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林海教案

时间:2025-06-02 09:27:4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林海教案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海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林海教案4篇

林海教案 篇1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简析

  《林海》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大兴安岭美丽的图画。为了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山岭、树林、花这些景物的特点。写物,由眼前的林海想到木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写人,由林场工人的劳动想到林海的万古长青和综合利用。本文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都洋溢着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本组的读写训练项目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林海》是本组的第二篇课文,应在前篇课文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学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来写,在叙述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找出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教学设计

  1.教法结构。

  (1)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2)因“岭”“林”“花”三部分内容写法相同,采用自学辅导法以“一段”带“多段”,由“导”“扶”到“放”。重点分析“岭”这一部分,通过学生品析词、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林”“花”部分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浅显易明的引导,让学生把山和人、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爱林海和爱祖国联系起来,体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法设计。

  (1)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写法大致相同,都是抓住景物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以下的学习步骤:找出特点—品读句子—体会感情。

  (2)精读“岭”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确、掌握三个学习步骤,并运用此法自学“林”和“花”,充分体现教师导和学生练的结合。

  3.练习设计。

  (1)词句训练:抓住重点词“孤峰突起”“云横秦岭”“盛气凌人”“疾驶”“目之所及”“空洞”“兴国安邦”,通过对比、简笔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训练:本文的教学以读的训练贯穿全过程,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配音朗读,以读代讲,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作者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且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作者进入兴安岭以前,总以为它是高不可攀的。当他进入林中后,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板书:大兴安岭)

  生:作者进入大兴安岭后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亲切舒服)

  师:作者围绕着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生: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方面的景物。

  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观赏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兴安岭的“岭”。请大家仔细观察,“岭”有什么特点

  师:(放“岭”的录像)

  师:“岭”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看课文第2自然段,带着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来学习“岭”这一部分。(指名读自学提纲)

  生:

  1.“岭”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在书上做好记号。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自学提纲在书上做记号。)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谁来说一说“岭”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师板书:多温柔)

  师:谁把写“岭”“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生:表示“多”的词是“的确很多”。

  师:还有吗

  生:(思考片刻后)还有……(答不出)

  师:(提示)你看“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是写岭的什么呀

  生: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给“点儿”下面加小红点)

  生: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师:对!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删掉句中的“点儿”)

  生:读句子。

  师:这样跟刚才有“点儿”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这个“点儿”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读得不错,下面,你们听老师读,注意这个“点儿”。(读句子)你们现在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对“岭”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个别读、节选读、对比读,形式多样,训练面广,要求逐步提高,显出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师:老师从他的读中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多而温柔,还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欢这儿的岭。同学们,作者看到那么多,那么温柔的岭,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生:很喜爱,很激动。

  师:(板书:喜爱)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岭”多而温柔的呢

  生:还有“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师:“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生:“疾驶”的意思就是非常快地行驶。

  师:哪个字是“快”的意思

  生:“疾”字就是说“快”。

  师:对!那看了几个钟头都看不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岭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看也看不厌。

  师:“看不厌”说明这里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还有写岭“温柔”的吗

  生:还有写岭“温柔”的句子是:“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的意思是——

  生:“孤峰突起”的意思是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

  师:哪个字是说“单独的一个”呀

  生:“孤”。

  师: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简笔画“山峰”)那“盛气凌人”呢

  生:“盛气凌人”的意思是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生:作者指的是秦岭。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生:“云横秦岭”。

  师:“云横秦岭”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弄清“疾”“孤”“横”等词在文中的意思,这种咬文嚼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生:“云横秦岭”的意思就是说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

  师:对!如果说这就是“秦岭”,云彩就在这。(简笔画云彩)这说明秦岭怎么样

  生:很险。

  师:兴安岭是这样的岭吗

  生:(齐答)不是。

  师:对,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简笔画“温柔的岭”)

  [简笔画,既生动又省时,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绘简笔画的能力。]

  师:下面,谁读第3、4句

  生:(读第3、4句)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生: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的“岭”,所以,他才能把大兴安岭写得那么生动。

  师:(板书:细致观察)刚才,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首光找出岭的——

  生:(齐说)特点。

  师:接着理解描写特点的——

  生:(齐说)句子。

  师:然后我们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总结学法。电脑出 示:

  一、找出特点。

  二、品读句子。

  三、体会感情。)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林”这一部分。(出示自学提纲)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4自然段。

  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林”这一部分)

  师:“林”有什么特点

  生:“林”的特点是“多”而“绿”。

  师:(板书:

林海教案 篇2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真情实感。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的能力,使课文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浮现。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录音机、录象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围绕着作者对兴安岭的感受:亲切、舒服,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预习时,我们初步给这篇课文划出了段落,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具体内容。

  二、听录音(配乐课文录音)思考:

  1、作者欣赏了大兴安岭的景观后总的感受是什么?

  (总的感受是亲切、舒服。)

  2、作者在课文中几次提到了“亲切舒服”,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

  (三次)通过学习课文来加深理解。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我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受?

  (亲切、舒服)

  2、这一次的感受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3、在没进原始森林前作者对大兴安岭感觉如何?

  四、学习第二段:

  1、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抓住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来具体介绍的?(岭、林、花)

  2、自读第一部分“岭”思考:

  作者拿兴安岭的岭与哪里的岭相比,大兴安岭的岭有哪些特点?

  3、讨论交流:

  秦岭:

  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多:看几个钟头看不完,看不厌(为什么)

  温柔:山势平缓、线条柔和、长满木材。

  4、小结(略)

  5、大兴安岭的出名关键在于“林”,它的林有什么特点?

  6、齐读第二段,思考:大兴安岭的林有哪些特点?

  7、讨论交流:

  (“目之所及”是什么意思?(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数量多:那里都是绿的、林海

  种类多:多少种绿颜色呀

  作者重点介绍了两种树木——落叶松和白桦。

  8、放录象,认识两种树木及美景。

  在这里作者着重突出了落叶松的哪个特点?(多)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泛着:漂浮着。

  白色的浪花指什么?

  白桦树的特点是什么?

  9、自读第三部分,思考“花”有哪些特点?

  10、讨论交流:

  特点:多,爱花却叫不出名来。

  种类多

  11、小结:

  花的存在,不仅为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还创造了财富。

  12、当你看到这数不尽的青松白桦,你会想到什么?作者是怎么想的?

  A、齐读第四部分

  B、作者的感想是什么?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的并不空洞。)

  C、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的并不空洞?

  (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见它的美不仅可供人们观赏,还可使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小结:所以当作者看到它的'美,想到它的贡献,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五、走出原始森林,进入林场,作者的感触又是怎样的?

  1、指读该段,想:有什么感受?“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

  2、及至看到林场感受如何?

  (“及至”:等到、直到)

  3、为什么亲切之感加深?

  (人们在伐木取材的同时,不忘植树造林,使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生活与生产与兴安岭息息相关。)

  4、看到这一切,作者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使国家兴盛安定)

  6、谁能说说兴安岭所含的“兴国安邦”的意义是什么?

  六、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真正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更主要的是它能将自己的美应用到实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它也无愧它的名字——兴安岭,也应验了给人的感觉亲切舒服。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云横秦岭”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八、板书设计:

  走进原始森林

  岭:(多、温柔)

  2、林海(亲切舒服)

  林:(多、种类多)

  花:(多、种类多)

  美的并不空洞(兴国安邦)

林海教案 篇3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林海》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一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描写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由景生情,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课文文笔优美,准确地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描述,表达中通过丰富的联想,抒发了自己真挚的感受。课文景中见情,情景交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名篇佳作。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欣赏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三次“亲切、舒服”所表达的逐步升华的感情。

  二、联系实际,说策略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

  2、说学法。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三、情感互动,说流程

  (一)激发阅读兴趣,拓展想象空间

  1、教师板书“海”,什么东西多了,会被称为“海”?

  教师从“海”入手,让学生思考:什么东西多了,会被称为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发言,既有利于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与运用能力,也为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进行了铺垫。

  2、老舍先生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想象

  语文课要鼓励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积极展开想象。“老舍先生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也为理解课文后半部分老舍先生由景物产生的联想作好了准备,促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自然而然地生成。

  (二)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课文读通读准是阅读教学首要的也是必要的要求。初读时,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互查互检,互帮互助,既有利于面向全体,又能够照顾差异。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对易读错的字音及难读的句子加以指导。

  2、想一想作者浏览作者大兴安岭后,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作者浏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将浏览大兴安岭的感受概括为两个内涵极深的词:亲切、舒服。这两个词在文中先后出现过三次,贯穿全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直接抓住重点设问,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3、围绕“亲切、舒服”,你能提出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吗?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必将促使学生反复认真地研读课文。学生在深入读文中一定会发现并提出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可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如,作者为什么三次写到“亲切、舒服”?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样的感受的?三次的感受有何不同?

  4、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请你们认真读读课文,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读文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问题,用“?”标注出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

  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并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的基础上,再组织合作交流讨论。请学生读出三个写“亲切、舒服”的完整句子,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惑,教师应积极鼓励,并设法引导、点拨。如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既然绿颜色那么多,作者作为一代语言大师,为什么不试着用各种关于绿的词语来细致描绘林海的绿?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他们能联想到的各种描写绿颜色的.词语来替换“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四个词语,如墨绿、翠绿、

  嫩绿等,让学生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体会到:再多的词语也难以形容林海的丰富的绿,而作者此处虽然只写了绿色的深浅和明暗,却涵盖了我们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各种绿,从而让读者尽情地想象大兴安岭林海的色彩,也体会到作者写法的巧妙。

  (三)品析优美句段,学习表达方法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层层深入的?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文中做出标注。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作者的感受之后,教师通过这样设问,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精妙,从而为习作打下基础。学生在认真读文中不难得出;作者按照浏览的顺序先写初到大兴安岭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了景、林、花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最后写看到林场的感受。这样情由景生,情随景走越走越深入,读者也随作者走,愈读愈感到“亲切、舒服”。

  2、你认为大兴安岭哪儿最美?为什么?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再次读文,读的过程中挑选你喜欢的一种景物或你感兴趣的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作深入的研读。可以是反复地读,读出情味;可以是边读边想象句段描绘的画面,并把画面勾画出来,也可以是就句段旁边写几句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是就句段提出几个具体的问题。

  (四)有感情朗读背诵,升华感受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熟读成诵,方能积累语言。阅读教学要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精美句段,并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随文练笔,做到学一课仿一课,于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提炼与拓展延伸,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

林海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

  3.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4.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

  教学难点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

  2.能力目标:自己尝试着读懂1、2自然段。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的?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林海。

  2. 讲一讲“林海”的意思。(森林像大海一样)

  3. 教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引导学生知道本体、喻体、比喻词分别是森林、大海、像。

  4. 教师强化: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知道什么是比喻句。

  5. 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海()海 ( )海

  (灯)(火)(书)(云)(人)(花)(星)……

  6.教师肯定:好,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的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

  7.观看森林图片。

  8.讲印象:美丽、广阔、壮美……

  9.出示地图,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读、认读。

  凌(líng)云盛气凌人酝酿(niàng) 酿造 大厦(shà)砍伐(fá) 综(zōng)合

  三、 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具体写了林海的美丽景色?

  2. 哪一自然段写“我对大自然的印象”?

  学生10分钟自学后反馈汇报,教师归纳。

  3.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亲切、舒服。

  4. 课文第2—7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四、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两个词语来归纳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亲切、舒服)

  3. 指导朗读。(注意用亲切的口气读)

  五、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导入:大兴安岭为什么给人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2.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个“岭”是怎样的.亲切、舒服?

  3.自由读书,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

  (1)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教师引导: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2)读句子后教师引导:不一样体现在哪?读一读

  (3)读一读,想一想各用一个词语归纳秦岭与大兴安岭的特点。 秦岭(险峻)大兴安岭(温柔)

  (4)该用怎样的口气读

  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注意点:a.轻声读法,例如横着的,顺着的……

  b.儿化读法,例如高点儿的,矮点儿的……

  (5)大家读得这么好,说明对大兴安岭很了解,现在根据课文画一画秦岭和大兴安岭。(图略)

  (6)画的挺像的,现在老师手中有三张卡片,想贴在画上,该怎么贴才能最恰当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云横秦岭 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

  (7)全部贴在秦岭这一幅图上。(提在图片的适当位置)

  (8)讲词、句。

  1云横秦岭:横,盘旋,漂浮。云朵飘在山腰,形容山高。 ○

  2孤峰突起:一座山峰高耸入云。 ○

  3:盛气凌人:傲慢地气势逼人的样子。 ○

  (9)看了两幅图,读了课文,此时大家的心中对大兴安岭勇气了怎样的感觉呢?

  (亲切、舒服、温柔,像母亲一样……)

  (10)教师肯定并引导:一草一木皆温柔,一笔一划写出深情,作家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大兴安岭)

  (11)对,请大家把这份热爱读出来。

  六、总结

  大兴安岭有着它独特的美,明天我们再继续去认识它的美丽。

  六、 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第二自然段。

【林海教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林海教案三篇03-21

林海教案模板汇总8篇04-03

林海教案模板合集五篇04-01

林海雪原读书心得06-18

林海雪原读后感(精品)02-17

林海雪原读后感范文06-16

《林海雪原》致敬英雄读后感06-26

《林海雪原》读后感锦集【11篇】09-05

高中教案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