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31 10:42:2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热)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热)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复习学过的同偏旁的字;区别形近字;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巩固要求会认的了;会用“常常”口头造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会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写字。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点击放大

  第一课时

  (完成一——六题)

  一、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练习《复习三》的内容。板书:复习三)

  二、练习第一题: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1.指名读题目,讲清要求。

  2.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言字旁、绞丝旁、女字旁、口字旁”这四种偏旁),指名说出这四种偏旁的名称。

  3.写出带有“言字旁、绞丝旁、女字旁、口字旁”这四种偏旁的字。(指名一人写在小黑板上,其他人写在书上。)

  提示:想一想这些偏旁跟什么有关呢?一边想一边写,“言字旁”、“绞丝旁”每个偏旁写三个字;“女”“口”每个偏旁写两个字。

  4.订正小黑板上的字,并读一读。

  答案:

  言字旁——许、识、让、说、话。

  绞丝旁——经、绿、红、细。

  女——妈、好。

  口——叶、听、叫、吹、响。

  三、练习第二题:读一读,比一比

  1.出示小黑板:

  日——目羊——样本——木

  王——玉石——右向——响

  指名读一读。

  2.说一说每组后面的字与前面的字相比,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目”比“日”多一横;“玉”比“王”多一个点;“本”比“木”多一横;“样”比“羊”多个木字旁。“响”比“向”多个口字旁;“右”的撇出头,“石”的撇不出头。)

  3.指名口头组词,区别字义。

  四、练习第三题:

  1.读一读题目。

  2.先自己小声拼读音节,再指名读音节。

  3.看拼音写词语。

  4.订正。

  五、练习第四题:读一记

  1.出示小黑板,自己练习小声读。

  红旗英雄集体白鸽燕子

  帮助结实勇敢杀害静悄悄

  2.指名认读,要读正确。

  六、练习第五题:看图说句子,用上“常常”这个词

  1.读一读题目,讲清题目要求。

  2.说一说“常常”是什么意思?和“天天”的意思一样吗?

  3.观察第一幅图。

  先给两个小朋友起名字。(小明和小刚)

  说说他们在干什么?(小明和小刚给小树浇水。)

  用上“常常”这个词,这句话怎样说?(小明和小刚常常给小树浇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小明和小刚经常给小树浇水,不是只浇一两次。)

  4.观察第二幅图。

  先给图中的小女孩起个名字。(小兰)

  说说小兰在干什么?(小兰帮妈妈洗碗。)

  用上“常常”这个词,这句话怎样说?(小兰常常帮妈妈洗碗。)

  “小兰帮妈妈洗碗”和“小兰常常帮妈妈洗碗”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七、练习第六题:读一读

  1.自己小声练习读。(提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上面的音节。读的时候遇到标点符号要停顿。)

  2.指名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写字。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练习写字。下面我们先来认认几个字。

  二、指导写字

  1.出示卡片:打、快、很、轻、路、领,指名认读。

  这几个字都是左右两部分组成的。按什么笔顺规则来写呢?(这一问不必回答)

  2.老师在田字格小黑板上逐个写这六个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字,按什么笔顺规则写呢?(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写。)

  3.指导写“打”。

  (1)观察范字。

  看看左右两部分一样宽吗?(左窄右宽)

  再看看左右两部分一样高吗?(左高右矮)

  接下来看一看每一笔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上。

  (2)老师示范。

  先写左边的提手旁,提醒第三笔是“提”。再写左边的“丁”。“丁”的横写在右半格横中线上边一点,竖钩的收笔处与提手旁的下端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描两下,临写四个。

  4.“快、很、轻、路、领”这五个字的指导方法、练习步骤与指导“打”字基本相同。要求学生先观察好左右两部分所占的比例,再看看左右两部分是否一样高,最后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练习写字。每个字描两个,临写四个。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从形象中初步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雁吗?它们是怎样飞行的呢?

  一、板书课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

  1、导入新课,认识生字“雁”,齐读三遍。

  2、听课文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认读生字。

  1、同桌把自己圈出的生字读给对方听,相互正音。

  2、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⑴指名读。⑵开火车读。⑶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挂图,听读课文后句子,了解在雁的飞行情况。

  2、自读第一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1)大雁怎么在天上写“人”字?

  (2)它飞行时为什么要排成“人”字形呢?

  3、指导朗读。小结:是啊,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只要大家认真学习,相信你们都会很棒的!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2节。用造句的`形式理解“开始”的意思,使生懂得学习要从最简单的学起,由易到难,逐提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文我们不仅了解了大雁的飞行习惯,而且懂得了学习的道理,希望小朋友都要相信自己认真学习。

  2、大雁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书写生字。

  3、增强学习自信心。

  重点难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大雁是怎样飞行的。

  二、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1、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本课要求认识的13个生字。

  2、交流:你是怎样很快地识记住这些生字的?

  3、抽读生字、生词。

  三、指导书写本课要求掌握的5个生字。

  1、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

  横钩()

  3、指导书写生字,记忆字形。

  习:

  开:

  从:

  学:

  4、生边读边书空。

  5、生书写练习,师个别辅导。

  6、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听写。

  写学习从开

  二、读一读,填一填。

  ()雁()天上()着()和()。

  三读问句,再回答。

  世界上谁最聪明?——————————————————————。

  学习从哪里开始?——————————————————————。

  家里人谁最爱我?——————————————————————。

  我应该在家做什么——————————————————————。

  四、用词说话。

  学习

  世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培养想象能力,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游人的感触和话语,写一段话详细描述。

  4.引导学生领悟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的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揭示课题。

  板书:葬礼

  讲述:一般指人死亡后所举行的一种殡。

  葬仪式.叫“葬礼”。用彩笔在“葬礼”前加“特殊(sho)的”

  问:看到这一题目,大家会提出哪些问题?

  (1)为谁举行葬礼?

  (2)为什么要为它举行葬礼?

  (3)为什么说这是特殊(不同于一般)的葬礼?

  2.教师指定:这些问题问得有道理。我们研究课文之后就能弄明白。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画出文中含生字的词语,根据所注拼音读准字音。

  (2)查字典、问典弄清下列词语的意思。

  枯竭:(水源)干涸。垂危:病很重将要死去不辞而别:辞:告别。

  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一息,一口气。只剩下口气,形容临近死亡。课文中指瀑布即将完全消失,下旬:十天为一句。每月21日到月底的日子。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晤的'意思。

  水帘、预测、骄傲、唤起。

  (4)指导书写下列几个字:垂、竭、葬。

  2.各自渎课文,思考:如果按“举行葬礼——瀑布今昔——决心保护”分段:

  [一(1)二(2-5)三(6-8)]

  三、精读训练

  1.默读第一段。

  思考:这一次葬礼“特殊”在哪里?[地点特殊:在……河上;主持人特殊:巴西(南美洲最大的国家)总统;对象特殊特殊垂危枯竭:一条瀑布]

  2.指名朗读第二段。

  (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指什么?(第1自然段中总统为瀑布举行葬礼)哪几个自然段回答厂这个问题;(第3—5自然段)

  (2)读“但这雄伟的景观,竟然不辞而别”。

  ①“竟然”是什么意思?(有点出乎意料)“不辞而别”呢?(课文中指瀑布的消失)

  ②“这雄伟的景观”指什么?(默渎第3自然段,指名描述,用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

  ③为什么会不辞而别?(两个原因:用水毫无节制,森林被乱砍乱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

  (3)“见到这样的情景”指的是怎样的情景?(逐渐枯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4)小结要点:

  ①学习课文上下衔接、呼应的写法。

  ②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由于人为的破坏,将要完全消失。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新授课文

  指名读第三段。

  (1)面对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消亡的现实,人们是怎么行动起来的?(点面结合介绍。面:许多人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纷纷加人到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点:几十名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汇集、哀悼)。

  (2)总统举行这次葬礼的目的是什么?

  (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3)教师指出文章首尾呼应的特点。

  四、体会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上下文呼应衔接的特点。

  五、启发想象

  1.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的?

  (注意引导学生从“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等词语的反面去思考,比如:“咆哮而下”,这里的“咆哮”指水流的奔腾轰鸣,发出巨大的声音,如今已听不到这巨大的声音,水只是慢慢地有气无力地往下流淌)

  2.游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有哪些感触;提示: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游人会想起塞特凯达斯瀑布往日的雄伟景观和导致这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消失的原因)

  3.他们会说些什么?

  [要点有三:(1)往日这一瀑布的雄伟壮观,(2)瀑布不辞而别的原因,(3)今后如何接受教训,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六、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后练习题4,作好写的思想准备。

  3.写一段活详细描述上述场面,要求尽可能用课文中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由来及意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与国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现在的孩子对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了解越来越少,而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与入侵,使幼儿对过洋节、吃洋快餐倒更加热衷。为了使幼儿了解本民族特有的民俗艺术,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美,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幼儿园特地利用幼儿园的过道走廊,将其布置成“中华民俗一条街”。街市上蜡染、中国结、脸谱、陶艺等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一字排开,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春节即将临近,我因地置宜地设计了“年年有余”的中国春节民俗综合欣赏活动,将活动安排在“民俗一条街”实施,并根据活动需要创设环境:挂红灯笼、贴年画、贴春联、窗花、放鞭炮。,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祥和的过年气氛,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有关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环境,让幼儿在过年的氛围中欣赏年画、剪纸、春联等传统民间艺术,了解中国民间习俗和感受它们所表达的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

  2、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布置“过年”区域,用春联、鞭炮、年画、剪纸、灯笼等装饰,录音带。

  2、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参观民俗一条街,激发欣赏兴趣。

  二、了解、欣赏春节时的民俗艺术。

  1、幼儿观察“过年”区域。

  问:你都看到了什么?什么节日快要到了?(灯笼、鞭炮、红包、春联、年画、倒福……。)

  2、了解过年的习俗。

  问: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师:我小时候也很喜欢过年。过年时,我可以放鞭炮、拿红包,还可以挂年画,贴春联,剪窗花,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和习俗。

  3、幼儿自由欣赏过年的民间艺术,教师予以个别提问、指导。

  4、重点欣赏年画。

  (1)请幼儿欣赏年画《年年有余》

  (2)小结年画的特征,理解“年年有余”的含义。

  (3)引导幼儿寻找年画的共同特征。

  5、知道中国人喜欢红颜色,红颜色代表喜庆、祥和。

  三、幼儿创作

  1、请幼儿分组制作窗花、鞭炮,设计红包等,教师个别指导。

  2、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幼儿创作的作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格列佛游记》中“特意让目盲者为画家调色”导人。此事颇不可思议,而贝多芬正是这样一位失聪的作曲家,其中艰难不言而喻。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

  二、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教师:适时点拨疑义,并加以提炼补充。

  小结:研讨学习的经验: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3.小结要点一。

  要求学生: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谈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

  师生共同为本文重拟标题,以此将全文思想加以最高程度的提炼,并将板书补充完整。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导人: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如何加以刻画?(出示贝多芬画像)

  2.要求学生: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脸谱化”。

  3.实践: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四、归结全文

  1.小组讨论: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选派代表概括小组学习成果。

  2.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深切感悟。

  五、拓展

  1.听贝多芬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2.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师精选篇)

  教后记: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灵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音乐巨匠--遭遇到命运沉重打击,但他没气馁。生活中,教会学生要坚强的面对挫折,一贝多芬为榜样。同时可以侧击其他的作家。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读懂全文,学习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四、朗读课文

  1、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2、范读——跟读——自读——齐读

  五、疏通第一节文意

  1、生齐读第一节。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回参与。

  3、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六、小结、巩固。

  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七、作业

  背诵第一节原文及字词解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疏通文意

  根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课文的2-4节

  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

  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3、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4、按组轮流翻译。

  三、总结、巩固

  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3、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4、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驱之(于)别院” 省略介词。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四、作业设计: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1段

  ①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②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③作者能得到“物外之趣”的来源是什么?

  明确:客观:目力好; 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神游山林

  “细视” “神游” “以……为……”(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

  鞭打蛤蟆 想象奇特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继续学习了解自然段(本课指“节”)内容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结合词语句子确定“得”的三种不同读音。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和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设计、制作有关课件,收集实物蒲公英、苍耳、石榴等;准备田字格黑板。

  2、了解学生已有的与课文中内容相关的知识情况。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写文中生字。

  2、理解生词、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掌握多音字“得”的不同读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抓住“植物”一词,导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得”字不同读音。

  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读一读,全班读。

  (三)检查自读情况,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节读课文,学生听后评议,正音。

  2、说说每小节讲了哪种植物,它们是怎样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三、细读,理解课文诗句。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边看课文边思考:这一自然段给大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2、练读问句:“植物*的啥办法?”

  (二)学习第2、3、4、5自然段。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2、3、4、5自然段。

  学生边读边思考: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的办法是什么?好在哪?

  2.让学生根据自己课下查的资料或结合生活实际去谈。

  3、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鼓励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的一种植物。要求学生各自先做好准备。根据交流的情况,随机点拨,学习有关自然段,加深理解。学习生字词“准备”、“降落伞”、“晒”。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学习生词“知识”。

  2、齐读,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四)概括小结。

  四、朗读全文。

  1、说说你还知道那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谈谈学完课文后的感想。

  五、作业:

  1、把课文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讲给身边的伙伴听。

  2、把刚才的感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生字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情趣。

  3、练习用“准备”这个词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一)检查生字读音、部分难掌握的字形。

  (二)尝试听写生字。

  (三)听写后,学生各自校对。

  二、练习朗读。

  (一)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各自主动积极练习朗读。

  (二)朗读汇报,交流。

  1、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最爱读的一段课文,练习朗读。

  2、以学生汇报朗读的方式,知道学生朗读、分自然段进行。

  例:如被指名学生说自己最爱读的是第2自然段,教师就请全班同学专心听他读这一自然段,然后根据这位学生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根据需要,为了激发情绪,启发想象,加深理解,可随机调用教学课件中相应的内容辅助教学,必要时教师范读。这样,在学生熟读这一段、读好这一段的基础上,练习朗读,以求水到渠成地达到诵读的要求。

  三、课堂练习。

  (一)学生朗读全文。

  (二)练习造句。

  准备————

  四、板书设计:

  17、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

  苍耳 动物

  * 传播种子

  石榴 动物

  豌豆 弹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精选)12-01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经典】12-30

(精选)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精选)11-20

语文教案(经典)11-16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