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实用的语文教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方法与过程
通过聆听感受、自读自悟、品读深入等阅读活动过程
中理解文本,掌握“读——品——背”的学习方法,并在句式练说、朗读表演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真情实感,培养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学习方法,试背课文。
教学难点
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续编诗歌,训练语言。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愿望。
教学前提
1、了解故事《神笔马良》
2、在第一课时已初读课文,学会认9个生字,并练习写8个生字。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要画什么?(毛笔)
2、版画:毛笔,板书:笔,找出画与字的联系。3、引出神笔。4、马良用神笔做了许多好事,
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来帮助谁呢?5、揭题:假如整体感知1、问题:我们的课文里有谁需要帮助呢?假如有了马良的神笔,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呢?2、教师范读。3、根据生回答归纳板书:小树——
——太阳小鸟——
——谷粒西西——
——好腿
4、小结:瞧,我们周围不仅有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植物和小动物。
学习第一节诗歌读
1、刚才,你们能发现老师的优点和不足,下面该轮到你们读了,给自己提点要求吧。
品
2、品读“叹息”一词:用第一节诗里的句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谁愿意上来扮演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小树?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和表情来理解“叹息”。想象:小树边叹息边说什么呢?
3、品读“快活”一词:想象:如果这个时候,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红红的暖和的太阳,小树又会说什么呢?这时候的小树感到怎样?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快活。谁能快活地把这一段读一读?(个别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快活?(齐读)
4、自由品词:你最喜欢这一节诗里的哪个词?(红红的、寒冷的、轻轻……)当你读到这些你喜欢的词的时候,要更有感情一些,要读出你的喜爱之情。谁愿来给大家做个示范?先说你喜欢哪个词,再读一读。其他同学也有自己喜欢的词语,那就自己读一读吧。背
5、背诵指导:这节诗歌的顺序是,先提出“假如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再讲给谁画什么——最后讲画的理由。小结6、学法:读——品——背(品的方法:找出你喜欢的词语,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拿别的词语替换一下,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
学习第二节诗歌小组活动
1、小组内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由读或轮流读。
2、你最喜欢这一节诗里的哪几个词印象特别深?为什么?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你还能用表演的`形式让组内的小朋友也喜欢这些词。
3、轮换不同的方式多读几遍,根据“假如……——给谁画什么——为什么画”的句式,试着背诵这一诗节。
小组汇报
1、觉得自己读得特别好的小组起来读。
2、愿意说说诗中的好词语的小组有吗?
3、哪个小组能背下这一节诗?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四人小组内用了“读——品——背”的方法来学习第二节诗歌的。在读中品味词语,在背中积累语言。你们说这个学习方法好不好?那么,接下来就请你们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三小节诗歌。
学习第三节
1、根据“读——品——背”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诗歌的。
2、个别读。
3、品好词。
4、试背诵。
学习第四节
1、诗歌的末尾出现的六个小圆点儿,是什么标点符号?
2、省略号代表什么意思?
3、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里使用省略号呢?
拓展思维
1、我想作者一定是想让我们也来说一说“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为什么要画。”
2、说一说
3、四人小组合作创作一篇更新版本的。
总结
1、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这动听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要结束了,但是希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爱心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语文教案 篇2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呢?(生答)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但是,你可曾想过,在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背后,有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战。(我们把表现这些内容的诗,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交流识字,轮流读词,师正音。
(2)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语言比较严肃,注重环境描写。)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吧!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王昌龄。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题“从军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3)(齐读古诗第一、二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写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奇丽壮阔,苍凉雄浑)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讨论探究:抓住重点词“暗”“孤”)这两句诗突出了什么呢?(环境恶劣;战争惨烈;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这两句的主要情感,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
(4)如果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快点回家)那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齐读第三、四句)第三句主要写了什么?(战士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然而,即使战争如此惨烈,他们还是在心中暗暗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突出了戍边将士为了保家卫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大敌当前时决心奋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
诗人在描写战争时,先描绘边塞风光以渲染战争气氛,再集中概括戍边战士长期战斗的艰苦生活及誓死破敌的豪情。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从军行壮志豪情
誓死破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军行》,在那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中,感受到了戍边将士誓死破敌的决心和爱国热情。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背诵这首诗,体会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出示资料)了解诗人陆游。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3.这首诗的诗题很长,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时间:秋夜将晓。地点:篱门外。事情:迎凉有感——一阵凉风吹来,心中产生一阵伤感。)所以简单来说,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漫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直上云天。)从句式上看,你发现这两句诗有什么特点?(句式一致。)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偶)。除此之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2.这两句诗写了奇伟壮丽的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美丽。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却沦于敌手,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宋朝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满怀希望地望着南方,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如此一年又一年。)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民的伤心欲绝?(泪尽)大好河山,沃土千里,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然而,他们的愿望却一次次落空,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4.自由读诗,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一首写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另一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看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吧。(板书课题)
2.(出示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3.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流落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消息,想到终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不禁满怀欣喜。于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4.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被迫流落他乡,艰苦备尝。而这时突然传来捷报,诗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让我们试着体会这种情感,再读诗歌。
(2)探寻“喜欲狂”。
师: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生1: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杜甫是一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啊。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生2:从“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又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师:诗人是为何事、何人而“喜”呢?
生1: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2: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师:他为战乱平息、国家安定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中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五、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看到了古代边关的烽烟四起,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到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忧国忧民
失望悲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悲喜交集
爱国之情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容,在学最后一首诗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并体会情感,做到读思结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方法
讲读法、感受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收集与本课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
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阅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明确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
抽生说学习任务(课件出示:学习任务)齐读学习任务
2.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天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天山简介)
3.著名作家碧野描写的天山绵延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优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骑着马去天山看一看吧!
4.请同学们同桌论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生词的字音,互相纠正字音。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发现哪些字需要重点识记?
(二)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天山,你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相关的句子,也就是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复习巩固本单元学过的生字词,培养语感。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训练学生把句子写连贯,把意思表达清楚,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训练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2日星期一
教学内容:完成1-4题
过程:
一.独立完成1-4题。提醒学生注意审题
二.交流:
1、2题略
3题:先引导学生读懂句子,了解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在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常间关联词语有:
假设关系:如果……就……
即使……也……
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
填好后引导学生读句子。
4题:交流时强调学生说明理由。
三.作业:完成以上练习
教学反思:学生对关联词语中的“即使……也……”运用不好,对句子间的前后关系把握不好。第四题的形式学生比较生疏,需要教师蒋介、引领、指导后在独立完成。
第2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3日星期二
教学内容:完成阅读和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过程:
一.独立读文完成问文后练习
二.交流:1-3题略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报告一:山鸡妈妈孵不出小山鸡,因为吃了喷了农药的野草和种子,身体也有了农药。
报告二:燕子在哭泣,因为它的老伴吃了打过农药的害虫,中毒死去了。
报告三:石油污染了海面,海鸥的羽毛被石油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
报告四:由于工厂的黑烟多,形成了浓雾,小鸟迷失了方向,请求帮助。
三:口语交际练习
课前布置:搜集环保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练习生活实际谈谈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学反思:学生能根据短文内容和自己了解的知识,体会出小鸟的心情,能读出感情。学生口语交际有的说,但是说的内容提过简单,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做法。
第3-4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5星期四
教学内容:作文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鸟的侦查报告》的写法
1、报告是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
2、每个小故事都是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再加上合理的想象构成的一个个小童话。
3、每个小故事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环境污染给鸟类带来的灾难
4、报告从“农药”“石油”“黑烟”三个角度谈环境污染问题,线索清晰明了
二、引导学生审题明确本次作文要求。
1、写一篇侦查报告,内容自选。
2、结合口语交际的内容确定写作素材,可以写看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事
题目自拟
3、题材:可以写童话也可以写记叙文。
4、围绕环保主题表达出真情实感
5、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教学反思:学生习作语言的条理性差,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了解的更多,口语交际才能说出真情实感,写作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条理清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与海洋有关的课文(板书:海洋);课外,我们阅读了大量与海洋有关的书籍。海洋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
2、学生交流。
(1)海洋很广阔。
(2)海洋上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波涛汹涌。
(3)海洋有丰富的物产和矿产。
(4)海洋上一旦发起风暴非常可怕,它可以掀翻船只,摧毁良田,引起海难。
……
3、是呀!大海在我们的眼中,它有时候是那么安详,有时候面目是那么可憎。它有时候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欢乐,有时候却是无限的痛苦。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与海洋有关的。(板书课题《海洋——21世纪的希望》)齐读课题。
二、概括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究竟讲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听课文录音。
2、放课文录音,学生看书。
3、哪位同学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4、学生交流。
(1)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和我们人类关系密切。
(2)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人类将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时代。
(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将成为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
(4)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5、哪位同学把这几个方面连起来说一说。
6、指名说。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将迎来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的时代,海洋将成为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告诫人们要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7、哪位同学再说一遍。
8、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抓住文章的关键,就一定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生字词。
1、海洋和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读课文。在品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蔚蓝色匮乏低廉干旱回眸
3、谁先站起来把自己认识的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重点指导眸和廉的音)
4、把你自己认为字音读得比较准的带领大家读一读好吗?(评价:读得太好了,真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
5、谁站起来再把这些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
6、这些词语中有些字容易写错,哪位同学提醒大家注意?(主要是蔚和廉)大家画一遍。
7、真仔细,不是你的提醒,老师也要写错了了。谢谢你。
8、面老师请几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哪位同学读错了,要指出来。
7、指名读课文。(老师在第三小节是指导望洋兴叹的读音,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领读2——3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海洋是人类的摇篮,它曾经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海洋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它曾经哺育了地球上的生灵。它与人类的关系是那样地密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课文的哪一部分写是是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指名回答。
3、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请哪位同学朗读课文的1、2、3小节,其他同学用笔画出描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句子。
4、交流。
(一)出示: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发水产品和每日必不可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1)给予什么意思?慷慨地给予什么意思?大海给予人们什么?
(2)你能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说说有哪些水产品?
(3)为什么说是不可缺少的食盐盐?
(4)大海与人类关系密切还表现在哪里?(海洋发起脾气来……)
(5)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影响人们的生活,直接决定人们生活的安定与幸福)
(6)你能用你收集的例子说明吗?
(7)这段话应该怎么读?
(8)试读,指名读,自由读。
(二)当飞往太空的宇航员回眸地球时,他们发现,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1)你为什么找这句?
(2)回眸懂吗?什么意思?宇航员看到了什么?
(3)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为什么说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4)覆盖着广袤海洋的地球看上去真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真是太美了。如果你看到这颗星球,你会想些什么?
(5)是呀!海洋是多么广阔!这句话怎么读呢?
(6)试读,齐读。
5、海洋是那么广袤,地球是那么美丽!千百年来,海洋带给了人们幸福,让世界的人民借助于航行得到了交流;海洋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但是,它发起脾气来,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灾难。如果能控制海洋的脾气多好啊!海洋的脾气人们能能控制吗?
2、书本中哪个词语说明它的脾气不受人安排,不受人控制?读课文,找出这个词语。
3、喜怒无常什么意思?从课文的哪里看出海洋喜怒无常?
4、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千百年来人们怎么办?
5、“兴叹”什么意思?人们望着海洋会兴叹些什么?
4、快速写。
5、交流。
(1)海洋啊海洋,你有博大的胸怀,为什么不能拥有平静的心情呢?如果你风平浪静,将带给人们多少好处啊!
(2)海洋,你温柔时如同母亲,爱抚着人们,你愤怒时,如同雄狮,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你为什么要这样?难道我们不能征服你吗?
……
6、总结:是啊,千百年来,人们只有望洋兴叹,发出了一声声无可奈何的感叹,一声声愤怒的质问。人类是不是只能这样?海洋能成为21世纪的希望吗?(把课题中的21世纪点点)课后请同学们读课文,收集有关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体会罗丹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重点难点:
1.感悟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是本文的重点。可以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作品与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联系起来,进而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2.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罗丹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的价值,可以抓住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如课文题目《走路的人》,课文结尾“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图片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猜雕塑作品的'创作时期
1.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看图片,猜图中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二、欣赏作品,介绍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1.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出示课件
2.课件欣赏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品。
3.介绍现代雕塑的代表人物——罗丹。出示课件
4.出示课件欣赏罗丹的代表作品。
三、初读课文,了解不同时期的雕塑风格
1.自由读课文,比较两个不同时期雕塑的不同风格。
2.交流讨论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出示课件
3.通过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强烈对比,理解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
4.联系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再来判断自己猜的作品时期是否正确。
四、细细品读,欣赏罗丹作品的奇特
1.出示相关课件1900年,第5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在这次世博会上,罗丹展出了150件作品。
2.出示相关课件一尊奇特的雕塑作品。
3.小女孩儿看到了一尊怎样的雕塑作品?
4.品读句子,体会雕塑的奇特。
5.抓住“看了很久”“惶惑不解”两个词,体会小女孩儿看到这尊雕塑后的反应。
6.面对小女孩儿的询问,罗丹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句子
7.品读句子,谈体会。
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忽略头、手等次要部分,正是为了突出人物专心走路的姿态。)
8.这座雕塑就是罗丹创作的《走路的人》。出示课件
五、读中感悟,理解罗丹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1.这尊雕塑的出现,说明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风格的诞生?
由罗丹创造的、全新的艺术风格。
2.由小女孩儿的反应,想象大众对这种艺术风格的看法。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大众对这种新的艺术风格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和接受?
4.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受传统的雕塑风格的影响)
5.这种新的艺术风格的诞生的意义。
教师相机指导。(是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一种超越,正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影响到后来整个雕塑艺术的发展。)
六、解读重点语句 ,深入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2.说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有双重意蕴,“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既是指作品《走路的人》的艺术主题,又是指罗丹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过探索的脚步。
3.出示课件假如在1900年第五届巴黎世博会上,你是一名记者,请你来采访一下罗丹先生。
4.模拟采访。同桌两人情景对话。
5.20xx年,第41届世博会将首次在中国举行。作为参观者,你希望在世博会上看到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或科技作品?出示课件
七、理解文题,升华对主题的理解
1.思考:课文为什么以 “走路的人”为题?课件出示
2.归纳学生发言。
“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的一种观念和主张。
凡是立志于探索创新的人,都可以叫“走路的人”。
3.我们都是“走路的人”!课件
4.谈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7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学会复韵母a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Yuan能认请形,能读准它们的四声。
2、能借助书上展示的过程会拼读介母是ü的三拼连续音节。
3、能看图准音节词语。
4、知道汉语拼音可以给汉字注音。
5、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an、en、in的发音。
教学难点:
拼读介母是ü的三拼连续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韵母,ai、ei、ui、ao、ou、iu、ie、üe、er
(2)23个声母。
二、授新课。
(1)出示an的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指导读音。
把天安门和“安”读的轻短,就是an的音。
先是张大嘴发a的间,再把舌尖抵住上牙床快速读一n,让气流从鼻腔流上,以韵母a的口形为开始,以发前鼻音–––n为结束,an就读准了。
范读–––––领读–––––指名读
(3)记忆字形:
a和n组成an、
(4)拼读四声。
ān、án、n、àn
2、学习en。
(1)出示en的图。
图上的小子该在干什么?
(2)指导读音。
将摁门铃的“摁”,是第四声,变成第一声就是“en”的音。
范读–––––––领读––––––指名读
(3)记忆字母形。
e和n组成en、
(4)、练读四声。
ēn、én、ěn、èn
3、学习in和图。
(1)出地in的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2)、指导读音。
录音机的“音”读的轻短,就是in的音,
范读––––领读––––指名读
(3)记忆字母形。
i和n组成in、
(4)练读in的四声。
īn、ín、in、iìn、(加声去I的点)
(5)教in的`整体认读。
in是复韵母,当in独立成音节时,前边必须加声母y、
板书:yin
yin也是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直接读。
领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四声。
yīn、yín、yin、yìn
(6)、教读“yuan”的音。
问,老师在an的前面加yu,谁认识?
板书:yuan
指名读―――齐读
练习四声。
Yuān、yuán、yun、yuàn
4、指导书写
仔细看老师写,看请生个字母占格的位置。
5、练习拼读与直呼直线和射线的拼音。
Y–––––an––––yan
W––––an––––wan
W––––en––––wen
指名拼读,能直呼就直接读音节。
6、学习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
板书:
j––––ü––––an––––juan
q––––ü––––an––––quan
x––––ü––––an––––xuan
观察:
(1)这是几拼音节?
(2)介母是什么?
(3)组成音节后,ü上为什么说没点?
(4)练读:
学习介母点u的三拼音节。
Zh–––u–––an––––zhuan
Ch–––u–––an–––chuan
Sh–––u–––an–––shuan
R–––u––––an–––ruan
①先自己拼读。
②互相检查。
③齐读。
④看图读句子。
7、看图读句子。
(1)光看说图意。
(2)再读拼音。
Tian、an、men
指名读。天安门,使学生懂得汉语拼音与识字的关系。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打量、标志、气派、祖宗、可怜、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圆、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小兵张嘎》电视《红楼梦》《儒林外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你们看了《小兵张嘎》后,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嘎与胖墩儿摔跤比赛的情景。老师出示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如“擞”,应读“sǒu”,不要读成“shǒu”;“绽”,应读“zhàn”,不要读成“zàn”,也不要读成“dìng”;“扳”,应读“bān”,不要读成“bāi”。
3.思考:文章的主要写了什么
4.组内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1.再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里浮现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情景,读后可以模仿小嘎子的动作体会。
2.播放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
3.再次模仿小嘎子的动作
4.谈谈:读了课文,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课文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塑造这一形象的。
出示重点语句
①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一搂。
②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③两个人走马似的转了三四圈,……小嘎子摔了仰面朝天。
写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小组交流,这些语句体现了小嘎子什么样的性格,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1.组内进行朗读,各组推荐最佳选手进行比赛。
2.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怎样刻画人物呢?方法是多样的,有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的间接展示,有以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直接揭示,还有以动作描写来折射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写法。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皆不能例外的。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这一意义上说,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
动作描写动作细节,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重笔特写凸现人物的个性,提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监死前“伸”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又一吝啬鬼的典型。至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时的得意,
浓墨泼写体现人物性格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浓墨泼写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一项基本功,其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这篇短文采用的是内心自白法。即用人物"怎样想"来表现。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在表明人物的心迹。如“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句心理描写。
五、拓展
阅读《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师: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你们快速读课文。
2.简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3.简介吴敬梓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3.交流:短文主要写了什么?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三、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老师巡视。
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四、体会写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神态描写要表现人物性格物征
要集中笔墨,要面面俱到。
要与外貌描写适当区别,注意细致观察,用心揣摩。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的。
(二)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三)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五、拓展
阅读《儒林外史》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抽学生朗读全文,评议。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思考:短文主要主要写了什么?(短文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交流:你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老师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欣赏从电视剧《红楼梦》中剪辑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片段,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3.出示句子
①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②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③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让学生通过句子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
4.你喜欢王熙凤吗?喜欢,说说原因;不喜欢,也说说原因。
三、直击重点、探究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
1.正面描写
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一语末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话,就把王熙凤性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张狂放肆,表现了出来;同时还可以看出她在贾府里的特殊地位。
王熙凤的内心世界。在她会见黛玉时的举止言谈中表现得很充分。“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丰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怎么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又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她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权势;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
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2.侧面描写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
林黛玉和贾母对王熙凤的感觉和评价则从侧面很好地配合了正面描写,与那些正面描写共同完成对王熙凤性格特征的刻画。
3.外貌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丹唇未启笑先闻。”
作品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容貌,在服饰方面,选取头饰、裙饰和服饰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既使读者看出了一位贵族少妇的尊贵,也在珠光宝气之中露出了她的俗气;在容貌方面,则着重写她的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外貌所指的内容很广,如容貌、神态、衣饰、风度等等。外貌写得好,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描写人物外貌易犯的一个毛病是“面面俱到”,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头发、衣着等样样都写。
4.语言描写
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语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人物语言要有个性。这是语言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谓语言有个性,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二、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语言要简洁明了。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让"人物"说个没完。语言拖泥带水,没话找话。
四、拓展
课外阅读《红楼梦》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2、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 ),不巧( ),结果留下( )。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 )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
(3)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 )好,理由有三:一:( )二:( )三:
( )
2、回答题(1)
(1)指名回答。
(2)出示插图,说说图意。文中哪句话描写了图上的内容。(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全诗,读一读。
(4)小结:深夜访友不曾遇,以诗赠友情谊深。这是故事的发生。
3、回答题(2)
(1)指名回答。犹豫什么?
(2)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贾岛。
(3)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
(4)演一演。
指导:贾岛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动作?
指名当导演,当贾岛,当群众。
演后评议。
(5)小结板书: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4、回答题(3)
(1)指名回答。
(2)介绍韩愈: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3)出示课文,小组分角色朗读。
(4)小结: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5)演一演
指导:韩愈说什么?怎么说?
贾岛说什么?怎么说?
演后评议。
(6)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5、回答题(4)
(1)指名回答。(表明有礼貌;衬托出宁静;响亮)
(2)出示课文,齐读。
(3)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学习第八小节
1、说说对贾岛的印象。
2、什么是推敲?
3、总结推敲的含义。
四、拓展提高
1、王安石“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2、练一练
(1)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摸”换成“找”行吗?为什么?
(2)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依仗队中。“闯”换成“走”行吗?为什么?
五、课外探究
1、将故事完整地演一演,师提供剧本。
2、探究一下《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精选)11-20
语文教案【经典】12-30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09-13
[精选]语文教案12-05
(精选)语文教案11-25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小学教案10-21
[精选]语文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