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掌声教学随笔

时间:2023-05-24 09:24:24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掌声教学随笔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掌声教学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掌声教学随笔

掌声教学随笔1

  12月8日三年级的团体备课活动如期开展。轮到我执教。我选了三年级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的《掌声》一课。就在周六(12月5日)的时候,市里的送课下乡活动在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举行。我听了“齐鲁名师”孟强教师执教的这一课。尽管孟教师的课已经很难超越,可是我却在听完课之后就有了很多的感触,所以我也选择了这一课,想实践一下孟教师的教学思想,也想试验一下自我的许多想法。

  首先,关于孟教师的课我禁不住要记下以下两点:

  一、孟教师的授课新颖独特。他并没有省去字词的教学,并且他的字词教学异常注重比较,并且是本课前后词语不一样的比较,如:

  A:

  1:她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2: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

  用这两个句子来比较“落”的两个不一样的读音。

  B:比较“经久不息”与“渐渐平息”这是文中描述前后两次掌声的.两个词语。更别出心裁的是孟教师让同学们用动作来演示一下自我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同学们分别报以“经久不息”与“渐渐平息”的掌声。

  孟教师词语教学的方式一时间让我惊羡不已、赞不绝口。

  二、授课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反复强调文章的主旨“人人都需要掌声,异常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我的掌声献给别人。”

  课堂伊始,干脆利落地直接导入。然后问孩子们对自我的到来是否欢迎,让孩子们用动作来表示一下。孩子们报以欢迎的掌声。这时孟教师便及时地出示“人人都需要掌声”句,直切文章主题。

  这种一咏三叹甚至四叹、五叹的讲语文课的方法,让再不认真听得同学,也不由得记住了并且明白了“人人都需要掌声”这个深刻的道理。

掌声教学随笔2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本课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教学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我认为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两方面:

  一、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读悟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提高读书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让学生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如: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句子,交流感悟后,再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读出英子以前的自卑和现在的开朗,读出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这样反复品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懂得文中词句的意思,并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从而生成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品读中积累,在品读中感悟,丰富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真正做到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二、与文本对话,走进人物内心

  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出描写小英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来品读。品读中,我不断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在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呢?”让学生走入文本,体会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和关爱,感悟两次掌声的内涵。再如:体会英子被同学们的掌声感动时,我又创设情境:“无数话语在心头涌动,此时的英子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身临其境地说,体会英子的感激之情。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体会到大家的爱。我努力让学生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本节课后我觉得教学中还有不少环节值得认真推敲,如:体会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英子这一部分时,我只抓住了英子低下头这一举动来引导学生体会英子的内心感受,而忽略了同学们目光中的含义,没有引导学生理解得足够清晰。再如:从整节课来看,显得前松后紧,后面留给学生拓展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这些方面都还有待改进。

掌声教学随笔3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小女孩小英经过同学们给她的两次掌声,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应对生活”。课文经过小英的变化表现了同学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

  《掌声》这堂课我主要用比较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小英和之后的.小英比较,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比较,由浅入深,从而使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资料,受到思想教育。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儿童的情感容易激发,也容易变化,所以,在生情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情感的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情到理是认识上的升华。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随着教学资料和教学实际的需要,给学生进行场景的描摹,或情境再现,或传递情思,或渲染气氛,力争让学生如临其境,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样,既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使其心灵产生感应,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教学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说……”、“如果你是小英,你会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主角,使教材描述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我的主观感受,融入情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主角参与、主角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资料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

  教学中更存在许多遗憾,让学生经过朗读品读感悟到小英的前后变化,从自卑、忧郁、胆小到开朗、自信、勇敢,在朗读指导上,品读上做得不够到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也不不够及时与机智。作为低年级的学段,识字写字教学时间不够充分,受限于文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学生书写的指导并有效的落实。

掌声教学随笔4

  这样一篇感人致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情意交融,开放、扎实而有效的语文课,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加强阅读教学,放手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本课时,我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就让他们抓住描述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几段话,去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课堂上同一句话,因为阅读者不一样,所以产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孩子们对小英这一人物的了解了个透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全班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把一个心理自卑得尽乎变态的可怜的小英活生生的摆到了大家的眼前。

  二、悟两次掌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

  整堂课,我设计了复习导入、新授、总结点题、拓展延伸这样四个教学环节。其中第2-4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资料,在学习时,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述小英的神态、举动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我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我当作英子,说:“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教师教师要批评,上去,大家必须要笑我,怎样办?”此时学生经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忧郁的心理。当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去时,(我让一位女同学上台)我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小英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又创设情境:“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我们:“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教师引导:快把这夸奖的掌声响起来吧!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英子你想说:……“多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

  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地应对生活。”“你们的`爱使我终身难忘。我要自信地应对一切。”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我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资料。

  三、拓展延伸,升华文本内涵

  在理解好课文后,我要求学生说说自我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别人的掌声或把掌声献给别人的故事。这样,无疑升华了课文的内函:既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又要不惜奉献自我的“掌声”。

  可是这一部分也有不足的地方,小英心里活动的3个句子,虽然找出来了,可是我没有即时好好地让学生经过朗读去品味。异常是“低下头”“犹豫”“眼圈红了”“慢吞吞站起来”还没有好好突出,没能深刻体会小英此时的心态在慢慢发生变化。这一部分处理太匆忙了,还需多指导学生朗读,为下头学生为何自发地送给小英的掌声做好铺垫。

  经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提高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掌声教学随笔5

  《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残疾小女孩英子因为同学们给她的两次掌声,从一个自卑的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应对生活”的故事。课文经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课文资料极具有感染力,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却是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英子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让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是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

  课文以“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两次掌声来展开教学。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推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总是”、“默默”来体会英子的自卑及孤独,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创设了情景引读,“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时,英子总是------”,“课下,同学们在操场上欢乐地玩耍时,英子总是-----”。学生在反复的想象朗读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时来谈谈自我的体会,再把这种体会带入朗读中,自然就读出了感情。在教学“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经过抓关键词“犹豫”、“慢吞吞”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再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英子,此时,你在想些什么?”然后随机采访“英子”的感受,让学生真正把自我当作英子,感受到英子的内心活动。之后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揣摩英子前后心境、性格的变化,感受掌声带给英子的鼓励,并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和鼓励。我们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同时也要主动地学会去关心、鼓励他人。

  之后让学生说说,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得到过别人的鼓励和关心?我点了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是他没有回答出来,此时,还不待我讲话,教室里就想起了一片掌声。我想,这掌声远比我这节课上得要精彩得多,同时也说明孩子们已经懂得了掌声的意义。

掌声教学随笔6

  正式上课时,我询问学生向别人表达欢迎、祝福应当用什么方式?启发学生对听课教师的到来表示欢迎。紧之后经过生活化的几幅掌声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掌声能够带给人信心、勇气和力量。在教学中,紧扣掌声前后英子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英子的内心境感。

  (一)成功之处:

  1.本次教学在环节设计上,我抓住两个写掌声响起的句子,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展开,探究英子的自卑及原因;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揣摩英子前后心境、性格等的变化,感受掌声带给英子心灵的震撼,并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明白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2.我采用了“以读代讲,主角转换”的方法,经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我寻找感受英子不一样的内心世界。经过用不一样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一样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感受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境。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这次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我真实的感受,才能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二)不足之处:

  1.预习时间不是很充分,也没有很的检查。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预习,教师应当多加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及时检查。

  2.没有整体阅读。虽然我安排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等。可是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在平时课堂上多加练习。

  3.本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在默读中理解故事资料,我在确定朗读形式时,只备了教材,忽视了单元目标。如果在学生体会英子掌声前后的情感变化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二、三自然段,相信应当能到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经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提高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掌声教学随笔7

  在一次化学评优课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片段:当老师演示二氧化碳熄灭阶梯蜡烛火焰的实验时,出现了意外情况,她第一次将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倾倒向烧杯里,结果两只蜡烛都没有熄灭,听课的学生群中发出“嗡嗡”声,老师笑着说:“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于是她拿起第二瓶二氧化碳又向烧杯中倾倒,这时几十双眼睛都盯着烧杯里的蜡烛,结果更是出人意料,高处的蜡烛先灭了,学生中一片哗然!老师有点不好意思了,她请一名学生上来帮忙又重新点燃了两只蜡烛放入烧杯里的阶梯上,重新演示,低处的蜡烛先于高处的蜡烛熄灭。终于“成功”了!此时从台下传来学生们的一片掌声,老师也如释重负般露出了笑容……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老师锲而不舍的精神的赞许,同时也是为终于见到了实验预想效果而感到高兴,但是作为听课者的我却有了更多的思考。

  该实验是想通过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来证明二氧化碳气体的两个性质,其一是不支持燃烧;二是密度比空气大。教师演示的实验目的也是想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此结论。但是由于实验条件或操作方法不同等因素影响,实验现象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教师置之不理只考虑预期效果要与书上的结论保持一致,那学生会对该结论产生怀疑,或者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不管什么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只有这才是真理!而实际上不管出现什么实验现象,事出必有因,如果蜡烛燃烧时间长了,烧杯容积过小,烧杯内温度很高,那二氧化碳是倒不进去的,所以蜡烛不灭;

  如果倾倒二氧化碳的位置不合适,高处的蜡烛先灭掉也有道理,等等。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失败的.次数将大大超过成功的次数,没有经过失败或错误的教训而直接从顺利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是脆弱和肤浅的。从心理学角度讲,失败的实验或有异常出现的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如果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总结经验后重新演示,即使改变了教学计划,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收获却是很大的,坏事岂不变成好事了吗?

  当然每个授课教师都希望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都与预期完全一致,但是一旦出现异常,教师必须为过程中所发现的新的或未曾预料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否则我们的学生会因而失去了很多了解或理解化学的机会,教师上课心中要永远装着学生,是为学生在上课。

【掌声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掌声》PPT教学07-26

《掌声》教学方案03-14

《掌声》教学教案03-16

掌声教学设计及教案01-14

《掌声》的优秀教学教案03-19

《掌声》优秀教学教案03-19

《掌声》教案教学设计03-18

掌声教案教学设计范文03-13

掌声教学方案设计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