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认真看图,看懂图意。
(二)理解课文内容,热爱小英雄,学习英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热爱小英雄。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王二小不怕死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本课写的是谁的一件什么事?
1.范读。
2.学生回答。
本课写王二小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的事。
(二)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边听边数一数共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①第一句话介绍王二小,他是儿童团员。
②第二句写他在干什么。理解常常是经常的,不是有时。看图理解一边一边。
(2)从图看王二小的神情。他认真地观察周围有没有敌人出现。
(3)从八路军一词,知道事情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4)指导朗读:常常一边一边要重读。
2.学习课文第2段。
(1)小声读这段:标出共有几句话,然后边读边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扫荡指敌人到村子里烧、杀、抢。当时日本侵略军有三光政策,那就是一进村,就烧光、杀光、抢光。
(2)看插图,一看到敌人刺刀上挂着太阳旗,就知道是日本侵略者。敌军正在喊王二小,叫他给他们带路。
(3)再读一读这段,说一说这段的内容。敌人来扫荡,在途中迷了路,让王二小给他们带路。
3.学习第3段、第4段。
(1)先认真观察第三幅插图,看一看王二小在干什么?敌军官在干什么?
(2)小声读这两段课文。想一想:
王二小给敌人带路了吗?
结果怎么样?
(3)指名读第3段课文。想:王二小是怎么做的?怎样理解装着顺从的样子?王二小甘心给敌人带路吗?为什么装着顺从的样子?迷惑敌人,让敌人相信他真的给他们带路。
埋伏圈指八路军事先隐蔽起来,准备打击敌人。
(4)指名读第4段。
看第一句,理解四面八方因为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所以周围都响起了枪声。
看图,再读第二句。敌人举起大指挥刀,杀害了王二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能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体会瑞恩的梦想是怎么变成现实的,感受瑞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理解梦想
(一) 板书“梦想”。什么是梦想。
1.教师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源于梦想。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 的实现作出努力。
2.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二) 激情入文
教师: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
二、感知梦想
(一)请走进课文,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并读一读。
(二)说话练习,整体感知
1.出示文中重点词:非洲 水井 额外 水泵 钻井机 瑞恩的井
攒钱 募捐 流泪 放弃 簇拥 辛辛苦苦
指名读词、纠音 齐读!
⑴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⑵指名学生说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⑶出示文字资料:非洲缺水资料
⑷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三)学习3~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实现这个梦想具体分几个步骤?
2.学生自学。
3.反馈:(“梦想”怎样实现的)
(1)筹集70块钱(板书)
瑞恩为攒够这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a.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朗读。
b.感受70元的来之不易
(2)筹集20xx块钱(板书)
当他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而挖一口井需要20xx元时,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就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他的执着感动了好心人。妈妈的一位朋友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刊登在当地的报纸上。短短2个月,就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3)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板书)
同年9月,当他听工程师说人工凿井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20个人干10天才可以完成时,他——读: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一个梦想看是简单,其实要耗费多少心血啊!从70元钱的一个水泵到20xx元“洁净的水”募捐项目到再增加钻井机。这对一位六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假使仅仅靠瑞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除了瑞恩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外,还靠什么使瑞恩的梦想成真?
4.回顾梦想实现的经过
四、设身处地,升华题义
1.瑞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和父母一起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村里的5000个孩子一起出来欢迎他。人们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感激的泪水。
2.齐读句子,出示
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有谁会不在此时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
3.感受: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1)读14 ~17自然段,找出具体的事例。
(2)学生交流。
4.写话练习
出示:假如你现在就是5000名的非洲孩子之一,你会对瑞恩说什么?
五、课堂小练笔。
如果瑞恩被推选为“感动世界”十大人物,向全世界征集颁奖词时,要求你为瑞恩写颁奖词,你该怎样去写?现在就让你心中涌动着的敬意和感动喷薄而出吧!练笔—交流!
六、总结课文,升华认识
师总结:梦想,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更是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与其说是瑞恩筹钱挖井,还不如说是瑞恩在凝聚加非人民的心。这正是梦想的力量!
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心有多宽,天空就有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精彩!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同学们,为实现我们的梦想而努力吧!
七、作业(伴随着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1.摘录瑞恩说的话。
2.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17梦想的力量
筹集70元
为非洲的孩子挖井 筹集20xx元
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的观察并生动地描写。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创景导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景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
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 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
① 嫩嫩的、绿绿的
② 偷俞地、钻
理由:
① 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② 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 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 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_______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2、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
第二教时
五、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六、词汇参考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1、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2、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
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习作指导
教学重点:习作指导
教学难点:习作指导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读的书也越来越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书中的主人公常常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为他们的快乐而微笑,为他们的痛苦而流泪,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
读了文章,何不把自己读书后的体会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二、明确习作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习作7"。
2.明确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写读后感。
3.弄清什么是读后感。即:读了文章、书籍后有体会,有感想,把它们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4.明确写读后感的好处。即:可以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拓思路
1.小组内讨论、交流:如何写好读后感?
2.全班交流。
3.教师:写一文章或一本书籍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文章或这本书籍,知道文章或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
写读后感,可以就整文章来谈,也可结合文中的`部分来谈。
四、指导选材
1.谈话:回顾自己课内外读过的书或文章中,最让你难忘或深有感触的人物、情节,想一想自己当时的读书感受及联想到的人或事,跟他人说一说。
2.与同桌交流。
3.小组内交流。
4.说得好的,每小组推选1-2人,在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18. 广玉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段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广玉兰。
板书10 广玉兰说说作者会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如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自学情况。(1)生字词。(2)读书,纠错。
5、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6、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抽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观察路边的广玉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有感情地描述第一小节,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读第二段,感受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你最喜欢作者描写广玉兰的哪一段?
(1)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主要写什么?
(3)从哪可看出,它的花儿洁净、高雅。读读,划划。
(4)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结合图片或食物感受一下广玉兰花儿的洁净、高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说什么。
(1)默读,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你觉得哪种形态最可爱或你最喜欢哪种形态?
(3)生说,相机出示图片。
(4)指导感情朗读。
(5)再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一小节的结构。
过渡:广玉兰的花无论是含苞欲放还是全部绽开的都显得那么高雅,同学们你们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吗?
3、读读四、五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可结合观察实物。
4、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无论是广玉兰的花还是它的叶,都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怎能不令作者大加赞美。
5、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学完了,其实广玉兰在我们南京也广泛种植,你注意到了吗,在许多公园里、马路边都有广玉兰的身影,你留意过它们吗,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话要说吗?
四:作业。
1、在课文里找出三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凋谢(凋落)纯洁(洁净)洁白(纯洁)
2、摘抄你喜欢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背诵课文。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第三段,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感受了广玉兰那纯洁、高雅的花儿,那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绿叶,这堂课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二:朗读背诵。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
相机指导背诵。
三:仿写。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从哪几方面来写花儿的形态的?
说说这一段的结构。
观察一种花,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写。
学生练习写。
交流。
四:作业。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19. 夹竹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习惯养成: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古诗、背诵古诗文的的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学生了解作者,自学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 墨梅
于谦 王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 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 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性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用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焚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坤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重点:能较好的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式引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首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让学生谈点滴收获即可。)
2.由上引入感知诗的意境。
二、深化感知、品味诗境
1.同学们在我们的脑中有没有具有像石灰品质的这样人呢?
让学生充分谈出,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人是: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2.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中再次感知石灰的这种高贵品质。
3.那么你们感觉王冕手中的梅花又有什么好的品质呢?
学生说优美纯洁也行,说美丽贞洁也可以。
三、指导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四、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五、作业指导:
指导完成练习册有关题目。
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石灰所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由“千锤万击”出深山,经历了“烈火焚烧”,已至“粉骨碎身”出毫无怨言,也无悲观之态,历经千般苦、万般难,终得“正果”——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作者笔下的“石灰”有着不怕苦、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此时诗中已不单单是石灰的形象写照,更是作者的人生追求——不畏权势,不同流合污,让其高洁的情操永留世间。
“墨梅须具梅花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现实中的王冕与其笔下梅花一样,傲立于严寒。作者借墨梅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状物而言情,托物而言志。作者们正是借石灰、墨梅寄托高洁、坚贞的情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独立阅读例话,明确积累语言的意义。
2、联系本组课文的学习,了解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联系本组课文的学习,了解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教师
学生
媒体
一、谈话导入
我们平时看书、看报,常常能读到一些好词佳句或精彩的片段。有的同学很注意积累,能够将读到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的片段随时摘抄下来,有的同学平时还没有养成积累的习惯。积累语言的方法很多,摘抄只是其中的一种,那么怎样积累语言呢?
二、自学例话
1、自由读例话,联系本组学过的课文,想想例话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这则例话先写了积累语言的意义,然后写怎样积累语言。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积累语言的意义。
一般的方法有:在阅读中学回品味鉴赏,知道哪些语言用得好,好在哪里;在日常生活中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多读多背、多摘抄。重在坚持,养成习惯。
1、自由读文,思考。
2、小组讨论。
三、联系实际谈体会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要做一个善于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作业:准备一个摘抄本,学习摘抄好词佳句或精彩的片段。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字,会用生字组词。
2.读熟课文,了解大熊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培养热爱大熊猫,珍惜大熊猫的感情。
3.练习使用、积累叠音词。
4.初步学习搜集与处理课外学习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读熟课文,了解大熊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培养热爱大熊猫,珍惜大熊猫的感情。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大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想不想知道它是谁?
示大熊猫图片
师板书课题:大熊猫
你想了解你的新朋友的哪些知识?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这些材料你是怎样找到的?
3.教师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大熊猫是珍贵的动物,分布在中国的四川等地方,生活在海拔两千到三千米的高山,密不透风的大竹林里。
4.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课文中讲了大熊猫的哪些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
2.现在教师想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你注意你标出来的生字。
3.找认字多的学生读课文。
4.刚才不认识的字,通过听老师和同学读,你认识了几个,把认识的字上面的标记擦掉。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识字的方法?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认识它们。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看谁自己学得最快!
5.生字你们都认识了没有?大熊猫想考考你们。
示生字卡片
6.谁能上来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
7.识字游戏:送生字回家。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在小组内自由读课文,告诉组内其他同学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一起讨论解决。教师巡回指导。
师板书:珍奇 可爱
2.课文中都有哪些地方说了大熊猫可爱呢?
3.给大熊猫涂色。
3.看图,说一说哪个是大熊猫,哪个是小熊猫。
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猜 出哪只是大熊猫,哪只是小熊猫的。
4.简单小结:同学们课文读的可真仔细,能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理解,这样的方法你也要教给别人,让大家都变得和你一样聪明才行。
四、引导质疑,课外延伸。
1.大声地再读一遍课文,看还有什么问题?
2.学生能回答的,让学生回答。
3.学生不能回答的,引导学生看《中国少年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还可以看电视中的《动物世界》或者在家长的帮助下查一查,相信你会了解到更多有关大熊猫的知识和其他动物知识,老师也相信同学们能和喜欢大熊猫一样喜欢其他动物,并和它们交上朋友,永远的爱护这些朋友的。
学生很想知道这位朋友是谁。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把在课外了解的有关大熊猫的知识说给大家听。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资料的。
学生仔细听
学生准备看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标出不认识的生字。
指名读课文
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学习生字并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忆这些生字的。
学生看生字卡片,会的同学大声的读出来,不会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读完后再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生字,练习读“胖乎乎”学习说重叠词。
分小组把还不认识的生字认读、熟记。
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
汇报合作学习结果。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读课文,找答案。
根据学生的汇报给30页的大熊猫涂上颜色。指名一个到黑板上涂,其他同学在书上涂。
看图,猜一猜。
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大声读课文,想一想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自由提问,有问题大胆提出,可以找同学帮助解决问题。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课外搜集的图片、资料,激发了学生到课外去学习知识的欲望,同时也为课外学习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为识字多的同学提供显示的机会激励他继续努力,也让其他同学受到良性刺激,并通过听读解决一部分生字。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同时促进小组内同学的合作。
给学生指引出一条可以解决问题的道路,找到了几个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进一步帮助、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原则。
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留给学生,学生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想办法到大千世界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板书设计
大 熊 猫
珍奇
可爱 胖乎乎 短 光滑 白 黑 毛茸茸
小 活泼
大 睡觉
喜欢吃新鲜的竹叶和竹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孔乙己教案10-31
[精选]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精选)12-01
语文教案(经典)02-26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9-06
(经典)语文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