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标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
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回答。
(1)林樾: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
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樾”(板书)仔细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黄牛”)你再仔细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这样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板书)指名读。
(3)蝉:“知了”还有一个名字,叫“蝉”知了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虫,右边读chán,是一个形声字。(字卡,指名读)听,你们听见蝉儿的声音了吗?(播放蝉叫声)是呀,蝉儿正在鸣叫呢!像这样正在鸣叫的蝉可以称为“鸣蝉”。再开一列火车读读――齐读。
3.你还有其它的所看、所听吗?
二、揭题
1.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板书“我们”)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2.第一次读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诗。
3.先请小朋友一行一行来读诗,其他同学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他读正确了吗?(随机正音)
4.四人小组合作读,每人读一句,先自由练习,等会我们比比哪个小组读得对。(先自由,再站起来,发现读错的句子再纠正、齐读。)
5.大家一起再正确地、流利地、响亮地把古诗朗读一次。
三、情景感悟、评赏古诗
1.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2.生交流。
(1)“歌声振林樾”:(我听到了牧童的“歌声”)(板书),这歌声怎么样?(声音响亮,在树林里回荡)从哪个字感受到的?(“振”板书)
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指名读)
师引读:瞧,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悠闲地唱;牧童美美地唱;牧童响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2)“意欲捕鸣蝉”:已经去“捕”了吗?(板书“捕”)从哪看出来?(板书“意欲”)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袁枚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仔细看,发现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已经不再唱了,出示“闭口”,站住不动了,出示“立”,牛也不再继续前进了,惟恐惊动了知了。)
请你边想象边来读好这句。
4.看来,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有“骑、振、捕、闭、立这样一写,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写活了,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比比,看谁能把牧童给读活了。
5.生同桌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读完诗,你猜想一下牧童捕到蝉了吗?(不管牧童有没有捕到蝉,让我们把想象继续下去吧!)
四、背诵全诗
1.看看这张画,让我们想象着古诗的内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自由练习背诵。
2.谁愿意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同学点评。
3.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在这首诗中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有五个,这两个字有点特别,出示“立、童”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立”要写得方正,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样“童”上的立字头要写得扁些,在横中线的上方点,还有好多立字头的字如“意、音、亲”都是这样的。这个小窍门可得记住了!)师范写。
2.现在就请你们自己在书本上练一练吧。
小朋友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从小热爱它、诵读它、品味它吧!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案2
【内容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它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瀑布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叶圣陶对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组诗意象丰富,语言优美易读易诵。
【设计理念】
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借助音像资料让学生对瀑布的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瀑布、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叠、喻”等生字,会写“瀑、叠”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且能背诵。
3.深入理解全诗,了解瀑布的特点。
4.在学习中感受瀑布的美,激发对瀑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全诗,了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瀑布的热爱及赞美之情,增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配乐朗读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吟诗激趣,揭示课题
1.出示李白的名诗《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提问:
A:诗中重点描写的是景物是什么?(瀑布)
B: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观察瀑布的?(远望瀑布)
C:在作者看来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像一条银河)
3.师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诗《瀑布》,看看在他的眼里瀑布又是怎样的。(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诗,认读生字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画词语,注意听清楚字音。
2.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通,读顺。
3.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
三、细读体会,质疑问难
1.自由读诗,分析对比。
A:《瀑布》与《望庐山瀑布》在观察角度上有什么异同?
B:两位作者在“瀑布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2.小组交流,相互解疑。
3.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A:《瀑布》与《望庐山瀑布》在观察角度上有什么异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观察角度只有一个就是远望,但是在诗歌《瀑布》中,作者由三个角度对瀑布进行观察和描写,一是没见瀑布,先听其声;二是远望瀑布全身;三是在瀑布脚下仰望。)
师述:请同学们用直线画出说明作者观察点的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写,这样条理清楚。)
B:两位作者在“瀑布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①作者认为瀑布的声音既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师述:“叠叠”和“阵阵”是什么意思?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
(这些叠词强调事物数量多或出现次数频繁。)
师述:你能模仿一下瀑布的声音吗?
(学生自由模仿,谈感受,体会瀑布气势的雄伟,体会作者恰当的表述。)
(②李白在远望瀑布时,觉得瀑布像一条银河,而叶圣陶先生,却觉得瀑布像一道白银。)
师述:用“ ”线画出打比方的句子,细细品读,思考: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什么?
(恰当,不仅写出了雪白的颜色,还写出了其光泽。)
③叶圣陶先生在近处仰望瀑布,觉得瀑布像珍珠的屏,风吹来,它又如烟,如雾,如尘。
播放关于瀑布的录像,学生欣赏,结合情景理解课文。
④出示句子“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思考为什么烟、雾和尘之间用“”而不用“、”呢?
(因为他们是三个短语而不是词语,即“好像烟一样,好像雾一样,好像尘一样。)
4.配上音乐有感情朗读。
5.用一句话赞美瀑布。
四、总结写法,激励探索
作者之所以能把瀑布描写得如此美丽,如此壮观,除了他能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叙述,还在于他能细心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恰当的描写。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技巧,那么我们就能把大自然里的美景尽收笔下。
五、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教师范写“瀑”和“衬”字,指导学生写好笔画,及衣字部,不要写成示字部。
2.学生练习书写。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把全诗背给父母听。
3.完成课后的词语花篮。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预习提纲
1.收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2.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并记下不懂的地方。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都喜欢那些鸟?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朋友――翠鸟。(师生共同板题,借机提示“翠”的写法。)
2.你对这种鸟有哪些了解?(交流资料)
二、自读自悟。
1.认读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翠鸟的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注意“赤”、“衬”、“衫”是翘舌音;“苇秆”不要读成wéi gān
2.认读词语:
浅绿 衬衫 疾飞 等待 逃脱
锐利 蹬开 一眨眼 腹部 饲养
3.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注意把句子读通。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一段
过渡语:你们的脑海中有没有出现翠鸟的样子?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板书 : 色彩鲜艳或美丽 、小巧玲珑
1.那么,课文怎样写翠鸟的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呢?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看插图,想象翠鸟的样子。(自由读,指名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出示翠鸟图片)翠鸟长得什么样?你能像课文中那样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1)重点抓住“颜色鲜艳”这个词来体会,并感受运用拟人、比喻表达的好处。教学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出示句子“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并带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让学生把这几句话和课文上的比较一下,觉得哪个写得更好一些。
(2)你还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说一说理由。
(3)带着刚才的体会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
3.总结:课文对翠鸟的`描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言之有序地描写的。
五、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抄写生词。
六、作业
1.练写生字。
2.有顺序的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齐背第一段。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翠鸟的样子,想一想,怎样说比较合适?
二、学习课文内容
过渡语:看来,翠鸟美丽的外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翠鸟可不只是外表漂亮,它捕鱼的本领也很高呢!课文哪一段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景?
1.自学第二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了解了翠鸟的什么特点?
(2)画一画表现翠鸟动作敏捷的词句。
2.指名说,要求:先读所画的词句,再谈自己的感受。顺势朗读,评读,适当范读。
(1)抓住“疾飞”、“一眨眼”、“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只有……还……还……”这些重点词语体会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2)练习朗读,读出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3)从那些词语看出翠鸟的机灵?读出小鱼的机灵,突出翠鸟的机灵。
(4)试着背一背。
三、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课文最后两段除了告诉我们要爱护翠鸟,和鸟类做朋友的道理外,也表达了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并把它读出来。
2.学生找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四、回顾全文
课文学完了,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那么美那么可爱的?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写法:
1.抓住事物的特点;
2.仔细观察,按一定顺序写;
3.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的表达方式。
五、读写结合:(任选一题)
a) 用连续的动词写几句话。
b) 仿照《翠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六、课外实践:
收集有关鸟类的图片和资料,办一期以鸟类为主题的手抄报、板报。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案4
教材分析:
《妈妈的帐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帐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开给他的一份帐单,这份帐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情深,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私、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文章。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力求体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理念,理解感悟课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教师组织引导时,参考学习提示,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服务。主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所悟。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情深,懂得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
3、培养独立的默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想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血奶》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这个故事非常感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再次感受妈妈伟大的爱。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过渡:知道什么是“帐单”吗?文中的账单是超市里的发票吗?下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读一读课文就知道了。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顺每一句话。
2、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请生读。
(2)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名读。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默读要求。学生默读思考: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反馈。自由表达。
五、研读两份帐单。
过渡语:刚才我们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大家都知道了文章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两份帐单,一份是儿子的,一份是妈妈的。
(一)儿子的账单(大屏幕出示)
1、从这份账单中你可以看出小彼得是个怎样的孩子?(懂事、听话、勤劳)
2、老师希望咱们班同学也像小彼得一样懂事、听话,经常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3、这份账单里寄托了小彼得一个小小的愿望,他想从妈妈那儿索取60芬尼的报酬。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文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释“如愿以偿”)
过渡语: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的时候,他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账单。
4、出示妈妈的账单,指名读。问:看到这份账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既然妈妈为小彼得做了那么多,为什么她的帐单上写得都是“0芬尼”呢?
6、小彼得读懂了妈妈的账单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释“羞愧万分”)
7、此时的小彼得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8、读着读着,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9、出示最后一段,比较句子,体会小彼得羞愧的心情。
10、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11、此时此刻,小彼得扑在妈妈的怀里,他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妈妈又会怎么说呢?(出示插图)
七、总结深化,拓展延升
1、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妈妈的爱》这首诗,再次感受妈妈对我们的那份关爱吧。
2、拓展延伸:学生自己布置家庭作业.
同学们,你们的妈妈也是用这样绵绵不断的爱陪伴着你们长大的,今天,你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会给自己布置一个怎样的家庭作业呢?
结束语:我们在妈妈的爱里天天长大,妈妈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爱,我们也应该学会表达对妈妈的爱,我想不仅是在节日里为她送上一份小礼物,为她朗诵一首小诗,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案5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写人,还是写事;或是写景。
第二,审内容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习作限制。
1、弄清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记暑假中的一件趣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暑假,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暑假”里发生的事。
2、弄清地点限制
有的作文规定了地点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地点的限制。如记校园里的趣事,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地方,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写一件你想写的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记叙一件完整的事,这样的话就不能写两、三件事了。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这个题目就限制了作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的事。《文具的争吵》这个题目,主角就要换成文具了。
习作题目:
1、课余生活发生的事情 事
2、熟悉的人一件事(特点品质 事)
3、美丽的秋天 景
4、观察中的发现(日记格式 写事)
5、传统文化
6、风景优美的地方 景
7、创编童话故事 事 道理
8、自由选材
阅读
1、 要三读短文,第一遍弄清字、词的读音、大意;第二遍读懂大致内容;第三遍带着问题后进行重点读。
2、 完成练习要注意:有的题目可以从文字中原词原句抄下来,有的需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3、 答问题要完整。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案】相关文章: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3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5-15
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11-07
三年级西师版语文上册教案11-13
新课标语文心得07-03
小学语文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11-07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11-07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11-24
三年级语文上册《狮子和鹿》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