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3.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词语“血染”解释,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2.检查生字
燥热 噪音 花岗石 蜷 捐躯 殷红
读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更加流利。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看视频,问:想到哪个词?现在就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南北洲毒蛇?(指名读)
2.请画出描写毒蛇动作的词语(透、盘、吐、蜷、抬)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蛇这样凶猛,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示?
5.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做实验的时候,施密特博士不小心被蛇咬伤了。被蛇咬之后,实验室里空无一人,在求救无果的情况下,施密特博士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6.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字后的标点符号?表明感情怎么样?(坚定、强烈)
7.那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来试一试。(生读)
8.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动物学家,施密特博士当然知道被毒蛇咬伤意味着什么。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懊恼无法和亲人做最后的道别。而是要记录这次特殊的实验?你是怎样理解特殊这个词的?
9.默读4—5自然段
要求:用“——”勾画出博士所做的实验记录的内容。
再用“ ”画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记录的,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师:谁来说一说你所画的第一处记录。
生:“体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剧痛……”
师: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发过高烧?什么感觉?
生:发热、头痛、四肢乏力、浑身酸痛,很想睡觉。师:然而施密特博士想到过休息吗?为什么?
(2)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继续坚持记录的呢?
课件出示“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但他还是
顽强地记录着
师:能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吗?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老人痛苦的表情,博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艰难地记录,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湿了实验报告。我们被这一幕感动了。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一部分。(生读)
(3)师:施密特博士忍受着这样的剧痛继续记录着,那么他所做的第二处记录是什么?
(4)师:真让人心痛呐!时间啊,你过得快一点,让老人别在忍受这样痛苦;时间啊!你过得慢一点,让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吧。可惜,时间听不到我们的祈求。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老人记录的艰难?你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5)师:疼痛不断加剧,记录越来越费劲。但是施密特博士没有放弃,他艰难的写下了最后的记录?
师: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施密特博士,七窍流血,浑身乏力,还不忘写下这最后的感觉。
10.我们回头再看这份珍贵的`实验报告。你发现什么?从这些省略号中你能读出什么?
11.在被蛇咬伤五个小时后,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在人生的最后五个小时里,他忍受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克服了我们无法估量的困难。
四、情感升华。
同学们,这位可敬的老人竟这样离开了人世,他走的是那样匆忙,竟来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又是那样艰难,忍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此时,凝视着卡尔施密特博士的墓碑,你想说些什么?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卡尔·施密特博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重于泰山的真正含义。其实像他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下节课汇报。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学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溪和树木的关系。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语言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1、通过读文,让学生知道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2、感悟到美丽的大自然是需要每一个人去保护的。
二、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溪水又清了,想到保护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一、导言揭题,激发兴趣。
在小兔家门前胡一条清清的小溪,可是,有一次,一场大雨过后,溪水突然变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清清的溪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看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围绕自学题,自学课文.
a、自由小声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b、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3、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②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③自由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同学们知道的`内容真多,课文主要围绕着几种小动物的表现来写?(三种:野猪、大象和小兔)。
三、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1、课件演示:野猪和大象在小溪比谁的力气大,看谁谁拔树大的画面。
2、课件演示:野猪和大象种树、浇树的画面。
3、尝试题:选一幅图说一说树旁边的溪水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4、指名回答,并相应出示动画:水土流失情景。
5、对比两幅画聪明的小朋友你明白了什么?
6、野猪和大象有这么大的转变,这是谁的功劳?(小兔)
(1)小兔可真了不起,能说服大象和野猪,请大家把小兔和野猪、大象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读一读,填一填。
小兔跑过去,(大声)喊:“喂,别拔啦!你们为什么拔树哇?”大象和野猪停下来,说:“这两天我们在比赛谁有力气,还没分出胜负呢。”小兔(气愤)地说:“比力气!你们毁掉了树林,也毁了小溪。”大象和野猪(不懈)地说:“这和小溪有什么关系?”小兔(生气)地说:“这么多树被你们拔掉了,雨水把泥土都冲进小溪里啦!不信,你们去看看。”
(3)根据你对提示语的理解,自由朗读句子。
(4)同桌分角色对读,一个读小兔说的话,一个读大象和野猪说的话.
(5)理解提示语的意思,进行情境体验。
四、总结全文,进行环保教育。
1、读了小兔、野猪和大象的对话之后,说一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2、谈一谈: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树木?
3、资料交流:保护环境,除了保护树木外,还要注意什么?
五、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巩固知识。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并向家人宣传环保小知识。
语文教案 篇3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掌握并列式词语的结构特点。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李时珍的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一心为病人着想的精神。
3、精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李时珍夜宿古寺”,读了课题,你有收获吗?知道了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呀?
关于李时珍,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介绍介绍吗?
《本草纲目》是一部药学宝典,在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前医生诊断病情、救治病人并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用错药、诊错病的情况时有发生,老百姓深受其害。特别是对一些药物的正确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造福老百姓,不畏艰辛,登高山,探陷谷,遍寻百草,甚至亲自试验。
3、课文写的就是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中的事情。读了课题,你能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学生理解课题)
看,你们的'眼睛多么雪亮!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像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的文章题目,如《九寨沟》,就直接告诉我们他要写的对象……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了解,李时珍为什么会夜宿古寺的?他会在这里度过怎样的一个夜晚?
二、初读课文:
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老师要来看看,谁预习的收获最大!学生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你从课文体会到了李时珍怎样的精神!
真是不错,课文读得很流利了!文中有一些词语,你能读正确了吗?理解这些词语,有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2、出示词语:
察访 行囊 呃逆 涎滑 无涎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1)请一位同学准确读一遍。
(2)能不能结合课文或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从并列式结构的词语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此语意思)
(3)有没有发现,下面的这些词语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4)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能再说几个吗?
(开天辟地、桃红柳绿、山崩地裂、山清水秀、风平浪静、山穷水尽、波峰浪谷、欢天喜地、天昏地暗、顶天立地)
(5)这些词语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在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词语仔细领会。
(6)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
1、谁来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李时珍的什么精神让你敬佩?(学生交流)
板书: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一心为民
2、那么,大家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点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圈画画,找到反映李时珍精神的句子。
3、学生自由朗读、圈画。
四、研读课文:
1、能不能根据课文的先后顺序来交流呢?课文的第一小节中你感受到了他什么精神?
地方多:安徽、河南、湖北、等
路途长:好几个月
条件差: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工作细:查、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实地调查
访:走访许许多多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3、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一定还有很多,下一街课我们继续交流!
五、作业:
写《习字册》
读《补充阅读》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一)生字 生字注音 点 缀(zhuì)颤 动(chàn) 清 澈(chè)恬静(tián) 骇 (haì)炫 耀(xuàn)攫住(jué)呕(ǒu)憨直(hān)
(二)生词解释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 住:抓住。 憨 直:憨实直爽。
三、初读感知
1、 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仔细阅读课文1---5自然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景色的句子。
明确:
(1)“来到塘边……繁星闪烁。”
(2)“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3)“白天……在微风中荡着绿浪”
(4)“又点缀着许多……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引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文章,体会角色。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 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是描写荷塘景色的美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下文作者赞美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铺垫。注:以上两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注意引导。
五、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六、作业:
1、 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词。
2、景物描写训练。要求:
(1)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2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学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3、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具准备
自己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的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解析课题,激趣导学
你认识怀丙这个人物吗?汇报一下资料。
(二)指导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读生字,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2)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质疑训练。
2、自学反馈: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请七个人读书,大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组内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3、全班反馈,如下。(略)
4、读读这七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分组讨论,围绕着“捞铁牛”这件事,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有关系,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加强组内合作学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第二段(3~6自然段)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第三段(7自然段)讲这个和尚就是出色的工程家怀丙。
5、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说这段话。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捞?谁捞?怎么捞?)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说一说。(结合质疑,解决问题)
2、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和尚要试试,你说他有没有办法,从哪儿看出他有把握?用“——”画出这个句子。
(2)从“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这句话。
3、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找四个人分别读这段话,每人一句。
(2)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概括句意,(最好用四个字)组内共同讨论学习。
4、出示句子。
(1)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摸清位置)
(2)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找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学过程:
一、吟唱古诗,引出诗题
1、同学们,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所以古诗不仅能诵读而且能吟唱,我们每天下午上课前,总要吟唱一首古诗,来放松头脑,陶冶情操,谁来清唱一首?而且每天吃午饭前,都会听到广播吟唱一首什么诗?《锄禾》大家一起唱唱吧!很好,锄禾是李绅写的,也叫《悯农》,这是第一首,唱了这首古诗,李绅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农民种田很辛苦,我们要爱惜粮食)
2、是呀,古代劳动人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却怎样呢?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绅写的古诗,板书课题:悯农(二)。谁想来介绍介绍诗人。
(收集资料要注意筛选,懂得抓关键。大家要向他学习哦!)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诗中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听课文范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读读这首诗,注意是否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指明评价)
师:老师想考大家,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生:“悯”是什么意思呢?(和我想到一块去了,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看能否找到答案吧。)
三、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现在自由小声地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并把你读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读不懂的提出问题,现在开始。(师巡视指导)
2、师:现在四人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的读书心得吧。
3、生:汇报读书心得。(小组派代表先来说说你们读懂的地方吧!)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粮食作物。泛指粮食种子。
子:这里读第三声,成熟的稻子。
(2)从第一句诗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粮食获得丰收。)
粮食要怎样才能获得丰收呢?(要进行辛苦的田间管理)
(3)你还感受到什么呢?
(从“春种”——“秋收”、“一粒粟——万颗子”这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如除草、杀虫、灌溉、施肥等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你的领悟力太强了。
(4)指导朗读。那么这句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劳动艰辛)对诗的不同理解就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谁来试试吧?(评价:让我感受到丰收的不易,掌声送给他)你也来读读吧!大家听出什么了?(同情)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师小结:读得太棒了,让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农民不畏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画面(一片丰收的喜悦景象)。全班再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谁有问题要问吗?
为什么种了那么多粮食又获得丰收,农民还是活活饿死呢?
是谁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成果?
丰收的粮食哪里去了?
(7)你们预习时,有收集时代背景的资料吗?谁来说说为什么?
(由于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是指:当时农民没有土地,是找地主借的地,所收的.粮食都被地主没收了。因为种的越多,收的越多,交给地主的也越多。)
(8)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小结: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但是,这些苛捐杂税压得人民饿的饿,死的死。这些社会现实诗人没有明说,然而,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这种社会太不公平了。
(9)指导朗读。那么后面这句诗应怎么有感情地读呢?(既同情又愤恨)你来试试?哪个小组也来示范读读呢?(指名评价)读得真好,你也来试试!(师评价:让我仿佛看到一个痛恨统治者的好少年,喔又让我听到你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声。)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10) 师先配乐朗诵,生再配乐朗诵。
(1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吗?诗人所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表达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剥削者的强烈愤恨)
(12)那么诗题的“悯”字你理解了吗?
(有同情、怜悯农民之意!)
四、再找组诗,拓展延伸
1、观看唱古诗视频《悯农2》学着唱。(大家想不想学唱这首古诗呢?)
2、你还读过哪些关于劳动的古诗呢?各描写什么劳动场面呢?
a.《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b.《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教师总结,升华主题
同学们没有不劳动的个体,只有不愿劳动的思想, 败的思想,违背规律的思想,这都将——受天地所摒弃。而爱劳动是最光荣的,因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才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深入骨髓的传统和习惯,将会世代相传。
板书设计:
怜悯、同情--- 悯农(二)
春种-----秋收
一粒-----万颗
无闲田 (艰辛)
犹饿死 ( 同情、愤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精选)12-01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经典】12-30
(精选)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精选)11-20
语文教案(经典)11-16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