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5 08:24:5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经典)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8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本课10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体会“我”与刺猬相处的和谐融洽。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体会“我”与刺猬相处的和谐融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体会“我”与刺猬相处的和谐融洽。

  教学准备:

  第1课时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导入:同学们对刺猬有多少了解?谈一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精读1——5自然段

  1、师:作者在散步时,意外发现了一只刺猬,这无疑是作者的意外之喜。对于刺猬来说,跟作者的不期而遇,意味着什么?

  2、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然后交流。

  3、预计交流内容:刺猬很害怕……相机指导朗读

  4、让学生带着体会再读1——5自然段

  四、精读6——11自然段

  1、师:看着这只可爱的`刺猬,作者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用你帽把它带回了家。刺猬被装进了呢帽,在黑暗的世界里,等待它的是什么呢?

  2、默读课文,然后交流。

  3、作者有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从中你们体会到什么?相机有感情朗读

  五、精读12自然段

  1、自由读文,看从文中了解了什么?

  2、交流

  3、想象一下:作者还会怎样善待刺猬?

  六、。

  板书设计:

  18、刺猬

  一、发现刺猬

  (和睦)

  二、“我”与刺猬的相处

  三、刺猬是我的“家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3个生字,读记:伯乐相马、大汗淋漓、焕发、等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板书课题:说说你对这两个题目的理解

  介绍寓言故事

  二、初读感知

  熟读课文

  概括寓言所讲的内容。

  想一想自己从寓言中读懂了什么?

  提己不懂的问题

  三、理解课文

  汇报交流,体会寓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寓意: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四、自学理解

  用学习第一寓言的方法,自学第二寓言

  五、引发思考

  对《伯乐相马》你有几种想法?从伯乐对马的'态度上,可以体会到什么;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中你又体会到什么?从千里马的角度,你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鲁王养鸟》,从善待动物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实践活动

  演一演《伯乐相马》的故事

  改写《鲁王养鸟》这则寓言

  七、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了和氏璧名字的由来。楚国的卞和两次献璧,都被定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两只脚。在文王登位后,他的痛哭引起了文王的注意,并最终确认所献是块儿宝玉。

  二、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和氏璧名字的由来。

  2.通过读这个故事,明白做人要忠贞为本,体会卞和的忠贞之心。

  3.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生词。

  三、教学准备:

  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和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你明白这个题目的意思嘛?(指名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小组内互相指读生字,全班检查,纠正字的发音。

  3.指名读课文,随即出示生字,正音。

  (三)指导书写。

  就本文出现的比较容易错得字个别指导,大部分交由学生自学。

  “鉴”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记得又快又牢呢?

  在诱导字帖上将生字各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之后有针对性的在全班进行指

  (四)深入理解课文。

  你认为卞和是一个怎样的人?(分组讨论,也可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和氏璧的故事?

  (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五)多媒体教学。

  老师也为同学们查找了一些有关和氏璧的网上资料,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好嘛?

  (六)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七)分组讨论。

  你认为卞和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从哪儿知道的.?

  讨论后全班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抓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理解。

  出示原文与课文中重点句进行对照,感受古今文字的不同:

  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五、教学结束:

  作业:查找有关和氏璧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主识字,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京剧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国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板书课题:梅兰芳。

  2、出示梅兰芳的头像,简介梅兰芳。

  (著名京剧大师,江苏泰州人。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应该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小黑板,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拜师学艺唱戏的料子没有动摇飞翔的鸽子

  勤学苦练世界闻名游动的鱼儿紧盯注视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A指名分节朗读,评议,正音。

  B男女生分节朗读。

  C齐读课文。

  3、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 ),苦练( ),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 )的故事。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兰、芳、艺、紧、或、者、注、视、灵、活”

  指名认读,注音。

  2、找出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字。

  “兰、芳、艺、紧、或、者、灵”

  (1)交流识记的方法

  (2)交流书写时的注意点

  3、师范写,生书空

  兰:三横间的关系要注意,中间一横最短,最后一横长而稳当。

  紧:上宽下窄。下面是“系”少一撇。

  或:注意笔顺,斜钩是关键笔画,要舒展。

  者:“都”的一半,“日”要写得正。

  4、学生描红,完成作业。

  四、作业:

  1、练读生字词。

  2、请读课文,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唱得很动听;双眼会说话……)

  3、可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时,师傅是怎么说他的呢?

  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交流(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

  (板书: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

  (2)谁能完成这个填空?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

  “因为梅兰芳__________,所以师傅说他___________。”

  先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

  (二)“梅兰芳是怎样学艺的?”

  听了师傅的话,梅兰芳是不是就打消了学戏的念头呢?

  1、出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谁能读好这句话?先在下面练一练——指名读,评议(“决心”、“没有动摇”要加重语气读,以突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很大。)——一起读好这句话。

  2、那么“他是怎样学艺的呢?”请同学们将第二自然段好好地读三遍,找出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找到句子后,把它有感情地读三遍,我们等会儿来个比赛,看谁找的准,读的棒!

  3、交流“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1)找对了,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有信心?指名读。

  (2)评议(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常常、紧盯、注视”这几个词加重了语气读,为什么?)

  谁能到上面来表演一下“紧盯、注视”

  (梅兰芳选择空中之鸽,水底之鱼来训练自己的眼神,鸽在飞翔,鱼在游动,观察这些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才有利于训练自己的眼力。可看的时间长了,梅兰芳的脖子酸痛,他没有停下;看的.眼睛流出了泪水,他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

  (3)再好好把这两句话读两遍,品位其中的含义。可以摇头晃脑,可以手舞足蹈。

  (4)指名读(有意请两个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指导他们读好。)

  4、日子一长,梅兰芳的双眼变得怎样了呀?

  (“灵活起来”、“会说话了”)

  板书:会说话

  5、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读第三自然段。

  板书: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1)谁能给世界闻名换个词?

  (“举世文明”“闻名中外”“世界有名”“驰名中外”)

  (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个词说明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不容易的,你能迅速找出是哪个词吗?“终于”

  (3)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老师相信一定能更入味了。

  三、回归总结,明理。

  1、梅兰芳从“眼睛没有神”到“眼睛会说话”,从“不是唱戏的料子”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证实了“勤能补拙”。

  出示:“勤能补拙”把这个成语端端正正写在书上。

  2、填空:学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

  3、让我们完整地来回味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词。

  2、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重、难点:

  正确掌握本课生字,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学生自学生字。(先说它是什么结构,是什么和什么组成的(独体字除外),它的笔顺是什么,共有几笔,组词是什么。

  3、学生交流如何记忆字形。

  三、指导书写

  1、指名说记字的方法。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

  指导写字,看清每一笔和田字格里的位置,再写排头字。

  4、作业展示。

  四、复习巩固

  1、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第二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字多音的现象;学会用音序法查字典;复习巩固内外结构汉字的书写。

  2.正确、流利的朗读短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语文实践能力逐步形成技能或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用音序法查字典。

  2.看图说话的表达。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让学生说一说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方面的课文?自己以后打算怎么做?并让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同学说得比较好。

  二、语海畅游

  1.汉字真有趣

  (1)先让学生按上下的顺序,把“乐”“量”“转”“种”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读几遍。

  (2)教师检查学生读的情况,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

  (3)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4)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字可以读多个音?对学生的表现及时提出表扬。

  (5)老师提出“多音字”的概念,交待学生遇到多音字,要看和什么字组成词语,注意不要混淆读音。

  2.学习查字典。

  教师以“该”字为例,教学“音序查字法”。师读课本上的步骤和学生一块来查这个字。在练习过程中师巡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多练习几遍后,在查出“往”“过”在字典的那一页。

  3.我会写。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小黑板。

  先让学生看着小黑板说一下这8个字的.笔顺和部首,然后是讲解这8个字,只有“还”字是先写里面的“不”,在写外面的“走之儿”;其余的字全是“先外后内”;“回、困、园”三个字的书写规则是:先外在内后封口。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己写完练习。

  4.连一连、读一读。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生字卡片。

  先让学生读一下这些生字,然后让学生选择里面的词语。指名在这些卡片中选出。可以让学生找出同一个字的不同组词。

  三、读一读

  1.先让学生自读短文,读的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成员共同解决不认识的字。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字的读音,纠正自己的错误。

  4.学生自由读。可要求学生默读、不读出声来,也不用手指读。

  5.教师检查读的情况。

  四、教师总结

  今天,同学们游览了语文百花园,收获真不少。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就会有新的发现。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做语文百花园的小主人,收获更多的知识。

  第二课时

  能说会道:请不要这样做

  一、交际指导

  1.看图,说说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他们之间会说什么。

  2.想一想,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况吗?你能说说当时的情景吗?

  3.讨论:这些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4.演一演,要把话说清楚。

  二、交际例文

  图一:小刚把香蕉皮随手扔到地上,一位老爷爷叫住他:“小朋友,不能随地乱扔,这样做破坏了环境,如果被人踩到还会发生危险。”“老爷爷,我错了”。说完,小刚主动把香蕉皮捡了起来。

  图二:明明和同学去郊游,玩的口干舌燥。突然,明明发现有条小河,就拿出杯子去舀水喝,亮亮看见忙阻止:“这水不能喝,没有经过消毒,里面含有大量细菌。”

  图三:春天来到了,天上那么多蜻蜓,真让人喜爱。文文拿着网子捉它们,一位小姐姐劝道:“弟弟,蜻蜓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请别伤害它。”

  三、学生练习

  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识字1》是以“多彩的秋天”为主题的第一组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12个四字词语,都是描写秋天的,“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写出秋天景物给人的整体感受,“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是金秋的色彩之美;“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景图。“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写出了秋季的丰收之美。这些词语,排列整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设计教学时,我依据新课标精神,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设计教学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以读促情,使学生能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意义和感情。顺应了教学逻辑,提升了感受美的能力。并且依照学情,考虑到儿童识记的一般规律,注意让学生在语境中识记,并且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顺序,同时注意多种形式的复现和巩固,提高了识字效率,力图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宜,层,尽,染,”等11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主动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个别读,小老师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调动学生读字学词的积极性。通过师指导朗读,想象画面的方法,读出体会,读出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留心观察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秋季的迷人魅力,激发对秋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中的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四字词语的意思,能在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从读中感受美,能用朗读表达出秋天的美丽,激发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啊,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出示一幅秋景图)看着漂亮的照片, 你们能说说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物么?指名学生回答。 是啊!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个收获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迷人的秋天,学习《识字1》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识字1 生齐读课题。

  二、识字学词,走进秋天

  1、自由读一读课文,把难读准的词语多读几遍。

  2、说说这些词都是有关什么的?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小老师带读。

  4、小老师提醒读准字音,需要注意什么?(“层”字是平舌音和后鼻音,“尽”字是前鼻音,“染”字读的时候需要翘舌,“爽”字和“壮‘字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同学们跟着齐读三遍。

  5、在读字时,相机让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好办法,(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宜,层,翠”,用换一换记住“壮,尽,染",用组词法记一记“叠”,还能用图画法记住“爽”和“谷”。)同学们跟着小老师读三遍。

  6、去掉拼音帽,开小火车读一读生字,并给生字组一两个词语。

  7、指名12位同学分别朗读十二个四字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8、男女生合作朗读词语。

  三、看图学词,感受秋天

  1、课文中有两个词概括了秋天景色的特点,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金秋时节,景色宜人) 指导读出舒心愉悦的心情。

  2、出示图画,细心的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教学“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这两个词语的.教学。

  出示这两个词语,指名两三位同学读一读,再齐读。看看图画,说说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指导读出红色的枫叶,和金黄的果实的色彩之美)

  3、天空中也有好看的景色呢!出示图片和词语“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做一做动作,一边想象一边朗读。

  4、从上空向下看去,你看见一怎样的景象呢?“秋高气爽,山河壮美”,配合图片,感受秋日天空明净,气候凉爽宜人。大地开阔壮观。带着感情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5、秋天到,田里,果园里都大丰收啦。(出示庄稼,瓜果丰收图片和词语“五谷丰登,瓜果飘香”)谁能读出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指名读,小组赛读。

  6、最后出示两幅图,这丰收的果实是怎样得来的?相机释义“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收获了这么多粮食该怎样保存?秋收冬藏:秋天收获,冬天贮藏。

  7、同学们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图猜词游戏:用分别出示文中词语描绘的画面,学生以四字词语抢答。

  8、与小伙伴合作朗读。

  四、师生共读,体会秋情

  1、秋天的图画色彩斑斓,秋天的果实无比香甜,让我们一起用优美的词语来赞美美好的秋天吧!师生合作,齐读12个词语。

  2、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地背出这些词语。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呈现12个词语,,用红色字体显示本课的11个生字,指名认读。同桌互读。

  2、游戏:摘苹果:读对一个生字或一个词语,就能摘到一个香甜的大苹果。

  3、说说书上”我会写”的田字格里哪个生字最难写,容易写错。请同学提醒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师重点指导“尽”和“层”,分析字字形,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4、师范写,提醒学生两个字应该区分的地方。并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间架结构,笔画的起,落笔位置。

  5、生书空后,自己描红田字格中生字,练写。(提醒学生写字时的正确姿势)

  6、展示评议。

  六、作业布置,课外拓展

  1、积累背诵文中的12个词语。正确书写生字。

  2、课外,自己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词语,抄写下来。

  3、到大自然中,感受秋天,把你眼中最美的秋景画下来。

语文教案 篇7

  内容预览:

  第19课《创造学思想录》精品教案

  【教学构想】

  一、教材分析

  《创造学思想录=》是对创造性思维进行通俗阐释的一篇佳作,全文分八章,每章分列小标题,内容上相对独立,但共同围绕创造性思维品质特点和实践意义进行阐述,把深刻的创造性思想阐述得浅显易懂,能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这一单元都是关于创造这一话题的,编者希望学生了解创造,学习创造,运用创造,培养创造性思维,从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而本文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接触到议论文,但对议论文的系统知识、议论文写法没有形成一定的认识,但对议论文的观点及论述有所了解,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已能围绕观点进行较严谨的论述。

  三、教学策略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自主质疑与合作探疑,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初步训练与运用。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也就能由有痕的拔高变为无痕的潜移默化。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效果。

  2.阅读教学一定要紧扣阅读的文本。

  这一课很容易上成一种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探讨的课,虽然那也可以作为一种开放的课型出现,但我觉得语文课上的一切开放都得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而本文如果上成只是探讨创造性思维的课,那么就是片面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对学生的阅读不能形成有效的推动。因此,本文的教学重头戏还是放在理解文本上,当然在理解过程中允许并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创造学思想的方法和思维特点,认识创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

  2.让学生学会质疑与探疑的一般方法。

  3.了解文章灵活多样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创造学思想的方法和思维特点,认识创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学会对问题的质疑、探疑。

  难点:文章内容的编排顺序。

  [教学安排]

  1.课时安排:学生基础好的班级可安排一课时,基础差一点的班级可安排两课时。

  2.把内容理解放在首位,把文章的写法放在次要地位。

  3.把质疑和探疑作为本课的主要组织形式。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故事一:某公司招聘推销员,考题是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一把梳子也没能推销出去,因为和尚显然不需要梳头发的梳子;第二个人推销出去了一把梳子,他劝老和尚用这把梳子来梳胡子;第三个人居然推销了一千把梳子,他说动寺院用这梳子赠给香客以保佑他们。这第三个人当然被录取了,并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

  故事二:以鞋类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某体育用品公司打算到非洲拓展市场,市场调查人员甲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不穿鞋子,鞋子在那里没市场。市场调查人员乙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还没有穿鞋子,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鞋子市场啊!最后该公司毅然到非洲拓展市场并取得了成功。

  用以上两个在无商机处创造商机的例子来导人创造性思维,从而进入文章。

  (用这样的故事导入,一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跟创造性思维结合得非常紧,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学生读文章,质疑与初步合作探疑

  1.学生读文章,独立围绕以下方面质疑:你读懂了吗?如果没读懂,你对文中的哪些句子、段落有疑问?如果读懂了,你对全文的内容与主旨明确了吗?

  (学生基础好一点的班级以上这一步安排在课前的预习中进行,从而为一课时完成本文的教学腾出时间;而学生基础差一点的班级则安排在课堂上则更有效,因为差一点的学生往往自觉性相对差一些,而这一步如果在课外完成不好的话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2.学生分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小组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由小组长写在一张纸条上交给教师。

  (这一步很有必要,小组能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一起探讨一些真正属于多数人的疑问和更有价值的疑问。同时这也发挥了合作的优势。)

  3.对所交问题予以归类(按照文章先后及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归类)、公布,全班准备解决以上疑问。

  三、进一步合作探疑

  方式:由学生自主地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以下问题及解决要点:

  1.第一则走题了吗?

  (引导学生从第一则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入手)

  2.本文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内容是如何联起来的?

  (此问题在解决各部分单独的问题之后进行。这样才不至于因题目太大而使学生无力分析。最后让学生找到某些思维的共性,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总结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和方法等。)

  3.看到画面之外究竟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读文本,、文中有什么画面,画面之外又是什么?有什么拓展义?从中告诉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4.是不是乱想就好?

  (让学生认真辨析题目)

  5.顺其自然是什么意思?

  (是顺应思维的`自然吗?逆向思维。)

  以上问题的探究按照学生实际的情况来调整,并力求通过一个问题来解决几个学生的问题。顺序是依据文章内容先后,且由局部到整体,由文本理解到拓展延伸。

  (此部分是本堂课最具价值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难操作的部分,因为学生的提问必然是千变万化的,一些生成性问题就此产生,这要求教师既要密切关注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又要时刻调整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一部分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

  四、对文章写法的探究

  1.学生整理本节课最值得学习的学习点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决议上交。

  2.全班探究,预设:一是思想内容上的启迪(要求用事例来拓展),二是写法(要求用文中例子来阐述)。原则上一听就懂的,前面分析较多的则少讨论,避免重复;同时对本文的写作顺序不作严密性分析。

  五、总结及拓展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由学生总结更能让学生们动起来,其效果比教师的总结更好。)

  2.课外作业:

  就环保问题提出自己新颖有效的小点子,也可不局限于环保问题,实在难以想出好点子的也可收集几条别人的好点子。

  (学生的拓展体现层次感,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难度的选择,让不同的他们都能有收获。)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体统 同案 火候 局不过 兀自 桑梓 万贯家私 谨具贺仪 相与

  四、范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

  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③第五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讨论思考和练习二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汗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③简析胡屠户喝酒壮胆的有关描写的语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义?

  ⑤简析第9段胡屠户厚颜无耻的恭维范进的语段。

  ⑥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⑦简析第9节末句。

  小结:结合思考和练习三讨论胡屠户对中举前后范进态度的变化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

  ②课文末段写胡屠户见财性、心喜却又假意推让,运用了那些动词?

  ③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2.写作特点: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3.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的白话语言

  五、讨论思考与练习

  探究活动

  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同时,准备一份谈本次写作体会的发言稿,预备在课上向同学们陈述。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11-20

(经典)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精选]01-24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精选)09-13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30

【经典】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经典]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