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巧

如何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的指导策略

时间:2020-10-25 11:56:03 学习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的指导策略

  如何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的指导策略

  “研究性学习”(project learning),在国外称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习等,是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普遍推崇和大力实施的一种新课程。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国已将研究性课程纳入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并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顺应形势,我校于2000年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通过前一阶段的摸索与实践,深感缺少现成资料时实践经验的宝贵。现将我们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指导策略总结如下,以为后来者借鉴。

如何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的指导策略

  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获得对科研、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学生对每个课题的研究一般分成选题-开题评审-研究实施-总结-结题展示与答辩等五个阶段。和大学的科研活动不同,高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更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拿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就使研究实施阶段显得犹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选题阶段和实施阶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方法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应承关系,如何使这两个阶段顺利衔接并能区别两者在内容、目的和任务上的差异,对研究学习的顺利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重视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的应承关系。

  选题和开题评审阶段的任务是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案、提出预想效果。虽然这里的内容、方案、效果都是初定的,在实施阶段可以根据进展情况不断加以调整,但是其课题及主要内容却不宜有太大的变更。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后面研究实施阶段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后阶段的实施,如不充分考虑课题的可行性,甚至会出现研究活动开展不下去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开题评审时非常重视对课题的可行性评价。如①题目不宜过大,要易于研究实施的深入;②要找准题目的切入口,切入口宜小、要易于研究实施的着手;③所需资料是否来源多、易搜集。当地是否有实地调查研究的地方和对象;④对所选课题的意义、内容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十分明确;⑤研究方案要切实可行,如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条件是否具备。……所有这些都是顺利开展研究实施阶段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不能撇开选题和开题评审阶段来谈研究实施阶段,而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应承关系。当你想着手实施之前,你应先审视一下前一阶段工作是否做得非常到位;当你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阻碍,你也可以回头看一下是否是选题的问题,抑或是开题时拟定的内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整。在调整时仍要注重可行性问题。

  二、认识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的差异。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选题阶段和实施阶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方法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如在活动中大家都搞社会调查、都去搜集资料、都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在教师指导方面,我们也都从知识、能力、科研、品德、行为等几个方面加以指导。因此当刚进入研究实施阶段时,学生会觉得该调查的问题、该走访的单位已经在选题阶段做过调查或去过走访了,接下来不知该做什么;教师指导时,也觉得由于指导方法的重复性而不知如何深入指导。其实这是由于缺乏对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的差异性的认识导致的。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虽然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目的、任务和指导内容上却是根本不同的。例如,在《太仓土特产研究》主题下的一个子课题组先通过市场抽样调查,选取了普遍认为最畅销、最有发展前途和销量不好的三种土特产,分别是肉松、羊肉面和麦秸画,确定了研究课题《三种土特产的比较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则通过社会调查,了解三种土特产在销售、包装、质量、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土特产的优势以及缺陷进行分析,总结滞销或畅销的原因。同样是社会调查,在选题中是为了确定研究方向,在实施中则是有针对性地从自己选定的几个角度去获取有用资料,作为论证课题结论有力论据。很明显,选题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地从多途径搜集资料,并从中筛选、比较、分析、定位,发现并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而实施阶段是科研论证阶段。因此,教师在刚进入实施阶段时,就要及时地提醒学生注意两者的差别,尽快地转入围绕中心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科研活动中来。在指导时也要转为加强有针对性的科研方法指导,如开设一些诸如“资料的分类整理、分析论证、综合提炼”、“资料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图表的设计”、“实验方法指导”等讲座;指导学生整理以前的资料,查漏补缺,制定实施阶段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方案;围绕中心问题,设计多种可行的科研方法开展研究论证……等,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实施阶段的研究。

  三、实施中指导的主要内容及其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同学因缺乏科研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路。真正做的时候也存在着操作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或方法单一的问题。特别是高中学生,接受了九年的传统教育,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着许多思维定势。许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挫折就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加强指导。在实施中的指导还要加强针对性,围绕对中心问题的研究论证开展指导工作。

  1、基础知识指导。包括科研基础知识指导、专业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学科知识的渗透。基础知识指导应着重于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研究的方法,最好不要把课题中所需的知识材料直接提供给学生。即使是你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也不要把书籍直接给学生,而是指给他们获取这些书籍的主要途径。亦即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本领,使其终生受益。

  2、研究方法指导。包括常用科研方法介绍、资料收集和分类指导、科学性指导等。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社会调查法中还有: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发展性调查法、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等。应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还要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特别要注意实施阶段与选题阶段研究方法的差异,以作不同的选择。如《太仓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研究》课题组,在选子课题时,主要采用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进行社会调查,以确定研究方向。进入实施阶段,则采用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围绕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证据,并采用实验法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结论。

  在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指导方面,我们在资料整理加工上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如必须制作一份完整的资料目录,资料规格要统一,并按一定标准分类。特别是在实施阶段,更要对资料进行及时(至少一周一次)的整理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便于资料的保管、查阅、分析提炼和查漏补缺。由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也要求学生及时做好活动记录、感受和体验记录,作为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如《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课题组指导学生做好“四卡”:“资料卡”、“灵感卡”、“体验卡”、“网络卡”。要求学生四卡随身带,利用“资料卡”规范记录有价值的信息,利用“灵感卡”随时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利用“体验卡”,随时记录活动时的心路历程、收获与体验;利用“网络卡”(软盘)随时下载有价值的网上信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学性指导要" 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如要求学生对每份资料写出详细、可靠的信息来源;概念要在查阅辞典、百科全书后作出准确的界定等。②研究程序的科学性:如抽样调查时,要按一定的科学程序进行,尽量做到调查结果的客观。③结论的科学性:如分析推理要合理,结论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等。

  3、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数千年的.文明史既铸就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优于形象、长于视觉、注重整体、擅长文学……,但也留下了沉重的思维包袱——封建性、保守性、盲目性、盲从性,且严格的形式分析和逻辑演绎、科学思维不发达。传统教育的思维训练也存在着许多误区:许多正规教育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一直偏重于进行求同思维、演绎思维(遗憾的是,大多不是严格的、系统的演绎思维训练)、左脑思维、言语思维、协调性思维的训练,有的甚至是在进行教条式的、两极化(非黑即白)的思维训练。这种思维训练的直接后果是使许多学生思维刻板、盲从权威和教师、怕出错、怕冒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以及提问能力(在许多学校,学生提问少,提问角度单调,视野狭窄,回答问题的答案趋同)。此外,科学批判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次协调思维能力也不高。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转变学生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在实施指导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先让学生尝试运用,然后是经常运用,最后是习惯运用一些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右脑思维、非言语思维、次协调思维、辩证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

  4、心理素质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是社会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缺乏实践经验的中学生遭遇挫折是可以想象的,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受到挫折后就心灰意冷。而一些只关心学习成绩,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对研究性学习缺乏热情。习惯了个体竞争的学生不能一下子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团队合作要求……。这些都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造成的学生心理偏差。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心理指导:①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教育,以培养学生耐挫力和意志力;②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活动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关注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③通过对集体成果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④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实施中指导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施过程的管理问题,尤其是离校活动期间的管理。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性,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校外活动,即使在校内活动,也是分散的自由活动,这与易于控制的传统课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的问题。我们就曾发现有学生假借活动之名实到网吧消闲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我认为要做到有效监控,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在活动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计划并作相应的安全论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活动计划提出建议,使活动计划尽量周密,活动任务布置到位。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对其管理体制可作适当指导。活动后教师应及时检查活动记录及所到单位签证,并检查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把握其可能活动时间并作活动效果评价。活动中应尽量做到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畅通,最好人手一册本组通讯录。

  2、实施过程中的思路疏导。

  正如前面所述,选题开题阶段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内容、方案和预想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实施阶段就只能按部就班地去实施这一方案。开题方案只是指明了研究方向,实施阶段应该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对象的新发展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使整个研究过程不断有新的创意、新的成果,研究思路不断向新的纵深拓展。实际上许多研究思路是在进入实施阶段,真正接触大量的主题材料后引发出来的。因此,一些同学死抱着开题的方案,往往进入研究的死胡同,使实施阶段无法拓展和深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思路疏导,使学生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启创造与想象的思维之门。

  3、实施过程中的分工合作问题。

  由于组内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学生即使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也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组内的一些骨干分子就成了他们的依赖和推诿工作的对象,因此出现了少数人干活,多数人旁观的现象,整个活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也不可能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特别到了实施阶段,工作量较大,如果仍有这类情况,将影响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们把组内职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到人,并制定了具体的岗位分工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小组的事事事有人做,小组的人人人有事做”,使活动得以有序的开展。我们一般把小组工作分成“小组长”、“资料管理员”、“上网员”、“记录员”、“公关员”、“写作员”等六个岗位。下面谨举“公关员”的岗位细则为例:①制定好课题小组每次活动的公关计划;②充分做好外出活动的准备工作:预约、准备好学校介绍信等;③做好活动中的形象、礼仪设计;④建立小组的外交网络等。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平时常交流,遇事一起商量,积极为小组出谋划策,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4、实施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研究性学习不仅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研究学习过程评价内容主要有:①小组成员出勤率;②活动记录的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③查阅资料的数量与质量;④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⑤活动预期目标的达成度;⑥各种书面材料的规范性与完整性;⑦其他教师规定要求的达成;⑧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等。实施过程评价是研究性课程区别于只重结果评价的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必须认真做好的一项基本工作。过程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以科研的精神与态度、活动的体验与收获为主;以推动和促进学生的研究学习的开展为主要目的。因此,我们在评价时,要体现这些基本的人文精神,不要使过程评价异化为过程中的阶段结果评价。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课题,以上只是本人在实践中得出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看法,姑且称之为策略。由于大家都在摸索阶段,肯定有许多疏漏错误之处,切望提出指正。

【如何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的指导策略】相关文章:

浅谈如何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01-10

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精神01-04

研究性学习中怎样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11-29

学习指导:如何避免学习中的粗心大意02-25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基本格式12-01

浅谈如何学习02-18

中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实施教育论文01-22

浅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01-08

如何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