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我们仨优秀读书随笔

时间:2025-05-29 07:19:21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们仨优秀读书随笔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们仨优秀读书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仨优秀读书随笔

我们仨优秀读书随笔1

  杨绛先生是钱钟书的妻子。钱钟书曾给她一个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作者杨绛先生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我们仨》第一部分为杨绛先生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先生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

  书中,杨绛先生曾提到,1996年10月,患病的钱瑗已经非常衰弱,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帮助下断续写了5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钱瑗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1998年,杨绛的丈夫钱钟书逝世。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反复看过很多次《我们仨》,其中有一次是照着朋友的提示,倒着读。先读第三部分,再看一二部分,看起来省了很多精力。但是却少了一些跌宕起伏的情感。杨绛先生痛失爱女和伴侣,她把那些撕心裂肺的岁月写成梦境,朴素地讲述着内心的伤痛。就像一位坐在我身边的老者,讲述着曾经的故事,让人十分动容感慨。

  人民网曾经评论,读过《我们仨》的人,当忘不了里面漫长得揪心的梦,“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她内心绽出的血泡像一只又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我们仨优秀读书随笔2

  花落满地无人惜,深情只为边旁树。花儿总是这样不惧万人践踏的痛苦,每年都要为钟意的大树献上自己的养分。小时候的我只会对此厌恶不己,因为落花阻挡了我前进的步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才明白这是花对树的痴情。

  小时候追看电视剧,总是喜欢看君王为她喜爱的妃子抛下一切,只为与她相守,所以羡慕诸如烽火戏诸侯之类的故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才发现古代君王冷薄无情,大多数位高权重者怎会为了这虚无缥缈的东西舍去荣华富贵。直到这时才真正明白帝王无真情,深情只在凡人间,就像杨绛老师与钱钟书先生的爱情。

  为了更加了解杨绛老师与钱钟书先生,我特意去读了杨绛老师的《我们仨》。因为没有更多的了解,我莽撞的翻开了它。先是杨绛老师与钱钟书先生的旧照,他们彼此眼中的深情,就连我这个过客都能轻而易举的看了出来,慢慢的我翻到了正文,怀着对杨绛女士和钱钟书先生的尊敬,我认真地阅读每一个文字,读到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的结尾时,我不禁泪眼盈眶,因为这本书是在杨绛老师的女儿和丈夫去世的时候才写出来的。

  我不能想象杨绛老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书写这本具有浓厚情味的书的,字里行间中根本看不出有人逝世的影子,透着幸福,和普通人家一样的平平淡淡但浓郁的情昧。原谅我笨拙的文字写不出她对女儿和丈夫的深厚的思念,我也想象不出她是怎样的乐观与深情,这太重了,压的我有点喘不过气来。

  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让人联想出一份情意,那样的`快乐,那样的幸福。书中杨绛女士这样写到;“我活的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无论是女儿和丈夫的生前和生后,杨绛女士活的很幸福,她作为一个母亲和妻子的强大,让我十分敬佩。

  有人说能撩动帘的风,必定是迷路的风,因为那风是追赶乌云的,终究留不住。但杨绛女士并不是这飘忽不定的风,她是那深情的花,守护着她的大树,那样的坚韧,那样的心甘情愿,那样的执着。

  执笔完毕,往窗外一看,那花儿正与她的大树共眠呢。

  《无题》

  落花满地无人惜,万人践踏不惧伤。

  月月年年复此行,深情只为边旁树。

【我们仨优秀读书随笔】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仨的读书随笔05-17

【优秀】读书的随笔12-27

托尔斯泰传优秀读书随笔04-16

草房子优秀读书随笔02-15

傅雷家书优秀读书随笔04-05

水浒传优秀读书随笔05-16

初中读书随笔15篇【优秀】12-18

教师读书随笔(优秀)07-13

教师优秀读书随笔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