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必备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人们说话的言外之意。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2、读背《浪花和礁石》,学会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读。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当健康小顾问。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人们说话的言外之意。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教学过程
一、教学“语文与生活”第一部分
1、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2、指名读。
3、你对“哥哥”的一句话演说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最会说的未必是本领最高的;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一定是话说得最多的人;从说与做来看,做比说更重要,只说不干的.人,将一事无成。)
4、小结:要理解别人的言外之意。
二、教学“语文与生活”第二部分
1、出示图:说说图上分别画的是什么?
2、将图和名称连线,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它们都是航天器。)
3、在这些航天器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谈谈对它的了解。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读背《浪花和礁石》,学会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读;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过程
一、教学“诵读与感悟”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其他同学用笔划出浪花和礁石说话时的语气。
礁石吼道浪花笑了笑
讥讽()
有气无力
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提示语
3、小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指名一组同学读,大家评议。
4、读了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二、教学“写好钢笔字”
1、指导
朗读这段话,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重点指导“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在整体布局中的写法。
2、练习
描红,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练习口语交际,学当健康小顾问。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健康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可是,一些同学缺乏健康意识,养成了许多不良生活习惯。这时,你就可以做他的健康小顾问。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回忆并整理出来。
2、学生针对本班同学的具体情况作介绍。
三、练习
1、指名上讲台当健康小顾问,介绍健康小常识。
2、同学提问,“小顾问”接受咨询。
四、反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体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几种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是石拱桥的杰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了解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几种说明方法,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对说明方法的区分
【课前准备】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2、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课题引入生活中,你见过很多桥,这些桥各有各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幅图片,说说这两座桥各有什么特点?(投影拱桥和梁桥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中国桥梁的文章《中国石拱桥》。学生讨论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
小结:桥梁有两种形式,桥洞呈弧形,中间高起的叫拱桥;桥洞并不弯曲,桥身与水平面平行的叫梁桥。拱桥承受的压力比梁桥大。就外形看,拱桥具有曲线美;梁桥桥式单调。我国的拱桥大多是用石块砌成的。石拱桥具有外形美观、桥身坚固、取材方便等优点,所以我国桥梁很多是石拱桥。 1、激发动机 运用投影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作者:茅以升。
看注释①,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
三、交代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教师进行学法指导:这是一篇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
检测字词的预习情况。
2、教师范读课文,并投影下列问题。
①中国石拱桥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③中国石拱桥很多,文章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重点说明的例子?
3、提问、启发、归纳以上问题,并板书。
①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②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③这两座桥是我国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又具备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所以以这两座桥为例很有代表性。 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选择两者可以互相对照,互相补充,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
五、重点研读“赵州桥“段落
本文先概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又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做了具体说明。那么作为杰出代表,赵州桥和卢沟桥各有什么特色呢?作者怎样说明的呢?
问题:
①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赵州桥的?
②赵州桥有哪些特点?
③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设计一段话,然后向游人介绍赵州桥的有关情况。
学生齐读课文课文第4、5段,思考左边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完成。
归纳:
①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抓住“著名”“最古”两个词语,先概括介绍桥的地理位置、建桥时间;再介绍桥的长和宽;然后逐一分析桥身的结构特点及其科学原理。
②弓形独拱;拱肩加拱;拱圈拼成;结构匀称。
③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理清了本文的说明顺序,领略了赵州桥这座独拱石桥的独特魅力。那么作为联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魅力呢?下节课探讨。
七、布置作业 :
A(学优生):识记说明文知识,深入领会本课内容。
B:(中等生):识记说明文知识。
C:(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卷。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为了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部分,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州桥的特点?
过渡: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杰出代表,那么我们今天来看看作为联拱石桥的杰出代表——卢沟桥有什么特点?(播放卢沟桥的图片,投影本课时目标) 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提问。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交流所查找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
2、对照图片,参照课文内容,小组研讨卢沟桥与赵州桥的异同点。 学生齐读第6、7、8段卢沟桥部分;小组内交流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思考左边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3.探讨“卢沟桥”的特点及说明方法。
三、拓展延伸——齐读课文后半部分
解放后,中国石拱桥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桥梁的画面。
四、布置作业:
A(学优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一座桥梁,画出示意图,并写出简要的介绍。 学生设计桥梁,画示意图,写出介绍文字。
B:(中等生):完成练习册。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第三课时
一、探讨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教师讲授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
2.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教师引导
(1)举例子:本文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最具有代表性。
(2)列数据:第4、5、6、10段都列举了数据。
(3)引用古籍:第7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写卢沟桥的外形,唐代张嘉贞《安济桥铭》写桥设计。“旅人桥”
(4)作诠释:第5段“大拱的两肩上……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5)作比较:第6段“永定河发水时……足见它的坚固”。
(6)打比方:第1、5段
(7)摹状貌:第6段最后一句
3. 小结:
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整理,使人们对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本文就是说明文特征显著的典范。
二、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 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语言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举例说明:
(1)第2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由外表到内在,是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来写的。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词语次序不可移动。
(2)第3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约”“可能”,是根据写文章时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是对“到处都有”的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这里用语准确。
(3)第5段“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可算”一词表示估计,作者在说明事物特点时,既有一定的资料作依据,但又有资料掌握不全的顾虑,故必须留有余地。这 是从时间上相对的说,不犯绝对的毛病。
2. 数字的精确,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第6段对卢沟桥的介绍,从修建年代、长度、宽度、石拱数、甚至每个石拱的长度,都运用数字说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3. 第9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绝不能变动。
△说明文中要准确运用词语,这样才能保证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
三、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课外说明文语段。
B:(中等生):书后习题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 赵州桥和卢沟桥
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 限制性词语的使用:(大约、几乎、左右……)
2. 运用数字说明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的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要做有心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6课,齐读课题:《剪枝的学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前后几次进入桃园?分别在什么季节?指名说
2、那么,这三次游园,给小作者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朗读课文,画出描者心理活动的语句。指名读
适时
相机板书: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二、精读课文
师:让我们先跟随作者来体验第一次进桃园的经历。
第一次进桃园(冬季)
1、出示: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指名读)
2、“我”为什么满怀好奇呢?
a.看见王大伯他们在剪枝(谁有不同看法吗?)
b.因为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你从课文哪里得知的?读第一自然段)
(1)“总是”是什么意思?(一直、始终)
(2)王大伯是个什么人啊?(种桃能手)他的名气还很大呢(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3)师:王大伯可真不简单,谁来夸夸鼎鼎大名的王大伯?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相机
3、师引导:文中的“我”满怀好奇,如果是你,此时王大伯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你种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那么大、那么甜的桃子究竟是怎么种出来的呢?……)
是呀,他的桃园里有什么“秘密”呀?满怀好奇的“我”进入桃园后,怎么又“一脸疑惑”呢?(指板书)
4.到底“疑惑”什么?
指名说。文中的这句话正表达了“我”心底的疑惑。
(1)点课件。指名读
(指导朗读:不紧不慢,不像在着急;有点着急了,再读;读得真好)
启发:你明白着急的原因吗?一般人都认为枝多,花就多,果实才会多呀。难怪小作者从“满怀好奇”转变为“一脸疑惑”
(2)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说的?
6.点课件,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名读。
同学们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点出重点词语,谁再来读一读?
(那些看似粗壮的枝条,其实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是无用枝;这些枝条不但无用,还有害,一定要剪掉;无用枝到了春天会疯长,夺走养分。)
7.刚才提到的“疯长”是什么意思?(指导回答疯狂地长、不停地长、拼命地长,长得满树都是树枝。)
8.在王大伯看来,那些多余的枝条都应该剪掉,难怪小作者在冬季刚进桃园时就看到了这样的场面。(出示课文插图)
谁能把图上的内容描述一下?
(指导看图,指名说:王大伯面带微笑,一手拿剪刀,一手握住枝条,细看这枝条挺粗壮的.,但王大伯准备剪掉它。)
9.课文第二小节有描写王大伯剪枝的语句,谁来读一读?
启发:从这句话,同学们体会出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咔嚓咔嚓”、“剪刀挥舞”说明王大伯的动作多么娴熟啊。
而哪些该剪,哪些不该剪,王大伯的心里似乎都有谱儿,你觉得王大伯?(经验丰富)
是呀,一眼就能区分“有用枝”和“无用枝”,王大伯可真是慧眼识“枝”!
10.谁有兴趣来扮演经验丰富的王大伯,读一读他的话。
指名读第3小节王大伯的话
:“来年就*它们结桃子啰”这句话说得真有信心!(信心不够,谁再来充满信心地读一读。)
追问:王大伯怎么这么有信心的呢?(丰富的经验)注意他说话的动作了吗?(抚摸)示范动作,大家从“抚摸”这个词能体会出什么?(把这些枝条当作宝贝;是对留下的枝条的珍爱)
师:是呀,留下的枝条,实际上留下的就是希望。
11.过渡:而小作者呢?他由一脸疑惑,出现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指板书:将信将疑)
“将信将疑”的意思?(指名说:一半相信,一半怀疑)他为什么将信将疑呢?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经验丰富,他的话不会错的;剪掉了粗壮的枝条,桃子不就少了吗?)谁来读一读小作者心底的疑问。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注意指出将信将疑的语气,我听出三分怀疑了,谁再读)齐读
第二次进桃园(春天)
1、桃树冬天剪枝,春天呢?(开花了)同学们想去春天的桃园看一看吗?
(1)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说说看,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耳边又听到了什么?(指导学生说话)相机
(2)让我们来看看桃花盛开的样子吧!出示桃花盛开的图片。春天的桃园可真美、真热闹啊,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愉快、兴奋)让我们带着这愉快的心情把这美好的画面读出来。齐读
2.看到这么美的景象,此刻“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文中有句话点明了,谁来读读?指名读,:听出了几分盼望,再热切些,重读“早日”)
第三次进桃园(夏季)
1.师:小作者的愿望实现了吗?自由读第5小节。
2.课件出示桃子成熟图片。瞧,这就是王大伯家桃园的桃子,长得怎么样?(指名说,从两个方面说,多:挂满了桃子。好:把桃子比作胖娃娃,可见桃子多么的饱满、水灵、鲜嫩、可爱。引导学生充分说己的感受。)
师:看到了这些桃子,“我”的心情怎样?指板书(又惊又喜)
3.“喜”的是什么?(桃子丰收了)
惊讶什么?(王大伯的话居然一点没错,他的“剪枝”果真实现了丰产,他的预料完全变成了现实!)
谁能带着又惊又喜的心情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指名读
4.同学们,小作者除了看到丰收的喜悦,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呀?(启发:好好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5.指名说。启发:原来小作者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呢,这个道理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一段录音。点课件
6.再来读读王大伯的那番话。课件出示
自由读,引导回答:同学们发现是什么道理了吗?(引导回答:为了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就一定要舍弃没有用的枝条,甚至是果实;虽然枝条减少了,但是果实增加了;所以说有时候“减少”并不是坏事,而是为了“增加”;只有去掉无用的、有害的,才能得到更多的、更大的)相机板书:“减少” “增加”
7.同学们,学习了课文我们了解了剪枝的学问,听了录音,知道了白果结得太多也要去掉一些(生活中的知识真是太多了;有些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学,但更多的知识我们要到生活中去发现……)
相机板书:生活处处有学问
三、全文
师生:我们跟随小作者三次游历了桃园,经历了由好奇、疑惑、将信将疑到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明白了“减少”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的道理。(相机完整板书)
我们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一样,不仅从书本上学知识,还要从生活中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进步、获得成功。
最后,让我们齐读这句话,牢记这句话吧。
点击课件: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作业:
请将文中有关心理活动的句子摘录在“采蜜本”上,并在课后留心积累这方面的词句。
板书: 26 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减少” “增加”
将信将疑 生活处处有学问
又惊又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学生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调查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学习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学生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不懂就问
snsngslgngmYYngling
孙诵私利刚吗鸦养良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学生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
1、说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
2、你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四、小结课文
说说你学习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不懂就问
不懂的事情
就主动的问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字典大楼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掌握“典、楼、造”的写法。
2、学会查字典的方法。
3、知道字典的重要。
4、养成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懂得查字典的好处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查字典是一种好习惯,应该从小养成这种好习惯。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一本字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上如果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会想到去找谁?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字典。它可以让你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二、认识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小组讨论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评价。
三、初读课文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说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
2、说说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个字。
3、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4、开展组词比赛活动,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字典大楼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自学寻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特色。
2、 学习初步的解读诗歌的方法
3、 体味诗歌语言美和艺术之美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生平
2)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有关赤壁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
4)文天祥生活的历史背景
5)我国古代词的主要特点
6)我国古代散曲的主要特点
7)搜集你所喜爱的名词名曲,并试分析一二。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代诗歌。
(二)研读
1、教师列出研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品其诗,体其情,学其法。
1)品其诗:学生通过多角度地反复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基本明确诗歌字面的含义,且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将其精髓翻译出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字词的释义,更忌逐字逐句的翻译。
2)体其情:要注意启发学生在研读诗歌过程中挖掘诗歌的隐藏在字面之下的真挚的情感。因为诗歌是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歌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诗人情感越真,诗就越美。要注意学生是不同的审美主体,对诗歌情感有多样的解读是正常的,不要强求整齐划一。
3)学其法:诗歌之所以多样很大程度是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从《诗经》的赋、比、兴直至现代诗歌的多元手法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解读诗歌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借鉴吸收。
2、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从诗歌的含义、作者的情感、诗歌的手法三个角度来共同解读诗歌。
1) 散读、范读、齐读诗歌
2) 研读《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品诗:我被贬至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已二十三年了
体情: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痛苦而又孤寂。
品诗:我怀念旧日好友只能徒劳地吟诵《思旧赋》,回到了故乡已经物是人非。
体情: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教师小结
5、学生学法
6、课堂背诵
(三)自主活动
1、四人小组自主选择诗歌一首
2、运用学过的方法讨论研读诗歌
学法:用典“闻笛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烂柯人”晋人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品诗:破旧的.沉舟之侧百舸争流,孤寂的病树之前万木正春。
体情: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学法:“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品诗: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体情: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3、将活动成果记录在教师分发的活动报告上。
4、在教师的组织下分选不同诗歌的四个小组课堂发言,由小老师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学生提问,教师帮助解答,师生共同研读好剩下的四首诗歌。
三、课后活动
1、教师仔细批改学生的活动报告,发现偏颇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和学生个别交流,学生修改活动报告。
2、背诵诗歌准备默写
3、将活动报告搜集成册班级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会ai、ei、ui3个复韵母,能认清形,读准音。
2.学会ai、ei、ui的四个声调。
教学重点:
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及四声。
教学难点:
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标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卡片,读字母:a、o、e、i、u、ü。
2.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23个声母朋友和6个单韵母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复韵母朋友好吗?那么什么是复韵母呢?请大家看黑板:
板书:10.ai、ei、ui
像这样,由两个或三个字母组成的韵母叫复韵母。
二、看图学习复韵母ai、ei、ui的音形
(一)学习复韵母ai的音形
1.学习ai的音
(1)请2个同学到前边来,让他们挨得很近。问:你们发现什么了?
(2)出示图:ai你们看这两个小朋友也背靠背地挨在一起。那么这个字母怎么读呢?
(3)指名读ai。教师结合学生发音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发ai音时,先张大嘴巴发a的音,口形由大变小很快滑向i,a读得重,i读得轻,中间气不断,一口气读成ai。
(4)教师讲后范读,学生继续体会发音方法。
(5)采取个别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练习,达到读准音。
2.记住ai的形
(1)问:你们看复韵母ai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
(2)再读,同学读读ai的读音。边读边记住ai的形。
(二)学习复韵母ei的音形
1.学习ei的音
(1)出示ei图:ei问:你们能不能用学习ai的音形方法学习ei的音、形呀?4个同学为一组讨论,一会儿我们请每组的代表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2)请小组派出的小老师给大家讲ei的音形。(图上画的是一个小男孩用力在砍一棵枯树,小男孩发出的声音就是ei的音。请大家看枯树和小男孩手里拿的kan刀,共同构成ei的形。ei是由单韵母e和i组成的。)
(3)教师结合小老师的讲解要进行鼓励表扬,发给他们组一朵小红花。和他们学得一样好的小组也奖励一朵小红花。
(4)如果学生读得不准,教师适当进行必要讲解。
(三)学习ui的音形1.出示ui图:ui
(1)问:谁能自己试着借助图画来学习ui的音形?学生自学。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学的?
(3)请同学汇报学习结果:(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围着围巾,我借助“围”的音学习ui的读音。小女孩脖子上的`围巾和搭拉下来的围巾,加上小辫子上的花合起来就是ui的形。)
(4)教师纠正发音方法。发ui时,先发u的音,接着发ei,口形由圆到扁,逐步交成i的音。最后读成ui。
(四)总结复韵母的发音方法
(1)师讲:复韵母ai、ei、ui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一个整体,发音时,要先发第一个韵母的音,再从第一个韵母的音向第二个韵母的音快速滑行,改变成第二个韵母的口形,口形由大逐渐交成i的口形。
(2)用这样的方法再试着读读ai、ei、ui,体会方法。
第二课时ai、ei、ui
一、学习复韵母ai、ei、ui的四声
1.读ai、ei、ui3个复韵母
2.按顺序读6个单韵母a、o、e、i、u、ü,告诉学生他们是好兄弟,老大a,老二o,老三e,老四i,老四u,老六ü。
3.ai、ei、ui都是由两个单韵母合成的。那么在标调的时候,应该标在谁的头上呢?我们来学一首标调歌。二、板书出示标调小儿歌:
6个兄弟标调号,
没a找oe,
iu并列标调号,
谁在后面送给谁。
(1)学生读读儿歌
(2)想想什么意思?
3、.结合刚才的小儿歌试着给3个复韵母标调号。
(1)出示aiaiaiai
eieieiei
uiuiuiui
请同学想想应该怎样标调号?
(2)请同学到黑板上把复韵母标上四声调
4.学生练习读四声:
(1)自己读(2)同桌读(3)齐读(4)按顺序读,不按顺序读。
语文教案 篇7
师:上课,今天在学习课文前让我们看三幕剧。
一(话外音:春秋时期,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伯心烦意躁的上,佚之狐跟随,)郑伯不耐烦地说:去,去。佚之狐说:大王,我的朋友烛之武能言善辩,如果派他出使秦军,他定能说服秦国撤军。郑伯(喜出望外)说:快召见烛之武!(传唤声:传烛之武进宫!)烛之武上:参见大王,不知大王有何吩咐郑伯:佚之狐举荐你出使秦军,不知你意下如何 烛之武:臣年轻时就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中用啰。郑伯:我不能早重用你,这是寡人的过错,现在到危急时用你确实难为你,但郑国灭亡了,你也没有好处!烛之武: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二(晚上,烛之武悄悄来到秦军,拜见秦穆公:我们国君派我密见大王,向您转达他对您的敬意。秦王:开门见山地说,你有什么就说。烛之武:我们国君让我转告您,他已经知道要灭亡,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的话,哪里敢麻烦您大老远跑到这来。秦伯(点头)烛之武:您知道,一个国家越过别的国家来管理边关,这是多么困难。哪里用得上灭亡郑国来坫加邻国的力量邻国的'实力增加了。而您的势力减少啊! 秦伯:嗯。烛之武:如果您放弃灭亡郑国,或许我们能为你们的使者提供来往的费用,成为你们通往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秦伯(看了看烛之武)烛之武:况且您对晋国有很多恩惠,可晋国国君背信弃义,答应把焦地和暇地给您,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派兵把守这两地,根本就是拿您开玩笑。那晋国,他有什么满足呢郑伯(抬头凝视烛之武)烛之武:如果晋国在东边占据了郑国,那么下一步他就准备往西进军。秦王(瞪眼):他敢!烛之武:如果不进犯秦国,晋国到哪里得到他想的利益!我希望大王仔细斟酌。秦伯(高兴地):看来你说的的确不错,我差点上了晋国的当。多亏你提醒。好,我们两国联盟吧。来人,芑字,逢孙,杨孙,你们留守郑国,其余跟我撤!烛之武:多谢大王。后会有期!
三(一士兵上:报,秦军已撤,只留芑字逄孙杨孙驻守郑国。字犯:大王,秦背信弃义,请让我率军攻击他们。晋文公:慢,如果没有这人,我做不了你们的国君,凭借他人力量却攻击他,这不仁义;失去自己的盟友更不明智;用混乱代替和平,这不符合打仗规则。我们还是撤军。众将军,班师回国。众:是。
师:我们观看了三幕剧,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领略烛之武说理艺术,他怎样运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穆公。
生:烛之武善于看对象说话,他了解秦穆公的个性__惟利是图,先陈述灭郑利晋而无利于秦,再说保郑利秦。又分析晋国本性是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进而揭示晋将缺秦,以激怒秦王达到挑拨秦晋关系的目的 。
生:他用了以退为进,以利相诱,对比说理,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生:烛之武这人能知己知彼。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烛之武的说理技巧,深刻周到,综合一下就知道说话应从那些方面去把握。一是看对象,做到知己知彼。二是分析形势,把握有利时机。三是察言观色,恰当运用说理方法,或以退为进,或以利相诱,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喻之以物。又可由表入内或由浅入深。也可层层深入。这是烛之武给我们的启示。
师:让我们再读课文,进一步领略左传写人的技巧。生齐读课文。
师:你认为谁写得精彩
生:晋文公。课文把他知恩图报,识大体,深谋远虑的性格写得栩栩如生,并不像烛之武所说的背信弃义。
生:依你的说法就有损烛之武的形象。生:不,是以晋文公反衬秦穆公的弃义和惟利是图。这样写表现了作者的匠心。生:这说明秦穆公是最为精彩的人物。
生:秦穆公也是衬托烛之武的。生:郑伯和佚之狐也是衬托烛之武的。
师:大家讲得全面,课文为写烛之武写了这么多人,他们或正面或反面衬托中心人物,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为众星拱月。除了这种写法,本文还用了什么写人方法
生:作者写了多种矛盾:外部矛盾秦晋与郑,秦与晋。郑伯与烛之武,晋文公与子犯的内部矛盾。这些矛盾的焦点集中到烛之武身上。
师:对,这叫波澜法。用各种矛盾冲突去刻画人物,既一波三折又扣人心弦。综上所述,<左传>不愧为叙事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下课。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识记
A“执著”.“憔悴”.“恬退隐忍”等词的音形义
B关于巴尔扎克及《人间喜剧》
2.理解分析
A小说的情节结构
B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传神的细节去分析人物形象
3.运用:人物速描的写作
〖教学设想
1.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及整体阅读训练,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
2.相对于《祝福》此课阅读难度低些,难点是如何将学生的阅读由葛朗台的吝啬.守财而导向金钱对人性的扭曲这一深刻主题上来
3.有必要补充之前的相关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人间喜剧及选文之前的相关情节
二.整体阅读,圈点批注
情节.人物描写.动词与形容词的运用.关键语句
三.整体阅读检测
(一)掌握下列加点词的音形义
面面相觑弥留
逆情背理执著
恬退隐忍箍桶匠
癖好轻手蹑脚
憔悴撬
(二)简答
1.主要人物是
2.葛朗台的幸福
3.小说围绕一个什么矛盾冲突展开?
4.什么地方是小说的开端部分?
5.作者用了那些事件去表现葛朗台是一个守财奴?
6.找出这些事件的起点,用相同的类型的`短语概括出来,作为小标题。
四.分析情节结构讨论上面5.6两题
板书总结
交代葛朗台其人:执著狂.占有狂.痴情.癖好
揭示矛盾冲突:对待家庭财产的态度
抢夺爱财
发现梳妆匣惜金如命
抢夺
交回
诱骗继承权骗财
提出
诱骗狡猾欺诈
骗到
看守密室
守护金子守财
兑换金子
结局
临死抓法器贪婪执著
临终嘱咐
讨论:我们常说小说的情节安排要做到波澜起伏,松弛适度,缓急结合,试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情节有哪些波折.
三次冲突-----财产的抢取与占有
四次缓和----财产的保护与死守
五个转折点
五.练习
见一课一练
六.课外练习
1.批注本文的人物描写
2.试比较此文与祝福刻画人物所使用方法的异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小说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人物动作描写和传神的细节,人物的性格与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练习
二.理解小说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1.提问:葛朗台的身份是一个暴发户.投机商.他爱财如命的性格从文中哪些语言中表现出来。
A.身份
美丽的金洋
这交易划得来
我按月付你一百法郎的大利钱
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
这才叫公平交易,人生是交易
B.性格
简直是反动派抹自己的脖子
要不要花很多的钱
我有我的伤心事
即使要我一百两百法l也行
我不能让事情搁在儿牵肠挂肚
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
总结:人物语言要表现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2.讨论课后练习三
三:讨论生动的动作描写
精读“抢夺梳妆匣”“临终抓法器”两节
三.讨论传神的细节
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环境所作的细微、具体的描绘,能生动具体地表现事物的特征.
四.总结.小说的主题
五.比较、鉴赏与评价
1.本文中除了正面从语言、动作等角度去表现葛朗台以外,还用了侧面表现,从文中找出这些实例加以分析
2.小说以___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但小说中也可以有议论,小说中的议论往往用来评价人物、事件,往往表现了作者的意愿与态度,请从文中找出议论性的句子,并加以分析,体会这些议论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2.与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阅读
参考角度A主题B人物形象C塑造人物的方法
七、练笔布置
人物描写,写一个执着于某一事物的人,侧重于语言与动作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美。
2.激发学生说、写的兴趣,续写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先通读剩下的部分,找出自己喜欢的一种会说话的产品,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自学。大家要发扬小组合作精神,有疑难要在小组内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二、新授
(一)学习第四小节
1.师:树一直都在默默付出,一直都在经历风霜雨雪的考验,又那它会快乐吗?全班朗读第四小节并思考树的幽默体现在哪些方面。
2.学生回答。(张贴落下的树叶与清洁人员)
3.树有这么多优秀的品质,但有时它也会像小孩一样耍点小性子,逗弄我们一下。看,这位老人刚刚将地面扫净时,它又会悄悄地落下几片黄叶,这就是树的幽默。虽然树要经历风雨磨难,它还是能享受生活这就是它的乐观风趣。(张贴树露出了笑脸)
这篇课文表面上写的是树,可实际上写的是人。
(二)学习第五小节。
1.学习了这么多树的品质,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到底该怎么做呢?请同学朗读第五小节,其他同学思考。
2.重点理解“心里想着树,自己就会像树。”
请学生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树,睁开眼时,看看有什么变化。
并不是真的只要想着树就会变成树,而是要在学习生活中想着树的品质,这样长高长大才会拥有树的高尚品质。
3.点题,原本以为树是平凡的,普通的,但是它是高尚的。同时它也是值得赞扬,值得歌颂的,那么大家想不想当这样一棵树呢?
(三)赏析诗歌。
1.联系生活,理解课文。
师: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优美概括的语言,激起人们的思考、遐想与激情。下面大家再仔仔细细地品味诗句,看你能想到什么。
提示学生抓住“沉默”“姿态”“雅量”“幽默”这几个关键词去产生联想。
生:谈谈自己想到的事情,想到的人。
2.理解:“心里想着树,自己就会像树”的意思。
这句话是对全诗的概括与总结,(指板书)树的沉默是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象征,树的直挺的姿势是顽强不屈,意志坚定地象征;树的雅量是不计较得失无私奉献地象征;树的沉默是不悲观不泄气,乐观向上的`象征,只要你心中有树的这些特点,你就是一个:脚踏实地、意志坚定、无私奉献、乐于向上的人。
3.比较阅读。
(1)出示《鸟的天堂》课文,读一读其中写大榕树的部分,与课文《想当一颗树》比较,有什么不同。
(2)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即说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3)出示《好大一颗树》的歌词,说说此文与《想当一颗树》的异同。
如《好大一颗树》与课文《想当一颗树》相比,也挖掘了树的特点,但《好大一颗树》赞美的是树的高大、坚韧、奉献、胸怀宽广的品质。)
(4)引导感悟《想当一颗树》等诗文带给我们的启发。
三、练习
1.学生用一段话概括出树的特点。
2.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始终没有离开过绿色,离开过树木。古老的诗歌中有树(《咏柳》),现代的诗文中更是有树(《鸟的天堂》),请你再搜集一些写树的诗文。
四、总结
同学们,一棵树告诉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要我们学后的东西也太多太多,难怪作者想当一棵树,你们是祖国的未来,老师祝愿你们像树一样健康成长,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五、作业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前四节结构相同,易于模仿。请同学们续写《想当一颗树》,能突出一个特点即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11-20
(经典)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精选]01-24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精选)09-13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30
【经典】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经典]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