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02-02 14:08:12 随笔 我要投稿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1

  卷七·姜嫄简狄

  作者:洪迈

  毛公注《生民》诗,姜嫄生后稷“履帝武敏歆”之句,曰:“从于高辛帝而见于天也。”《玄鸟》诗,“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句,曰:“春分玄鸟降,简狄配高辛帝,帝与之祈于郊祺而生契,故本其为天所命,以玄鸟至而生焉。”其说本自明白。至《郑氏笺》始云:“帝,上帝也。敏,拇也。祀郊祺时,有大人之迹,姜嫄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如有人道感已者,遂有身,后则生子。”又谓:“鳦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其说本于《史记》,谓:“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忻然践之,因生稷。”“简锹行浴,见燕堕卵,取吞之,因生契。”此二端之怪妄,先贤辞而辟之多矣。欧阳公谓稷、契非高辛之子,毛公子《史记》不取履迹这怪,而取其讹缪之世次。按《汉书》,毛公赵人,为河间献王博士,然则在司马子长之前数十年,谓为取《史记》世次,亦不然。盖世次之说,皆出于《世本》,故荒唐特甚,其书今亡。夫适野而见巨迹,人将走辟之不暇,岂复故欲践履,以求不可知之飞鸟堕卵,知为何物,而遽取吞之。以古揆今,人情一也。今之愚人未必尔,而谓古圣人之后妃为之,不待辨而明矣。

  译文

  汉人毛公注《 生民》 诗,关于姜嫄生育后稷一事,有“履帝武敏歆”之句,注释说:“姜嫄配于高辛氏帝喾而为天所见。”《玄鸟》 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句,毛公作注说:‘春分时燕子飞来,简狄配高辛氏帝喾,帝喾和简狄为求子而在郊外向上帝祈祷,因而生下了商的祖先契,所以契是受命于天,在燕子到来时才出生的。”这种说法本来已经很明白了。但到东汉郑玄所作的《 郑氏笺》 中又解释说:“帝,就是上帝;敏,就是大拇指。在郊为求子祈祷时,见到大人走过的足迹,姜嫄踩进去,其足不能塞满足迹,又踩大人足迹约拇指之处,姜嫄心体忻然如有人道附身,于是就有了身孕,后来就生下了儿子后稷。”又说:“燕子丢下燕蛋,简狄把它吃掉后生下了契。”此说法本出于《 史记》 ,《 史记》 中说:“姜嫄到野外,见有大人足迹,忻然踩进去,因而生下了后稷。” “简狄去河边洗浴,见到燕子掉的蛋,拾起后把它吃掉,因此生下了契。”这两则记载很是荒诞无稽。先贤辞而不引用和对它的批驳已经很多了。欧阳修认为后稷、契都不是高辛氏帝喾之子,毛公在注《 诗》 中没有采用《 史记》 中姜嫄踩巨人足迹的说法,而采用了更为荒谬世次之说。需要说明的是,《 汉书》 中记载的.毛公是赵地人,曾为河间献王的博士,这样的话,他则生活在司马迁之前数十年,说他采用《 史记》 世次之说,也不大可能。大概世次之说,都是出于《 世本》 一书,其书内容特别荒唐,该书今天已亡佚。人去野外见到巨大的足迹,逃避犹恐不及,岂有故意踏踩它,以求难以预知的所谓吉祥?飞燕掉下的蛋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马上拾起来吃掉?从古到今,人情世故都是一样的,今天也不会以此来愚弄人,而他们却说古代圣人的后妃这样作,其荒唐可笑,不用反驳它人们就很清楚了。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2

  原文

  秦楚之际,楚怀王以牧羊小儿为项氏所立,首尾才三年。以事考之,东坡所谓天下之贤主也。项梁之死,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羽不敢争。见宋义论兵事,即以为上将军,而羽乃为次将。择诸将入关,羽怨秦,奋势愿与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祸贼,不许,独遣沛公,羽不敢违。及秦既亡,羽使人还报王,王曰:“如约。”令沛公王关中。此数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主受令于强臣者,故终不能全于项氏。然遣将救赵灭秦,至于有天下,皆出其手。太史公作《史记》,当为之立本纪,继于秦后,迨其亡,则次以汉高祖可也。而乃立《项羽本纪》,义帝之事特附见焉,是直以羽为代秦也,其失多矣。高祖尝下诏,以秦皇帝、楚隐王亡后,为置守冢,并及魏、齐、赵三王,而义帝乃高祖故君,独缺不问,岂简策脱佚乎?

  译文

  秦楚之际,楚怀王只是牧羊的小孩儿,被项氏立为王,前后才三年。根据史事来考究,正是苏东坡所说的天下的贤明君主。项梁死了以后,怀王合并了吕臣、项羽的军队,自己统领全军,项羽也不敢力争。楚怀王见到宋义谈论军事,就拜他为上将军,而项羽才是次将。怀王挑选诸位将领进入关中,项羽怨恨秦朝,激奋作势愿意同刘邦西进,怀王认为项羽敏捷晓悍、凶狠残暴,不肯同意,只派遣了刘邦,项羽也不敢违抗。等到秦朝灭亡以后,项羽派人回来报告楚怀王,怀王说:“按照原来的约定行事。”命令刘邦统治关中。这几个方面,楚怀王都能够自己控制命运,不是庸碌无为地受命于强悍大臣的软弱君主,因此最后被项羽杀了。然而他调遣将领解救赵国消灭秦国,直到获得天下成为义帝,都是他亲手所为。大史公作《 史记》 ,应当为他写个本纪,接在秦朝的后面,写到他灭亡之后,再接着写汉高祖就可以了。可是竟然写了《 项羽本纪》,义帝的事只附带着见于其中,这简直是认为项羽取代了秦朝,其中的'失误太多了。汉高祖曾经下过诏文,在秦皇帝、楚隐王死后,为他们安排守护坟墓的人,跟魏、齐、赵三王一起提及,而且义帝是高祖原来的君主,偏偏遗漏而没有说到,难道是竹简书册脱漏亡佚了吗?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3

  原文

  虞世南卒后,太宗夜梦见之,有若平生。翌日,下制曰:“世南奄随物化,倏移岁序。昨因夜梦,忽睹其人,追怀遗美,良增悲叹!宜资冥助,申朕思旧之情,可于其家为设五百僧斋,并为造天尊像一躯。”夫太宗之梦世南,盖君臣相与之诚所致,宜恤基子孙,厚其恩典可也。斋僧、造像、岂所应作?形之制书,著在国史,惜哉,太宗而有此也!

  译文

  虞世南是唐朝初年的大臣,又是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夜里梦见他,如同平常活着一样。第二天,唐太宗下诏书说:“世南随着万物变化而去,很快已经有不少年头了。昨天因为夜里做梦,忽然见到他这个人,回想起他遗留下的.美德,实在是增加了悲伤叹息。应该对他在地下加以帮助,以表示我思念旧臣的心情。可以在他家里设置五百位僧人的斋饭,并且为他制作天尊像一躯。”唐太宗梦见虞世南,是由于他生前与唐太宗君臣关系相处融洽的缘故,按照常理,只要注意抚恤,妥善安置他的子孙后代就可以了,怎么能动用斋僧,并为他造像呢?然而,唐太宗竟然特意颁布诏书宣喻天下,并且载入国史。实在令人遗憾!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4

  卷六·唐书世系表

  作者:洪迈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谱牒,故多有谬误,内沈氏者最可笑。其略云:“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今汝南平舆沈亭是也。鲁成公八年,为晋所灭。沈子生逞,字修之,奔楚,遂为沈氏。生嘉,字惟良,嘉生尹戊,戊生诸梁,诸梁子尹射,字修文。其后入汉,有为齐王太傅敷德侯者,有为骠骑将军者,有为彭城侯者。”《宋书》沈约《自叙》云:“金天氏之后,沈国在汝南平舆,定公四年,为蔡所灭。秦末有逞者,征丞相不就。”其后颇与《唐表》同。按聃季所封自是一国,与沈子不相涉。《春秋》成公八年,晋侵沈,获沈子揖。昭二十三年,吴败顿、胡、沈、蔡之师于鸡父,沈子逞灭。定四年,蔡灭沈,杀沈子嘉。今《表》云:聃季字子揖,成八年为晋所灭,是文王之子寿五百余岁矣。逞为吴所杀,而《表》云奔楚,《宋书》云秦召为丞相。沈尹戊为楚将,战死于柏举,正与嘉之死同时,而以为嘉之子。尹射书于《左传》,三十四年始书诸梁,乃以为其子。又春秋时人立字皆从子及伯仲,岂有修之、惟良、修文之比?《汉列侯表》岂有所谓敷德、彭城侯?《百官表》岂有所谓骠骑将军沈达者?沈约称一时文宗,妄谱其沈、姒、蓐、黄之沈,封于汾川,晋灭之,春秋之沈,封于汝南,蔡灭之。顾合而为一,岂不读《左氏》乎?欧阳公略不笔削,为可恨也!

  译文

  《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都是取自各家家谱的材料,错误很多,其中关于沈姓的记载最可笑。里面这样写:“沈姓是来自姬姓的。周文王的儿子聃叔季,字子揖,封地在沈,也就是现在汝南平舆沈亭这个地方。鲁成公八年,被晋国灭掉。子揖的儿子叫逞,字修之,逃亡楚国,就姓了沈。沈逞生儿子沈嘉,字惟良,沈嘉生儿子尹戊,尹戊生儿子诸梁,诸梁生儿子尹射,字修文。后来到了汉代,有的当了齐王太傅敷德侯,有的当了骠骑将军,有的当了彭城侯。”沈约修《 宋书》 时,曾在里边写了一篇《 自叙》,里面写着:“沈国是金天氏的后代,在汝南平舆一带,鲁定公四年,被蔡国灭掉。秦朝末年,有个叫逞的`人,皇帝请去做宰相,被他拒绝了。”后面的叙述与《 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 相同。

  认真考究一下,聃叔季所封的是另外一个国家,与沈国毫无关系。根据《 春秋》 的记载,鲁成公八年,晋国侵犯沈国,俘虏了沈子揖。鲁昭公二十三年,吴国又在鸡父(今河南固始县南)这个地方打败了顿、胡、沈、蔡几国的军队,沈子揖的儿子逞被灭。鲁定公四年、蔡国又灭了沈国,杀了逞的儿子沈嘉。可是现在的《 世系表》 上却说:聃季字子揖,鲁成公八年,被晋国灭亡。如果是这样,作为文王儿子的聪季就活到五百多岁了,这怎么可能呢?沈逞是被吴国杀掉的,可是《 世系表》 上说他逃奔到了楚国,沈约在《 宋书 自叙》 中又说,秦国还想召他为丞相。沈尹戊是楚国的大将,战死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县境),这个时正与沈嘉死的时间是大致同时的,可是《 世系表》 却说尹戊是沈嘉的儿子。尹戊在《 左传》 中先写的尹射,三十四年开始写成诸梁,可是《 世系表》 把诸梁当作了尹戊的儿子。还有,春秋时代人立字的时候,都从子和兄弟,怎么会有修之、惟良、修文的叫法呢?《 汉书 列侯表》 怎么会有敷德侯、彭城侯?《 汉书百官表》 怎么会有骠骑将军沈达?

  沈约被称为一代文章约宗师,胡乱地谱写自己上代表人的姓名、官职、爵位.已经令人嗤笑了,还分不清两个沈国的界限。实际上,作为金天氏的后代的沈姓,是现在沈、姒、蓐、黄各姓先人的沈。他们的封地在汾川(汾河流域),被晋国灭亡,春秋时代的沈姓,封于汝南,被蔡国灭亡。沈约把两个沈国的两个沈姓写成了一个,难道就没有读过《 左传》 ?欧阳修编撰《 新唐书》 的时候,不去加以考证删削,也是令人感到遗憾的。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5

  【原文】

  徐陵①《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鲁直②《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全用徐语点化之,末句尤精工。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注释】

  ①徐陵: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他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

  ②黄鲁直:即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译文】

  徐陵在他的《鸳鸯赋》中说:“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庭坚《题画睡鸭》说:“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两首诗全用徐陵的词句加以点化,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工整。又有《黔南十绝》,都是用白乐天的词句为典故,其中有七篇几乎完全一样,其余三篇稍有改动。白乐天的.《寄行简》诗,共八韵,后四韵说:“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黄庭坚把它做成两首诗,其一说:“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说:“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白乐天的《岁晚》诗共七韵,开头几句说:“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黄庭坚仅仅改了后两句的七个字,成为“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6

  【原文】

  鲁直《题阳关图》诗云:“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又《集》中有《书韦深道诸帖》云:“斛律明月,胡儿也,不以文章显,老胡似重兵困敕勒①川,召明月作歌以排闷。仓促之间,语奇壮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予按《古乐府》有《敕勒歌》,以为齐高欢攻周玉壁而败,恚愤②疾发,使斛律金唱《敕勒》,欢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词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鲁直所题及诗中所用,盖此也。但误以斛律金为明月,明月名光,金之子也。欢败于玉壁。亦非困于敕勒川。

  【注释】

  ①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恚愤:愤怒。《后汉书·隗嚣传》:“九年春,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

  【译文】

  黄庭坚的《题阳关图》诗中说:“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他的文集中又有《书韦深道诸帖黄庭坚》说:“斛律明月,本是胡人,其文章并不出名。老胡高欢因重兵被困于敕勒川,便召斛律明月作歌解闷。(虽然是他)在仓促之间完成作品,但歌词竟如此雄壮有力,气势磅礴,这大概是因为作者毫不掩饰地抒发感情、描绘当时真实情景的缘故吧!”我查考《古乐府》中有《敕勒歌》,实际上是北齐高欢攻打北周的玉壁时惨遭失败,由于悲愤过度而生病,于是让斛律金唱《敕勒歌》,高欢亲自和乐。歌词本是鲜卑语,内容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庭坚所题写的《阳关图》和诗中所引用的.(典故),大概都来源于此。但是他却把斛律金误以为斛律明月。斛律明月名叫光,是斛律金的儿子。而且高欢是在玉壁被打败,而非被困于敕勒川。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7

  卷十五·杜延年杜钦

  作者:洪迈

  《前汉书》称:杜延年本大将军霍光吏,光持刑罚严,延年辅之以宽,论议持平,合和朝廷;杜钦在王凤幕府,救解冯野王、王尊之罪过,当世善政,多出于钦。予谓光以侯史吴之事,一朝杀九卿三人,延年不能谏。王章言王凤之过,天子感悟,欲退凤,钦令凤上疏谢罪。上不忍废风,凤欲遂退,钦说之而止。章死,众庶冤之,钦复说凤,以为:“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使天下咸知主上圣明,不以言罪下。若此,则流言消释矣。”凤白行其策。夫新莽盗国。权舆于凤,凤且退而复止,皆钦之谋。若钦者,盖汉之贼也,而谓当世善政出其手,岂不缪哉?

  译文

  班固《 汉书》 称:“杜延年本来是大将军霍光的属吏,霍光主持刑罚很严厉,杜廷年用宽仁态度来辅助他,定罪量刑务求公平,使整个朝廷和睦团结;杜钦是大将军王凤的幕僚,曾经拯救冯野王、王尊之,消释了他们的罪过,当时社会的好的施政措施,大多出自杜钦的筹划。我认为霍光根据侯史吴藏匿桑迁之事,一天就杀掉了位居九卿之列的大臣三人,可是杜延年并没能谏上。王章上言论王凤的罪过,天子受到感动有所省悟,想罢免王凤,杜钦叫王凤上疏谢罪。后因皇上又不忍心罢免,可王凤却仍想着借机引退,杜钦劝说他打消了这种念头。劝说王凤,以为:“天下之人不了解王章真有罪过,就认为他是由于上言国事的缘故,应该借着王章这件事提拔直言极谏之人,使天下人都知道君主至明,不因为陈述意见治臣下之罪。如果这样做了,那么流言就会消释了。”王凤把这些话告诉了皇上,按照他的计策行事。新朝的王莽窃国,是从王凤开始的.,王凤将要引退却又中止了,都是杜钦在出谋划策。象杜钦这种人,就是汉朝的国贼,《 汉书》 却说当时天下善政是出自他的手,这难道不荒谬吗?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8

  作者:洪迈

  张耳、陈余少时为刎颈交,其后争权,相互致死地而不厌,盖势利之极,其究必然。韩馥举冀州以迎袁绍,而终以惧死。刘璋开门延刘备,坐失益州。翟让提兵授李密,而举族不免。尔朱兆以六镇之众付高欢,而卒毙于欢手。绍、密、欢忘其所自,不足深责。孰谓玄德之长者而忍为此邪!

  译文

  作者:佚名

  张耳和陈余年轻时是生死之交的朋友,后来争权夺利,互相把对方致于死地也不满足。大凡权势利益到了极点,其结果一定会是这样的,韩馥把冀州让给袁绍,而最后却因忧惧而死。刘璋打开城门迎请刘备,却失去益州的地盘。翟让把军队交给李密,而整个家族不能免于被害。尔朱兆把六个镇的军队交付给高欢,而最后败在高欢手下。袁绍、李密、高欢,忘了自己的`地位是从哪儿来的,也不值得深切地指责。可谁想到刘备这样的有德望的人却忍心于这种事呢!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9

  卷九·朋友之义

  作者:洪迈

  朋友之义甚重。天下之达道五: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而至朋友之交。故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天下俗薄,而朋友道绝”见于《诗》:“不信乎朋友,弗获乎上。”见于《中庸》、《孟子》;“朋友信之”,孔子之志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子路之志也;“与朋友交而信”,曾子之志也。《周礼》六行,五日任,谓信于友也。汉、唐以来,犹有范张、陈雷、元白、刘柳之徒,始终相与,不以死生贵贱易其心。本朝百年间,此风尚存。呜呼,今亡矣!

  译文

  作者:佚名

  朋友的情义很重要,天下人共同遵循的道有五类: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兄弟之道,夫妇之道,以及朋友之道。因此从天子到百姓,没有不需要朋友而成事的。“天下的习俗情义淡薄,因而朋友之道断绝”,这话见于《诗经》;“不取信于朋友,就不能获得主上的恩遇”,这话见于《中庸》、《孟子》;“朋友信任自己”,这是孔子的志趣;“车驾、马匹、衣裳、皮裘,跟朋友共享”,这是子路的志趣;“跟朋友交往而且守信”,这是曾子的志趣。《周礼》中有六种良好的品行,第五种就是信任,指的'是对朋友的信任。汉唐以来,还有范式和张劭、陈重、雷义、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这些人,始终交情笃好,不因为死生贵贱而改变他们的心志。本朝建立的前一百多年间,这种好风气还存在。唉,现在丧失了。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10

  卷八·人君寿考

  作者:洪迈

  三代之前,人君寿考有过百年者。自汉、晋、唐、三国、南北下及五季,凡百三十六君,唯汉武帝、吴大帝、唐高祖至七十一,玄宗七十八,梁武帝八十三,自余至五六十者亦鲜。即此五君而论之。梁武召候景之祸,幽辱告终,旋以亡国;玄宗身致大乱,播迁失意,饮恨而没。享祚久长,翻以为害,固已不足言。汉武末年,巫蛊事起,自皇太子、公主、皇孙皆不得其死,悲伤愁沮,群臣上寿,拒不举觞,以天下付之八岁儿。吴大帝废太子和,杀爱子鲁王霸。唐高祖以秦王之故,两子十孙同日併命,不得已而禅位,其方寸为如何?然则五君者虽有崇高之位,享耆耋之寿,竟何益哉!若光尧太上皇帝之福,真可于天人中求之。

  译文

  作者:佚名

  夏商周三代以前,国君寿命有超过百岁的。从汉、晋、唐三国、南北朝下至五代,总共有一百三十六位君主,只有汉武帝、吴大帝、唐高祖享年七十一岁,唐玄宗七十八岁,梁武帝八十三岁,其余的活到五六十岁的也很少。就这五个长寿之君而论:梁武帝自己招致侯景叛乱之祸,都城被攻破后饥渴而死,不久亡国;唐玄宗自己招致安史之乱,被迫流亡四川,返京后郁郁寡欢,含恨而死;皇位长久,反是祸害,本来也不值得再说。汉武帝末年,巫蛊事件发生,株连许多人,从皇太子、公主到皇孙都死于非命,汉武帝悲伤、忧愁、沮丧到极点。群臣为他祝寿,他竟然不举酒杯,临终不得不把天下交给八岁的`小孩子刘弗陵。吴大帝废除了太子和,又杀掉了爱子鲁王霸。唐高祖因为秦王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的缘故,两个儿子、十个孙子同一天被杀,不得已才禅位给秦王,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由此看来,这五个长寿之君虽然有至高的帝位,又享有七八十岁的寿命,最终又有什么好处呢?像光尧太上皇帝(宋高宗赵构)这样的福气,真是只能在天仙中寻找了。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11

  原文

  《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君能日饮,亡何。”颜师古注云“无何,言更无余事。”而《史记盎传》作“日饮毋苛”,盖言南方不宜多饮耳。今人多用“亡何”字。

  译文

  《 汉书,爱盎传》 说:“南方地势低下潮湿,您能每天喝酒,亡何(没有其他事情)。”颜师古作解释说:“亡何就是无何,说的是再没有其他事情。”可是《 史记 爰盎传》 作‘日饮毋苛”,大概是说南方不应该多喝酒吧。现在人们多用“亡何’的字样。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12

  卷十四·赠典轻重

  作者:洪迈

  国朝未改官制以前,从官丞、郎、直学士以降,身没太抵无赠典,唯尚书、学士有之,然亦甚薄。余襄公、王素自工书得刑书,蔡君谟自端明、礼侍得吏侍耳。元丰以后,待制以上皆有四官之恩,后遂以为常典,而致仕又迁一秩。梁扬祖终宝文学士、宣奉大夫,既以致仕转光禄,遂赠特进、龙图学士,盖以为银青、金紫、特进只三官,故增其职,是从左丞得仆射也。节度使旧制赠侍中或太尉,官制行,多赠开府。秦桧创立检校少保之例,以赠王德、叶梦得、张澄,近岁王彦遂用之,实无所益也。元祐中,王岩叟终于朝奉郎、端明殿学士,以尝签书枢密院,故超赠正议大夫。杨愿终于朝奉郎、资政殿学士,但赠朝请大夫,以执政而赠郎秩,轻重为不侔,皆掌故之失也。

  译文

  作者:佚名

  宋朝元丰年间改革官制以前,从官丞、郎、直学士以下,死亡一般没有赠典,只尚书、学士有,不过也很微薄。余襄公,王素只不过从工部尚书得到刑部尚书,蔡君谨从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得到吏部侍郎罢了。元丰以后.待制以上的`官员都可得到升四级官阶的恩惠,后来就把它作为定规,而退休辞官又升迁一级。梁扬祖最终官做到宝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辞官之后转为光禄大夫,于是赠给特进、龙图阁学士,因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持进只三个官阶,所以增一级官职,这就是从左丞得到仆射了。节度使按旧规定赠给侍中或太尉,元丰官制实行后,大多赠给开府仪同三司。秦桧创立检校少保的例规,把它赠给王德、叶梦得、张澄,近年来王彦就采用它,实际上没有什么益处。元祐年间,王岩叟官做到朝奉郎、端明点学士,因为曾任枢密院签书,所以超级赠给正议大夫。杨愿官做到朝奉郎、资政殿学士,只赠给朝请大夫,因为执政而赠给郎官级别,轻重不同等,都属于旧制的失误。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13

  【原文】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①。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注释】

  ①司马: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译文】

  苏东坡的《志林》说:“白居易因为王涯向皇帝进谗言,而被贬到江州作司马。甘露之变发生后,白居易作诗说:‘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了解的,以为白居易是在庆幸他们的.死。难道白居易是幸灾乐祸的人吗?实际上是悲痛他们的死呀!”我读白居易的作品,其中有《咏史》一篇,他自己作注说:太和九年(835)十一月所作。诗的内容是“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事件而写的,痛惜他们的悲伤之意已经十分清楚了。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14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观此二相,则刑措四十年,颂声作于下,不言可知。唐贞观三年二月,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魏征参预朝政。观此三相,则三百年基业之盛,概可见矣。

  译文

  作者:佚名

  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辅佐周成王,执掌国政。这两个人共同执政四十年,朝野上下齐声称颂,不言而喻。唐朝贞观三年二月,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魏征参与朝政。纵观三位宰相的行为,那么大唐三百年的基业盛况空前,可以窥见一斑。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15

  原文

  唐封拜后妃王公及赠官,皆行册礼。文宗大和四年,以裴度守司徒平章重事,度上表辞册命,其言云:“臣此官已三度受册,有靦面目。”从之。然则唐世以为常仪,辞者盖鲜。唯国朝以此礼为重,自皇后、太子之外,虽王公之贵,率一章乞免即止,典礼益以不讲,良为可惜!

  译文

  唐朝封 拜皇后、王妃、王侯公卿以及追封官爵,都要举行册命的仪式。唐文宗大和四年,因为裴度任守司徒平章事的重职,裴度上奏表辞绝册封,他的奏表说:“我任这个官职已经三次受到册封了,颜面上很感惭愧。”皇上依从了他。这样看来唐代以册封的`礼节为正常仪礼,辞绝册封的人很少。我们宋朝重视这种礼仪,但除了皇后、太子之外,即使是王侯公卿那样显贵,一般也是一次奏章请求免封就作罢,仪式礼节渐渐地地不讲究了,真正可惜!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容斋随笔·卷十四·有心避祸》原文及翻译08-24

容斋随笔卷六杜悰的原文及翻译10-07

《容斋随笔·卷五·诗什》原文及翻译10-07

《容斋随笔》原文和译文11-22

 容斋随笔·卷十四·李陵诗原文以及翻译10-07

《容斋随笔·卷十·古彝器》原文翻译10-07

容斋随笔·卷十三·晏子扬雄原文和翻译10-07

容斋随笔卷十四士之处世的原文及翻译10-07

《容斋随笔·卷六·州县失故名》原文及翻译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