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8 11:35:0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汇总(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认识5个生字以及其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3.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感情的阅读中感受卡罗纳的不幸,了解大家对卡罗纳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2.通过字面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感情。

  教具准备:两张小黑板(写有生字、句子和填空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感(3分钟)

  师:意大利一个读小学3年级的孩子,在他母亲生日那天,献给了母亲一封长达八页纸的信,来深深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信的四周还画上了漂亮的花边。可是半年后,无限疼爱自己的母亲竟然生病去世,从此他失去了世界上最最珍贵的母爱,他是谁呢?(师手指黑板上的板书),生齐说:卡罗纳。(讲故事,读课题)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翻开书109页,看看课文前的提示语会提示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呢?用笔把它划出来。( 生读导语,找问题。)

  生1:一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第二个问题是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指名说问题)

  生2:老师,还有一个隐藏的问题,是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什么样子的?

  师:非常好,很会读书!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生字词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学生开始读课文)。

  师:课文中有些生字词,大家会读吗?

  (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抽生读,纠正字音:“怜悯”中的“悯”是前鼻音,“号啕大哭”的“号”读“háo”。) (学生再齐读生字)

  师:刚才孩子们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生:课文主要讲了卡罗纳失去了母亲后很痛苦。

  师:有补充吗?

  生:课文主要讲了卡罗纳失去母亲后很痛苦,老师同学们是怎么关心他、安慰他的。

  师:说得非常完整。

  三、走进内心,感受痛苦

  师:失去母爱后的卡罗纳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孩子们齐读这句话(出示小黑板):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卡罗纳很痛苦。

  生:卡罗纳很伤心,晚上也睡不好,不停地哭,眼睛都哭红了。

  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生1读)。

  师:我只感受到了一点点痛苦,如果谁能读得慢一些,我就能感受到痛苦了。

  (生2读)。

  师:不错。如果你的语气再低沉一些,我就更能感受到痛苦了。(生再读——语气低沉、语速缓慢)。

  师:这次我真正感受到了卡罗纳内心极度的悲伤。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卡罗纳的痛苦,好吗?(师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象这样的痛苦描写,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用“——”把它划出来并读一读吗?

  (生边看边划边读,很快就完成了),(师抽生读划的句子并请他说说自己写下的感想。)

  生1读: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上号啕大哭。(读完后说)一幅插图也能刺激卡罗纳想起妈妈,可见他太爱妈妈了。

  师:是啊,失去妈妈对他简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卡罗纳好伤心啊!

  (师深情地读前半句,把学生带入一种悲痛的情景中后,做手势让学生齐读后半句)。

  生2: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师:“放声大哭”是指……

  生(踊跃):大声哭。

  师:是啊,他想起了往日每天与妈妈在一起的情景,他好伤心啊……“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

  (师做手势,生齐读)“……放声大哭起来。”

  生3: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师:此时的卡罗纳又想起了什么?

  生:此时卡罗纳又想起了每天妈妈来接他,牵着他的手和他一起回家的情景。

  师:那时的卡罗纳好幸福哦,现在再也没有妈妈来接他了,他好难过啊……(所以)“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

  (师做手势,生齐读)“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生声音稍微有点大,感情还不够到位,师继续引导)

  师:别人都有妈妈,可我再也没有妈妈了,更不要说和妈妈拥抱了,卡罗纳心里多么悲哀,多么伤心啊……“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师声音很低,语气很沉重。生接着读)“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学生读得催人泪下)

  四、身临其境,感受幸福

  师:失去了母爱的卡罗纳是不是从今以后就失去了爱,孤零零地生活在痛苦中了呢?

  生(争先恐后,大声地):不是,还有人在关心着他。

  师:是的,他还享受着爱。课文中讲了他还享受着来自谁的爱呢?

  生:他还享受着老师、同学、“我”和“我”母亲的爱。(师板书:老师、同学、“我”、“我”母亲)

  师:下面请孩子们进行“选择学习”。怎么学习呢?就是在这些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个,找到他关爱卡罗纳的有关句子,进行学习。方法是:先用“﹏”划出相关句子,再读一读,然后再想一想,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去体会体会,最后把你的体会或感想写在这些句子的旁边。(师边说要求边在黑板右侧竖着板书:划→读→想→写并在“想”的右边横着板书“语言、动作、神态”)

  (学生开始学习,老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学生们写的体会很深刻,有的在“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的旁边写道:有妈妈真幸福,没妈妈好痛苦。有的在“…你可以拥抱妈妈…”的旁边写道:卡罗纳好可怜,我们要珍惜与妈妈在一起的日子。有的在“…号啕大哭”的旁边写道:卡罗纳好难过啊,因为妈妈再也不能和他在一起了,那种温馨和幸福的感觉再也没有了。……)

  (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生:我选的是老师的话。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我体会到老师为了不刺激卡罗纳,让他更伤心,命令同学们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

  师:(指黑板)我想在“老师”后边写几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呢?

  生:庄重、严肃、热情,还有……不许(学生说,师板书)

  生(高高举起手):老师的话,还有一处在第三自然段——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 读了这段话,我体会到了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卡罗纳,鼓励卡罗纳,让卡罗纳感觉到妈妈就在身边一样。

  师:体会非常深刻。老师的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一时找不到准确的词来回答)

  师:老师把孩子拉到胸前(强调“拉”字),或许还抚摸着他……

  生(恍然大悟):亲切、柔和。

  师:对!下面我们就用这种语气来读读。(生齐读)

  生:请大家看到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这是作者“我”对卡罗纳的关心。“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看到卡罗纳那么伤心,作者心里也很难过,想安慰他,又不知怎么说才能安慰他。

  师:作者“我”有千言万语想对他说,但却只用了两个简单的动作和一句朴实的话语,那是什么?

  生:“放”和“贴”两个动作。话语是“卡罗纳,别哭了。”(师板书“放、贴”)

  (师有感情地范读后,学生齐读,也读得很不错)

  生:我选的是同学们关心卡罗纳的.句子。请大家看着书第6自然段,“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我的感想是同学们都很同情他、关心他,但又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师:是啊,同学们默默地看着他,眼睛里写满了对他的关爱。(板书“看”)还有谁,也是什么话都没有说,只用眼睛望着他?

  生:还有作者的母亲。在第7自然段第二句“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师板书“望”)

  师:真是无声胜有声啊,大家都在默默地关心着卡罗纳。母亲为什么要推开我?

  生:她怕勾起卡罗纳的回忆而更加伤心。

  师:“我”明白母亲的用意吗?哪个词或哪个句子告诉你的?

  生:课文最后一句话(生把它读出来了)。

  生:还有课文的第2段最后一句“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让我体会到大家都在默默地关心着卡罗纳。

  师:是啊,老师、同学、“我”以及“我”母亲都在关心着卡罗纳。(边小结边完成板书。)

  五、填空练习,总结课文

  师:卡罗纳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因为什么呢?请孩子们看小黑板,完成填空题。

  填空题:卡罗纳是不幸的,因为( ),可卡罗纳又是幸运的,因为( )。这份爱会使他忘却伤痛,会使他鼓起勇气面对生活,成为生活的强者(师出示小黑板,并抽生填空后,再齐读一遍。)

  师:孩子们,学到这儿,难道你不想对卡罗纳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吗?

  生(跃跃欲试):我想对卡罗纳说,卡罗纳,你要坚强起来,虽然你妈妈去世了,可还有这么多人关心着你,你同样是幸福的。

  生:……

  六、课外拓展,深化课题

  师:孩子们,请放学回家后,为卡罗纳写一封信,把你们想对他说的话和想为他做的事都写在信里,好吗?也可以代表卡罗纳写一封感谢信给关心他的人,愿意吗?

  生(高呼):愿意——

  附:

  板书: 老师 庄重 严肃 热情 不许

  卡罗纳←—关爱“我” 放贴

  同学 望看

  “我”母亲 望

  点评:这是我们年级的唐宗珍老师执教的一节非常成功的共振课。共振课是实验验小学“五课”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即一个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在“共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教学个案,在同一个年级的每一个班教学,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找到最佳课堂调控技能。

  唐老师从孩子们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将孩子们的问题梳理成两个相对集中的问题:失去母爱后的卡罗纳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课文中讲了他还享受着来自谁的爱呢?然后,引导孩子们去理解、体会、感悟。最后建议孩子们给卡罗纳写一封信,将课题升华。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赋”的特点;

  2、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

  3、文言词语的活用,语文教案-过秦论。

  重点难点

  文中“议论”所包含的意思,四个“后人”的意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型:课内自读课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题解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阿房宫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灭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称“阿房宫”。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本文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二、赋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三、阅读课文,反复朗读。

  学生自读,教师范读。

  四、结合“自读提示”和“注释”,分段阅读课文,教师指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过秦论》。

  开首十二个字用两组偶句,极省简地待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费,文中“毕”“一”“兀”“出”都是动词。

  接着,由外至内,由物及人,用骈散间杂的句式来写。

  第二自然段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的'基础上,极写宫中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收藏”和“经营”是动作名;“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压缩复句,其中“鼎”“玉”“金”“珠”为名作状,“铛”“石”“块”“砾”为名作动。

  五、作业

  熟读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学生自学3-4段,教师点拨。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第3段开始转入“体物写志”,作者用推理分析的方法承论,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

  文章的最后一段,充分表达了作者写此赋的用意――“寄托讽喻”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统治者的覆辙。文中除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外,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朝统治者。

  小结:文章两大部分铺事写志,层次极其分明,铺事是写志的基础,而写志才是铺事的目的,结构严谨。因此,文章铺陈虽含夸张,却不显浮靡;议论虽纯属言理,却不显拘谨。

  本文关于历代王朝崩溃皆始于自身*败堕落的观点,以及节用爱民的主张,无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作业

  (1)、“思考和练习”(五)

  1、未龙何云:(天上)没有云彩,怎(会有)蛟龙(腾空)?

  2、不霁何虹: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彩虹(凌空)?

  3、鼎铛玉石: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

  4、金块珠砾: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儿。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28 个生字, 会写11 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3、情感目标

  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动物园中的大象我们都见过、可是你们知道大象也曾在战场上冲杀吗?《最后一头战象》就向我们讲了战象的最后一天。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读课文, 每个字都读准, 句子读通(不能一个词一个词读)。

  2、指名分段读、提出认真听的要求、评读。

  3、请5 位同学比赛读、评议。

  4、学习生字:课文读好了, 看课文中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出示生字卡认读、读生字卡背后的`词语、齐读、开火车读、看看生字回到课文中还会不会读。

  三、抓住重点句, 品读课文。

  1、找出使你感动的句子, 带着感情朗读。

  2、说一说, 这些句子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 拓展延伸。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嘎羧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在这最后一天中嘎羧都做了哪些事情?(预感死亡、寻找象鞍、绕寨三圈、怀念战友、自掘象冢)

  2、嘎羧为什么要寻找象鞍?

  3、嘎羧要走了全村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4、请你闭上眼睛, 在脑海里想一想嘎羧站在打洛江畔怀念战友的场景。

  三、深入分析课文、(集体讨论)

  1、课文中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从文中找一找, 说一说对嘎羧的行为进行具体描写有什么好处?

  2、嘎羧为什么不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反而是和战友们躺在了一起?

  3、你对大象这种动物有什么新的认识?

  四、作业

  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 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 都十分感人、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 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 并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十五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恐龙灭绝原因的五种说法,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相信的一两种说法。

  4.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出相信的恐龙灭绝原因的说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

  (联系旧知《称象》谈谈大象有多大)

  2.个别说自己知道的恐龙的知识。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恐龙博物馆)

  1. 指导学生进入恐龙博物馆,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相关知识。

  2. 指名说说。

  三.(在线影院)重温恐龙时代那美妙的世界

  1. 看恐龙的动画片。

  2. 请生质疑。

  四.(识字园)自读课文,认读生字,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生进入“识字园”自读生字,如有困难点击该字听示范读再读。

  3.看大屏幕开火车认读生字。

  五.(你说我说)再读课文,说说恐龙灭绝原因的.几种说法。

  1.请生说说文中说了几种恐龙灭绝的原因?

  *若学生意见不统一,再引导读课文。同桌可互相交流:有几种说法。

  2.请生分别读读书中关于恐龙灭绝的五种说法。

  3.看连环画,说说自己最相信的一种说法。

  师巡视指导同桌互说。

  4.请个别同学反馈说自己的看法

  六.拓展思维训练。

  讨论:恐龙灭绝还可能有什么其它的原因?(师鼓励生探究未知领域)

  七.(勇敢闯一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八.师生小结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

  3、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4、人生有坦途,更有坎坷,培养学生在不同的 人生境遇中的良好心态。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方法:文献法 自读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二)问题研究

  1。 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 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 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新课标 第 一网

  (三)关于练习

  1。 此题目的是要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含义。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第二封信,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 此题目的是要体会傅雷与傅聪的父子深情,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有些方面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其他篇章中寻找例子。

  “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附:书信格式的要求

  信封

  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

  正文

  1。 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 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 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5。 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孔乙己教案10-31

(精选)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精选)12-01

[精选]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经典]12-06

语文教案(精选)09-13

语文小学教案10-21

语文古诗教案09-2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