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采树种》的教案设计

时间:2025-07-15 10:31:38 晶敏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采树种》的教案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树种》的教案设计(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采树种》的教案设计(精选6篇)

  《采树种》的教案设计 1

  教学内容:

  一、歌曲:采树种

  二、读谱知识:滑音记号——下滑音。

  三、综合训练:按指定的节奏写作旋律。

  四、欣赏:荫中鸟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以活泼、明朗的歌声来表现红领巾们在绿化活动中的喜悦、自豪的心情。

  二、认识下滑音记号,学习其唱法,并在歌曲《采树种》的演唱中运用。

  三、安指定的节奏写作旋律,继续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四、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感受笛子和民间乐队的丰富表现力,进一步激起他们对祖国民族音乐的喜爱。

  教材分析:

  一、歌曲《采树种》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创作歌曲,c徵调式。

  二、读谱知识:滑音记号分两种:上滑音( 或 )下 滑 音( 或 )。滑动的幅度,快慢视歌曲或乐曲的 内容,情趣和风格而定。

  三、欣赏:按指定节奏写作旋律的练习。

  五欣赏:《荫中鸟》是一首笛子独奏曲,由刘管乐作曲,创作于五十年代。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恰当的采用了笛子技巧中的滑音、吐音、历音、花舌音、多指颤音等技巧。

  教学重点:民族调式的特色。

  教学难点:歌曲中空拍的演唱。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 综合训练 2、 学唱歌曲《采树种》3、 读谱知识:下滑音。

  教学目的:

  1、启发学生以活泼的歌声来表现红领巾们在绿化活动中的喜悦、自豪的心情。

  2、认识下滑音记号。

  3、按指定节奏写作旋律,发展学生音乐思维能力。

  教学分析:

  1歌曲为两个段落构成的二段体。大量使用弱起节奏,具有劳动节奏的特征。

  2读谱知识,滑音记号分为两种:上滑音,下滑音。

  教学重点:滑音记号的处理和歌曲中空拍的演唱。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春来了》。

  2、按指定节奏写作旋律的练习。

  1)可采用前后乐句在相应的部位上互相重复的方法,两个乐句末分别使用不同的结束音,但这个音必须与前面的音连接自然、流畅。

  2)提示旋律本身也作了变化,故不能完全重复上乐句的旋律。

  如:3.4 5 3.4 5 6.5 1.2 3- 2.1 6 7.6 5 2.2 65 1-

  3、启发学生自己参与、尝试,以发展他们的音乐创作思维能力,在创作中,要求学生互帮互学完成。

  4、引进读谱知识:上滑音和下滑音在民间音乐的演奏和演唱中是很常见的,其滑动的幅度、快慢应视歌曲或乐曲的内容、情趣和风格而定。

  5、导入歌曲:《采树种》

  6、初听范唱。

  7、学生视谱。

  8、 用充满情意的朗读,去唤起学生的情感。再插上旋律的翅膀,创造出生动的红领巾群像,让每个学生成为群像种的一员。

  9 对富有特色的动机音调5221 65和特色节奏

  10、强调动机及特色节奏,使学生深刻的记住并掌握。

  11、复听全曲。

  12、演唱歌曲《采树种》,提示学生空拍要空干净。

  13、再次演唱〉

  14、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歌曲处理。

  二、欣赏《荫中鸟》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以活泼、明朗的歌声来表现红领巾在绿化活动中的喜悦自豪的心情。

  二、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感受笛子和民族乐队的.丰富表现力,进一步激起他们对祖国民族音乐的喜爱。

  教材分析:

  一、乐句末尾落在弱拍上,还运用了下滑音唱法,加强了地方色彩。

  二、《荫中鸟》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逼真而生动的模仿大自然中的鸟鸣,描绘祖国美好河山、森林,引来百鸟动听的歌声。

  教学重点: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1、轻声唱音阶。(f大)

  2、节奏的复习

  3、复习歌曲《采树种》

  4、用稍快的速度来表达儿童的欢快、喜悦的心情和美好的心愿。

  5、强调歌曲中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乐段 中间连接乐句 第二乐段 注意对比适度,以保持歌曲整体的统一。

  6、演唱时注意下滑引得圆滑程度。单独练习下滑音的乐句。

  7、完整演唱《采树种》

  8、复习民族吹管乐器,引入本欣赏曲。

  9、初听全曲。

  10、介绍乐曲,作者,创作手法。

  11、复听。要求学生听辨乐曲的段落及速度的变化。

  12、分段欣赏。围绕着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的等表现手段及独奏与伴奏关系。启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13、再次复听时,对乐曲就能有深刻的感受。让学生从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中,产生热爱生活,憧憬未来之情。

  14、小结,下课。

  《采树种》的教案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用活泼、轻快且富有朝气的歌声,生动展现红领巾参与绿化活动时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助力学生精准认识下滑音记号,熟练掌握其演唱技巧,并能准确运用在歌曲《采树种》的演绎中,增添歌曲表现力。

  通过对《采树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节奏感与音准把控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深入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精准把握歌曲活泼的节奏特点,用恰当的音色和情感演唱。

  清晰认识下滑音记号,熟练掌握其演唱方法,使下滑音自然融入歌曲演唱。

  难点

  细腻处理歌曲中的装饰音与节奏变化,让演唱更具感染力。

  引导学生在集体演唱中,保持音色统一、节奏一致,实现良好的.和声效果。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展示森林郁郁葱葱以及孩子们参与植树活动的图片,提问学生:“植树需要先准备什么?” 引出采树种的话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采树种的了解与经历。

  歌曲学习(20 分钟)

  教师范唱《采树种》,同时播放轻柔的伴奏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与节奏特点。

  逐句教唱歌曲,比如 “扛起小锄头呀,拿上小篮子呀” 这句,着重纠正 “扛”“拿” 等字的发音与咬字;对于节奏较复杂的 “走在那山坡上,采呀采树种”,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每教唱一句,让学生模仿练习,及时给予鼓励与指导。

  引入下滑音记号的教学,以歌曲中出现下滑音的 “树种” 为例,教师先示范正常演唱与加入下滑音演唱的区别,讲解下滑音的演唱要点:从本音迅速向下滑动,音要轻巧、流畅。学生分组练习,互相倾听、纠正。

  歌曲处理与表演(15 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演唱能更好地展现歌曲中孩子们采树种时的欢快场景?引导学生从力度、速度、表情等方面思考。比如,在 “嘿哟嘿哟” 处加重力度,体现孩子们劳动时的干劲;在描述风景的部分适当放慢速度,展现悠然的感觉。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为歌曲设计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模仿扛锄头、提篮子、弯腰捡树种等。每组推选代表展示,大家共同完善,最后全班边唱边表演。

  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如学会了下滑音的演唱、对歌曲情感有了更深刻理解等。

  再次强调绿化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像歌曲中的孩子们一样,为美化家园贡献力量。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歌曲节奏和下滑音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在集体演唱的和声配合上还需加强练习。后续可增加小组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音乐感知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与力量。

  《采树种》的教案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带领学生深入认识常见树种的种子特征,包括形状、颜色、大小等,提升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力与辨别能力。

  通过实地采树种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掌握正确采集种子的方法与技巧。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珍惜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知常见树种种子的显著特征,能准确辨别不同树种的种子。

  熟练掌握采树种的正确方法,如选择合适的采集工具、确定种子成熟度等。

  难点

  在实地采种过程中,引导学生保持耐心、细心,克服可能遇到的困难,确保采集活动顺利进行。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敏锐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问题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知识讲解(10 分钟)

  借助多媒体展示不同树种及其种子的高清图片,如杨树、柳树、槐树、松树等,详细介绍每种种子的独特外观特点,如杨树种子带绒毛,柳树种子细小且呈黑色,槐树种子为肾形等。

  播放一段关于树木生长周期以及种子传播方式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种子对于植物繁衍的重要性。

  拿出一些真实的种子样本,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触摸,直观感受不同种子的质地、形状差异,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

  准备工作(10 分钟)

  讲解实地采树种的注意事项,如遵守活动纪律、不随意破坏树木、注意自身安全等。

  介绍并展示采树种所需的工具,如剪刀、采集袋、手套等,说明每种工具的用途与使用方法,如用剪刀剪取种子时,要避免损伤树枝;采集袋要分类标记,方便存放不同树种的种子。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活动、记录采集情况等。

  实地采种(20 分钟)

  带领学生前往校园或附近公园的`树林区域,按照预先分好的小组开展采种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辨别种子是否成熟,如槐树种子变黑、变硬,表明已成熟;杨树种子的绒毛变白、散开时,适宜采集。对于难以采集到的种子,引导学生思考借助何种工具或方法更合适,如用长杆绑上剪刀采摘高处的种子。

  鼓励小组间相互交流,分享采集到的不同种子,讨论各自的发现与疑问,比如为什么有的种子长在果实里,有的则裸露在外。

  成果整理与分享(5 分钟)

  回到教室后,各小组整理采集到的种子,清理杂质,将种子按照树种分类摆放,并填写采集记录表,记录每种种子的采集地点、数量、特征描述等信息。

  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采集成果,分享采种过程中的趣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可提出问题或给予建议。

  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本次采树种活动的全过程,强调正确采集种子对于保护植物、促进绿化的重要意义。

  表扬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小组与个人,如观察细致、团队协作良好、积极解决问题等。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身边的植物,尝试了解更多关于种子萌发、植物生长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

  本次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但在实地采种时,部分学生过于关注数量,忽视了对种子特征的深入观察。后续可优化活动流程,增加观察环节的时间,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探究种子的奥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采树种》的教案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与采树种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课文《采树种》,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与主题。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描述采树种的场景、分享阅读感受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清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根据采树种的经历或阅读内容,进行文学创作,如编写故事、创作诗歌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精读文本,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动机、情感变化,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场景的写作手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并能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

  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字表面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理解采树种这一行为背后所反映的对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的尊重等情感。

  启发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巧妙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思考,展现个性化的表达。

  三、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写作指导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孩子们在山林中欢快采树种的视频,视频中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容,身边是装满树种的篮子。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看到视频里的场景,你们有什么感受?想不想知道他们在采树种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文本阅读(15 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采树种》,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感受文章的氛围。范读结束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女孩交的树种与其他同学有何不同?从她的行为中能看出她怎样的品质?引导学生从文中细节入手,如 “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葫芦,又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展平,然后注视着那小葫芦的嘴儿,小心翼翼地往外抖。一颗,两颗,三颗……”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对采树种活动的重视。

  写作手法分析(10 分钟)

  以文中描写小女孩外貌的句子 “她穿着一身素雅的秋装,显得落落大方,又略带羞涩” 为例,讲解外貌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让学生明白通过外貌描写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精神风貌。

  分析文中的动作描写,如 “掏出、展平、注视、抖” 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小女孩倒树种时的.专注与认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来描写采树种的动作,会选择哪些动词?

  展示文中的环境描写语句,如 “讲桌上堆放着洋槐树籽,有浅黄色的,有豆绿色的,还有紫红色的…… 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探讨环境描写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创意写作(10 分钟)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 “采树种” 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可以是自己想象中的采树种经历,也可以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写作前,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如确定故事的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的特点、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等。

  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如指导他们如何组织语言、构思情节等。

  作品分享与评价(5 分钟)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朗读结束后,组织学生从内容、语言表达、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先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进行总结与补充,给予肯定与鼓励的同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分析部分参与度较高,但在创意写作环节,部分学生存在想象力受限、写作内容空洞的问题。后续可增加更多启发想象力的活动,如播放不同场景的采树种音频,让学生根据声音创作故事,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采树种》的教案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树种种子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特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审美感知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手工等多种美术形式,创作以采树种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艺术表现力。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精准把握不同树种种子的独特外形特点,能够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准确描绘。

  熟练掌握并运用一种或多种美术技法,如素描、水彩、拼贴等,创作出生动的采树种主题作品。

  难点

  在作品中巧妙融入自己对采树种活动的理解与感受,展现作品的个性与创意。

  对于手工制作,如用种子拼贴画面,如何合理布局、巧妙组合,使作品具有美感与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示范法、实践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提前在教室的不同角落摆放一些装有不同树种种子的透明容器,如玻璃罐。上课伊始,让学生自由观察这些种子,鼓励他们用手触摸、闻气味,感受种子的不同质地与气味。然后提问:“这些种子都来自哪些树?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引发学生对种子的兴趣,导入本节课主题。

  观察与分析(10 分钟)

  借助投影仪,展示各种高清的`种子图片,包括单个种子的特写以及种子在树上、果实里的状态,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大小、纹理等方面仔细观察。比如,讲解松子的形状像水滴,外壳有坚硬的纹理;银杏种子呈椭圆形,表皮有一层淡淡的白粉。

  展示一些以种子为元素的艺术作品,如种子拼贴画、种子雕刻作品等,让学生欣赏并讨论:艺术家是如何利用种子的特点进行创作的?从这些作品中能获得哪些灵感?

  技法示范(10 分钟)

  如果选择绘画形式,以素描为例,教师现场示范如何用线条勾勒种子的轮廓。先轻轻画出种子的大致形状,再逐步细化轮廓,注意表现出种子的立体感与表面纹理,如在画板栗时,用粗糙的线条体现其外壳的质感。

  对于手工制作,如种子拼贴画,教师示范挑选合适的种子,根据种子的形状、颜色进行构思布局。比如,用圆形的莲子做花朵的中心,细长的柳树种子做花瓣,用胶水小心粘贴,强调在粘贴过程中要注意画面的整洁与种子排列的疏密关系。

  学生创作(15 分钟)

  布置创作任务: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形式,创作一幅以采树种为主题的作品。可以描绘采树种的场景,也可以单独刻画不同的树种种子。

  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构图、色彩搭配、手工制作的细节等。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与建议,如指导学生如何调整画面色彩使作品更生动,或在手工制作时如何固定种子使其不易掉落。

  作品展示与评价(5 分钟)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或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每位学生简要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与想要表达的情感。

  其他学生从作品的创意、技巧运用、色彩搭配、主题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先由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与创意,同时指出作品的优点与可改进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进步。

  五、教学反思

  本次美术课学生创作热情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创作时过于依赖教师示范,缺乏大胆创新。后续教学中可增加创意启发环节,如开展头脑风暴,让学生分享独特的创作想法,鼓励学生尝试更多新颖的材料与技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独立创作能力。

  《采树种》的教案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助力学生深入了解种子的结构、功能以及不同树种种子的特点,掌握种子传播的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

  通过实地采种、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保护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清晰认识种子的基本结构,包括种皮、胚、胚乳等部分,理解各部分的功能。

  熟知常见树种种子的特点以及种子传播的`主要方式,如风力传播、动物传播、水力传播、弹射传播等。

  难点

  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探究种子传播方式与种子结构、环境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思考种子对于植物繁衍、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不同树木的图片,提问学生:“这些树木是怎么来的?”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与树木生长的关系。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种子会长出绒毛,有些种子外面有坚硬的壳?种子是如何到达不同地方生根发芽的?”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引入本节课内容。

  知识讲解(10 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种子结构的示意图,详细讲解种子各部分的名称与功能,如种皮起到保护种子内部结构的作用,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将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胚乳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

【《采树种》的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采马兰作文02-13

采菱角作文11-29

采草莓作文10-27

采果子小班教案02-26

河道采砂调研报告07-23

采橘子作文精品15篇12-14

采草莓作文大全【15篇】01-25

[精华]采草莓作文15篇12-15

采薇知识点总结10-06

河道采砂整治方案模板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