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5 07:03:2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优选3篇

语文教案 篇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l、发现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意。

  2、认识9个生字,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3、能看懂图意, 能把自己所画的图画用文字表达出来。

  4、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 勇于展示课外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了解一字多义的特点,注意积累词语,在展示成果中提高语言能力。

  教学难点:口语交际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画笔、白纸

  教学类型:复习课。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激趣:今天我请了一位汉字朋友,它是谁呢?出示“回”字用“回”字组词。

  2、引导:这位朋友要教给我们新的知识,想学习吗?请你读读书上的三句话,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每句话中的“回”字可以用其它的字代替呢?

  4、结论: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有时候不相同,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字意。

  5、扩展:用“打”字练习组词,说句子。进一步体会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

  二、日积月累

  1、出示词语,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看谁读得准。

  2、请一个学生来朗读。评议。

  3、朗读词语。采用多种形式读词语。

  4、认读生字。看谁先记住它们。

  5、抽认生字,抢认生字。

  6、用字组词并用词语说话。

  如:我左手拿碗,右手拿铁铲。

  第二课时

  一、朗读成语(读读背背)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词句,把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成语。

  3、指导朗读。男女比读, 师生比读。

  4、说说成语的意思,教师可作点拨。

  5、扩展积累:你还能说出哪些成语?

  二、口语交际

  1、看图了解图意

  ①出示挂图,提出要求:先仔细看每一幅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后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学生自己看图,理解图意。

  ③学生在组内说,班上交流练说。

  2、续编故事

  ①讨论:如果你是这位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②列出学生想的办法。

  ③评一评谁的办法好。

  ④推荐讲得好的同学把故事讲给全班听。

  3、扩展延伸

  ① 自主画一幅或几幅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

  ②展示作品,互相观赏,互相学习。

  4、展示台

  ①小组内展示课外学习语文的成果。

  ②作品在全班交流展示。

  ③办一个班级小报展览。

  三、全课小结

  在平时学习中,只要同学们多朗读, 多留心积累,词语一定会丰富起来,小朋友在本课的学习中,学得很认真。

  四、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能教学课本P40~41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荫、急走”等词语的内容意思。

  教学要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指出背诵《绝句》

  2、指名说说绝句的意思。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指导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继续运用“四步法”学懂古诗。)

  (1)题。板书后,“宿”,住。“新市”是地点,在现在的湖南省攸县。“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客店,“公”,是对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2)介绍作者。

  2、学生自学古诗。

  (1)自由读。自学6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读古诗看插图想想哪些地方能自己读懂。完成《作业本》第1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检查

  〈3〉指名读古诗,交流自己哪地方读懂了。

  3、指导学习古诗

  理解词语,读懂词句。

  (1)理解第1句:

  “疏疏”是稀稀落落、不密的`样子。“篱笆”、“径”“深”各是什么意思?

  回答后。教师讲:篱落,指篱笆;径,是指小路;深,远,很长的路。这句意思是:菜园边的篱笆稀稀疏疏,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

  (2)理解第2句:谁能说说“枝头”、“未成荫”的意。

  枝头,指树枝上,未成荫,树叶长得还不浓密,不能遮盖地面而为树荫。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密,不能遮盖地面成为树荫。

  (3)理解第3句: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教师讲述:“急走”是奔跑的意思。这诗句的意思:

  儿童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

  (4)说出第4句,让学生说说这句的意思后,教师讲讲:

  蝴蝶飞进黄色的菜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说出诗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试说说古诗的意思,同桌相互练说

  (2)集体朗读,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5、体会感情,背诵默写。

  〈1〉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面?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

  〈2〉讨论后,教师小结: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这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欢乐。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3〉、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布置课堂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区别文言文中“之”“其”的不同含义。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翻译简单的文言文。

  3.积累成语,并通过查找词典或资料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阅读知识短文,学会处理信息,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

  5.通过阅读“开心一刻”中的笑话,进一步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区别文言文中“之”“其”的不同含义,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单元回顾,了解文言

  1.单元回顾,导入教学。

  快乐的语文七色光时间又到了!同学们,我们又学习了一个单元,相信你们肚子里的“墨水”一定又增加了不少!能说说这个单元你们学了些什么吗?

  随机引导学生说说文言文的特点。(不苛求)师随机板书文言文特点:语言精练、短小精悍、词义多变……

  2.拓展资料,了解文言。

  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白话)和用“书面语言”(文言)来表述,是不同的。

  3.“开心一刻”,激发兴趣。

  因为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因此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认为会说文言文就是有学问的象征,由此闹出了不少笑话。

  (1)请学生读“开心一刻”,说说故事好笑在哪里。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笑话后的感悟。

  (3)拓展介绍“白话文运动”。

  正因为“文言文”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不能为普通老百姓掌握,于是“五四”时期,胡适等文学家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倡导把日常语言写到文章中去,使文章能在普通人中流传。

  【本次“开心一刻”的内容是,文中人物没有注意文言文、白话文言语表达形式的不同与运用场合的区别,而乱用文言,造成笑话。以“开心一刻”为课的起始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可以自然引出“练”中的文言文语言训练。】

  二、“练”识文言,挑战自我

  虽然文言文难读,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大量祖国文化的精华。读懂文言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本领。同学们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相信一定掌握了不少读懂文言文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练一练”。

  1.一词多义。

  (1)读题,找出加点词。

  (2)请学生自读3句话,试解“之”“其”在3句话中的不同意思。

  交流。

  随机板书:

  之的

  到……去其其中

  他的

  (3)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分辨它们的不同意思的。

  (4)请学生再读第七单元的文言文,从中找出含有以上两个字的句子,分辨它们的意思。

  讨论发现规律:“之”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一致,当后面跟的是具体地名时,表示“到……去”的意思,“之”字还有不含任何意思的时候;“其”大部分表示“他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言文中常用字“之”“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不同,了解大致规律。】

  2.文白互译。

  (1)请学生分别读3句话,说说这3句话各出自哪篇文章,并从文章中找出来。

  (2)说说3句话中“之”“其”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翻译文言文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谈谈你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是怎样来理解难懂的句子的。

  板书:

  联系上下文

  借助注释

  查工具书

  (5)自主运用自己擅长的方法,翻译3句话。

  交流翻译的句子。

  (6)这3句话中有两句话有“亲戚关系”,具有一个共同点,你们发现了吗?(第1句与第3句都是反问句。)

  “挑战无极限”,让学生试着把第1句与第3句文言反问句改写成文言陈述句。

  (7)班级小组间文白互译挑战赛:

  ①一组出题,其他三组抢答。题目可以是把本单元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白话语句,也可以是根据白话语句回答本单元中相应的文言语句。

  ②师出示学生接触过的古代寓言故事的文言文语句及出处,让各小组同学竞猜白话文意思。

  【通过竞赛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高“练习”的效率。而练习并不是为了完成几个题目,而在于举一反三,因此本环节比较重视方法的指导与文言的拓展。】

  第2课时

  一、打开“知识窗”,感受古寓言

  文言文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古代寓言便是其中的一枚耀眼的星星。让我们打开“知识窗”,去感受一下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吧。(板书:中国古代寓言)

  1.学生自由读“知识窗”的内容,读后说说了解到哪些有关“中国古代寓言”的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借事传“道”、以“小”见“大”、源远流长、灿若繁星。

  2.说说自己搜集了哪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一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并不一定全在课外,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手头的资料进行必要的梳理。】

  二、了解成语,积累运用

  大量的成语,原本便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寓言故事。让我们进入“日积月累”,去收获一颗颗美丽的“瑰宝”吧。

  1.分组读4行成语。

  2.说说你知道哪个成语故事,讲给同桌听听,注意要讲得通顺、流利,讲清楚道理。

  3.学生不了解的成语,请学生查阅词典或资料解决。

  交流反馈查阅结果。

  4.来自古代寓言的成语不胜枚举,请学生借助资料、词典,再搜集积累一些喜欢的成语,进行展览交流。

  成语〖〗出处〖〗意思〖〗故事梗概〖〗道理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让学生说说通过这次“语文七色光”语文实践活动,增长了哪些见识?

  2.请学生出一期以“走近古汉语”为专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

  教学反思: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两大学习版块中都进行了资料搜集与整理汇报的训练,并且在作业布置上设计让学生办专题板报或手抄报,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意识,形成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11-20

(经典)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精选]01-24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精选)09-13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30

【经典】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经典]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