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1 07:22:1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实用)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8篇(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习作内容:记一次语文活动——打电话

  设计目的:通过通话游戏,学会打电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1.回忆以往打电话的经历。

  你们以前打过电话吗?你是怎么打的?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以前是怎么打电话的。

  以评议的形式,引导学生明确打电话的要领:有礼貌、把事情说清楚。

  2.老师给学生打电话,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掌握打电话的`要领。

  (1)老师给学生打电话,并及时点拨打电话的要领。

  话题一:老师祝贺某位同学被评为“好儿童”。

  话题二:某同学生病了,老师询问其病情。

  话题三:某同学上课听讲不专心,老师打电话提醒他。

  (2)学生给老师打电话。

  刚才几位同学在接电话的时候,都能做到有礼貌,也能把事情说清楚,现在谁愿意给老师打个电话呢?

  3.拓展练习。

  学生之间互相打电话。

  学生作文《打电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堂

  学习内容记录下在打电话过程中自己的动作、语言以及心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审题,联系自己的生活,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写作。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3.能够通过观察和体会生活,发现其中对个人成长有意义的元素。

  4.写完习作后,开展一次“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共同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重点难点:

  1.学会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独特感受。

  2.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种种美好。

  3.通过对例文的评改和例段的欣赏,学会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熟知习作要求,思考生活中让人感觉美好的种种事物。

  教学过程:

  一、审清题意,补充题目

  1.浏览习作要求,明确训练重点。

  (1)看看课本所给的提示词,打开思路。

  (2)阅读泡泡中的文字,思考是什么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2.回忆脑海中的种种美好,确定习作题目。

  (1)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列出“美好清单”。

  (2)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美好清单”,说说自己认为让生活更美好的东西。

  预设: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举手发言,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到题目中的“更”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非常多,但这里有一个“更”字,因此一定是让自己最有感触的、有所思索的事物。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如何确定题目。

  提示:①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作为题目。比如从家庭考虑,可以选择亲情、母爱、沟通等;从学校考虑,可以选择朋友之谊、师生之爱等;从社会考虑,可以选择爱心、宽容等;从自然考虑,可以选择山水美景、花草树木等;从自身考虑,可以选择思考、信心、阅读等。

  ②切入点不宜太大。作文时切入点越小越好,这样才能小中见大,往深处挖掘。如果我们选择“科技”或“自然”这样的题目,就很容易写得空泛、笼统,不能写出真情实感;但是如果我们从小处落笔,写“亲情短信,让生活更美好”或“阳台上的花花草草,让生活更美好”,则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更能写出自己的感悟。

  二、选材典型,注重细节

  1.紧扣题目寻找典型事例,挖掘材料的独特之处、感人之处。

  (1)阅读课本提示语: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写哪件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

  明确:典型事例就是最能表现主题的事例,能体现人物的品质或突出事物的特点。

  (2)学生就自己选择的对象罗列出该事物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并举出几个恰当的例子,再用排除法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这就是典型事例。

  示例:

  确定题目:美食让生活更美好

  罗列要点:①让我更健康;②让我更快乐;③让我有了出门多走走、多旅行、多发现美食的动力;④自己做美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⑤帮我结交了更多的朋友;⑥家人一起做美食、吃美食,让我的家庭更温馨……

  分析排除:第一点太笼统,而且许多美食易让人发胖,所以这一点不太好展开,可排除。第二点确实是一般人最爱美食的原因,因为心情不好时吃一份又好看又可口的食物,能让人快乐起来。第五点、第六点也可以归纳到这一点中,和朋友、家人一起吃美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第三点的切入点比较新颖,世界各地有各种各样的美食,而要吃到原汁原味的它们,又体验当地文化,的方法莫过于环球旅行了。当然,我们生活的城市也有各种美食,这可以让我们多出去走走,去发现身边的美好。

  确定材料:选择第二点、第三点。分别就每一点选择一个典型事例,事不在大,而在于是否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典型事例:如一次美食“拯救”自己情绪的事例;如一次发现身边的美食的经历。

  2.注意细节描写,交流怎么把细节写活。

  明确:写作时可根据描写的对象进行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把背景环境、人物的细节描写到位,这样的描写才能打动人。

  三、融入感情,完成初稿

  1.学生开始写作初稿,教师巡视检查,发现写得不错的片段可记下来,后面进行展示阅读。

  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要选择典型事例,但这个典型事件不是一定要多么新、多么奇,而是真正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能引起自己思考的事例,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话,肯定是所选的事例并不是自己有所触动、有所感悟的事情,这个时候你就该想想是否事例还不够典型。

  2.写完后,同桌交换习作,看看习作中是否表现出了“美好”,而这种“美好”是否能感动其他人。

  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投影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1)所写事例是否典型;(2)是否融入了情感,写出了体会;(3)是否写活了细节,有感染力,让人读出“美好”;(4)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请学生给同伴支着,提几条修改建议,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3.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点评重点:(1)事件记叙完整;(2)内容具体,重点突出;(3)文中流露出真情实感,且融入自己的思考;(4)细节生动,语言流畅优美。

  【优秀习作】

  微笑让生活更美好

  今天我看到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一群陌生人在一家餐馆里共同用餐,大家都因小心谨慎而感觉不自在。后来通过传递一只盐罐打破了尴尬的气氛,使餐桌上充满了快乐。①

  这个故事让我感慨不已。很多人都慨叹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太厚。其实,这隔膜很脆弱,问题是敢于先打破它的人太少。②哪怕只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次轻轻地点头,你就已经主动地迈出了第一步。只要每人都迈出一小步,你就会发现,一个微笑、一只“盐罐”就能让这层隔膜倏忽不见。③

  妈妈一直教导我,要做个快乐的女孩,不仅要自己快乐,也要带给他人快乐。④常把微笑挂脸上,见到熟人要问好。我每天去上学都会见到传达室的伯伯,我总是大声地问候他:“伯伯好!”然后赠上一个甜甜的微笑。伯伯也会开心地挥手大声地说:“你也好!去上学啊!”上学路上,遇见熟人,我会主动迎上去,微笑着打招呼,很多人本来无精打采的表情会一下子开朗起来,热情地回应我。我想,这就是我的快乐感染了他们吧!⑤

  多一句问候,多一句赞美,爱的力量就此传递。⑥小的时候,我对妈妈的教导不理解。但现在我明白了,我一个人的笑容也许不能让整个城市都灿烂,但我甜甜的微笑、一声热情的招呼,也许能让我周围的人心情变好甚至保持一整天。而这些人的好心情又会传递给他周围的人,这样一波一波地传递,这个城市也会因为这么多人的笑脸而沸腾起来,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就消融了,人情也就不再冷漠了。⑦

  微笑是个最简单的.表情,是每个人最美的名片,也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当你的嘴角轻轻上扬时,真诚的微笑就会为你打开一扇心门;打开了心门,你将拥有整个美丽的世界!⑧微笑吧,用微笑传递我们的爱心,让微笑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⑨

  句段赏析

  ①用一个小故事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结合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引人深思。

  ③点明微笑的作用,和第一段的故事相呼应。

  ④本段中心句,下文围绕这句话来展开记叙。

  ⑤通过记叙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微笑的巨大作用——感染他人。

  ⑥本段中心句,下文主要写微笑能传递快乐。

  ⑦通过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说明微笑可以消除隔膜,与第二段相照应。

  ⑧总结微笑的作用。

  ⑨发出号召,照应文题。

  总评: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小作者先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启全篇,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结合故事抒发感慨,再引出微笑的重要作用;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阐述微笑能感染他人、传递快乐的巨大作用;最后总结微笑的作用并发出号召,深化主旨。本文的语言自然流畅,朴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十分优秀的习作。

  4.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语文教案 篇3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词语,积累文言语言材料。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整篇大意,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以培养阅读能力。

  3.进一步了解《战国策》长于写人记事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触龙说赵大后的经过。“训练重点”中所列的文言词语。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明确本课教学目标。

  2.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是《战国策》中的写人记事的名篇。前面已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

  3.课前预习要求: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初步疏通字句,划出“训练重点”中所列词语,回答文后“练习二”的思考题。

  4.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当时的背景材料,设计若干问题,理清全文思路,通晓文意,熟读成诵。

  5.知识的恰当延伸:联系《唐雎不辱使命》和《赵威后问齐使》,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二)问题探究

  l.从题目入手,了解本文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交代时代背景。关键是抓住一个“说”

  字,思考为什么“说”,怎样“说”及“说”的结果。

  2.阅读课文,分步解疑。

  l)触龙说赵太后,劝说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研读课文第一段内容。赵太后新用事,国内动荡不定,秦国认为有机可乘,遣兵

  “急攻之”,不得已赵国求救于齐。齐虽答应出兵,却提出要“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且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必唾其面!

  2)矛盾迅速激化,赵国危在旦夕。面对危局,尽管老臣触龙心急如焚,如果像其他大臣那样“强谏”,必遭“唾面”之辱。所以,触龙必须找到一种太后能接受的方式。试想一想,如果你是触龙,你将采取什么方式去劝说盛怒之下的赵大后?触龙又是怎样劝说赵太后的呢?化解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研读课文2-4段内容。

  关键是抓住太后溺爱幼子的'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劝说的目的。

  3)触龙“说”的结果如何?

  明确:故事的结局,长安君质于齐。

  3.课文题目为什么用“说”,而不用“谏”

  明确:文中触龙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纵观全文,故事情节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

  中展开的,要仔细体会触龙运用策略之巧妙和运用语言之精当。文章笔调轻松,人物细节描写生动。

  能力训练

  一、下列加横线的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大臣强谏(qiáng jiàn) 恃辇(sì niǎn)而行

  B.盛(shèng)气而揖(jī) 膏腴(yǔ)之地

  C.填沟壑(hè) 持其踵(zhǒng)为之泣

  D.媪(ǎo)之送燕后 约车百乘(chéng)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赵太后新用事( )

  2.至而自谢曰(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

  4.乃自强步( )

  5.窃爱怜之( )

  6.入而徐趋( )

  7.以长安君为质( )

  8.和于身也( )

  三、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少益耆食

  最少,不肖

  B.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徐公何能及君也

  C.妇人异甚

  王之蔽甚矣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老妇必唾其面

  四、下列加横线的词与“赵王之子孙侯者”中的“侯”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

  B.朝服衣冠

  C.质于齐

  D.其继有在者乎

  五、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少益耆食

  B.必勿使反

  C.没死以闻

  D.曾不能疾走

  六、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赵氏求救于齐

  B.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七、翻译下列句子:

  l.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八、简答题:

  l.在触龙看来,父母应该怎样爱子女?

  2.简要分析赵太后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九一十三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那?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平?”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那?”(《战国策·齐策》)

  九、“岁亦无恙耶”一句中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岁:年成,收成 恙:生病 B.岁:年 恙:灾祸,忧患 C.岁:年成,收成 恙:灾祸,忧患 D.岁:年 恙:生病

  十、对下列四句中“而”“于”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

  ②岂先践而后尊贵者乎

  ③赵氏求救于齐

  ④甚于妇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③和④不同

  十一、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未发:发出。

  B.使者不说:说话。

  C.臣奉使使威后:使者。

  D.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以……为先,意动用法。

  十二、翻译下列句子:

  1.苟无岁,何以有民?

  2.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并认识其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2、理解文言词语“以”、“则”、“之”、“其”、“夭”、“病”、“泣”、“顺”。

  3、理解本文内容,体会其“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和文章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有一首诗几乎人人能背诵,这就是《己亥杂诗》。大家能不能齐声背一背这首诗?

  龚自珍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哀痛和呐喊?因为迫切要求改良的龚自珍对政治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者禁锢思想、扼杀人才的现实极其不满。正如他在《乙丙之际著议第九》里所说:“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一句话,就是扼杀忧国忧民之心,扼杀礼义廉耻之心,扼杀改革发展之心。针对这种现实,龚自珍写了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品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病梅馆记》。

  (板书:病梅馆记)

  二、学习新课

  1、解题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题目。

  [要求]学生明确以下五点:

  ①作者的生卒朝代——清代后期。

  ②作者的姓名字号——龚自珍,字(s)人,号定(n)。

  ③对作者的定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先驱。

  ④作者的作品和文集——《龚自珍全集》。

  ⑤题目——“记”标明文体是小品文或随笔。

  2、预读

  [教法]两名学生一人读前一段,一人读后一段,要朗读。

  [要求]两名学生读的同时,其他学生看课文,并用铅笔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释译

  [教法]①采用学生提疑,学生解疑的方法解决课文中学生不懂的一些问题。

  ②老师提疑并引导学生解释、翻译、理解一些语句。

  ③全文疏理完毕后,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要求]重点弄清以下内容。

  (1)结合句子理解“以”、“则”、“之”、“其”四个虚词。

  (2)结合句子理解“夭”、“病”、“泣”、“顺”四个活用的实词。

  (3)结合课文释译以下九个句子:

  ①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⑤斫其正,养其旁条

  ⑥既泣之三日

  ⑦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4、理解

  [教法]设疑提问,启发谈话为主。

  [要求]①逐段理解文章的表层内容。

  ②在《己亥杂诗》与课文的对比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设问1】课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此句前冒号的作用,并明确: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赚大钱,而这种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就必然导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板书:斫养删夭锄遏)

  【设问2】为什么有人会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让其赚大钱呢?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是什么?请作最简要的回答。

  ——因为

  文人画士喜欢“夭梅病梅”却不敢“明诏大号”地用此时尚去“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

  (板书:绳夭病)

  [按]此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此文人画士……以其智力为也”两句意思,教师在引导学生作答的同时,让学生明确:“江浙之梅皆病”恶果的产生是由于“鬻梅者”制造病梅“以求重价”的行为所致,而“鬻梅者”制造病梅的原因则是由于文人画士的偏嗜病梅——这就是病梅产生的社会根源。

  【设问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

  ——它的,它们的。文中有具体的内容,如:“或曰:……密则无态。”

  “或”字怎么解释?谁能对此作大胆的推测?

  ——有的人。可能是一般人,也可能是居高位者,甚至是统治者。不然何以使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并以之为尚?

  [按]通过此问必须启发学生明确:封建统治者的品梅标准或说是“孤癖之隐才是产生江浙之梅皆病”的根本原因。显见,作者的影射对象之所在。

  【设问4】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请用三个字来概括,看谁说的准确?

  ——泣疗贮(板书)

  [按]此问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筛选的方法选出上述三个字,并明确: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疗救梅、保护梅的行动和决心,其行其志令人称许。

  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纵、顺、毁、解、复、全(板书)

  【设问5】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一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这正是全文的基本内容。(板书:社会作者)

  【设问6】作者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的吗?

  ——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板书)

  [按]此问旨在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对梅的态度,正是作者对人才的态度;作者对造成梅的病态的痛斥,正是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扼杀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态,正是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设问7】正因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对梅的感情实际上是对人的感情,在“记”的同时,又有饱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请找出来。

  ——①“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②“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按]读此两句意在体会抒情句的特点,并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到作者的《己亥杂诗》,并在课堂上吟诵该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最后教师强调:课文和诗表达了相近的主题,这就是作者对清朝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三、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重点学习了四个虚词、四个实词,理解了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并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这就是我的在第一段的学习中所采用的“执果索因”阅读法,希望大家下去能逐渐地掌握它,运用它。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将本课所学的虚词、实词整理在笔记本上。

  2、思考并完成课后一、二、三各题。

语文教案 篇5

  《张石匠拜师》是一篇民间故事,它叙述了技艺高超的张石匠喜欢自夸,在与一个小伙子比试手艺时,连连失败,他服输了,自愿拜小伙子为师的故事。

  本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以“读”贯穿全文,让学生读中悟,悟中学,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在讲解课文中,我注重学法的传授,通过读一读思考张石匠对小伙子的态度如何?比试过程中张石匠的心理变化。读一读注意学生读出的语气,请学生小组内读,分角色读,进一步体会张石匠为什么连连失败,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能体现小伙子和张石匠手艺高超的作品的词语,小组朗读,并比赛看谁找出的词语多。如:第一次比试:干净漂亮、笔笔匀称、秀丽端正、龙飞凤舞、分毫不差、惊涛骇浪、干净利落等四字词语。让学生反复朗读评价小伙子作品的词语。第二次比试:不慌不忙、环环相扣、连声叫绝、啧啧称赞等四字词语,都体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小组合作,提出相应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进行小组交流,提出合理相应的观点,轻松的'懂得了课文内容,达到预期效果。这样注重读法指导,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得踏实、学得轻松,久而久之学生对理解课文,就有了自己的操作的水平,最后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的巧妙应用

  多媒体的巧妙应用,可以使学生讲抽象、难懂的内容理解清楚,给学生直观感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们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楷体”“草体”这两种笔体并不了解,因此教学时我出示这两种笔体,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草体比楷体更难书写,感受到了小伙子的技术更比张石匠高超一筹。当学到“石链”“石算盘”时,出示文章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让学生更知道石算盘比石链更精细、更美观,从而感受小伙子的技艺之高。在教学中我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感受直观的同时,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及中心,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在讲解重点句子时,学生朗读感悟不够充分。比如:在感悟小伙子的刻字内容:龙飞凤舞、惊涛骇浪、飞白学生读了,好像理解了,但有些抽象、空泛,但没有形象、具体感知,体味他们的实际意义。今后在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让我的教学手段更加精彩。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语文教案-和时间赛跑。

  2.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初步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4. 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重点、难点 “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和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休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 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意义。

  4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一、谈话式引入 你们都参加过什么体育活动?(跳绳、踢毽、跳远、跳高、投掷、赛跑……)

  其中赛跑我们班谁最快?(请这位同学起立)

  大家都说你跑得最快,老师想请你跑回昨天,你行么?(不行!)

  为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和时间赛跑》,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和时间赛跑》。

  板书课题:3 和时间赛跑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 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理解生字词。

  提示:查找工具书、跟同学讨论、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

  3、 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 、不漏字、不读破句。

  三、 检查自学。

语文教案 篇7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敦煌壁画教案设计。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一起来学习下!

  敦煌壁画教案设计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敦煌莫高库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识读多音字“佛”;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3、 能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按照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能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经过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莫高窟的历史。

  (一)揭示课题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今天我们就要走近它,了解它。

  (二)了解自学情况。

  1、 标自然段、圈生字、划新词。

  2、 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概意思。

  (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第二自然段,简要地描述了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第三、四、五自然段,有面、有点地具体描写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和栩栩如生。全文结构是:总写——分述。)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3、 学习生字、新词。

  A、容易错的字:尊——遵 奏——揍、凑

  B、多音字:佛(佛像)、(仿佛)

  C、词语:亭台楼阁——亭子、平台、楼房、高阁(四周开窗可凭高远眺望的楼),泛指风景区或庭园里的各种建筑物。

  舒展——伸展。

  (三)作业指导

  1、 抄写生字;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

  (一)第一自然段。总写“莫高窟”。

  重点词语:世界闻名。艺术宝库。

  具体写法:用数字说明。

  (二)第二自然段。简要地介绍莫高窟的佛像。

  抓“最大的佛像”“最小的佛像”印证第一句“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三)学习第3——5自然段。

  1、 第3自然段。用概括的语言总的写了壁画的内容:劳动、艺术表演。

  2、 第4自然段。重点段。

  着重描写了一幅画。

  重点词:艳丽多姿。

  这一段哪些句子写出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

  用“有的……有的……”句式表现内容。

  重点句:“其中一个……”比较下列句子:

  A、 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 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3、 第五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受。比较句子:

  眼前的一切都是活的。

  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

  (二)作业指导:

  1、《练习册》作业。

  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网”和“救”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提示把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和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经过,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4了解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波及面广,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救援人员的真情、爱心使苏珊在短时间内得救。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揭示课题:

  1学习“网”字。

  ●出示象形字:网猜猜象形字,说出理由

  ●古人的象形字通常用画来表达事物,演变到小篆字的笔画更漂亮,而新宋体更简洁,这里的撇点撇点就像网里纵横交错的网格,古时候,人们用网来捕鱼,这就是渔网。

  出示:渔网注意渔网的渔是有三点水的

  2联系生活积累“网”字组成的赐予。

  ●线织成的网?你还看到过什么?

  ●出示:网兜球网蜘蛛网

  3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4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5揭示课题

  ●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

  板书:网上呼救

  6理解“呼救”的意思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板书:救援得救

  2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指名回答1:板书苏珊

  三、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

  ●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分页标题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四、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麦克无意中收到了苏珊在网上的呼救,

  ●出示:一天下午,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学生读句)

  ●他是如何进行救援的呢?

  根据回答出示:将近六点六点十分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再次配合读,感受网络的快捷。

  五、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填空说一说(同座互说):

  一天下午,()男孩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

  将近六点,麦克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来自()的女孩苏珊的呼救。

  六点十分,麦克拨通了()的电话。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联系,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

  十分钟后,()和()取得了联系。

  六点三十分,()的苏珊得救了。

  2、集体交流。

  ●从填写的内容中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师随机点拨:芬兰的有关方面应该哪方面?——板书: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指导读好——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两个长词语。

  3、听录音,补充麦克与美国救援中心联系的对话录音。

  ●我们来听听麦克是怎样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联系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借助“一边……一边……”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受救援人员的爱心。

  ●我们来看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工作的?

  指名读第五节

  引读:美国紧急救援中心一边……一边……。

  你从一边一边中看出些什么?

  (为什么两件事情可以同时做呢?为什么要两件事情同时做呢?)

  (老师问,让学生自己谈读了这句后的感受)

  再读句。

  板书:热心

  ●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默读课文的5—8节

  分页标题

  出示: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读句体会麦克给予苏珊的鼓励。

  试着用一边……一边……完成练习

  并列句式“一边……一边……”是本课中知识技能学习的要点,但学习离不开文本,作者用这样的句式是为了帮助他表达时间的紧迫,人们抓紧一分一秒去挽救苏珊的生命。所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迁移练习,感受芬兰有关方面的爱心救援。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又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呢?以录音为例,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引读:因为麦 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有关方面得到消息后立刻组织了救援。在这么多人热心人的帮助下,苏珊得救了!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网络的神奇魅力。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的美国男孩麦克收到了来自芬兰女孩苏珊的呼救……,苏珊选择网上呼救是因为当时……,接到呼救信号后,麦克立即行动,你们听,六点十分……,麦克在网上询问苏珊的时候,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了,麦克鼓励苏珊……,是众人的关心,热情相助给了苏珊力量,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打出了地址。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苏珊最终得救不仅借助于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更重要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给予她的爱心,关切、鼓励让她的生命有了希望,让网络使我们的心相近,情相连,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2课后作业,练习正确运用引号、冒号。

  ●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今天的作业是请你为这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出示: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接通了芬兰有关方面的电话是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吗

  是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回答道

  你们这里有一名叫苏珊的女孩呼吸困难生命垂危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着急地说希望你们尽快组织救援

  芬兰紧急救援中心继续系询问道你们知道苏珊的详细地址吗

  芬兰西贝柳斯学院图书馆

  好马上到

  请尽快谢谢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经典)语文教案12-06

语文教案(经典)11-16

(经典)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精选]01-24

[经典]语文教案02-04

语文教案【精选】01-07

语文教案(精选)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