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故乡的味道随笔

时间:2024-01-21 06:55:37 随笔 我要投稿

故乡的味道随笔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乡的味道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的味道随笔

故乡的味道随笔1

  临近年关了,人人都回家过年了,我也在回家的车上坐着。看着路旁渐渐远去的风景和周围渐渐熟悉的环境,心里却有些忐忑。

  下了车,我独自走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身后背着一个包,手里提着一个旅行箱,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远远望去绿油油的麦苗在白雪的衬托下更显生机与活力。

  刚进村,便听见阵阵笑语。抬头间就发现,有好些个人聚在一堆,不知道在干些什么,只是不时还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上前一看,原来是村里的几位年纪稍大的老年人,在一起听着收音机,烤着火取暖。有些人我都不认识,他们看上去也都有七八十岁了。我只在背后远远地看了一会,生怕打扰到他们。

  他们谈得很入神,并没有发现我在背后注视着他们。

  继续往前走,马上就要到家了,心里不免有些激动。走到家门口,依旧是窄窄的门框,低低的门槛。迈过门槛,走进院子里,看到母亲正在忙着择菜,父亲仍然忙碌的背影。我笑嘻嘻地说道:“爸,妈,恁们的宝贝儿子回来了。”爸妈先是一惊,然后才木讷地转过身来。妈妈首先反应过来,拉着我的胳膊满脸微笑说:“儿子(儿),你咋回来了?不是说要两天后才回来吗?俺连菜都还没准备好哩!”说着就把我拉到了堂屋,又说:“你在这先歇歇!我去置办些菜!”说完指了指板凳,转身离开堂屋去了。

  晚饭的时候,我在饭桌上问:“爸,俺号召哥回来了吗?”爸爸长舒了口气:“那个大学生,早回来了!”号召哥是我大伯的`儿子,前几年,考上了哈尔滨大学。“那,俺率领哥回来了吗?”我又继续问道。妈妈接话说:“他也早回来了,你就快些吃饭吧!别这么多话。”说完还不忘瞪我一眼。率领哥是我大伯的大儿子,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去了,现在也算是在社会身经百战了吧。

  听完这些话,我不禁一阵眉飞色舞。说道:“明天,我去找他们玩去!”说完我拍了拍手,离开了饭桌。这晚,我睡得十分安宁,是我在外一年都享受不到的。

  第二天,我一觉竟睡到了十点多。我迅速穿上衣服,走出了我的房间,向正在忙碌的妈妈发问道:“妈!这都十点半了,你怎么不叫我起床啊!”妈妈先是一愣然后笑着说:“永利啊!我是想你昨天刚回来,想必你肯定累了所以想让你好好休息休息。”我感受到有一股暖流在我体内乱蹿,只是木讷地点了点头,应了一声。

  我吃完“早饭”,对父母说了一声,便出门,上当街去了。我来到大伯家门口叫了门,不一会,就有人答应。可开门的却是我大伯,我有些失望地问道:“大爷,俺号召哥,率领哥在家吗?”伯父热情微笑地说:“今个儿,集上逢会哩,这不快过年了嘛!他俩去赶会买衣裳去了。”我有气无力地哦了一声准备离开,大伯见我准备要走就说:“永利啊要不进来玩会儿吧。”我摇了摇头说:“不了,我还是过几天再找他俩玩吧。”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我在当街慢悠悠地走着,和街上来往的人有一句没一句地打着招呼。看着街头的人们聊得是那么尽兴,我竟不禁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在这么个弹丸之地竟然可以生活得那么坦然,忽然,我想到老子的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是啊!只有知足者才常乐。多少时候,我也不是常常庸人自扰吗?自己徒增烦恼而已。"我淡淡地一笑低声自喃。

  除夕夜的前一天晚上,我正在床上休息,却隐约听到有人在叫门。“启芝老姐,启芝老姐在家吗?”沧桑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里。我正打算下床开门,却听见奶奶大声地答应道:“在家哩,你等会儿哈,我这都给你开门去。”不一会,我就听见大门被打开的响声。我有些纳闷,心想:这人那么晚找俺奶奶啥事哎。于是就竖起耳朵听,但只隐隐约约听那人说:“老姐呀!真是得谢谢你们一家人呐,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啊。”奶奶笑了笑说:“老妹儿啊,说啥谢不谢的,咱们是邻居,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呀,谁家没有作难的时候呀。”那人又说:“这筐地瓜给你们,就作为你帮助我们的报酬。”奶奶和她推搡了一番,不得不收下了。

  翌日,我起床后,就走向正在灶火里烧锅的奶奶问:“奶奶,昨天晚上来咱家送东西的那人是谁呀?为啥给咱送东西哎?”奶奶看着我笑了笑说:“你问这件事啊!是这样哩,大概一个星期前吧,一天晚上她怀着孕的孙媳妇跌了一跤,流产了。她们家穷得车没有车灯,再说大医院离咱这也挺远。她们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愣是没办法呀,这时你爸刚好开着车干活回来。她们一听有车的声响,二话不说就把她那个孙媳妇抱了出来,话都还没说清楚就坐上车。恁爸,看她们一脸的焦急,又看了看她的那个孙媳妇,恁爸明白了,脚一踩油门就离开了。”我哦了一声,奶奶顿了顿继续讲着:“那晚到了医院,真的好险,医生说再晚来一会,大人小孩都保不住。所以昨天她们特地来感谢我们的。”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看了看地上放着的一筐地瓜,一眼瞟去没有一个是小的,全都是大的,而且没有一个虫蛀过的。

  吃完早饭后,率领哥,打电话让我去他的家,我没多想就去了。到了那里,他却说道:“永利啊!我这有一些不算很久的鞋,你试试能穿下不?”说完就从屋子里提了一个袋子出来。我应了一声说:“我试试吧!”试完后,发现没有一个是我能穿下的。他见我眉头紧皱便说:“算了,既然穿不下就都扔了吧!”我站了并没有接话,一会他又说:“帮我打扫打扫房间怎么样?”我没有接话,打量着这座新房,实在是不堪入目,吊灯在天花板上悬着,好像轻轻一碰就会掉下,宽阔的沙发上铺满了尘土,墙壁上还粘着若隐若现的蜘蛛网。算起来率领哥不在家住也有三年了吧!他总是到处闯荡,去年结了婚,房子就是那时候盖的。可不到一年离了!从那以后,这座房子就空着了。

  他见我没有理会他,又说:“算你为我打工的,干完这些给你二百块工钱。怎么样啊!”说完后还对我挑了挑眉。我淡淡地笑着说:“你咋不找俺号召哥给你打工哎。”率领哥叹了口气说:“那个大学生才不肯给我当打杂的哩!他说,他是大学生,能为你打扫小破屋吗?”我又说:“你没给他说,给工钱的事吗?”率领哥说:“说啦!那人太贵,请不起呀!”我没有说话,打量了这周围的一切后转身准备离开。“永利,我给你四百你看行不?”我淡淡地一笑头都没回地说了一句:“再说吧!”就离开了。

  在回去的路上,虽然路不平整,坑坑洼洼,我依然走得坦然自若。边走边想:若是他没说工钱事,我兴许会帮他的。又想起率领哥复述号召哥的话,实在让人厌恶,突然又想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自那天从率领哥家回来以后,他再也没有提起找我帮他打扫房间的事,也没有再见面。直到大年初二那天,我姑姑一家来走亲戚,我们才再一次见面,那天是我在故乡呆着过的最痛快的一天。

  中午,俺家的院子里。姑姑、姑父、表弟、小表妹、率领哥、号召哥、俺爸、俺妈、俺奶奶和我围在桌子周围吃饭。有说有笑的,十分热闹。小表妹好像今年还不到十岁,在姑姑旁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一会要吃这个菜,刚夹到这个菜,又闹着要吃那个菜。看着姑姑“忙碌”的样子,逗得我们大家哈哈大笑。

  吃完饭后,我们一大家子人开始唠起家常来,当然,他们年纪大的分为一批,我们这小一辈的分为一批。

  “小表妹,你读过四大名著吗?”率领哥调侃似的问道,“当然看过了!”小表妹自信又有些得意地用稚嫩的嗓音答道。“哦~”我有些惊讶,问道:“那你给我讲讲《水浒传》吧!”小表妹想了想说:“不就是,唐僧四师徒把贾宝玉逼上梁山的故事嘛!”“哈!哈~”我们几个都笑得前俯后仰。表弟又说:“妹妹,这都是啥哎?谁教给你的?你都整岔劈啦!哈~”说着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这天下午我们都笑得肚子疼,不仅是因为小表妹语惊四座的话。我们还聊些历史人物,他们被我逗得也喜得不得了。

  我的故乡,不仅人善景美,更夹杂着许多许多让人回味的滋味。

故乡的味道随笔2

  进得阳春三月,万木吐绿,天空瓦蓝,白云肥嫩。迎春花早开过了,桃花、杏花,还有连翘,便开满了山坡。桃花粉红,杏花洁白,连翘金黄,色彩斑斓,招蜂引蝶。父母在菜园忙活,栽瓜点豆,该是清明前后了。

  蔬菜才刚开始种,但野菜就开始连着顿了,桌上,下饭菜多了,胃口也好了。香椿、五倍子、乌龙头,这些树枝上的野菜隔三岔五上了桌。香椿我家里没栽,平时吃得少,偶尔有邻居送,只能切小半碟,全被我跟妹妹抢了。外婆家屋后种三四颗香椿,掀把粗,特别直,只有顶端有几个枝桠。香椿抽芽时,到外婆家,她总是弄一大碟,让我们解馋,自己和外公坐一旁笑。

  香椿做法多,椿芽炒肉、椿芽炒蛋、凉拌椿芽、油炸香椿。香椿拌豆腐,这个多见,现在酒店餐馆都有,但总吃不出小时候的.那个味。街道上也有卖,但价钱不菲。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到外婆家屋后摘香椿叶子吃,不用调料,生嚼,就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香。

  乌龙头我们家也没有,从小没什么记忆,到后来,在城里,才第一次吃,有药味。乌龙头煮六分熟,待凉,拌蒜,也特别好吃。天水打卤面主要用乌龙头来炒臊子,再配上芹菜、木耳、夹板肉等,不带汤炒成臊子,浇上稠糊状芡汁。来一碗,解馋解饿。

  五倍子,野生的,像香椿,但没有香椿那个味。我们那里坡上有,好像就不多几处。母亲劳作回来,披一身灰尘,再累,也要摘一把五倍子。五倍子要待叶子像小手掌一般时,摘回来,水里一烫,才能凉拌吃,这个和香椿不同。一凉拌,煮一锅洋芋,就着吃,或者一碗刚捞出的粉条,拌了吃。那味道虽淡,可真是一绝,跟香椿不差上下。

  香椿、乌龙头、五倍子,都具药性。书上记载,香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据说,还能润滑肌肤,看来,女孩子该多吃。

  五倍子叶上寄生的蚜虫,刺伤嫩叶或叶柄,生成一种囊状聚生物虫瘿,经烘倍干燥后为一种药材,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治什么病?没搞清楚,得请教植物学家或者医生了。

故乡的味道随笔3

  玉米抽芽,葵花吐瓣,当属四月底,花已落尽,绿色荡漾了。这时,岁月静好,锄草打药,农事就稍微清闲一点了。孩子们爬上树,摘豆大的杏子吃了,东坡词曰,“花退残红青杏小,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

  荨麻,就在墙角水沟长起了,也是一簇一簇。我们那里都叫“xian麻”,不读“qian麻”。荨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上的蛰毛有毒,会咬人,一碰,就如蜂蛰,疼痛瘙痒,实在难忍,我们就在患处涂上鼻涕,还必须是粘稠的',似乎略有减轻,这偏方孩子们一直沿用,不知是否科学。据说,长荨麻的地方没蝎子,不知有没道理。

  有些人不识荨麻,一碰到,就遭殃,传说一外地人到我们那,在野外方便后,无纸,顺手扯了一把草,一擦,结果,是荨麻,天啦,那个疼痛啊,想着都生汗倒流啊。荨麻还可以放在粮仓或苗床周围,老鼠碰到,便立即逃之夭夭,故有“植物猫”之称。可见,这植物并不坏。

  荨麻能吃,也是野菜,这估计知道的人不多,一听,也惊奇。小时候,到外婆家,吃过一次。外婆捏着剪刀,提小篮子,到河滩上、土埂边,用剪刀剪一些嫩叶,摆在篮子,我就躲得远远,怕咬,外婆边剪边讲一些陈年的古经,我有一搭没一搭听。

  回到家,用开水好好煮一遍,等叶上毛刺软了,煮出一锅绿水,就好了,捞出来,凉拌,就可食用。那时候,害怕,看别人吃了半天,我才动筷子的。

  后来就再没有吃过荨麻菜,外婆家吃过的那一次,记忆尤深,至于菜的味道,现在全然忘了。

故乡的味道随笔4

  ——我读《故乡》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乡”,本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词语,但在我读完鲁迅先生的《故乡》后,我似又从他笔下的故乡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有苦,有辣,有一丝丝的甜。

  说到改变,便不得不提起主人公闰土了。他曾是一个天真活泼的男孩,勇敢、见多识广,说起来滔滔不绝,但二十年光阴却将他变成了一个“木偶人” “石像”。心中的“迅哥儿”也发生了地位的改变,成为他口中的老爷。我也不知当闰土叫这声“老爷”时,心中是什么想法,我只知道“迅哥儿”很不是滋味的!二十年的沧桑,将一切都改变得太多太多了!闰土是个时代的苦人,我也读出那浓重的苦涩。

  我记忆最深的人物除了从机巧变得卑微的闰土外,便是那丑态百出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了。从她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溢满了穷酸与刻薄的气味,满是街头小市民的市侩,丝毫没了昨日美丽的“西施”模样,她是从内至外地变得庸俗了。这也是鲁迅先生十分讨厌的,所以她的形象便沦为了一只可笑的“圆规”。的确,杨二嫂是变成了一只圆规,她用二十年画成了一只圆,却是一个残缺的圆。使人啼笑皆非的恐怕还有她最后“拿”走的那副手套了。那手套自是不怎么值钱的.,但那手套也衡量出了杨二嫂的人格的变化,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虽然杨二嫂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但她的改变以及她身上的讽刺嘲笑的意味却不比主角要少。二十年,杨二嫂完成了一个“西施“到庸俗“圆规”的可笑“蜕变”,我从她身上嗅到了一股辣味,一种令人涕泗横流的呛口的辣味。

  细细品析,我还从“迅哥儿”回乡体悟中品尝到了甜,那是苦中的甜,是对未来的向往,是民国中许多可怜人的心的向往。那恬淡的故乡,人与人之间再没有一道又一道的鸿沟,反之,大家的心都是连得很近的,氛围中充斥着和睦的甜的气味……我不由想起初一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和刚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鲁迅先生也是有桃源情结的,他想象中故乡应是美好而温馨的世外桃源吧!想到这,我感到了一丝丝甜味。

故乡的味道随笔5

  春风吹来,阳光明朗,地气就渐渐热了。孩子们早早便放风筝,花蝴蝶、小蝌蚪、王字型,都是纸糊的,放老半天,起来了,孩子们高兴的跳,风一吹,尾巴断了,一头栽下来。

  这时,苜蓿芽出来了。大人会打发孩子,去掐苜蓿芽,男孩子一帮,女孩子一帮,挽个篮,装上铲,互相逗骂着、嬉耍着,扑进了苜蓿地。大姑娘穿红毛衣,不和小孩一般,三五人,去远处的苜蓿地,她们心里有数,哪块地的苜蓿芽又嫩又胖。

  苜蓿芽只有半寸长,刚出土,属新芽,叶片还紧紧抱着,毛茸茸,一簇一簇。说掐,其实是用小铲剜,一剜一苗,一掸土,顺手放进篮子。男孩子爱打闹,掐苜蓿芽是心细活,没那耐心,掐一阵,耍半天。女孩子蹲一堆,找胖胖的悄悄掐。男孩子围过去,趁她们不注意,从背后偷偷抓一撮,放进自己篮子。有笨的,被发现,那女孩就开始骂了,接着,男女就对骂,忘了掐苜蓿,到最后,就打起来,女的.叫男的爸妈名字,结果男的一脚踢飞了人家的菜篮子,苜蓿芽撒了一地,女孩子一看,就哇哇大哭了,坐地上,眼泪哗哗,脚蹬的土乱飞,让赔。事情就这么闹得不可开交了。

  太阳照在头顶上,苜蓿芽也遮住了篮子底。该回家了。

  一到家,母亲一看,掐那么一点,责骂一顿。拿到厨房,倒簸箕上,择了杂草。开水在滚,倒进去,一烫,灰白的苜蓿芽一下子变得碧绿晶莹。一笊捞出来,滗掉水,还是凉拌,油盐酱醋,一一调上,下饭吃,别有风味。苜蓿芽还可以熬汤,切几块洋芋,煮上粉条,熬着,熟了,糊了,撒葱末。真是一青二白,粘稠馋人。

  苜蓿芽做浆水酸菜,好。吃了一冬的芹菜浆水,闻着都腻。苜蓿一进缸,腌几天,味道清香咧人,来一碗将水面,真是享福。

故乡的味道随笔6

  浏览网页时偶尔看到了一张砖瓦窑的图片,看到了它就勾起了我记忆里儿时的故乡。 记忆里的故乡它是多么的美啊,它那么的恬静、淡然、柔和,一轮月、一纬塘、一缕炊烟、一群光着脚丫的孩童…… 记忆中它像是春天里婉转的柳笛那么的勾魂永远都让你听不够!

  我时常怀忆儿时故乡的那些往事 ,那里有我甜蜜的童年时光,那份记忆里有蛙鸣的池塘、有露水打湿小草的沁腑清香、有夜晚闪闪的萤火虫、还有一个几乎快要被我忘记的土砖窑,因为它在我童年的游戏里实在是占有的记忆细胞领地太小了。那时的砖窑在我们孩童眼里就像是一个土山,打春过后经过几场冬的尾巴略带寒意嘹哨的风儿刮过以后,它就成了草籽的家,待到春雨的降临后它便有了草儿绿莹莹的身影,慢慢的到了春夏交接时它的土黄色也就被草儿覆盖的若隐若现了,不过这时我们小伙伴们还并不去在意它。

  随着新春徐徐地走近那漂浮于小麦苗与嫩草上飘渺如仙境的晨雾消失,这时候小伙伴们正沉醉在春的喜悦里,每年这时候我们就开始吃那些掺了玉米面蒸出来的蒸菜,从正月里的茵陈和慢慢走来的摘槐花、捋榆钱、打桐花、撸柳絮,品味这新春大自然带给我们得恩赐,除了吸着春天的气息我们还陶醉于打雀儿、捞蝌蚪、吃茅草甜甜根的欢愉里,天气慢慢转暖初夏夜晚的榆树和柳树林里捉那还未蜕壳的蝉蛹的开心里。

  为了便于取水打砖坯和烧砖完成后的渗窑所以我说的这座砖窑就坐落在距离池塘几十米的地方。我们在窑里玩的时光是在夏天和秋天,随着夏日黎明那站在墙头上大公鸡浑厚而绵长打鸣声响起,随即耳中传进了各种各样的声响,骡马的打嚏声、井边担水的吱呀声、大人们见面的招呼声、蝉的鸣叫声……夏天的艳阳也在这清晨给了刚刚还宁静的村庄涂抹了一层彩粉,此时家家厨房的烟道里也飘出了袅袅炊烟,待到早饭结束大人们就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了,我们这些娃儿们也结伙搭伴的一起去玩耍,玩累了就在池塘边一片比较开阔的草地上休息,我们或坐或躺的在柔软的草地上,有的人抽出散发着青草芳香的毛草芯叼在嘴里看着别人或说或笑的摆龙门阵听着他们讲述着从大人们那里听来的故事,时间随着草棵里蚂蚱的蹦跳慢慢溜走,这样的时光把我们的心儿也甜醉了。到了快晌午时太阳已经炙热的烤着大地了,池塘里的水也被晒得上部温温的,水底也不那么凉了,我们就蜂涌着到池塘里戏水,我们在水中的打闹扑腾把塘里的小水鸡都吓得钻进了荷叶丛中,青蛙也吓得停止了叫声,我们戏耍的那片塘洼也被搅腾的如浑汤一般,洼里的鱼儿也顶不住缺氧的压力张着嘴儿在水面上吧嗒吧嗒呼吸,这时我们捉鱼捞虾精彩的大幕也就拉开了。待到玩累了大家就去砖窑或柳树林里休息,夏季那一时刻砖窑里还是挺凉快的所以是最常去的消暑好去处,它像一个大漏斗一样的抽风机,在窑肚子里随着空气中的热气被接着地气的微风带起我们就拔点草垫在身下躺在平坦的窑肚子里接受那稍许的微爽,待到困意上头时也大致该听到大人们下晌后站在街里呼唤孩子们回家的叫声了,我们也就起身拎起用柳枝串着刚才下塘嬉戏时捉到的白条、鲫鱼等等一掌来长的小鱼回家了。不用多时小村里好多家都会弥漫着飘出油炸小鱼香喷喷的味道,吃着玉米糊糊面条稀饭配着清晨泡在水缸里凉爽的黄瓜还有那马齿菜和玉米面掺在一起蒸出的窝窝头,唉!现在想想那味道带来的`连篇浮想就会水打前襟。儿时的夏天就在那黄瓤西瓜的沙甜、桃子的蜜怡、杏子的酸甜、油炸小鱼的喷香、牛背上的逍遥中慢慢度过。

  伴随着夜晚蛐蛐的鸣唱还有那玉米叶子被风吹的沙沙响的声音秋天来到了,随着天气的转凉我们下水戏水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不过我们的童心稚趣却没减少,于是砖窑就成了我们的好去处,我们一帮小伙伴们白天就聚集在窑里找趣,那时节是蛐蛐身体倍棒斗架正勇时,我们这群小家伙几乎人手一个家里大人给我们编织的草窝窝,里边装着我们晚上捉的蛐蛐,等到聚集的人多了我们就开始炫耀自己的蛐蛐须子好了、腿如何有力了、震翅时的叫声多么大了……大家七嘴八舌的炫耀着自己手中士兵的战斗力,于是一场比试就在所难免了,为了增加乐趣我们还定了比赛的输赢规则,输者后三名的人要去玉米地里偷玉米穗,不参加战斗的要负责捡干树枝,窑子里已经有一个不知是谁拿来的瓦罐,我们约定好条件以后某个战斗激情高昂的勇士就首先站出来把自己的蛐蛐放入罐中,接下来挑战者也把自己的精灵蛐蛐放入罐中一场混战就此开始,大家围成个圈脑袋挤着脑袋为小精灵们的战斗加油助威,别看蛐蛐小可是打架时倒是满拼的,有时经过一场战斗战败的被胜利者撵的满罐子跑,有的直接跳出罐子找地方躲藏去了,更有甚者还会被咬断腿或是咬断牙瓣的!伴随着一轮轮的挑战、一轮轮的淘汰,终于在欢呼声中“玉米穗大盗”被选了出来,于是大家伙就分工合作各尽其责,有用砖头砌烤炉的、有拾材的、还有去掰玉米穗的,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就开始烧烤那一穗穗带着外皮的玉米,随着火焰的燃起大家都拿好了树枝着急的瞪着眼瞧着,伴随着树枝燃烧时的噼里啪啦声还有那飘出的玉米慢慢烤熟时的香味,待到树枝燃尽碳火再熏烤一会玉米就烤熟了,这时大家就开始拿着木棍争着抢着把烤好的玉米往自己身边刨,刚烤好的玉米外边黑乎乎的吃着还直烫嘴可是这时节的玉米即将成熟正是汁浆饱满咬一口满嘴喷香太好吃了,所以大家也就顾不了这些了!这一刻大家的吃相很可乐,小手被染的黑乎乎抹在脸上都认不出来了个个像个黑包公似的,大伙边吃还边吹手上和口中的热烫之气可是伙伴们还是吃的美滋美味的,这样的日子还伴随烤红薯、烤花生的快乐时光里……

  收了玉米播种上麦子以后秋意渐浓,大人们农闲了就又开始准备着几家合伙打砖坯烧砖了,烧砖之前大家伙要先把闲置一年的砖窑修整一下,他们把顶部的窑口从新规整抹上厚厚的新胶泥再把窑壁上崩裂的地方糊好抹平整,最后就是把窑膛内彻底打扰干净把我们在窑内用砖头瓦块搭建的“简易烤炉”也请了出去!打扫规整完毕之后就一边有人架上劈材开始烘窑,一边有人在窑前平整出一块场地,这些都做妥当了大家伙就开始一起挖黏土打砖坯。(呵呵,打砖坯这项工作我还做过呢,不过那只是贪玩好奇而已)制作砖坯时大人们把木制的模具摆放在平整的地上,再在手上沾点水然后从一堆活好软硬适中的泥堆边部用手挖起几捧泥用合适的力道摔在模具里,接下来刮去顶部多余的泥然后抹平再拍打拍打模具取下模具后就会有两块完整的砖坯摆在面前,接着挨着前两块整齐的排列有秩序的把砖坯打成一排排一行行的,这样的程序周而复始直到把平整的场地摆满,然后等着砖坯里的水分自然蒸发就成了一块块待烧的砖的雏形了,把这些干了的砖坯交错着码叠在一起后就让它慢慢的风干透,腾出的场地继续打坯直到打出能装下整窑的砖坯。接下来就等着所有的砖坯彻底干透后装窑烧制了。

  因为当时年纪太小年代又太久了所以后继的过程已记不清楚了,只记得烧砖时大人们都挺辛苦的,当时大家要轮流着护窑加煤添火等等这些简单的工序。我记得清楚的就是他们轮到谁护窑家里就送饭,因为这里有我的开心乐趣,送饭时我就和姥姥一起去给舅舅送饭。那时家里挺贫苦的,大都是红薯和玉米面熬的粥配着玉米面锅贴饼子还有那每到秋天萝卜收了以后家家户户都腌的萝卜条,送饭时我就端着装着咸菜和贴饼的大碗,姥姥拎着盛有稀饭的瓷罐给舅舅送去,砖窑离家挺近的只有不到一百米的距离,到了窑口那里放下碗我就赶紧把手放在窑口边暖暖的土墙上取暖,等到暖和了就去把玩舅舅护窑闲暇时为我编的蝈蝈笼、草蚂蚱和一些其他的小物件,他编织用的是秋天收过高粱后的高粱杆子,把它破成一绺绺的縻子,这縻子既柔软又结实再加上舅舅的巧手就编织出了令我和同龄娃儿们眼馋的草编物件,那时很穷家里舍不得买零嘴我就用草编和小伙伴们换红红的大枣、甜甜的蜂糖块、软软的柿饼等等,在这清苦的年代里我到自得其乐那份甜美的惬意……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好多儿时的稚趣已淡淡的忘却了,只是偶尔闲暇时突然想起那些点点滴滴,可是每一个点滴就会打开记忆的闸门,那是故乡草甸中清脆的虫鸣、那是故乡水塘边咕呱的蛙鸣、那是故乡香飘十里的荷香、那是拿个竹竿在树下打枣子的甜美……可现在生活的都市里再也没有那上树摘果子、拎着装着小鱼的罐头瓶满街跑、拽着好脾气黄狗尾巴打哈哈、吃着烤红薯烤玉米时满脸的黑乎乎,更见不到点亮亮的萤火虫也见不到水鸭扑打着翅膀贴着水面优美飞行的姿态……!

  儿时故乡的甜美,故乡那带着露水沁肺的小草气息,故乡那青石板井里我们倒入的小鱼……一切的一切在这喧哗的城市里只能是定格无踪的回忆了!

故乡的味道随笔7

  苦苣,城里人叫苦苦菜,我们叫苦苣,不是一回事。

  苦苣,谷雨前后就有了。几声闷雷,一场春雨,土地潮湿,苦苣就冒出来了,新叶上沾几点泥巴,挑一颗露珠。母亲便和祖母起早去“挑”苦苣,孩子们是叫不动的。太阳照在窗口,她们一人挽满满一篮苦苣进门了,苦苣鲜嫩,惹人眼。

  我们那凉拌苦苣,是一道时令野菜。可味苦,有人吃不惯。苦苣一烫,白根碧芽,再撒花椒面,拌匀,团成塔状,吃起来脆嫩可口,父亲胃凉,不吃,母亲也就做得少了。

  苦苣浆水,这几乎家家有。苜蓿浆水吃完了,做一缸苦苣的,涩中有甘,清爽可口,清热解毒,大热天,端一碗,撒点盐巴,灌一气,不亚于喝啤酒可乐。放白糖,来一碗,酸酸甜甜,另具风味,也特别好喝。有些人一听,吓一跳,不相信。但我们家真是这样喝,真好喝。

  有乡下母亲,总是早上“挑”一包苦苣,泼点水,塑料抱起来,给城里的儿子捎在第一趟班车上。也有捎更远的。这苦苣,像信物,也像一份念想,或许,更是农村生养的人,割舍不掉的'一份情结。

  不管是叫苦苣,还是苦苦菜,都离不开苦。我一直觉得是穷人的菜,天旱,其它野菜长的慢,苦苣好像不看天色,到时候就长,生怕乡里人没野菜吃。苦苣一茬接一茬,一茬老了,“挑”回去喂猪,新的一茬再做浆水,一直能吃到六月里。这无疑让清贫的父母们,在单调的生活中有了一点滋味,而且一直维持着,度过青黄不接,直到吃上新麦面。

  苦苣是可亲可敬的。

故乡的味道随笔8

  世上味道林林总总,酸甜苦辣咸,各有千秋。我舍弃这一切纷杂,独自饱尝这一种故乡的味道。

  故乡在山里,这也许又是一个淳朴的故事了。每当想到它,眼前就忽然冒出连绵的远山,或深绿的林海,雾绕山头,天连水尾。

  故乡的味道,带着雨后泥土的清香,浸润着蒲公英与野菊花的清新,夹杂着温暖的太阳的香气。

  那里面一定还有外婆煮的玉米与南瓜粥的香甜,还有外公烧柴煮饭时屋外袅袅的.炊烟,带着木头烧焦味,混合米饭的喷喷香气。它一定还有端午节的香袋、雄黄酒、咸蛋黄的气息,夹杂着家人忙忙碌碌准备酒菜的身影。

  或许在那里还有我儿时在溪中捉鱼时闻到的山花开放,跑下山来摔了一跤流出血的腥味。故乡的气息一定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有村民淳朴的憨笑和孩童天真的双眸。故乡的味道里有我的过去,光影之中一个小儿穿着红肚兜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指着画册念字,在风和日丽的早晨与小伙伴呼啦啦跑向后山扔石子

  这一切的一切,不多不少,不浓不淡,不干不腻,不苦不辣,正好汇成一道儿,变成我的故乡之味。它不仅留在故乡的土坨与带着泥的石板上,留在村口小店的黄酒坛里,留在外婆的密密针线里,它更深深烙在我心田里。

  心田里的阡陌,道道是我对故乡的眷恋。不消说,我已习惯它时常跑进我的梦里,跑跳追逐,嬉戏打闹,留我在一边对着它痴痴地笑。

  我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走远,但我知道,不管我走到哪里,我心底惦念的依然是那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随笔9

  今天是xx年的第一天,新年。农历腊月初一,二九的第一天,天一点也不冷,没有往年“一九二九不出手”的感觉。真不知道这老天爷是怎么的了。这些天真的是节节相连,刚过完圣诞过元旦,再有一个月就是春节!春节,生活中人们称为年,是我国人民生活中最隆重的节日,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年的味道已经在空气中弥漫开了。

  早晨推开门,就听到了猪的叫声,人们已经开始杀年猪了。散步回来,远远地闻到了一股爆米花香,从不远的平房那儿扑鼻而来,这种童年过年时特有的香味,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过年美好的回忆。

  在童年的故乡,每当将近过年的时候,乡亲们就开始忙年了,杀猪、宰羊、杀公鸡、淘米蒸豆包、撒粘糕、碾荞麦面、做豆腐……还要赶几次年集,置办年货,鞭炮是不可少的;同时还要着手准备烹制各种可口的美食,以便招待过年前来拜年、访友的客人。

  爆米花是童年过年时不能少的零食。每到年关时,有专门从事蹦爆米花的外地人挑着一台简易的机器,在村口老榆树下吆喝起来,在背风的一侧支起蹦爆米花的机器。这种器物呈深黑色葫芦形,还有一个简单的风箱和火灶作为配件。外地人边吆喝边自顾自地架着机器,顺手拉起风箱,红红的煤炭火就旺旺地燃起来了。

  不一会儿,就有邻家大嫂从家里端出玉米或者黄豆,走到外地人面前,价格几乎是俗定约成,外地人也不问其它,立马开始装米、摇炉、拉风箱,大约5分钟后,外地人习惯性的高声警告:“放炮咯”!于是“轰”地一声,白花花的爆米花就从葫芦口喷出来,粒粒色彩鲜艳且脆嫩可口,并散发出一种浓浓的香味。

  村里的小伙伴们一听到这种声音和闻到这种香味,就从各自的家中跳跃着围拢过来,流着口水望着外地人那魔术般的表演,等待自家大人前来蹦爆米花,以解那撩人口腹般的馋相。叽叽喳喳的好奇声伴着不时的“轰”声,宁静的小山村喧嚣起来了。这种蹦爆米花的场景,在我们那原本就缺少娱乐的小山村,也算得上是新年来临时心情愉悦的一个前奏曲。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有着美好的印象。

  母亲一般都是在别人家蹦得的差不多了才去,端半小簸箕玉米,每次都能让我们吃个够。她老人家从来不去与乡亲们争抢时间,在她眼里,诸事都想着他人,让着他人。当我家第一炉爆米花出炉后,母亲会分给周围小朋友吃,我自然也不例外地装满了衣服所有口袋。那新鲜出炉的爆玉米花的美味,至今依然让我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蹦完玉米花后,母亲会将玉米花装帽盒里,帽盒的底部还要放一个用旧布缝的小口袋,口袋里边装灶坑里的灰,以防爆米花存放一段时间后回潮,吃着不清脆。我常常耐不住爆米花美味的诱惑,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大把地将玉米花放在口袋里,然后跑去与要好的小伙伴们分享美味。其实每次我往口袋里装,妈妈看见了也只是说:这个馋猫,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要过年了,妈妈还会给爆米花沾糖衣。制麻糖玉米花。其实就是现在人们常见到的冰糖葫芦,只是原料不是山楂,是玉米花而已。感觉工艺很复杂,要先将白砂糖放到锅中,加水熬糖浆,那是一个细心的活,不能大火。熬好了,将穿好的玉米花串放糖锅中,滚一圈粘满糖液,拿出放在抹过油的木板上,用力摔一下,这样玉米花串就会有一个明显的大糖片,很美观。同时再沾一下早就炒好的芝麻,冷却几分钟后就可以食用。这样的玉米花串吃着清脆香甜,是我们童年时难得的美食。

  在我的在老家这种麻糖玉米花一般家庭都做,是自己吃或者招待客人的新年物品。外出拜年时还可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家的小朋友。这种麻糖能保存很久,也许这是母亲善于勤俭持家和节约的缘故,五月节的时候我还吃过。

  故乡的年关在我远行的记忆里,有着许多的欣喜和期盼,同时也记载着家乡人那特有的生活习惯和对生活的向往。身处异地的我在这个爆米花飘香的日子里,一种浓浓的乡情承载着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故乡的味道随笔10

  再到后来,萝卜、黄瓜就上市了,自己种的韭菜、菠菜也能割了。天真热了,穿衬衫、短袖了。谷雨也结束了,春末夏至。可野菜并没有因为节令而提前退下桌。

  我们那属秦岭山脉西端,余脉处,气温低。洋槐芽,上来的迟,掐回来,水里一煮,凉拌吃,但好像不能多吃。还有核桃花穗,等落下来,像毛毛虫,我们捡进帽子,捋掉那花絮状的东西,留根“筋”,回家让祖母做一盘凉菜,特别好吃,又嫩又脆,口感极佳,我只吃过一两次,但至今难忘。

  还有小根蒜,我们叫小蒜。茎叶长得很像蒜,也有葱、蒜的味道,根呈卵圆形,但只有拇指小。我们那骂人,说你头小,又圆,就是“长个小蒜头,我给你揪掉了”。小蒜凉拌不行,可如葱蒜一样炒菜,特别提味。好像还有通阳化气、开胸散结、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性功能,看来多吃有益,尤其老年人。

  最后就是椒芽和蕨菜,这两样,我们那里少有,我吃的`次数不多,记忆也浅。

  就这样,日复一日,光阴交替。六月天就来了,各种蔬菜都上市的上市,长成的长成。野菜也就渐渐不新鲜了。

  每年春天,我都想念野菜。虽然乡村早已暗淡,可来自故乡的春味依然让人彻骨惦念。

故乡的味道随笔11

  二月打春,山川开始润朗,寒意虽未褪尽,但大棉衣该从身上扯掉了。一场沙尘暴,天地混沌,日月玄黄。吃了一冬洋芋萝卜白菜,嘴里早没味了。馋,尽搜寻着弄点其它口味,换换鲜。

  第一场沙尘暴卷过来,昏黄里,芨芨菜,就醒了,在麦地的背阴处,稀稀拉拉吐着深绿的叶子。比熬了一冬后蜡黄的麦苗,显眼多了。

  父母往地里拉粪,闲了一冬,地很暄,一踏,脚就陷进去。回去的路上,母亲顺手在麦地掐几把芨芨菜,掐不多,衣兜里一装,小跑着辇父亲的架子车去了。

  到家,清水里一洗,不用烫,切碎,凉拌,调熟油、醋、盐,即可。家贫,没有多少调味品,简单一拌。晚饭时,端上桌,一摆。呀!眼睛一亮,一碟绿菜,在清汤寡面的饭桌上,顿觉豁然开朗。于是饭量大增,夹一筷菜,就一口饭,平时吃一碗半,这次,硬憋着吃了两碗,胀了半夜。

  芨芨菜味略苦,调醋,苦中带酸,是饭桌上冬去春来后的`第一道野菜。芨芨菜还可炒食,或熬成粥,这些母亲没有做过,就不知道了。

  芨芨菜肯长,春风一吹,一向阳,十天半月就长半截,没几天,就开星星点点、细细碎碎的白花了。

故乡的味道随笔12

  列车在飞奔,我带着对故乡的无限依恋,踏上了求学的征途。耳边又传来了母亲的呼唤,母亲扯着嗓子呼唤我的乳名,带着浓浓的故乡的味道。母亲的呼唤唤醒我内心深处尘封的美好片段,魂牵梦绕的故乡一点点地延展在我的眼前。

  忘不了故乡春回大地时节,万物复苏,野花、野草纷纷探出脑袋,好奇地望着悠然而逝的溪水和唱着银铃般歌声的鸟儿,柳枝在风中摇曳,燕子衔泥筑巢分外繁忙。春天是小伙伴们的天堂,我们在春风中追逐打闹,我们挎着篮子挖荠菜,我们在麦地里放风筝,比赛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欢乐无比。忘不了盛夏家乡那一望无际的荷藕,“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分明是对家乡荷花的礼赞;雨后,青草池塘处处蛙鸣,我们尽情的欣赏这大自然的交响乐。忘不了金秋九月,大豆咧开了嘴,玉米棒子金黄灿烂,柿子挂满枝头,像一盏盏红灯笼为故乡增添丰收的喜庆。忘不了故乡冬天的雪景,白雪覆盖了大地,鸟儿时而飞到这里,时而飞向远方,它们在辛勤地觅食;路两旁的白杨树,像等待检阅的仪仗队,在风雪中傲然挺立;小麦在雪下暖暖地睡着,吸足了养分,为来年的丰收积蓄力量。故乡的味道融合着泥土的气息,草儿的清新,花儿的芳香,丰收的喜悦。

  故乡的味道是浓浓的亲情。有多少次,爸爸用他那又粗又硬的胡茬扎我的脸蛋,逗我开心,又有多少次高大的他趴在地上给我当马骑。妈妈总是用她那灵巧的手,给我做出可口的'饭菜,我在一边吃,她在一边欣赏。有多少个夏夜,她坐在我的床边,用芭蕉扇替我驱赶蚊蝇;有多少个冬天,她亲自给我暖被窝。长大了一些,要去县城上学,每次出门前爸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我在他们面前永远都长不大。每次周末的傍晚,妈妈总是站在村口的路旁等我回家。爸爸妈妈,我从你们的疼爱中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是淳朴,是友爱。那年夏天,天气酷热难耐,小狗耷拉着脑袋,伸着舌头,无精打采地趴在路边打哈哈。我和几个小伙伴从河边打闹归来,口干舌燥,这时李大爷家的瓜田映入眼帘。长势正旺的西瓜又大又圆,惹得我们心里痒痒的,真是馋涎欲滴呀。几个小伙伴经过商量,每人摘一个抱着从屋后跑回家。回到家,我正准备美美地享受,却被下田回家的妈妈发现了。她严厉地训斥了我一番,拉着我去给李大爷赔不是。李大爷笑着对妈妈说:“小孩子懂得啥,瓜桃梨枣,见面就饶嘛!”他不但没有怪罪我,反而低声对我说:“瓜还没有熟,摘了怪可惜的,等瓜熟了,大爷一定送两个给你尝尝。”瓜开园后,李大爷真的送来两个大西瓜,看着我甜美的吃相,他开心的笑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乡的味道里又有了现代文明的气息。耕田种地已经现代化,不需要牛耕马拉,种田不仅不收农业税,政府还发放种田补助款,种田收入不断增加。搞养殖,搞承包,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多种经营,致富道路多种多样。村民们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的生活。许多家庭砖瓦房已经变成小洋楼,手机、电视、网络样样不缺,有的村民已经把轿车开回了家。村里有卫生室,有阅览室,还有集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农民文化之家,物质丰富了,精神生活也不比城里差。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故乡会越来越美,故乡的味道中现代文明的气息会越来越浓。

  故乡是我人生的小小港湾,当远行的船儿遭受风浪的打击,故乡定会用她宽厚的肩膀为我支起一方温暖的天堂。故乡是我人生的航标灯,当漂泊的游子在都市中迷失了方向,迷惘彷徨,她定会闪着亮光,指引游子人生的航向。

  列车继续在飞奔,故乡渐行渐远。即使我与故乡远隔千山万水,故乡的味道也会与我如影随形,伴我奔向梦的远方。

故乡的味道随笔13

  再后来,天真暖了,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种洋芋,铺地膜,一大早进地,晌午咬一口干粮,二亩洋芋种上了,才回。

  这时,五叶尖发芽了。我们那里讹读“五嘬巅”,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叫这么怪的名,我总是联想到武则天。

  五叶尖长在酸枣一样的树枝上,有刺,新芽在枝上吐出,破壳出来,特别油亮,不同其它树叶。刚开始,新芽紧簇,后来就松开了。五叶尖其它地方少见,我们那里地埂上,密匝匝长着,株枝一指粗,有及膝高,也有高过人身的。有书籍记载,“五叶尖,春月于树枝上抽条叶,山人采为蔬茹。正如枸杞,生于北方沙地者皆为木类,南方坚地者如草类也。”

  放学后,孩子们不回家,一起去摘五叶尖。但刺多,且尖锐,不小心,就扎破手,得小心。看好新芽,手避让着,伸过去,掐了,才能慢慢缩回来。在五叶尖跟前,孩子们就不敢打闹了。摘五叶尖慢,到黄昏的网织满山野前,书包鼓鼓,就不能摘了,夜幕一下来,传说鬼就出来游了。

  网上可以搜到,“五叶尖,在天水、清水一般作凉菜入席,是可药可蔬的绿色食品。”可做凉菜,此言不错,但入席,就少见了,我还没有在天水的席上见过。这野菜,难摘,入席,量肯定是不够的,除非一人夹一筷尝尝。

  五叶尖拿回家,捡掉芽底的`硬壳,大火宽水略一焯,以断生为度,滤去水,不能挤,放碗里,过凉,调料,这个得有熟油,再滴几滴香油,撒蒜泥,一搅拌,入盘,五叶尖色泽碧绿,看着都口水生津。

  五叶尖味清香微苦,有很好的药性,食之清淡爽脆、解腻开胃。据《日华子本草》记载,“可治皮肤病。”

  我到现在都记着五叶尖苦苦的药性味。有些味,会在大脑里生根,且生长。

【故乡的味道随笔】相关文章:

故乡的味道随笔散文10-10

在故乡的随笔10-31

秋天的味道随笔10-09

年的味道随笔04-02

故乡的炊烟随笔05-31

关于故乡的随笔05-25

邂逅是味道随笔散文10-09

年的味道随笔散文10-10

春天的味道随笔散文10-10

樱桃的味道随笔散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