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语文教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在我们生活中总有许多事,要么令我们感动,要么令我们高兴,要么让我们伤心难过,要么令我们悔恨不已等等,这些事久久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给人述说又无法言尽,唯有写下来让自己静下来时细细地品味那一份酸楚,或是那一份甜蜜。
那么怎样才能写清一件事呢?
同学们先看课本P23-24.从第二段起,勾下这几句话:写记事的文章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写记事的文章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交代清楚,二中心明确,三详略得当。
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记叙文有几要素?(六要素: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四要素也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住能这个非常好。
明白课本上讲的意思没有?(稍加解释课本中的要求)
除了书上讲的之外,我还要赠给大家三句话:第一句记清一件事,第二句融进一份情,第三句插上一枝花。怎么理解?
第一:记清一件事。
就是我们课本中提到的,交代清楚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这些要素时,我们要用语文的眼光去交代,不是用数学的眼光。像答题一下是万万不行的。有些时间和地点它有些互融,不能严格分开,但我们从字面上就知道。我们举个例子,这儿有这样一件事:
小学时,一个很讨厌的男生找我借橡皮,我不借,他就死缠烂打,之后我用尽全身的力气狂吼了一句:“我不嫁(借)给你”,当时同学们立马安静下来了。
这件事,时间:小学时,地点呢?既然是讨厌的男生向我借橡皮,肯定不会是约在某地一起学习,那地点就应该小学教室。但这用不着再说明了。人物:我,讨厌的男生;事件,因讨厌男生死缠烂打借橡皮,惹恼了我,使说话时发错了音的尴尬之事。
所以,语文角度的交代六要素,就是要“活”!灵活。
现在我们来动动笔,马上记一件小事,要写清楚。注意:写清楚的言外之意就是要交代清记叙文的要素。
(展示部分学生习作,可先由学生互评,再指导其不足。)
第二:融进一份情。
有情可以使万物有灵,自然我们的作文有情,那就有无限的魅力去吸引读者。情,一定是真情!真情怎么来,用心去感悟。
其实当我们写一篇文章时,里面的事不一定是我们所经历过的,它可以是听来的,可以是看来的,还可以根据你所经历的一件事作为引子,再给它“添点油,加点醋”。但我们仍要用真情来写。怎么做?酝酿!对,酝酿。你们看到一些有经验的歌手,他们唱歌时总是饱含深情地唱。他们把自己融进了那首歌中的特定环境中了。同一首歌曲,唱到悲伤处可以眼含泪水,唱到高兴处可以眉开眼笑。这是他们由情景牵动着真情。我们作文也要采用这种方法!
当我们决定要写什么时,第一件事我们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开始使自己陷入那个情景中去,记住这个词——酝酿。就是慢慢使作文中要体现的那种氛围在心中萦绕,萦绕,有感觉了,快,动笔,动笔……
现在我们统一行动,我们要写舍弃生命而不顾,关爱他人的文章,开始酝酿感情,开始——头脑里想一想泥石流时,有一位父亲,用自己的身体去挡住泥石流的突袭,为的`是保护家人不被冲到,虽然一家人都遇难,但他死时的姿势,却永远留在活着的人心里,那是一份至高的爱。一定要想,对,想着泥石流突来时的那霎间,想着那个父亲在那霎间做出的伟大举动,想着搜救队员掏开泥土的霎间……对,现在心情怎么样?好,现在要记住啦,一定要学会酝酿。
第三:点缀上一枝花。
即善用修辞方法。我们学过多种修辞方法,诸如: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语等等。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起到点缀文章,使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课本第24页介绍的“要把文章写好,还应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现在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改一改:
1、动笔前,进行整体构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心中有个脉络。
2、根据脉络一笔呵成。(如是考试,不用打草稿,只可再原文中稍加修改即可,如不是考试,可放两天后再修改。)
3、多观察,勤练笔。
为什么这么改的,因为我们写作往往不是为了休闲而写,而是为了考试而写作,考试的时间本身就很匆忙,不可能有很多时间给你打草稿,所以,我们平时要学会写作尽量不打草稿。
练笔题目:(以下给出的题目中任先一题练笔)
1、甜甜的回忆
2、你我走过的日子
要求:
1、把事情记清楚。
2、要体现出真情实感来。
3、主动采用我们所学过的修辞方法。
4、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课文共有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写风吹过树叶,树叶会发出沙沙声;第二节写风吹过树枝,树枝会点头。课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风的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没、过”等十个生字,会写“也、走、风、在”四个字。认识“横折弯钩”基本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课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见过风吗?知道风在哪儿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风的诗歌。
(板书课题,读题目。)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风吹过树叶,树叶沙沙声;风吹过树枝,树枝弯着腰,点着头。
师:你看到了风吗?你看到的风是怎样的?告诉学生本文是一首诗歌,诗歌是分节的,每节之间要空开一行。
2.自由读几遍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识字,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把生字多读几次。
3.放课文录音,边听边检查自己读课文是否准确。
4.小组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音。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认真听,发现读得不准确的地方,以“请你跟我读”的形式帮助纠正读音。
三、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想,读了这一节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读,自由感悟。
2.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汇报选择读了哪一节,读懂了什么。
(2)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跟同学们讨论?把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朗读感悟。
(1)指导读第一节。
①出示第一节课文,谁有信心把课文读好?指名读,有感情朗读。
②你知道风在哪里?诗中哪句话已经说明?指名读。
③你觉得哪句话最有趣?说说有趣在什么地方。
④请小朋友自由配上动作读第一节。
(2)指导朗读第二节。
①让学生朗读第二节,并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老师播放风吹在树枝上,树枝不停地摆动、点头的课件,加深理解。)
②哪个地方写得最有趣?说一说,读一读。
③通过找朋友一起读、比赛读等形式引导反复朗读。
④让学生配上动作,自由朗读。
4.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配上动作,把课文背诵下来。会背诵了,把课后第一题的小树涂上颜色。
四、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先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请小组的同学在一起用自己的方法认读,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共同给生字组好词。
3.指导书写。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笔画——横折弯钩,让学生一边读一边书写,然后老师在带田字格的黑板上示范书写“也、走、风、在”四个字,学生认真观察,掌握方法后,在书本上写。(完成课后第三题描描写写。)
五、说说画画,完成作业
1.观察课本上的图画,创设说话情境:风吹在树叶上,树叶会不停地摆动,“沙沙沙”地响;风吹在树枝上,树枝不停地点头;那风吹在小草身上、小花身上,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发言,并理解风是通过事物表现出来的。)小朋友,你还知道风在哪儿?
2.让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风用画表现出来,看谁画得像。
3.再次自由读课文,再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花篮上。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 余秋雨 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接济唏嘘稀罕噩耗呵斥诘问焦灼伎俩颠沛吊唁文绉绉
穷愁潦倒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恪尽职守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设计: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佬都同样受到赞誉
教学后记:信客一文的学习,学生对信客的品质和精神都能能较好地体会,对文章的结构基本能把握,朗读能力有提高。
语文教案 篇4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
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最终通过学生的读和发言,总结出这样的结论: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的性格。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学用法。“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教师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课后题1的(2)(3)或上面两个问题为主,分小组自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在熟读、精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可重点抓以下两部分:一是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并记录下来,二是“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说的话。从这两部分中,体会出他的机智勇敢和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却宽宏大量的高贵品质,突出他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同时可渗透团结、爱国的思想教育。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负荆请罪”,完成课后题5。
通过自学,学生弄明白了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以课后题2、3为主进一步深入探讨,抓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连立奇功造成廉颇与之失和;整个故事的起因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讲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三、品读欣赏,领悟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另外,作者在写人物特点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关句段品读、体会、欣赏。也可以让学生谈体会: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让其各抒己见,说明理由。如:前两个故事中几次用到“只好”“只得”这两个词语,可抓住它们来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与勇,从中品析出作者用词之巧妙。
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布置以下作业:
一是知识延伸练习。课后设悬念:“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灭亡的?”这个问题虽然难度较大,但却能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促使他们博览群书,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是读中学写练习。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前因后果。
语文教案 篇5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1.朗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为了说明它的,‘大”,作者采用数字的说明方法,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oo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4万公斤重,17米长的.鲸。
师小结:举数字说明方法,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为了说明鲸的“大”,作者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
①用鲸和人们熟悉的认为很大的象比较,说明鲸很大;
②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是用鲸的舌头与人们熟悉的大肥猪比较,说明鲸的重;
③用人举起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和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说明鲸的大。
师小结:鲸对于我们来说;本是很陌生的事物,但作者拿陌生的事物和我们熟悉的事物像大肥猪、人作比较,通过比较,陌生的事物我们的头脑中渐渐变得清晰了。于是,陌生的事物不再陌生了,所以,拿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说明方法。
4.“宽敞”的反义词“狭窄”。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课文第二段)
投影显示:
学生根据投影的表格和课文旁批,读、想、批、说、写,自学自二肾
教师巡回辅导。
语文教案 篇6
一、诵读歇后语,日积月累
1.导言:喜羊羊今天给我们带来几幅图画谜语呢,谁能猜出每幅画的谜底?
(1)出示图片:小葱拌豆腐。
导学:大家看看这盘菜的颜色,用一个词来形容。
预设:又青又白、绿白相间、清清(青青)白白……教师给出一清(青)二白。
(2)出示:竹篮子打水、芝麻开花、十五个吊桶打水图片。师生交流共同猜谜语。
2.引学:刚才我们猜的是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像谜底。
(1)请你读一读教材中的歇后语,对照图片体会其中的含义。
(2)同桌对读歇后语,一人读前一部分,一人读后一部分。
(3)出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学生齐说后一部分。
3.拓展其他歇后语。
(1)出示几个课外歇后语,小组交流学习,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
(2)借助图片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最后熟读成诵。
4.小结:歇后语的种类有很多,有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故事类等,内容广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集。
二、共同阅读,感悟道理
1.导言:一个晴朗的日子,乌鸦找到了一片肉站在大树上,正准备回家喂宝宝,却遇到了树下寻找食物的狐狸。(出示:短文插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配图播放故事)
2. 学生初步了解短文内容。教师出示字卡,指导学生学习发音易错的生字。
3.指导朗读短文,把短文读得正确、流利。
4.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狐狸几次对乌鸦说话?乌鸦有什么表现?画出狐狸的话读一读,想想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话,乌鸦为什么上当受骗,通过这个小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讨论交流:如果今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回家和大人一起朗读《狐狸和乌鸦》这个小故事,并把你学到的内容讲给大人听。
2.把搜集到的歇后语和同伴交流一下,看看谁记得多。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天地包括十个部分,前五部分是基础知识部分,第六部分是古诗联系,后面是开放性的知识联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
3、掌握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本好书。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读一读本题的要求,指名分析生字的注意事项。
二、让学生写一写容易混淆的'生字,并抄一抄本单元的重点生字。
三、同位互相读一读著名格言。指名说一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四、在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 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五、读一读,背一背这首古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开卷有益: 自读《书本里的蚂蚁》然后小组讨论学习,最后汇报交流。
布置作业: 自学一下笔下生花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画,发现事物的相似特点,用像的句式说清楚自己的发现。培养观察表达能力。
2.能自主识字,读读认认,与同学交流识字方法;读背诗句;用词填空,学会积累语言。
3.能积极参与找春天的实践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春天里的新发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处理、展示与本组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与同学共享快乐。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图像和春天美景音像。
2.师生收集与春天有关的信息资料(图片、照片、音乐磁带、诗词、绘画作品)
3.组织学生参加找春天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画面:春姑娘撒花变成图上事物。配音:嗨,欢迎同学们来到语文园地小小观察台,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比较,发现朋友。
导语:请赶快认识画上的事物,哪些能成为朋友。你是怎样发现的?
3.观察联想,练说句子。
(1)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一对对朋友,再想想,怎样把你的发现说得更明白、具体。(请看课件)春姑娘是怎么说的?(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2)想试试吗?先说给同桌听听,再争取说给全班同学听。
(3)同学交流时,比比谁听得好,敢大胆说自己的意见。
4.联系经验,拓展交流。
谁还能发现,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日常生活中什么像什么,请在小组交流。
(如:小狗的脚印像梅花,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弯弯的小河像飘带)
[点评:这样的设计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联想,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有趣的活动中,在联系已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游戏激趣。
导语:走出小小观察台,春姑娘又带我们来到字词游戏宫(点击课件)。
配音:欢迎同学们参加合作闯关字词游戏。请看游戏提示:
①组成读读认认自学小组,选组长,
分任务。
②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字、记字,
比谁认得准,互相检查。
③小组商量怎样抢答汇报学习结果。
④快乐传递读生字。
⑤生字搬家,考考你。
(3)当众汇报小组学习结果,鼓励每个组用不同的方式汇报。教师随机指导。
材:与木相关。(材料、钢材、教材)
渡:与水有关。(渡口,横渡,渡船)
粮:与米有关。(粮食、干粮、细粮)
帽:冒加上围巾的巾,组成帽。草帽、衣帽、帽子
达与走路有关,到达、达到、雷达、直达车。
按:安全的安加提手旁,读按。按时、按期。
笨:本字加上竹字头,组成笨。笨重。
烈:列字加上四点水,组成烈。烈士、烈火、激烈。
(4)做快乐传达游戏。去掉拼音,还会认这些生字吗?分小组听音乐传生字卡片,音乐停,拿卡片同学依次教读生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10-21
语文教案(精选)09-13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2-26
经典语文教案05-27
(精选)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11-20
【精选】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经典)11-16
(经典)语文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