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机构领导干部行政管理综合能力培养

来源: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17-03-28 编辑:彩珊 阅读: 手机版

  卫生机构领导干部行政管理综合能力培养【1】

  摘要:提高医疗机构领导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本文在统计梳理医疗机构领导干部队伍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基本特征体现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些较为突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短板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现代医疗机构对管理人员的能力需求,并通过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明确标准、任前教育、制度约束、学习培训等途径,就如何提高医疗机构领导干部行政管理综合能力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医疗机构 干部管理 行政能力

  现代医院行政管理,要求其参与者必须是具有一定医学专业领域知识与现代行政管理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就如何提高医疗机构领导干部的行政管理综合能力这一问题,结合工作实际作以简要阐述。

  一、医疗机构领导干部的基本特征

  要努力提升医疗机构领导干部的行政管理综合能力,首先需要了解该干部群体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以及他们在行政管理上主要存在哪些短板。

  下面就以某市直属医疗机构的领导干部为样本进行分析。

  截至2015年5月,某市直属医疗机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90人,对该样本进行统计后得出如下数据:

  (一)年龄分布

  在这90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50岁至60岁之间的共计51人,占总数的57%,其中正处级23人,占26%,副处级28人,占31%;40岁至50岁之间的共计39人,占总数的43%,其中正处级3人,占3%,副处级36人,占40%。

  40岁至50岁之间的副处级领导干部是整个医疗机构领导干部的主体。

  (二)学历教育情况

  在这90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第一学历为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共计48人(含硕士研究生2人),占总数的53%;通过在职教育获得本科以上学历的共计63人,占70%,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42人,占47%。

  可以看出,这90人通过国民教育与在职教育后,仅有4人学历为大专,其余86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占96%,其中获得本科学历19人,获得研究生学历42人,获得硕士学位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

  (三)获得职称情况

  在这90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获得主任医师职称的共计40人,占总数的44%;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的共计12人,占13%;获得其他类型高级职称的共计25人(其中高级政工师17人,高级会计师5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经济师1人,高级讲师1人),占28%。

  数据说明,获得副高以上职称的共计77人,占总数86%,其中获得正高以上职称的共计65人,占72%。

  (四)专业出身与工作、培训经历

  在这90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医学专业出身,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长期从事一线医疗卫生工作(“医、技、护、药”四大类)的人数共计66人,占总人数的73%,大部分同志是临床科室主任出身,其中不乏诸多某一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学者。

  少部分同志曾有行政中层工作经历。

  在这90人中,接受过管理类专业培训的人数共计35人,仅占39%。

  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其基本特征大致为以下三点:

  第一,干部年龄段以中青年为主。

  40岁至50岁之间的副处级干部是主体;第二,总体受教育程度高。

  学者型高级知识分子占整个群体的大多数;第三,专业化程度高。

  长期从事某一特定医学领域,并获得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较多。

  二、医疗机构领导干部在行政管理上存在的短板问题

  医疗机构领导干部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特质鲜明的干部群体,优点较为突出:干部队伍整体年富力强,普遍具备较高的学历与职称,长期的学术研究与医疗工作,使其拥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强烈的普世精神与人文关怀,习惯于探索敢于攻坚克难勇于开拓创新。

  与此同时,部分领导干部,尤其是长期从事专业领域技术工作,才走上领导岗位担任领导职务的年轻干部,行政管理综合能力水平还有待提高。

  专业领域业务能力普遍强于行政管理综合能力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上的“挺任性”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生不断学习的职业,长期从事学术研究、专精于某一医学领域的学者专家型干部,往往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需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储备与更新中。

  与此同时,个别干部疏于政策理论学习,政治敏感度不高的现象,也客观存在,结果出现在政治上不成熟,在思想上很倔强,在行动上闹笑话的情况。

  (二)管理上的“随意性”

  医疗机构领导干部大多出身于医院临床科主任,治病救人是其首选要务,在业务能力上所反映出的精湛医技,往往要出色于在行政管理上所体现的综合能力。

  同时,在走上领导岗位上后能够意识到这一短板,通过在职教育进行系统科学的行政管理知识培训,认真研究行政管理艺术,不断提升行政管理综合能力水平的干部,还没有成为主流。

  在科室长期独当一面的惯性也导致一些同志不擅长与其他班子成员沟通交流,协作性较差,开展工作不注重方式方法,决策不能广泛征求意见,在医院管理上的作为仍然像一个临床科室主任一样“随意性”很大。

  (三)工作上的“局限性”

  从临床科主任提拔为院领导后,从过去专精于某个医学领域的专家,转变为需要规划医院运行轨迹和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处理医院这个五脏俱全复杂多变的小社会的各种事务的管理者,这对于不少干部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一些干部在担任领导职务后,对自身定位不准,看不清自己的首要职责是做一名称职的管理者,仍然长期囿于原科室的业务之中,在工作上始终局限于原科室效益,看不到整个医院如何发展这个面,本位主义严重,视野局限性较大。

  三、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多管齐下对症用药

  面对上述问题,应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入手,通过统一认识,明确标准,任前教育,制度约束,学习培训等手段,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为提高医疗机构干部队伍的行政管理综合能力对干部队伍进行系统的培养。

  (一)对领导干部所需能力统一认识

  医疗机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行政管理综合能力,由于干部所处管理层和分管工作不同,其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但基本要求大致相同:一是政治素质过硬,讲规矩守纪律,开展工作遵循原则恪守程序;二是参谋决策能力。

  对于班子副职人选,应当对分管工作了然于胸,起到好参谋好助手的作用。

  对于党政一把手人选,应当统筹全局,视野开阔,具备善于凝聚集体智慧,敢于拍板勇于担当的决策能力;三是组织协调能力。

  领导干部对医院各部门的业务工作应基本了解其概况,以持续发展的眼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使医院这个小社会整体形成合力,在事业发展中发挥最大效能。

  (二)明确条件标准,树立正确导向

  选好干部用好人,是组织人事工作的根基,选拔任用干部的条件与标准,体现出干部选拔任用的导向性,对该地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卫生事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在制定相关干部任用方案时,均应明文规定拟提拔任用干部及后备干部应具备一定的行政工作经验并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综合能力,以明确的条件标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从干部选拔任用的源头防止那些“不懂管理、不会管理、不愿管理”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三)做好任前教育,完善配套制度

  针对个别医疗机构存在领导干部行政管理综合能力较差的问题,要从抓好任前教育和完善配套制度入手。

  任前谈话教育。

  为了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整体效能,提升班子管理能力水平,所有提拔干部在上岗前均要由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亲自进行任前谈话教育,开宗明义,尽快做好角色转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管理、参与管理、进行管理”之中,逐渐成为一名能够应对复杂环境和突发事件、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善于管理的管理者。

  完善配套制度。

  在做好任前教育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配套制度着力调整领导干部工作重心。

  一是制定出台领导班子成员开展临床业务工作的有关规定,比如领导班子成员不得兼任科室领导,门诊量及手术量不再计入科室核算,因从事门诊和手术等治疗工作在临床科室领取绩效奖金,每周安排门诊时间不超过半天,手术时间不超过半天等一系列规定,通过制度约束将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调整到行政管理工作上来。

  二是制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等配套文件,将领导干部的行政管理综合能力,分管部门科室工作业绩,本人在本单位年度民主测评总体评价优良率以及本单位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等次挂钩,对那些管理能力不强,综合能力不高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或者调整使用,直至予以免职、转任同级非领导职务,做到干部能上能下。

  (四)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行政管理业务培训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行政管理业务培训。

  针对党和国家关于卫生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组织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学习,并要求领导干部在充分理解融会贯通的前提下,做好在本单位的传达部署工作,这就使得领导干部必须自己先吃透文件精神,专心学习领会政策内涵,日积月累,其政策理论水平也能得到有效提高。

  加强领导干部的行政管理综合能力等一系列专题培训,教育、引导、倡导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杜绝随意为之的现象,做到办事讲规矩,守纪律。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领导干部行政管理综合能力,不可能仅仅依靠几项短、平、快的措施就立竿见影,这也符合干部队伍建设与人才贮备工作的客观规律。

  当前,正值我国医改的关键阶段,医疗机构领导干部的行政管理综合能力水平对于卫生事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它需要广大医疗机构以及各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将其作为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长期工作来持续推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后的财务管理【2】

  摘要: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国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目前这些改革已基本完成。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也必须相应进行改革。

  2011年7月1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关键词:基层医改 新制度 财务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后,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基本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

  在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通过实践经验,探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财务管理。

  1、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综合改革中与财务管理有关的改革措施

  1.1按规定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95%以上,并实行药品零差价,所有西药及中成药都进行零差价销售,不再有药品利润;中草药按规定有25%以下的差价利润;疫苗归属于卫生材料明细核算,不属于药品核算范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及药品零差价销售后,财政部门按规定给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奖补专项经费补助。

  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本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遵照国家制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是免费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压力较大,因此,政府按规定核定对其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专项补助。

  2009年财政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均列入“公共卫生支出"明细科目独立核算,同时,必须按使用资金性质分类分项明细核算。

  如果是自有资金,则在“自有资金”项目归集;如果是财政资金,则必须按财政对应的补助资金项目明细归集核算。

  1.3执行一般诊疗费制度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耗材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不再单设药事服务费。

  一般诊疗费的标准为10元/次,内含专家门诊的诊查费用。

  执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后,收费行为更加规范,更利于财务监督与管理。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账务处理浅析

  新制度与旧制度对比,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库存物资核算、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等资本性支出、财政专项补助处理、财务报告分析。

  2.1新制度记账基础

  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

  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

  2.2库存物资核算

  新制度库存物资包括的内容比以前多,药品、疫苗、低值易耗品等都归属于“库存物资”范畴。

  新制度库存物资一般账务处理原理与旧制度基本一致,但新制度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所有库存物资出、入库均以进价核算。

  按规定收取的中草药差价、疫苗差价收入,直接在收入中核算反映。

  2.2.1 西药及中成药销售的账务处理

  西药及中成药以进货价销售,没有差价收入,计算药品销售成本时不再计算差价率。

  采购入库、调拨、确认销售收入、结转销售成本等环节均以进货价核算。

  2.2.2中草药账务处理

  2.2.2.1采购入库时(以供应商进价入账)

  借:库存物资-药品-药库-中草药

  贷:应付账款

  2.2.2.2科室领用中草药时(以进价调拨)

  借:库存物资-药品-药房-中草药

  贷:库存物资-药品-药库-中草药

  2.2.2.3确认中草药销售收入(按物价规定零售价),

  借:库存现金等

  贷:医疗收入-门诊收入-药品收入-中草药等

  2.2.2.4中草药销售结转成本(按进价结转)

  借: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药品支出-中草药

  贷:库存物资-药品-药房-中草药

  2.2.3疫苗会计处理

  2.2.3.1采购进货时(以上级疾控部门进价)

  借:库存物资-卫生材料-疫苗

  贷:应付账款

  2.2.3.2门诊疫苗销售收入(按规定零售价)

  借:库存现金等

  贷:医疗收入-门诊收入-卫材收入等

  2.2.3.3疫苗销售结转成本(按进价),

  借: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材料支出-疫苗支出(使用财政基本公卫补助资金或自有资金)

  贷:库存物资-卫生材料-疫苗

  2.3资本性支出账务处理

  新制度取消了“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明细科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设备购进等资本性支出发生时,直接列入当期支出。

  2.3.1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新财务制度第三十一条 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分为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

  2.3.1.1固定资产购进,按相关价款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同时,做支出分录,

  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

  或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房屋建筑物购建等

  贷:银行存款等

  2.3.1.2出售、报废、毁损、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的固定资产,按规定报经批准后,按照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贷:固定资产

  同时,如果有变价收入的,按变价收入减支出净额

  借:银行存款

  贷:应缴款项或其他收入

  2.3.1.3盘盈的固定资产,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后,按照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2.3.1.4盘亏的固定资产,按规定报经批准后,按账面价值

  借: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贷:固定资产

  对于可收回赔偿款的,在实际取得赔偿款时

  借: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贷:应缴款项或其他收入

  2.3.2在建工程账务处理

  2.3.2.1在建工程购建时

  借:在建工程

  贷:固定基金-在建工程占用

  同时,做支出分录,

  借: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

  或医疗卫生支出-医疗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房屋建筑物购建等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2.3.2.2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按照有关规定确定的工程实际支出,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借:固定基金-在建工程占用

  贷: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占用

  2.3.2.3无形资产及其他资本性支出账务处理原理与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基本一致。

  2.4财政补助收入及支出账务处理

  2.4.1财政补助收入核算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基本建设补助收入、设备购置收入、人员经费补助收入、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及其他项目补助收入等。

  各项财政补助收入按明细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2.4.2新制度取消了“财政专项支出”科目,增加“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科目。

  财政补助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设备购置支出通过“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科目归集核算。

  人员经费补助收入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等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时,直接通过“医疗卫生支出”科目归集核算。

  2.4.3设置财政基本支出备查簿,详细登记使用人员经费服务补助收入、公用经费补助收入等支付基本支出情况;设置财政项目支出备查簿,按照具体项目详细登记使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基本建设补助收入、设备购置补助收入等支付项目支出情况;包括安排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的日期、事由、金额等资料。

  2.4.4.期末,分析计算本期基本支出补助结转、项目支出补助结转(余)

  借:本期结余

  贷:财政补助结转(余)-财政基本补助结转(或财政项目补助结转)

  2.5财务报告分析

  2.5.1新制度下,财务报告反映财务状况和业务开展成果,更强调预算执行情况。

  会计报表减少医疗支出明细表、药品支出明细表,增加了业务收支明细表、财政补助收支明细表、财务情况报表。

  2.5.2药品收入及支出不再单独设报表反映,“药品收入”归属于“医疗收入”的明细科目核算;“药品支出” 归属于“医疗卫生支出”的明细科目核算。

  2.5.3“财政补助收支明细表”,反映每项财政资金收入、支出。

  “财务情况报表”主要反映业务开展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综合药品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分析指标。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后的财务管理

  3.1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合理编制预算,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分析预算年度收入的增减变化因素,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业务需要和财力状况,编制支出预算,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对经常性收支按照“总量控制、以收定支”原则核定收支;对建设发展支出(项目支出),由财政安排的实行专款专用,按规定报批后才能使用。

  3.2规范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

  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促进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

  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素质提升。

  3.3建立健全资产物资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防止资产流失。

  对资产物资的购建、审批、验收及款项支付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

  3.4单位、科室和个人不得收取款项或设立“小金库”。

  3.5所有支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符合规定的开支标准和范围的才能列支。

  3.6总的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严格遵照《会计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本文已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