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1 08:39: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精选)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7篇(精选)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诗歌表达的亲情。

  2.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1.根据诗歌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受生活中的这些不易察觉但无处不在的感人亲情。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棵,板书文题。

  二、读阅读提示,体会“亲情”表现在家庭的`方方面面

  三、练习朗读诗歌。

  1.注意读音。

  2.注意停顿。

  四、朗读比赛。

  五、扩展练习。

  1.想象一下爸爸出差回来全家人团聚的场面

  2.读《阅读》的相关篇目。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运用按音序、按部首查字法,弄懂字义。

  2、积累有关描写少年的词语、句子、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学生掌握两种查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在词语选择合适的字义。

  2、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表现古诗诗意的图片。课前布置学生找到原诗。

  教学过程:

  一、练。

  这个练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过的两种查字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并用这两种查字法查字。同时引导学生要根据字所在的词语为字选择合适的字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日积月累。

  这个栏目安排了描写少年儿童童心、童趣的词句和古诗,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感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1)放手让学生自由度日积月累1中的词句。

  (2)简单说一说这些词句的意思。

  (3)教师简单介绍一下荀子和《荀子》。

  《荀子》此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

  (4)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读通读顺,读己的感受。

  (5)引导学生看日积月累2中的插图,简单说说图意。然后出示股市的诗句,引导学生一一相对应。

  (6)用自由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读,读出韵味。

  (7)引导学生交流课前寻找的原诗。

  (8)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知识短文,丰富知识短文。

  2、通过听故事并转述故事,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用心听、认真记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生存、保健和受教育的权利,国际妇女联合会于1949年11月在莫时科举行会议,决定把每年的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

  (1)自由读、互读,读后交流读懂了什么。

  (2)你对“六一国际儿童节”知道多少呢?哪一年的儿童节你记忆最深刻?为什么给你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

  (3)今年的儿童节你打算怎么过?

  二、大家一起来。

  (1)要求:一是听的时候要用心听;二是记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有哪些主要的活动。

  (2)教师讲故事。

  (3)引导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小组内互相讲讲这个故事,评出最佳的成员参加全班的比赛。

  (5)评优点和不足,评出优胜者。

  (6)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品评语言文字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2、体会理解学生的顽强及智慧的退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3—4)

  1、在加拿大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里,有大自然留下的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指名答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能迅速从课文中找到它的谜底吗?(补充板书:底)指名用书上的话回答。

  原来是因为雪松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板书:雪松)。揭开这谜底的人是谁呢?(板书:旅行者)

  3、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也带上行囊跟着这两位充满智慧的旅行者,通过这记载着智慧的文字(板书:课文)走进加拿大魁北克这条神奇的山谷,靠近那充满智慧的雪松,一起去探索生存的智慧吧!那我们背起行囊出发吧!(齐读课题)

  二、 精读课文

  1、明确小组自学要求:(2)

  (1) 师:这树,这人,这文,无不充满着智慧,个小组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有选择的去探究,可以选择他们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把他们综合自来共同探究都可以,让我们去品读、去批注、去思考,一会我们来比比谁的背囊中采集到的智慧最多。

  (2) 各小组讨论确定研究内容,以及需要的大概时间

  (3) 班内简单交流时间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10)

  读文、批注、找收获、谈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

  3、班内交流自学所得(20)

  (1) 交流从雪松身上品味到的、获得的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读好描写雪松的语句。

  (2) 讨论、交流、理解旅行者的话中蕴涵的智慧

  a: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指导学生读好第二个旅行者的话。

  b: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思考引向深入:(什么时候应该去正面抗争?什么时候需要适当的让步?)

  c:把思维引向更广的空间:古今中外,有那些人就具备了雪松的这种智慧?

  (3) 你能从课文中选择一句最简洁而又最能概括这一道理的话吗?

  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节,背诵这最后一节。

  (4) 交流这文章写法上的智慧:学生汇报体会到的精彩写法,教师适时点播

  4、给学生展现自己智慧的.舞台:

  (1) 师:我想各位同学的背囊(包)里,一定装满了智慧,收获不小。

  我知道我们六(1)班的同学喜欢创作,你能用一段话或者一首诗、一支歌或其他方式来谈谈你的收获吗?

  (2) 班内简单交流

  三、 、作业

  1、师:听了同学们精彩的点评与创作,我对“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把所有的智慧都装进我们的行囊中,去展开我们人生新的旅程,愿我们今后能够凭借智慧克服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2、最后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智慧背囊》。

  3、完善自己的创作明天的语文课继续交流。

语文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认识三个偏旁 “三点水、提手旁、火字旁”。

  2、正确识记生字。

  3、引导按顺序看图,学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

  难点:引导学生学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平时在家里都干些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平时,我在家里帮妈妈扫地……)今天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朋友。(课件出示自我介绍的小女孩)她叫小红,她邀请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她家做客。你们愿意去吗?(愿意)

  2、出示课本插图,小红在哪呢?(在家里)板书:在家里。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生动活泼的人物介绍,以做客的方式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图说话,学词识字

  1、小红家里的东西可多啦,请同学们按顺序找一找,小红家里都摆放着哪些物品?(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按顺序出示带有音节的词语认读。

  沙发 茶几 报纸 书架 台灯 挂钟 电视 电话

  强调:灯,钟是后鼻音。 电是前鼻音。

  2、图上有哪些人物呢?他们在干什么?(通过说爸爸在看报纸出示“报纸”读。)

  总结:对,晚上,小红一家人都在家里,爸爸在看报纸,妈妈在看电视,小红给他们送去水果。爸爸妈妈高兴地笑了,小红也笑了。

  3、出示课件:我会读

  沙发 电视 台灯 报纸

  A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B 出示生字条,圈画生字。

  沙 发 报 纸 台 灯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请大家打开语文书49页,借助生字条,把这些顽皮的生字宝宝找出来圈住,一边圈一边读,圈完以后再读一读。

  4、出示带音节的`词语

  沙发 报纸 台灯 电视

  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齐读

  5、去掉音节读词语

  自由试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设计意图:

   初入学的孩子好动,坚持不了一节课,课中休息一下,学生的积极性会和刚上课一样高。

语文教案 篇5

  课题:《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1、复述: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在自愿或指名复述后,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2、讨论:

  ⑴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⑵ 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明确:

  ⑴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某些文化特征。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象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⑵ 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此时教师也可插入课前准备的故事。

  三、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1、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

  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

  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第二课时

  四、思维拓展训练: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五、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六、布置作业

  1、初一(8)班:(高层次班)

  ⑴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⑵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2、初一(1)班:(低层次班)

  把“读一读,写一写” 中的词语抄写三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课前准备:

  搜集地球相关资料,如:地球遭破坏的一些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课件展示地球美丽的面貌)孩子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生起读课题。

  5 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意,交流沟通,

  6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评:激趣导入,以孩子喜欢的形式直观展现地球,让他们看到地球美的一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意图,了解有关地球的相关知识]

  (二)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8 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切入课题后,设疑,激起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极大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心理准备。]

  (三)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评: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读得也有感情,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入情入境。让学生想象地球母亲的样子,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2.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

  3.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

  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为什么?

  (3)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

  (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5)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段。

  (补充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实破坏的相关资料,更全面了解到地球的易碎)

  [评: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多自己搜集查阅资料,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课文内容。]

  (四)布置作业: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同学们汇报所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让学生自由读文,你明白了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

  讨论: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解重点词语至少,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再理解重点段落)

  [评: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段内容较简单的情况下,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发表的平台。让他们结合实际谈感受,谈想法,更是尊重了学生的个体。]

  2.请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我们这个地球可爱又易碎,为了保护这一个地球,我们都行动起来,写写保护地球的标语吧。(生可以独立完成,可以自由组合。)

  如: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

  人人齐动手,保护大地球。

  为了生存,保护地球。

  除了脚步印,什么也别留下。

  孩子们写的宣传口号真好!很有感染力、号召力。地球妈妈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欣慰。让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评:为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为学习者提供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审美和思想的独创性。]

  (三)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读后讨论: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3 同桌讨论,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然后全班交流。

  4 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和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自然资源类别 具体特点 人类破坏行为 造成后果

  [评与思:该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充分朗读,读中见悟;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带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教学,资源更丰富快捷,相信孩子的体验会更深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理解词语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备珍珠鸟一只。

  一.导入新课。

  1.哪些小朋友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

  2.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珍珠鸟》,你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冯骥才)

  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象是一幅美丽的画。冯骥才也曾经养过鸟,他和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表扬采用默读方式的学生)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质疑。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为什么这只怕人的鸟能和作者相处得那么好?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四.根据导读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导读要求。

  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研究。

  3.交流讨论。

  (1)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交流,指导朗读。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3)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

  a. 当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时,作者是怎样照料它们的?

  b. 三个月后这一对珍珠鸟有了雏儿,作者对它更是疼爱有加,把它当作了一个活泼调皮的小孩,称它“小家伙”。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看,课文几次出现了“小家伙”,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小家伙的喜爱之情?

  (第一次:作者对它观察仔细,“好肥”。

  第二次: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而“我”不管它,不伤害它,微微一笑

  第三次:重点体会“摸、啄”。

  第四次:小鸟对作者非常信赖,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

  4.课文读到此时,看了这张人鸟相依图,你有什么想法呢?是啊,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和我们是一样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5.你能举出生活中“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这样的例子来吗?

  五.作业。

  1.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

  (1)温暖舒适的巢(2)可爱的小红嘴(3)淘气的小家伙(4)人鸟相依图

  2.这篇文章一个自然段就是一幅画,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挑一个喜欢的自然段画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孔乙己教案10-31

(精选)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精选)12-01

[精选]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经典]12-06

语文教案(精选)09-13

语文小学教案10-21

语文古诗教案09-2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