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

时间:2021-02-06 19:06:13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

  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1】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方法:对11例子宫腺瘤样瘤的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

  光镜观察。

  其中6例进行免疫组化标记。

  结果:年龄21~58岁。

  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肿瘤好发子宫角、宫底处。

  光镜下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形成腺样、腔隙、条索样结构,有些上皮样细胞可呈空泡  关键词 子宫肿瘤 腺瘤样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病理科自1996~2008年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子宫腺瘤样瘤的病例,并全部经过复查。

  切片经石蜡包埋,HE染色。

  光镜下观察。

  免疫组化选用抗体GK、EMA、WIM、钙结合素、CEA、FⅧ因子。

  采用s-P法。

  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物技术公司。

  免疫组化染色步骤按说明书操作。

  结果

  临床资料:病人年龄23~56岁,平均39岁。

  发生部位子宫角7例,宫底3例,宫体1例。

  6例因月经过多,B超、CT检查诊断子宫肌瘤。

  其余病例无明确主诉。

  有2例因其他疾病(宫外孕、卵巢肿瘤扭转)行手术治疗时发现。

  11例中有9例得到随访,经过良好,无复发和转移。

  病理检查:①巨检:肿块多位于子宫浆膜下7例,肌壁间3例。

  直径1~3cm,圆形、卵圆或不规则形,界限清楚,无包。

  膜,质硬。

  切面均匀,实性,光滑,灰白色或灰黄色,局部可见微囊,边界不清。

  ②肿瘤主要由上皮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腺样及腔隙样结构。

  空隙内衬扁、立方、柱状上皮细胞。

  胞浆嗜伊红性。

  也可有一些细胞形成实心条索或呈空泡状、“印戒样”。

  间质为纤维组织。

  大多(7例)合并平滑肌瘤或伴平滑肌增生。

  ③免疫表现:6例CK、EMA、WIM、Calretinin均阳性表达。

  CEA(一)、FⅧ因子(一)。

  讨论

  组织来源:已争论了多年,近年来已逐渐趋向为间皮来源。

  本组观察研究发现,在上皮细胞中、上皮及间叶性标记双向表达与文献报道一致。

  临床病理特点:①年龄21~58岁,生育或绝经年龄内均可发生。

  ②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少数有经量增多,大多无不适主诉。

  B超和CT检查均诊断为“子宫肌瘤”。

  本组还有2例因其他疾病行剖腹探查时发现。

  ③多发于子宫角、宫底处,均在浆膜下、肌壁间。

  ④肿块一般小至中等大小。

  ⑤大多伴平滑肌瘤或平滑肌增生。

  文献报道,合并平滑肌瘤是由于肿瘤刺激平滑肌增生所致。

  ⑥镜下特征:上皮样细胞形成腺管性、囊腔状、条索或网眼状结构,细胞为立方柱状或扁平状,腺浆丰富,无异型。

  需注意的是:以空泡或“印戒状”细胞为主时,极易误诊,特别是在冰冻切片中。

  ⑦免疫组化:上皮性标记CK、EMA和间叶标记VIM同时阳性,间皮标记Calretinin阳性表达。

  鉴别诊断:由于该瘤极为少见,特别是以平滑肌成分占优势时容易漏诊,因此,在鉴别诊断方面应与下列肿瘤进行鉴别:①原发和转移性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由于腺瘤样瘤镜下边界不清及在平滑肌间“浸润性”腺样结构或出现空泡、印戒状上皮样细胞极易误诊为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但CEA(-),WIM、CK、EMA与Calretinin均阳性,即可排除腺癌。

  本组有1例曾怀疑为平滑肌瘤内转移性黏液腺癌,后经上级医院会诊并经免疫组化证实腺瘤样瘤。

  ②血管平滑肌瘤:在腺瘤样瘤出现以扁平细胞形成管腔结构并合并平滑肌瘤时,是易于误诊的原因。

  但单个管腔与平滑肌无周围环绕的对应关系,而且FⅧ因子阴性,即可否定血管平滑肌瘤的诊断。

  ③淋巴管瘤:发生子宫的淋巴管瘤也很少见。

  但该瘤切面棉絮状、质软,囊腔较大伴多量液体,同时FⅧ因子阳性,即可鉴别之。

  结合文献资料及本组9例随访结果,均无复发和转移,表明子宫腺瘤样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预后良好。

  子宫腺瘤样瘤15例临床病理【2】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其鉴别诊断经验。

  方法 对15例子宫腺瘤样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结果 其中单独发生6例,合并平滑肌瘤各4例,合并子宫肌腺病3例,合并慢性输卵管炎2例。

  肿瘤表现为单个结节,光镜下由大小、形态不一的腔隙构成;电镜观察细胞有明显的微绒毛、桥粒和张力丝;肿瘤细胞AB 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Vim、Ckpan、MC染色均呈阳性。

  结论 子宫腺瘤样瘤可发生于各种状态的子宫,仔细的大体检查、组织学观察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检出率。

  【关键词】子宫肿瘤;腺瘤样瘤;免疫组织化学

  腺瘤样瘤是生殖系统所特有的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对其组织来源曾有争论,现经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已认同为间皮来源,发生在子宫的腺瘤样瘤则来源其浆膜间皮细胞[1,2]。

  由于该瘤临床表现和术前检查无特征性,极易发生临床和病理上的误诊和漏诊[2,3]。

  笔者对15例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其组织发生、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因子宫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行子宫切除术或肿瘤剜出术患者1087 例,年龄34~57 岁,平均45.6 岁。

  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者8例,痛经或伴月经异常者4例,3例无自觉症状,但经体检或B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或子宫肌瘤。

  经病理诊断为子宫腺瘤样瘤15例,占本院同期子宫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1.38%(15/1087)。

  术前均因发现盆腔包块、月经不调、或(和)伴下腹胀痛而诊断子宫肌瘤或(和)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切除术13例,单纯肿瘤剜出术2例。

  1.2 方法 标本均采用4%甲醛固定,取材、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 染色,镜检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特殊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进行染色,所用抗体波形蛋白(Vim)、细胞角蛋白(Ckpan)、间皮细胞(MC)、内皮细胞标记(CD34)和S 100蛋白(S 100)均购自长岛试剂公司。

  2 结果

  2.1 巨检 15例中见肿块8 例或瘤样增生区3 例,直径最大4.0 cm,最小0.8 cm。

  大部分肿块边界清楚,而瘤样增生区边界欠清,无论肿瘤边界清楚与否均不易剥离;肿块或瘤样增生区位于肌层8例,宫角部5例,宫底浆膜下2 例。

  肿瘤均为单个结节,无包膜,切面实质性,灰白灰红色。

  2.2 镜检 ①光镜:肿瘤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小管状及腔隙样结构组成(图1),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有的如淋巴管瘤样结构,腔内可见淡蓝色物质及脱落细胞。

  肿瘤中还散在大小不等空泡细胞,空泡大时整个细胞呈印戒细胞或脂肪细胞样。

  瘤细胞边界欠清,胞浆丰富嗜酸性或淡染,核中等大小圆形或卵圆形,可见核仁。

  无细胞异型性及核分裂相。

  肿瘤间质为增生的平滑肌组织及不等量的致密或疏松的纤维组织,与周围平滑肌组织不形成假包膜样明显界限;②电镜: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微绒毛、桥粒和张力丝,细胞间隙扩张;③阿辛蓝 过碘酸雪夫染色(AB PAS):肿瘤细胞胞质和腔内内容物AB阳性表达,经透明质酸酶消化后呈阴性表达;④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Vim、Ckpan和MC呈阳性表达(图2~4);CD34和S 100呈阴性表达。

  图1 肿瘤由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腔隙组成

  图2 免疫组化Vim染色阳性

  图3 免疫组化Ckpan染色阳性

  图4 免疫组化MC染色阳性

  3 讨论

  腺瘤样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男女生殖道的.特有的良性肿瘤,男性好发于附睾、精索,女性好发于子宫、输卵管、卵巢。

  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率统计不一,1982 年Tiltman报告[4]占同期子宫良性肿瘤12%,1993 年张霸泽等报告[5]为3.1%,云径平等[3]报告为5.8%,本组资料统计为1.38%。

  发生率不同可能是由于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常伴有子宫多发性肌瘤和腺肌病,巨检时如不是剖开每个瘤体仔细观

  作者单位:277102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病理科(张亚 ), 妇产科(孙强)

  察,易被忽略或无报告。

  为了避免漏诊,区别三者很重要,主要是巨检取材时,子宫腺瘤样瘤切面略呈灰黄色,见裂隙状结构,无肌瘤的编织状结构和假包膜样结构,与肌层边界欠清,手触之滑腻感,肿块往往靠近浆膜下尤其宫角处浆膜下。

  此外,有文献提出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以输卵管最常见[6],而本组子宫腺瘤样瘤发生率为1.38%,输卵管却未见发生,故作者认为子宫为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最常见部位。

  巨检取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剖面检查,对每个瘤体都作取材报告,就易造成漏诊。

  笔者认为在巨检取材时的大体观察也非常重要,子宫腺瘤样瘤切面呈灰黄色,不如肌瘤时呈灰白色; 可见裂隙样结构,质地较平滑肌瘤软,编织状结构不如平滑肌瘤明显;与周围平滑肌组织分界欠清,无包膜。

  尤其在多发性子宫肿瘤时,注意与平滑肌瘤鉴别并多取材可以提高检出率。

  关于子宫腺瘤样瘤的起源一直有所争论,有中肾管、苗勒管、血管、淋巴管、间皮起源等各种学说[7 8]。

  本研究支持肿瘤系间皮来源的观点,肿瘤多位于浆膜下,部分区域见肿瘤与间皮相连;免疫组化染色示Vim和CKpan阳性表达,间皮细胞标记MC阳性表达,AB 染色经透明质酸酶消化后呈阴性表达(分泌透明质酸)。

  本瘤诊断主要靠病理学检查,因其形态学多样性,对其病变特点不熟悉,易误诊为子宫的其他良恶性病变,如平滑肌瘤、脉管瘤或肌瘤变性等,甚至误诊为血管平滑肌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腺肌瘤等[3,9]。

  由于肿瘤无包膜,与周边肌层分界不清,加上管腔内黏液或瘤细胞胞质空泡,易误诊为腺癌或印戒细胞癌等[3]。

  肿瘤有3 种类型:①丛状型:由索状或巢状的立方形细胞组成,胞质嗜酸性,在部分胞质内见有空泡;②腺管型:可见大小不一的腔隙,被覆立方细胞,有时可见刷状缘;③脉管型:管腔被覆扁平细胞[9]。

  对照上述标准,本组大部分表现为脉管样形态。

  总之,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肿瘤体积较小,病理组织形态多样性,并且易伴发子宫平滑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等病变,伴同病变可干扰子宫腺瘤样瘤的正确发现。

  提示对子宫多发性肿块应进行全面取材,尤其应重视对酷似小肌瘤样肿块的取检,有利于提高子宫腺瘤样瘤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 Tavassoli FA,Devilee P.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 and female genitalorgans.Lyon:IARC Press,2003:243 244.

  [2] 赵学军,王忠英,刘伯宁.子宫腺瘤样瘤11 例临床病理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2):98 99.

  [3] 云径平,吴秋良,梁小曼,等.应用组化及免疫组化方法诊断子宫腺瘤样瘤.癌症,1998,17(2):102 104.

  [4] Tiltman AJ.Adenomatoid tumors of uterus.Hisiopathology,1980,4:437.

  [5] 张霸泽,王三锡.10 例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分析.肿瘤,1993,13(4):190.

  [6] Wheeler JE.Disseases of the fallopian tube.In:Kurman RJ.Blaustein’spathology of the femal gential tract.4th ed.NewYork:Spring Verlag,1994:546 547.

  [7] 陈忠年,杜心谷,刘伯宁.妇产科病理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59 180.

  [8] 黄维清,纪萍,魏红军.20 例睾丸和附睾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染及免疫组化观察.河北医学,2001,7(5):388 390.

  [9] 朱力,李宝珠.子宫和卵巢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分析.中华病理学杂志,2001,30(1):43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