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爬山教案

时间:2025-05-06 09:59:2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爬山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爬山教案集合10篇

爬山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爬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4、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爬山虎的脚。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叶子图片、爬山虎的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有许多同学都见过爬山虎,爬山虎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叶子)

  2、你能说说你见到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吗?

  (让学生谈谈自己以前观察到的叶子的样子。)

  3、我们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怎么写的?

  (放录像,教师范读。)

  4、看了录像,你认为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个有什么特点。)

  那些句子体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

  (指导朗读)

  5、齐读第二段、放录像,学生试复述。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在这美丽的叶子下面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

  1、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我们平时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内容,让学生抓重点词,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过渡:它又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用什么方法?

  (抓重点词:触、巴、拉、贴。教师板书)

  3、学生上黑板演示爬山虎怎样向上爬的。演示中理解词语“一脚一脚”:

  ⑴ 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让学生用手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⑵ 评议学生演示得对不对。

  ⑶ 教师小结:

  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多媒体演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画,学生复述,指名背诵。

  5、过渡:

  那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2、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怎样?

  六、总结

  1、我们知道了在爬山虎美丽的叶子下面,爬山虎脚生长的位置、样子和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2、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的方值得我们学习。

  3、作者进行细心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是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

  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生字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

  黄昏客厅余晖蕴含摇曳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爬山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爬山虎的脚》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⑴ 这一段讲了什么?

  ⑵ 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⑴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⑵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⑶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

  (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

  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

  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⑶,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的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的叶子长的很整齐。

  D、爬山虎的叶子的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段落的自主感悟和个性解读,了解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通过比较诵读,感受课文通过爬山虎的描写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链接作者的文学之路,品味重点句子和课题的深刻内涵,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补充阅读,初步学习读懂借景抒情的段落。

  【教学理念】

  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对话活动中,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脚手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层解读文本,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获得语言的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营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诵读,初读课文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脚》中描写过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本册课文第6课),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2、揭题,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些什么。

  3、交流初读感受,梳理课文中的人与事。

  二、多层解读,深悟课文

  叶老帮我修改作文以及那天下午的谈话,使我对叶老的做事与为人有了一些了解。

  1、自主读悟,表层解读:

  默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具体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 )。

  (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几处具体描写读懂认真、平和、质朴等。)

  2、资料帮助,个性解读:

  一个初中生,习作得到了大作家的修改,并受邀到作家家做客,请你也像作者一样从这修改中、交谈中去感受一番,你从中有什么感受与收获。

  出示文后补充的资料袋材料──被修改的作文稿子,补充阅读原文中对谈话内容的记叙。

  (附: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3、难点感悟,诗意解读:

  ⑴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他的批改却如春风拂面;我受邀做客,他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看着这两个词语,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哪些景象?

  (交流点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看着这样的修改,仅仅是脸上的感觉吗?冬天的冰融化后,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变成淙淙的春水。那么,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让你想到了什么?)

  ⑵ 指导有感情朗读,引读课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

  4、比较阅读,写法解读:

  课文在第二件事的记叙中两次描写了院中那一墙爬山虎,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⑴ 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去掉这些描写是否通顺?有何不同?

  ⑵ 联系作者两次看到爬山虎时的心情,想想两次对爬山虎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⑶ 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绿里跳跃着、闪烁着他的那份高兴,那份激动,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一种难以表达的憧憬。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去诵读。

  (师生合作,有感情配乐诵读。)

  三、悟读课题,升华情感

  1、补充阅读,感受非凡:

  叶老的批改,如春风拂面,叶老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心里充满无限的憧憬与期待。那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让我们看看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你对这意义非凡是否有更多的理解。(附: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纸的生命》、《父亲手记》、《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2、深情回忆,诵读课题:

  ⑴ 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是仅仅在眼前吗?

  ⑵ 1988年,著名作家叶圣陶逝世。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发生于30年前少年时代的故事。同学们,在肖复兴心里,忘不了的是什么?

  (联系全文抒发情感。)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

  ⑶ 师恩难忘这是所有学生的心声。多年过去了,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叶老曾经写过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带着感情读课题)。

  四、读物推荐,课外拓展

  同学们,有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著名诗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题描写发生在中学时代的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这里呈现的只是文章的结尾,如果有兴趣,就请同学们课外去阅读这一篇《在那颗星子下》。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爬山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卧钩。

  2、自主积累词语。

  3、通过读课文,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说说爬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 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 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1) 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 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 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 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 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 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教案《《爬山》教案》。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 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反馈学习情况: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 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 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围绕课文内容都可以)

  五、 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新课。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

  1、 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 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 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 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 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 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 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 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 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 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 学习第三段(8、9)

  1、 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下山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我听懂了父亲的话吗?

  2、 反馈思考情况。

  3、 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 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来体会,用脑去思考。)

  四、 学习课文第四段

  1、 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 学生质疑。

  (1) 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 反馈学习情况。

  4、 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 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 总结全文

  1、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2、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 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爬山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得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得兴趣,做生活得有心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得方法。

  (2)通过对词语得理解,了解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得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得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得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得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得哪几段写了爬山虎得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得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得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得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得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得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得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得叶子长得很整齐。

  D、爬山虎得叶子得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得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点】

  1、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在上一组,我们学习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比较长,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把课文很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再现再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⑴ 讨论:

  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⑵ 交流:

  你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

  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布置作业

  看看这一课的生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开火车读课文第一部分,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二、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1、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文中,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改肖复兴的作文的,我们看了已经很受启发。

  2、小结修改作文的几点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听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指名读用“受益匪浅”造的句子,读后适当评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开火车朗读第二部分,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⑵ “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总是那么绿着。”

  三、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比较的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3年有30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爬山教案】相关文章:

爬山教学教案02-21

爬山教案范文11-08

爬山教案六篇03-15

精选爬山教案汇总7篇04-03

爬山虎脚教案07-08

爬山虎的脚教案10-18

《爬山虎的脚》教案07-27

爬山前体能总结教案07-11

爬山虎的脚教案10-16

关于爬山教案合集8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