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19 10:47:2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热)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9篇(热)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春雨滋润万物的美好情景,产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和课文插图,课文朗读录音带。

  学生:观察下春雨时动物、植物、人物的情况及活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带了春风,也送来了春雨。沙沙沙,雨点落上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小雨沙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合作学习,互相纠正字音。

  3、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小雨点落到了哪里。

  三、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小雨点落在哪里?花儿、鱼儿、苗儿怎么样?

  2、小朋友,人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什么地方?又会是什么样子?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

  2、抽学生读课文。

  3、看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用生字口头自由组词或说话。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出生字中难记住的字,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字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3、指导书写生字:强调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切忌看一笔写一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课后观察,亲自体验

  布置学生课后观察下春雨时的情景,看看还能观察到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五、布置作业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语文教案 篇3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俺就捉不到鱼了。

  生:俺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假如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同学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俺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俺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俺也认为这样。小小朋友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俺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协助了他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协助他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小朋友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加,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动身,让同学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同学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中的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积累“三言两语、鸟语花香、一语道破、千言万语”4个成语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弄”、“临”、“闻”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字卡、“弄”和“临”的字理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诗题

  1、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诗人白居易?

  下面我们就跟随大诗人白居易一同到“遗爱寺“去欣赏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板书诗题(遗爱寺),齐读诗题“遗”能给它组个词吗?

  男、女生轮读“寺”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个字?(可以是加一加,土加寸;也可以是减一减,诗——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激发朗读的兴趣:想读一读吗?那快快把书打开吧,想不想不用老师教就自己读呢?遇到困难可怎么办呢?(借助拼音,查字典,请教同学和老师等)生自由读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

  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优美的诗句你的眼前都浮现了那些景象?你们的想象多丰富啊!

  谁能带着这种愉悦,高兴的心情来读读这首诗呢?(指名读)

  既然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诗人的感情,就请同学们做一回诗人,到前边边吟诗边表演诗中的情景。

  出示“弄”和“临”的字理图。观察弄和临形成的过程,了解它们的本义。开火车读“绕”,说说识记方法(可以通过换偏旁如:浇——绕,晓——绕;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三、有感情诵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指导书写

  1、这节课我们还要会写6个字。(出示字卡)

  2、齐读字卡。

  3、写好这三个字应该注意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临”要写得左窄右宽,“寺”要写得上大下小;“弄”要写得上小下大。)

  4、师范写“弄”,学生仿写。(写两遍)

  5、学生自己练习写剩下的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写两遍)

  三、拓展延伸

  出示《江畔独步寻花》课件出示画面和相应的诗句。学生自由朗诵,小组质疑解疑。

  四、引导学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具学具:

  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

  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推敲

  皎 斟 尚 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 推敲 斟酌 妥帖

  2、填空:

  ( )有个诗人叫( ),早年因( ),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 深夜访友 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 ”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 适宜 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 冲闯仪仗 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 )推敲( )或许( )吟哦( )

  4、用“即使……也……”造句。

  板书设计: 11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语文教案 篇6

  《师生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文《师生情》第一,第二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第二段(即第2—3自然段)内容;(两位同学能准确阅读,其余同学理解内容。)会用“??首先??然后??最后??”说、写一句话。(两位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说、写,其余同学独立完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读中感知课文,在说、写中培养表达和书写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体会老师的辛苦,让学生塑造尊重老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第二段内容,体会感情;会用“??首先??然后??最后??”说、写一句话。

  【授课班级】六年级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第13课《师生情》的生字、词,请看老师的手语书写字、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其余同学拿出草稿本书写。)1.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错误。2.师生齐点评。3.生阅读字、词。

  (二)新授课文

  师:三位女同学急匆匆地向医院走去,她们在路上想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同时板书:师生情)(生齐读课题两次)

  师:(呈现课文内容)请郑同学阅读第二自然段。其余同学想一想全班同学的“心意”是什么?

  生:??

  师:同学们各有答案,带着你们的回答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生:??

  师:天下着蒙蒙细雨,一放学了,三位女同学干了什么?生:??(圈出动词)

  师: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

  生:??

  师:在路上,她们想了什么?

  生:??(用“_____”划出句子)

  师: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说明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生:??师:马上就要见到王老师了,她们商量着要告诉老师什么?

  生:首先??然后??最后??

  师:三位女同学商量见到王老师要做_____件事,首先告诉________,希望王老师安心养病;然后转达________;最后将全班同学凑起来的鸡蛋送给王老师,希望王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生说出横线需要填写的内容。)师:三位女同学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想法,都表达出对王老师的心意。是什么“心意”?

  生:??

  师:同学们对老师的'想念、爱戴、尊重和祝愿。请同学们带着对王老师的想念、爱戴、尊重和祝愿之情阅读第三自然段。(三)说、写句子

  师:三位女同学商量着见到王老师要做三件事情,首先告诉班里的情况,再转达全班同学的心意,最后才说出同学的祝福。三件事情的完成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课文例句)生:??

  师:请同学们用“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句子。生:??(师指导易、郑两位同学表达)

  师:请同学们将自己表达的句子写下来。(生书写,师指导易、郑两位同学书写,其余同学相互检查,师再检查。)

  4(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二段,知道王老师生病了,同学们都很想念、爱戴、尊重王老师,对王老师也有满满的祝愿。学会了用“首先??然后??最后??”说、写句子。

  (五)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完成“思考·练习”第3题。2.预习第三段(即第4自然段),想一想,三位女同学看到王老师了吗?

  【板书设计】师生情三位女同学去看望王老师。三位背书包打雨伞提鸡蛋急匆匆地走想看到(想念、爱戴)女同学回想:和蔼可亲日夜操劳过度劳累(好)商量:首先??然后??最后??(尊重、爱戴)【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体验提供空间。

  2、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唤起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以利于知识积累。

  3、读中悟、悟中读,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体会句子中两个事物的主动和被动关系。

  重点难点:

  个性化朗读《小花鹿》

  教学准备:

  课题及栏目等图片、汉字组合体卡片、动物(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教学“我的发现”

  1、出示字的组合体“音克(上下结构)”的放大图片于黑板上,示范拆合过程并相机提示:拆合字的部件不拆散笔画。

  2、小组合作,观察并动手拆合“音克(上下结构)”的组合体卡片,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字,一个个写下来,比快,比多。

  3、指名小组展示拆合结果,并请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演示拆合过程,板书这些字。

  4、拓展练习:从“树、春、园”等组合体或字中,选自己最有兴趣的一个,也可以自己想出能够拆分的'字,小组内互相考一考。

  5、又学到一种新的识字方法,高兴不高兴?

  第二课时

  教学“日积月累”

  1、“我会接”──词语接龙

  (1)以书中词“父亲→亲人→……”为例,通过教师有节奏的示范读“父亲的亲呀,亲人的人呀,人生的生呀”,带动学生跟读接龙,迅速板书,相机指导方法和规则。

  (2)任选一个非课本上的词(如“园地”)为龙头,小组合作接龙,在规定时间里,比快、比长。

  (3)展示:小组各自带读本组接龙词语,师生共同评价。口号:“日积月累,越积越多!”

  2、“读读说说”──“把”字句、“被”字句转换练习。

  (1)指名朗读、对比,体会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男女生分读、齐读。

  (2)指名练习(师动作演示、引导):“他把小鱼放进大海里”,改成“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__。”齐读、体会。

  (3)拓展训练。

  ①以课堂环境、实物等随机内容,结合教师表情、动作演示等,练习由“把”字句到“被”字句的口头转换。

  ②教师只以动作演示,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自主说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及两种句子的相互转换。

  3、“读读背背”──《小花鹿》

  (1)出示情境:神秘地请一个同学藏在讲台后面,带上小花鹿头饰,语言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动物(慢慢露出鹿角,轻轻摇摆),你们看它是谁?它可爱吗?

  (2)指名说出对小花鹿的可爱的感受,培养情感。

  (3)自由读《小花鹿》,读出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评议:读出了小花鹿的可爱吗?

  (5)指名同学分别扮演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表演读《小花鹿》(熟读成诵)。

  (6)情感渗透:喜欢它们吗?(小动物走进同学们中间)让我们和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吧。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认识“日、月”等8个生字,会写“日、田”2个字。

  2. 体会象形字形义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读准字音

  1. 每人发一张写有本课生字的纸条,要求学生在纸上圈出认识的字,读一读,再把这些认识的字读给同桌听,互相教一教。重点带读正音:“日、水、山、石”。

  2. 联系生活,启发学生说说生活中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在广告牌上看到的,在书上看到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了解学生起点,教学可以有的.放矢。

  二、探求规律,理解字义

  1. 出示汉字“日、月、水、火”和对应的甲骨文,分小组将生字和对应的甲骨文配对。

  2. 小组反馈,以“日”为例,重点点拨:

  (1)出示图片,理解字义:“日”是指什么?

  (2)对比中了解字形:图片与甲骨文的“日”对照,说说相像之处,可以将图文重叠对比。

  (3)出示“日”变化的系列字体,了解“日”字形的逐步变化。

  3. 做游戏“找朋友”。请分别拿到“山、石、田、禾”4组生字、图片、甲骨文的同学,找到对应的“朋友”。同一组排成一列,读一读生字。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配对的过程中关注字形的相似点,初步感知汉字的演变。

  三、学习笔顺,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日、田”,引导学生说说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2 个字。

  2.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日”与“田”在整体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3. 引导学生看田字格,学一学笔顺,强调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4. 范写,学生练写。反馈点评后,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觉得哪个字写得不满意,可以多写几个。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感受汉字整体形状,促进对汉字结构的把握。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

  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

  (一)春秋战国时期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对儒学理论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二、讲解课文前三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盈:呈现。

  美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节选文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地持续着。

  讨论:事物有以上说的运动趋势,请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我们在看待世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

  以纪律和自由这对概念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别人的自由,而别人为了得到自由,也会侵害你的自由,整个群体就会成为一团混乱。所以,为了得到自由,群体就需要自由的对立面——纪律。遵守纪律就意味着受约束,这表面上看来与追求自由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遵守纪律,就会带给别人自由,而自己也会得到自由,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一:指自身。式:表率,标准。

  “执一”就是坚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因为事物包含着对立面,“无为”的态度也就会得到“无不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亲躬,而是要无为而治。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与儒家相比,似乎显得消极,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儒家讲“躬行”而济天下,以道德为本,追求大山一样的仁厚;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样的灵动。后者对于中国哲学思辨精神的发展意义更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表现。是:正确,引申为认为正确。伐:自夸。长:长进。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

  讨论: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勤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如文中所举: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和协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昧:暗,丝线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建:通“健”,刚健。偷:苟且,懈怠。渝:改变,此处为败坏。器:才能。贷:施与。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思考:除了文中举的这些例子,你还能想到类似的情况吗?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

  这一段说明,真正的“大”与“高”,可能不会直接给人这样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会直接表现出高明,反而常常会甘居人下,不避尘世。就像后世谈到隐士所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精选)11-20

语文教案【经典】12-30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09-13

[精选]语文教案12-05

(精选)语文教案11-25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小学教案10-21

[精选]语文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