧愁”要重读,并且反复的地方要读出变化,“丁香一样的/颜色”要读出惊异,“丁香一样的/芬芳”在语气上与上句构成递进,“丁香一样的/忧愁”要回落,读得低沉。“在雨中/哀怨”中应有一个视觉上的停顿,“哀怨”要重读。“哀怨/又/彷徨”句,“又”后停顿稍长,“彷徨”这个叠韵词,韵母发音要到位,读得深沉舒缓。“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上下句式连贯,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举例2:末段和第一段构成反复,朗读处理上,要注意读出区别。

  (朗读指导从略)

  举例3:词的重叠运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词的重叠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的灵动富有生命力。

  举例4:押韵

  (朗读指导从略)

  《雨巷》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节押“ɑng”二到三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举例5:用词

  (朗读指导从略)

  《雨巷》在用词上,用了大量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写了六个意象;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特色;同学们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经历来分析丁香姑娘形象,得到了美的享受。

  七、作业。

  试将《雨巷》改写成一篇500字的抒情散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2分钟)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8分钟5+3)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合作讨论(10=5+5)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5分钟)反馈、小结。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

  难点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读准字音,有些字的字形比较复杂。

  课前准备

  1.万里长城和五星红旗投影片。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7《我爱祖国》,齐读课题,出示地图。

  小朋友,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地图,谁能说出我们祖国的全称。

  因为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所以她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是世界上大国之一。

  二、初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最”的声母是平舌音,“领”的韵母是后鼻音,“巾”的韵母是前鼻音。

  2.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出示第1分句“我爱万里长城,我爱小河”。

  提问引读:谁爱万里长城?(我爱万里长城)谁爱小河?(我爱小河)

  2.出示万里长城投影片。

  教师简单介绍万里长城(长城全长约6700公里,从建成到今天已经有20xx多年,)请游览过长城的小朋友谈谈自己的感受。

  谁能说说为什么爱万里长城,又为什么爱小河。(长城闻名世界,世界上再也没有这么雄伟的建筑,中国人真了不起,小河两岸种了许多庄稼,河里养了鱼,有了小河,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3.有感情地朗读第1分句。

  4.轻声朗读下面的3个分句,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为什么爱五星红旗、白鸽、红的花朵、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

  (1)出示五星红旗投影片,启发学生说说学校的升旗仪式和从电视上看到的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时,运动场上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起五星红旗的情景。(五星红旗代表我们的祖国,爱五星红旗,就是热爱伟大的祖国。)

  “白鸽”又叫和平鸽,爱白鸽就是热爱伟大的祖国。

  (2)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它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爱红领巾就要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3)爸爸妈妈关心、爱护我们,老师辛辛苦苦地教育我们,同学帮助我们解决困难。我们不仅要爱爸爸妈妈和老师同学,还要爱所有关心、爱护、教育、帮助我们的人。

  5.齐读最后两行。提问:“我”为什么最爱祖国?

  6.听课文录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五、指名背诵

  1.出示生词卡片:万里长城、小河、五星红旗、白鸽、红领巾、花朵、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祖国。(按顺序挂在黑板上)齐读、指名读。

  2.根据黑板上的词语,学生轻声试背课文。

  3.指名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分析以下生字的字形。

  爱:下面是“友”,不是“发”。

  领:用书写方法记忆“页”字旁,左面是“令”,不能丢一点。

  巾:要与“中”区别字形。

  要:上面与“西”不同。

  最:用熟字分析字形,上面是扁日,左下是“耳”,第一横要长一些,右下是“又”。

  2.指导写字。

  课后练习第2题,先读生字、描写生字,再对照范字临写。注意指导写好下面几个字。

  “爱”、“领”、“最”三个字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些。“朵”的第二笔是横折弯,不能写成横折弯钩。

  三、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先小声拼读音节,再写出词语。这6个词是:祖国、花朵、红领巾、老师、同学、万里长城。

  2.课后练习第4题。

  (1)轻声读例句,齐读、个别读。

  (2)提问:启发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谁最喜欢踢足球?(可填“我”,“我们”或“小明”等。)什么最怎么样?“那座楼房最高。”“这个西瓜最甜。”)谁最怎么样?(“京京学习最用功”“老师最关心我们。”)

  四、布置课外活动

  1.搜集歌颂祖国的诗歌、歌曲,准备开一个《我爱祖国》的诗歌朗诵演唱会。

  2.搜集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的照片,准备出一期《伟大的祖国》壁报

语文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教会学生放风筝的正确方法,体会其中的乐趣,练习快速跑。(重点)

  2、学会按一定的规则放风筝。

  3、培养学生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协调与他人的距离。(难点)

  【活动准备】

  三组学生 、 斜坡跑道、自制风筝六只 、奖品。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活动学生的全身:头部、上肢、下肢、腹背

  教师用语:春暖花开了,我们来学学花草树木在风中点头、摇晃的姿势好吗?

  2、练习追逐跑,为放风筝做身体上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

  1、请六名学生放风筝,让学生尝试错误。

  教师用语:春天到了,你们自制的这些风筝真漂亮,我们来放风筝,好吗?

  学生放风筝

  2、就幼儿在放风筝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正确的方法。

  提问:他们六个人谁的风筝放得好?谁的风筝没有放起来,为什么没放起来?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去?

  幼儿讨论

  小结:起跑前,一只手臂伸直上举,放出一段线,抓牢线。快速奔跑,让风速将风筝托起。

  3、请第二组学生再次尝试,就秩序问题再讨论。

  提问两位相互撞击的学生:你们撞到对方后,疼不疼?你为什么会撞到别人?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与人相撞?

  讨论

  总结:从斜坡的右边跑上去,从左边跑下来,这样就不会两人迎面相撞了解。奔跑时,注意前面的学生,与他们保持适当距离,当前面的人停住时要能及时刹住脚步。

  4、提问:如果风筝被树枝刮住了,怎么办?怎样可以避免呢?

  5、请第三组学生尝试按正确的方法和秩序放风筝。

  6、放风筝比赛。请三组学生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幼儿进行比赛,观察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为放得好又遵守规则的幼儿发奖。

  7、总结:今天你们放风筝,玩得开心吗?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不但可以玩得开心,还能避免许多的危险。既玩到了又保护了我们自己。今后在晨间体育游戏时我们再来比赛,看谁的风筝放得好。

  三、结束活动

  放松整理:学风中的蒲公英自由地随风飘回教室。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母语基础,认识三个生字。学写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幽默的乐趣。

  3、通过读幽默故事,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体会幽默蕴涵的道理。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做事求实的品质。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认识三个生字。体会幽默蕴涵道理。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叫丁丁的小朋友的四幅图,你们看看,他画得怎么样?

  2、丁丁是个怎样的小画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粗心的`小画家》,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老师领读课文,学生标出生字:同学们一定等急了,快让我们看看课文吧!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

  2、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边读边把要求会认的三个字标好拼音,一定要读准音,把句子读通顺。

  3、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你就帮帮他。

  三、识字:

  1、老师把一些字宝宝也请出来了,你们认识它们吗?

  2、分小组合作学习,看哪组识字方法多,记字方法好。

  3、汇报。

  他(选字填空)

  哈(口家族的字)

  匹(量词填空)

  4、这些生词你们认识吗?

  四、学习课文

  1、齐读课文:回到课文,看看今天学的生字,在文中你是否认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有几句话?

  2、指名逐句读课文,边读边指导。

  3、为什么丁丁是个粗心的小画家?

  4、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粗心过吗?

  5、小结:看来粗心可真是个坏毛病,真是害人不浅。我们要认真细致做事,这样才不致闹笑话,让大家喜欢你。

  6、听音乐(粗心的小画家)轻松一下,让我们做一个细心的孩子,从修改丁丁的画开始吧!

  五、写字

  1、书空

  2、观察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

  4、生练写

  六、总结

  (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本文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的。

  2、本文讲了哪些道理?

  3、分析议论文论点提出的几种方式,准确把握论点。

  4、学习从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现象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的写法。

  第二课时

  1、了解课文运用对照的方法来阐述道理。

  2、课文阐述论点时,在哪些地方运用了对照的方法?

  3、学习议论文中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4、阅读议论文,能找出文中表述作者观点主张的议论句,并从中找出论点。

  教学建议

  段落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5段)列举并评述空想和死做的具体表现,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三部分:(8段)联系实际,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强调想的重要。

  论证特点

  本文的特色之一是摆事实讲道理。文中在摆事实讲道理时富于变化。如第一部分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第二部分的第一层(6—7段),先说道理后举例子,第二层(8段)举例与说理交叉进行,有时先举例后说理,有时先说理后举例,这样正反对照,论证有力。

  本文说理脉络很清晰: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再论述如何联结,然后联系学校学习生活现状,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最后是简要的总结。由于联系了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实性、针对性更强。

  指导口语训练方法建议

  两课时读懂课文,以口语训练为主。开始读课文,选择默读或散读的方式比较恰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认真思考和学习。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使用工具书,弄懂自己所不熟悉的字词的音、形、义。为了督促检查学生的自学,教师可以抽查若干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指导学生进一步领会它的内容和写法,概括段落大意,体会作者批评这两种态度的语气和感情。可以让多一些学生发表看法,相互启发,补充意见,通过比较对照,从课文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学教法建议

  针对学生议论文基础薄弱、缺乏兴趣的弱点,引导他们自己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调动。

  根据课文写得通俗,题材为学生熟悉的特点,启发学生自学联系感性材料,正确理解课文所阐明和主要道理。

  文中的举例论证

  这篇课文用举例说理的方法,论证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文章夹叙夹议,正反比较,说理辩证。事例证明道理,道理来自事例。举例是叙,说理是议,夹叙夹议,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深入浅出的来证明道理。举例则有正例(如记住动植物的分类等),也有反例(如学语文硬读课文等),正反对比鲜明。从正反对比中,把想和做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作了辩证的论述。

  本文的分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单一论点,学起来较为容易,如果有中心论点,又有几个分论点,学起来就有较大的难度了。《想和做》一文就是这样。所以列出本文的分论点,便可以突破难点了。其分论点如下:

  A、一面做一面想是非常重要的。

  B、在行动中去想,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C、想和做紧密结合很有现实意义。

  D、想和做相脱离是要不得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从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的写法。

  2、明确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道理,并用以指导学习和生活。

  3、在议论文中运用说理和举例相互配合的写法

  4、指导并启发学生把读书和表达的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议论文,仿作议论体短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评现象引论点(为什么?)

  概述两种人的表现(第1—2段)

  简要评析两种人,着重分析后一种人(第3—4段)

  归纳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第5段)

  二、具体论述(怎么样?)

  想和做的关系,怎样联结从实际出发(第6—7段)

  幻灯片设计

  把本文列举的七个事例用幻灯片等媒体打出文字或图像:

  1、有的人只读不想,只记不想。

  2、有的人空想不做。

  3、有的人死做不想。

  4、有的人在学习上能想出有效而且省力的办法。

  5、人类文化是怎样进步的。

  6、人怎样才能学会游泳。

  7、课外活动怎样会劳而无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12-30

(精选)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12-06

(经典)语文教案01-19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小学教案10-21

[精选]语文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