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时间:2021-01-25 18:36:41 经济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1】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林经济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

  农村产业结构也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林经济管理在此期间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建设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学的农林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农林经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但是现代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发展农林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了解国家对农林经济实施的政策,才能解决农林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1 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农业强国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土地分布的比较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生产技术,农民的农业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山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是需要靠人力去进行种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出现严重的土地闲置现象,这样家中了城市发展的负担,也拉大的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差距,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如果不能建立规范的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很容易导致农林经济走下坡路。

  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对提高农林经济竞争实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吃饭难,生活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 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应该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

  农民的工作热情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带动,这样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现代化技术的实施。

  对农林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2.2 农林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农林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发展和改造情况进行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林经济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林业的工作当中。

  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还需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给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也对农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2.3 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正确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农业企业稳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能够使我国农林经济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尽快从农村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服务管理还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只有加大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强农林科技机构的管理,从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水平。

  3 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创新

  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和创新至关重要。

  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主要让学生了解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和特色内容,以及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

  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务。

  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为特色的学科,服务于农林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适应于农林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目前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是根据农村经济的转型所制定的。

  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的提高其生产水平,加强生产经营方面的管理。

  迫使农林经济管理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同时农林生产经营方式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供销方式,需要改变为开放的生产和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

  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转型案例来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进行指导。

  让学生从资源的分配到产品的销售进行全过程的了解。

  总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管理的人才,从而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本文对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

  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农林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农林教育开始抓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同时对农林经济管理要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农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不断的分析。

  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的方法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

  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在农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林技术水平。

  相信随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一定能够使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的更好,让农林企业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宇丹,刘宇虹. 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4)

  [2] 苏红伟.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双双. 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基于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的调查[J]. 人力资源管理. 2013(05)

  [4] 毕红霞,薛兴利,厉昌习.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 中国农业教育. 2012(03)

  [5] 刘纯龙,张世凤,吕晨钟.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经济师. 2014(04)

  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论文【2】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必然要改革创新。

  本文阐述了特色专业的内涵,结合重点农业大学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实际,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

  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一、深刻理解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

  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

  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

  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以改革精神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04年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

  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1998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

  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

  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

  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涉农中小企业管理型转变。

  总之,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2.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方向、进程和绩效。

  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构建了“一体两翼”培养模式,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突出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进行课程重组、整合优化,建立了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专业特色课模块、通识教育课模块、前沿与特色课模块等“六大教学模块”。

  在基础课中,增加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学时和难度;专业课中,对重复、脱节教学内容调减优化;实践教学中,新增创新学分,对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独立设课,单独考核;专业特色课模块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增加选修门类,拓宽选修课范围;通识教育课模块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农业科学和素质教育方面课程。

  前沿与特色课模块中,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及教师科研成果,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突出专业前沿与特色,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管理理论发展、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等前沿与特色课程。

  体现“三个强化”:强化农、经、管知识复合,文理渗透,拓宽知识面;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增设创新学分;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爱农情感、兴农责任、强农使命。

  与此适应,推进以10多门国家、省和校精品课程“三级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推进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灵活运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师生“知行苑”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遵循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规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系统优化、整合集成”要求和阶段递进原则,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系统性,注重实验教学层次性和模块化,注重实验内容新颖性,注重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科学性,突出基础性、提高性、综合设计性“三层次”,建立了农户经营与风险控制模块、农业金融与贸易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与决策模拟模块、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模块“四大实验教学模块”,形成分层次、模块化、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高标准建设了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6个功能实验室,为实验课程开设提供条件支撑。

  以“感知见习—认知实习—实训体验”为路径,构建以见习为主的感知实践、以社会经济调查为主的课程实践、以管理模拟及企业实训为主的角色实践“三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建有1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35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经常性学术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科研课题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立项资助、实验教学中心条件支撑,培植学生创新成果。

  4.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才有坚实基础和生命力。

  先后实施了“青年教师八个一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教师队伍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培养了科研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

  通过对重大问题研究和探索,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得到内化升华,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理解的良好效果。

  科研项目作为本科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

  学生毕业论文选题80%以上来自于科研课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整体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奖率40%以上。

  高职教师100%为本科生开课,鼓励开设学科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精品课程、“双百”课程(百门实践课、百门科研成果案例课),主编课程教材。

  专业建设责任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促成学科专业良性循环发展重要协调者。

  通过其领导的专业团队,把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引领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

  专业责任人应在教学科研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学科专业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深切体会,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驾驭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优势引导并转化为专业建设重要资源。

  5.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尽快融入社会是提高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请校外知名人士做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等,增强学生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特色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将国际化教育融入课程、专业实习实践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国际化教育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互认学分、选送学生、聘请教授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国际化教育中受益。

  与山东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国际教育实习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完成学业。

  三、特色专业建设实践的思考

  1.建设方向明确。

  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农林特色和突出人才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与国际化”特色具体设想,围绕社会需求、区域需求,在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多做文章。

  2.建设定位准确。

  面对现代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新要求,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改革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必须有准确定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结构须与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一致,符合国家农业发展对人才要求。

  3.狠抓关键环节。

  在确定特色专业的建设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软硬件条件后,关键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这些软硬件条件综合运用效果,也直接决定特色专业建设成败。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今后将从提高对建设特色专业重要性认识,发挥学院一级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关系,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联系,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通过创建特色专业,增强专业生命力和竞争力,以特色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与发展,整体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崇光,关桓达. 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高等农业教育,2008,11,11:40-42.

  [2]教育部. 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

  [3]王厚俊,徐妍.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对策探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0,23:1-4.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放实验室管理与创新【3】

  摘 要 实验室开放对于全面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开放实验室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形式。

  这种形式由教师实施监管,学院学习社团部成立实验创新协会负责实施,组织自主学习实验设计,完成课堂及课后实验作业。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实验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 实验教学

  0 引言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但受传统教学观念及教学设施的制约,部分高校依然存在重知识、轻实验的现象,实验室不能向本科学生开放,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影响了创新性人才培养效果。

  实践证明,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开展综合设计性、设计性的实验,能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校的实验资源,能点燃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激情;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①

  1 开放实验室发展模式现状

  目前,大多数开放实验室仅局限于本专业、本学科,单一开放式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需求,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有一定的局限性,②不利于资源共享,提高实验的利用率。

  此外,大多数的开放实验室开放功能缺失,开放的发展模式并不能使一个实验室真正成为各种学术、科学交叉渗透,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不能有效发挥开放实验室提高教学科研水平。③

  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现状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④对于设计验证实验、实验的内容和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今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形势下,大学每门课程的几乎所有讨论如何提供良好的基础实验课,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验证,综合相结合转移实验设计。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宜太难,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求学生全面的知识,参考有关文献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目标的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丰富的探索性学习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使其极为丰富的成就,一个良性的学习动力的作用。

  3 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形式

  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具体形式分为参与科研型、自选课题型、科技活动型和任选实验项目等。

  实验的完成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

  科研型开放实验: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学生,实验室定期发布开放研究实验题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

  自选课题型开放实验:是学生进行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型、设计型、应用型自选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必须独立完成项目的方案设计和实验。

  科技活动型开放(下转第245页)(上接第240页)实验:是学生自拟活动课题,结合实验室的专业方向和条件,联系相应实验室和指导教师开展实验活动。

  任选实验项目开放实验:学生到实验室利用实验条件,根据兴趣和要求,从能够开出的所有实验中选择满足实验时数要求的项目。⑤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放对象主要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

  自愿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本科生,人数不限。

  这部分学生学完基础专业课程,对实验中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没有进行过综合性实验,进入实验室。

  在查阅大量文献和综合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老师布置的任务,设计综合验证实验、设计性实验,学生分组来完成,从完成情况看,初步建立了经济模型,也验证了实验提供的模型,以组为单位上交实验报告,由教师批阅整理指导。

  这些学生中有的还参加了省市建模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开放与综合设计创新实验很好地融合,为经济计量实验室的开放找到了比较好的运行机制,即由实验协会组织,而教师和实验员做好实验室开放安全和综合设计创新实验的质量监督工作。

  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更易畅所欲言,积极思考。

  教师定期召开总结实验座谈会,学生积极发言,更激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强烈欲望。

  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加强常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文献检索和综合知识能力的提升。

  4 结束语

  实验室开放和开展综合性、设计性、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监督教师和技术人员、高级本科学生管理和教学扩大实验室开放,与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不仅使高年级和低年级本科生都受益,也有效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利用率,促进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符合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07-14

农林经济管理12-17

农林经济管理简历模板02-0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多维实践平台构建研究论文03-14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03-15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趋势的探讨论文03-14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困境农科论文04-15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03-14

关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