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
朗读和翻译
3、情感目标
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 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三段,继续思考练习题。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一.基础知识掌握
1、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 ) 冉有( ) 社稷( ) 柙( )
虎兕( ) 萧墙( ) 相夫子( ) 椟( )
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 颠簸 辅助 B.不稳定 跌倒 辅助
C.不稳定 颠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龟玉毁于椟 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
(7)“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 )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
(9).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8.子 谓 子 贡 曰 女 与 回 也 孰 愈 对 曰 赐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闻 一 以 知十 赐 也 闻 一 以 知 二 子 曰 弗 如 也 吾 与 女 弗 如 也
①为短文断句。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 )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为加点的字注音
A.省 B.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答案
1.略
2.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3.A
4.D
5.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6.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对于,介词 ③从,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
7.⑴季氏将伐颛臾⑵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⑶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 ⑷D ⑸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6)B(7)C(8)D(9)D
8.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
9.①A.xǐng B.chuán
②A.计谋,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即能正确理解词义,会读,会写,会打指语,会看口形并学习使用。)
2、能拼读新音节pu,ping,juan。
3、正确理解词义,并学习使用词语。
4、正确地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
5、正确地朗读句子。
6、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7、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1、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2、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教具准备:卡片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第4课:看图学词学句(齐读课题)
二、看图学词语
1.学习“白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白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2.学习“油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油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3.学习“卷心菜”
(1)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出示词语:卷心菜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4.学习“卷心菜”
(1)教师再联系实际,问学生这是什么?
(2)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芹菜。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
5.学习“马铃薯”
(1)教师出示马铃薯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教师出示拼音和图片,马铃薯。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三、巩固词语
1、师生齐读词语:、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
2、教师指名朗读
3、小组朗读,个别朗读
4、游戏巩固法:(1)一个学生拿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
(2)一个学生拿拼音,一个学生找词语,一个学生找图片。(3)教师读词语,学生找词语卡片
(4)教师说词语,一个学生找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一个学生找拼音。
5、师生齐读词语。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
2、学生自己书写,教师指导
3、学生上来书写,教师纠正错误
4、教师讲解书写的笔顺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词语,再一次来朗读。
2、作业:(1)词语各抄写三行。
(2)生字各写三行。(3)书写笔顺抄写三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重点难点】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课文空白处的想象,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两幅鸽子图(第一幅画有一只受伤的鸽子,第二幅画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鸽子)、轻音乐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以形促读,以境促读,让学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激情,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世间有各种各样的感情,你体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吗?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发生在受伤的孩子和受伤的鸽子之间的感人故事,题目是:雪儿。
(板书:注意雨字头的写法,齐读,注意儿读轻声)
2、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媚敷弧喃剩鸽捡哀悠阻忠递盼线慰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明媚的春天
美丽的弧线
艰难险阻
飘飘悠悠
千山万水
轻轻捧起
十分快慰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指名读②评价③再指名读④齐读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
2、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分节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①爸爸带回,我为雪儿,盼望。
②听爸爸说雪儿是,我更盼望。
③雪儿展开,我望着心里。
这三句话分别是哪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小结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重点指导剩、慰
2、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雪儿》,你们看,雪儿飞来了!
(出示展示飞翔的雪儿图)同学们,这就是雪儿,你们喜欢雪儿吗?请你说一句喜欢它的理由。
2、可是有一天,你们喜欢的雪儿受了伤。(出示受伤的雪儿图)它飞不起来了,你看,它的眼睛里充满了哀伤。你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心里怎样?你会怎么办呢?
3、你们说得真好,我们知道作者此时正受伤在家,十分孤独寂寞,她看到受伤的雪儿,又会怎么想呢?
4、相似的遭遇使作者对雪儿格外同情,那么她又是怎样对待雪儿的呢?
二、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2、3小结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我和爸爸是怎样对待雪儿的?
划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
(生读、画、师巡视)
2、交流。
3、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4、小黑板出示: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①我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心里会怎样想呢?
②是啊,这句话不仅要读出对雪儿的怜爱,还要读出作者对雪儿能早日展翅飞翔的盼望,以及自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范读)
③读得怎么样?你们也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吗?要想读得好,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注意表情。(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5、从爸爸那里,我知道了什么?
6、雪儿如此勇敢、忠诚,是人们的好帮手,于是(引读)
谁能读好这一段呢?(指名读)
(二)学习课文(46节)
1、在作者的细心照料下,她的盼望终于实现了。指名读第4节
2、雪儿终于又能展翅飞翔了。(出示展翅飞翔的雪儿图)看到雪儿的伤好了,你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
3、文中的我的心情和我们一样,课文第4小节中哪一句话写出来了?请找出来。
4、谁能用高兴的心情读好这一段?请大家练读。指名读。
5、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雪儿在蓝天中飞翔,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请听老师朗读第3句,你们边听边想象,雪儿在空中是怎么飞翔的?你觉得它飞得怎样?(引导学生从托、划、美丽的弧线等词上体会雪儿动作的有力,姿态的优美)
6、雪儿不但能飞,而且飞得矫健有力、姿态优美,你们想和雪儿一起飞吗?让我们配上轻快音乐一起朗读第4小节,边读边和雪儿一起飞吧!(配乐表演读)
7、看到雪儿终于翱翔在蓝天,这时,你想对雪儿说些什么呢?
8、此时,翱翔在蓝天的雪儿,它的心情又如何呢?它会对照顾它,关心它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9、是啊,当我孤独寂寞的时候,是雪儿给我带来了快乐。当雪儿翅膀受伤时,是我挽救了它的生命,给了它悉心的照顾。我和雪儿相依相伴了这么久,我们之间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要分别了,多么让人舍不得呀!请同学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挑战读。
(4)齐读。
10、我对雪儿依依不舍,雪儿飞走了,我为什么还感到十分快慰呢?
11、齐读最后一节。
三、总结全文,迁移练习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文中的我帮助受伤的雪儿,让雪儿重新飞向蓝天的故事,在与雪儿相识相伴的日子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吗?你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愿意把它写下来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动画课件《动手做做看:生字学习》,视频《动手做做看》(范读),视频《小马过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1、同学们,你们遇到问题是怎么办的?
(生自由发言)板书:动手做做看
2、就课题提问。
⑴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
他们之间的不同学生可能会说年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身份的不同。
⑵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科学家?
有学问的科学家跟伊琳娜会发生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生字新词。
2、找出小朗志万说的话,做上记号。
3、看视频《动手做做看》,听课文范读并正音。
三、学习生字。
1、抽读:
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
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识字游戏:
A、将生字卡片发到守纪律的学生的手,师问:谁是xx。生答:我是xxxx。
B、开火车读。
4、生互相交换识字经验。
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联系学生
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谜语:士兵的心(志)
5、认读新词:
伊琳娜志气问题提问提水浪漫朗读哄骗起哄喝水骗人
6、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朗、喝、骗”字。
喝、哄:口要写得高、小一点。
朗:左边不是良。
提、题:两个是的区别。
此教学过程可结合动画课件《动手做做看: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四、学生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认读词语
2、板画“杯子”和“金鱼”,板书:水漫出来了
二、朗读感悟。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做看。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用它随时提醒自己。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①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
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的小朋友呢?”
A、用恰当的语气读这句话。
B、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
C、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三、学习感悟朗志万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1、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2、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四、总结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伊琳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伊琳娜说些什么?
五、实践活动。
1、看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看后的感受告诉他人。
2、发现他人的过失,有礼貌的指出来。
六、作业布置
搜集科学家的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的生活与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语文教案 篇5
!
教学要求:
1.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会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一段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在屠格涅夫生活的时代,俄国的'农民是奴隶,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地主是农奴主,他们对农奴可以任意鞭打,可以把农奴当作牲口买卖,可以随意地残杀农奴。屠格涅夫非常同情农奴,并且认为残酷的农奴制度一定要灭亡。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
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提示:
1).“我”走在林阴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小麻雀摔下来
老麻雀飞下来掩护准备搏斗
猎狗张开露出愣住后退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画下来。
小麻雀从巢里摔下来了。猎狗走近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3.请学生口述练习:
文章先写( )次写( )最后写( )。
四、范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受鲜明的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五、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语文教案 篇6
【习作内容】
如果问到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滑冰、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设计理念】
本着“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语文教学理念,本设计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让学生快乐地写。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学本领的经历,让每个学生都产生想与伙伴交流感受的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心地说和写,大胆地与老师、同学交流。
2.让学生们有话可写。“有创意的表达”需要有内容,要启发学生从容易忽略的“小事”中发现“趣”、“奇”、“新”,感受童年生活的色彩斑斓和作文内容的丰富多样。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学会做一件事的过程写完整,表达出从不会到会的喜悦之情。
2.在写作的过程中,能用上自己喜欢的词语,把印象深刻的地方或有趣的经历写得完整些、具体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起表达欲望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爱好,都会一种甚至好几种本领,比如游泳、滑冰、烧饭等等。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本领,让同学们也分享自己的快乐,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人人都参加介绍,同时要求把话说完整。引导学生大胆说,自由说,让学生思想放开,情绪活跃起来。)
师:据我了解,这些本领,有些是同学们自己琢磨着学会的,有些是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会的,有些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会的,还有的是通过“拜师学艺”才学会的。请大家仔细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么学会本领的。(播放事先录好的,张亮在妈妈的指导下学习用电饭煲煮饭的录像及王成刚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游泳的经过录像。)
师:大家都看得很仔细。现在我们请张亮同学和王成刚同学说说他学习烧饭和游泳的经过吧!
(张亮和王成刚说说自己学烧饭和游泳的经过。)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比较完整,把学习本领的主要过程都说了,也说了自己的内心体会,这很好。大家也很想说吧!现在请大家选一样自己学会的本领,把学习的经过和体会跟学习小组的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要求人人都说。教师巡回了解,指导部分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围绕话题,正确表达
师:如果大家把自己学本领的经历写下来,在班里的习作园地交流,这样,大家共同分享,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先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会的本领中,选出一次自己感到最快乐的,或是感到最不容易的,感受最深的,认真地写下来。
1.重点引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具体要求。
写之前,要求学生仔细想一想,并相互交流。如果要写好学本领的经过,有哪些需要写得详细些呢?哪些问题需要大家互相提醒的?(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把需要学生注意的问题进行整理,以下面形式出现:
大屏幕出示:友情提示
(1)要注意写清楚学的是什么本领。
(2)学本领的经过要注意一步一步写清楚、写具体。比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怎么样了。
(3)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词语或喜欢的词语,把自己印象特别深的.,或者特别有趣的地方写得生动些、详细些。
(设计意图:变习作要求为“友情提示”,意在使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提示中明白:写作,还需要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变化,而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帮助。)师:有了上面的提示,同学们再想想在写作的时候还有哪些困难,比如开头难,写不具体等等,教师将给帮助。
根据同学们的要求,教师给大家提供以下参考材料:
●我想向大家介绍自己学习舞蹈的经过……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游泳兴趣小组……
●看到妈妈从电脑里打出的字又快又好,我也想试试……
●前几天,我刚刚学会了炒青菜……
2.学生开始写作文。
3.学生交流习作,师生根据“友情提示”的要求互相点评。
点评时,可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余几位同学对习作中印象最深的、特别感动的地方发表赏识意见,或者就写得不够清楚、完整的地方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赏识、讨论,把学习本领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环节说清楚,说完整,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4.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说说、写写学本领经历的内容时,力求引导每一个学生大胆、不拘一格地说出、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学习本领的经历,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现出童真童趣。)
三、赏析交流,展现自我
鼓励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拿出来与同学交流。
1.提醒学生在朗读自己习作的时候,读好自己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在语气、语速上加以强调,以吸引同学的注意。
2.引导学生认真地听同学的朗读,要求能听完整、听得懂,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3.鼓励学生互相推选或自己推荐习作,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张贴交流。
4.布置“学习园地”。师生共同为本期“学习园地”命名一个交流的主题,如:“教你学一招”、“让我告诉你”、“请分享我的快乐”等。
5.指导学生认真地修改并抄写好自己的习作,鼓励学会文字输入的同学用电脑打印,并根据习作的内容配上自己喜欢的插图,使“学习园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展示赏读,创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赏析自己的习作和同学的作文,能发现其中的亮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懂得展示、赏析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评点】
学生在写“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先是怕写不好,不怎么愿意写。开始写了,虽然很想写得生动些、有趣些,但又往往感到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本次设计,老师针对学生的这些写作心理,首先,启发学生“以黎明第一次看世界”的新奇感,来看自己的成长经历,使自己学会本领的过程由朦胧到清晰,产生“突然发现”的感动,使作文从被动到积极。同时,通过“友情提示”、“记者访谈”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方法和过程,使学生明白:写作,需要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需要一定规范的语言。值得一提的是,杨老师还鼓励学生带着“观赏的心态”来赏析自己或同伴的作文,通过师生共同对“学习园地”的设计和布置,促使学生的习作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续,与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融合,在师生共同的合作与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文的快乐,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语文教案 篇7
一、探究感悟,理解发现
(一)探究一:
归林前:
1.师:首先我们来看看灰椋鸟桂林前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的第3小节。
2.学生交流归林前。指名读第3节。(归林前:周围静得出奇。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
3.小结归纳:(板书:归林前:静得出奇)
归林中:
师:那灰椋鸟归林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默读第4小节,圈出关键的词,体会一下灰椋鸟归林时有什么特点。
读后交流,教师点拨并相机指导朗读: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1)用动作理解“盘旋”;联系上下文理解“陆续”;
(2)重点解读:投入。理解灰椋鸟对刺槐林的感情。
(3)相机指导朗读。
2.“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1)播放归林视频,师质疑:好看吗?这场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点击:排空而至。问:这个“排”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排”都有“推”的意思。
(4)师小结:是呀,这哪里还是一只只鸟儿呢,这分明是一支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的(大部队)呀!“大部队”为什么加引号?
(3)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壮观的场面?
3.出示:“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理解“数百米长”“巨大的椭圆形”“浩浩荡荡”。
4.过渡:那些先锋队伍回家后干什么呢?后来的大部队又怎样呢?
(1)男女生分角色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点击“倾诉”)这鸟儿也懂得了倾诉,懂得了交流。
找找还有哪些词将灰椋鸟写得人性化了?
4.想象说话:
假如此刻你就是那一只可爱的灰椋鸟,你会对伙伴们倾诉什么?又在呼唤什么呢?
链接四幅图片,点击鸟声,创设情境说话:
(1)这几个好伙伴还不愿分开,他们在互相倾诉什么新鲜事儿呢?一只鸟儿说——另一只又说——
(2)这位鸟妈妈回到家一眼没看着自己的孩子就慌了神,连忙大声呼唤——
……
(二)探究二:
归林后
过渡:归林前是安静的,归林中是热闹的,那归林后又是怎样的呢?
读: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画:画出作者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
悟:再读读,从你画的句子中,你体会到灰椋鸟归林是怎样的。
1.“看,这几只……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师:作者是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从中你看出归林后是怎样的?
2.“树林内外……天然的俱乐部。”
师:又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还有吗?(刺槐林和竹林比作俱乐部)可想而知作者通过两个比喻,将归林后热闹的场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
师:通过你的朗读展现出这样的热闹。
3.“这上万只灰椋鸟……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4.师:是呀,这样的场面是喧闹而又热烈的',谁能将这种喧闹热烈读出来,我们来试试。
(三)学习第六小节
回到开始时的话题,这鸟有什么好看的呢?师小结:这么温馨、和谐的画面真是一种大美呀!
师:作者在感慨之余又陷入了沉思:这样美的景色,是哪里来的呢?
出示:“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指名读。
2.一句反问,作者无疑是在提醒我们思考,这样的大美,是谁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林场工人
4.板书并提示“人——林——鸟”的关系。
师:林场工人为灰椋鸟创造了怎样的生态环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便在哪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师:正是由于林场工人们的辛勤劳动,鸟儿们才有了现在美好的景象。也正是有了像徐秀娟这样的爱鸟护鸟的卫士,我们和动物才能和谐共处。
5. 让我们记住作者徐秀娟的这句话:(齐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三、总结板书,点明主题
(指板书)如果我们人人都爱鸟护鸟,不仅是鸟,和所有的动物友好相处,我们就到哪儿都能观赏到这或壮观或美好的画面,生活中会处处出现和谐之美。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大爱 大美
归林前 归林中 归林后
和
人——林——灰椋鸟 静得出奇 热闹非凡 喧闹热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孔乙己教案10-31
(精选)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精选)12-01
[精选]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经典]12-06
语文教案(精选)09-13
语文小学教案10-21
语文古诗教案09-2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