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用艺术浇灌语文

时间:2022-10-05 10:03:21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艺术浇灌语文

  用艺术浇灌语文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用艺术浇灌语文

  摘要:余映潮老师是语文教学的名家,一线语文教师通过学习余老师的作品会有很大收获,本文从构思的艺术性和品读的艺术性两个方面对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进行阐释。

  关键词: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构思;品读;艺术性

  余映潮老师编著的《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认为:各种形式的教学艺术都应该而且必须能为广大教师所熟悉、所喜爱、所欣赏、所运用,不能引起教师共鸣的教学艺术往往只是空洞的纸面上的“艺术”。

  所以,在实用性、普及性上多做一些与广大语文教师的工作相关的东西,让教学艺术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目的,这个目的的实现,带来的是无数具有魅力、富有情趣的语文学习课堂。

  下面,笔者将余老师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艺术性从“构思艺术性”、“品读艺术性”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构思的艺术性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课堂与教学构思非常重要,教学构思不仅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总脉络,而且也蕴含于课堂的微小之处。

  它关系着你整堂课的逻辑性,也关系着学生在你的引领下所能达到的学习效果。

  因此语文构思无小事,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而一位真正好的语文老师不仅要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更要下功夫做到语文教学构思的艺术性。

  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从余老师的做法中或许我们可以领会一二。

  1.构思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学创意的美妙角度。

  余映潮老师认为,教学创意表现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优秀的教学创意的产生不指望、不追求灵机一动,它的产生需要三个方面条件:教师对课文文本的精细研读和深刻体会;反复认真的斟酌、深思、提炼与修改构思过程;带有时代特点的教学理念的支撑和与课文教学有关的充足的参考资料支撑。

  余老师将教学创意要讲究的六个维度总结为“新”、“简”、“实”、“活”、“雅”、“趣”。

  比如《土地的誓言》以对比方式引出体现了构思之“新”、《陈太丘与友期》中“三品”设计体现出构思之“实”。

  笔者也将余老师对教材处理的艺术引入自己的教学中,比如在教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篇课文时,我也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课文与《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等诗文进行比较阅读,不仅拓宽了文本处理的范围,也提高了学生参与诗文的积极性,让人获益匪浅。

  2.构思的艺术性体现在教材处理的生动手法上余老师的语文教学构思还体现在教材处理的生动手法上。

  他从“整体反复、多角品析”、“文意把握、选点突破”、“朗读为线、分层品析”等八个角度来指导语文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教材及文本处理上的手段,具体实用,也不会给人以繁琐的感受,个人认为,能把这样枯燥的理论讲述得如此生动可感,也体现出了余老师作为语文大师的平易近人。

  比如余老师在《行路难》这篇文章的设计上,运用了课中微型讲座的形式,将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开赏析,将知识点分别镶嵌在几个“微型讲座”中,使文章层次一目了然,同时又增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

  在处理教材时,笔者也模仿余老师的一些可行的手法。

  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将文章分解成风景画形式,让学生选取最想描述或最想评论的一幅画进行解说,有的学生选择“百草园”,认为它充满了童年的乐趣,有的选择了三味书屋的后院,认为它是枯燥中的一抹清凉,还有的学生选择了鲁迅在三味书屋上课这一镜头,在与百草园完全不同的场景中对比出三味书屋的独特性。

  总之,无论学生从何种角度选取画面,都会有话可说而且都可以言之成理,体现出余氏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二、品读的艺术性

  余映潮老师在教授一篇课文时,往往要自己先沉浸其中细细品读,甚至能够做到倒背如流。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余老师对课文品读、诵读的重视,也启迪我们新教师在读课文时要用心,要努力读出课文的“真滋味”,要努力做到“别出心裁研读课文”。

  当然在这一环节,余老师也列出了很多策略供我们学习。

  比如要“趣读”、要学会“语言的品味”、“章法的审美”、要反复多角度地赏析以读出课文内容的“集合”等等。

  其中笔者对“趣读”和“深读文章的一个点”感悟最深。

  1.趣读。

  余映潮老师认为,“趣读,就是用有趣的策略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感到趣意盎然。”这一点我对余老师深深佩服。

  他在主讲《紫藤萝瀑布》的时候用了微型“紫藤萝瀑布”这一环节,即在文章中找出直接描写紫藤萝的语段构成新的篇章,简化了文章长度,却不会有割裂之感。

  学生在听到这一名词后会迅速被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因为教师的设计非常新颖,学生在搜寻“微型紫藤萝瀑布”时又不会感到难度很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既产生了兴趣又增加了信心,可谓一举两得。

  余老师的“趣读”功力之深,“趣读”技巧之灵,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在反复观摩余老师的课后,我也模仿他的“趣读”环节让学生自我解读文本。

  比如教授冰心《观舞记》时,模仿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理由:“一起来发现:观舞记中的一篇微型观舞记”,也就是让学生找出本课中的哪几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构成一篇写舞蹈的文章,进而抓出主干进行分析,学生们结合标点符号进行查找,既调动了课堂的积极性,又很好地处理了教材,体现出教材处理的艺术性与灵活性。

  2.深读文章的一个点。

  深读文章的一个点是一种追求,它需要花时间、动脑筋。

  深读文章的一个点可以是文章中极深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构思、写作技巧,还可以是人物的分析等等。

  但是无论什么角度,深读一定要读出课文的深度,读出自己的创见。

  这也即是余老师所说的语文老师在美读课文时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余老师的启发下,我反思教授《塞翁失马》时所举的“福祸相互转化”的例子(张海迪、霍金等)不是特别恰当,会让学生产生诸如“如果不是他们残废,就不会有这种成绩”的不合理假说。

  当再次回顾这篇课文,再次围绕“福祸”理由进行深读时,发现当时的示例是这么不恰当,我也懂得了要上好一篇课文需要很好地深思与反思。

  教师只有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尽量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才能成为课堂的灵魂人物,出色地导演一堂有效而实在的课。

  这也是在学习余老师深读文章时的真切感悟。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M].2012,(3).

【用艺术浇灌语文】相关文章:

用责任心浇灌梦想作文10-05

幼儿园中班获奖活动方案《用心聆听 用爱浇灌》04-06

现代教育技术浇灌小学语文课堂多彩之花论文10-09

一次浇灌心田的体验小学作文02-20

高考满分作文:在书本与大地中浇灌心灵10-06

书浇灌我们的梦想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范本10-09

语文教育艺术论文10-08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10-08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论文10-08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究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