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课堂提问有艺术 整合思维促高效论文

时间:2023-03-21 15:13:43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堂提问有艺术 整合思维促高效论文

  摘要: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高效教学的保证。如何提高提问质量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整合课堂提问的思路,以此来简化教学程序,优化教学效果,深化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有艺术 整合思维促高效论文

  关键词:整合 提问 高效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正如著名学者杨振宁说:“问题提得好,等于创造完成了一半。”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提问显得琐碎、肤浅,学生的应答大都不外乎“是”或“不是”,不仅如此,由于所设计的问题过于零碎,学生不能把握阅读要领,不能对文章提纲挈领。这种“多问题”式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而且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抑制,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如何通过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呢?这就需要老师将课堂提问整合,被整合后的问题成为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整合课堂提问要以深化教学内容为目的,以简化教学程序为原则,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手段。整合课堂问题要关注教学对象,要对教学内容大胆地取舍,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对如何整合课堂提问的几点看法。

  一、依据文体,巧妙切入,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同文体的文章,切入的关键点也不同。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点,往往是那些或隐或显地牵扯到文本主旨和重要观点的词句,弄清这些词句,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老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键点设计出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可提示中心,并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概括能力。这其实就是整合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或者说是分析文章的恰当视角,以点带面,由此出发,把握住那些富有启发性的关键问题,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它们整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如《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本文景物描写较多,学生有零乱的感觉,体会作者的主体情感有些困难。所以我将荷塘月夜景(实景),六朝采莲情景、惦念的江南风物(虚景)整合在一起对照,整合提出了这样一个大问题:作者欣赏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念江南风物有共同点吗?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经过思索认识到:正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他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这只是一种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那充满情爱的光景,这也是一种逃避;正因为在华北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起江南,寻找家园,这也是逃避。由此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他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也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虽然思考是紧张的,但学生的脸上满是打通全文的兴奋。

  学生接受课文信息的难点,往往是学生认知矛盾时的焦点,理解过程中的模糊点,就此提出问题常常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起探知兴趣。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一篇小说,人物形象是学生认知难点,人物性格往往是决定了人物的命运,不同的价值取向折射不同的人物性格。在教授本文时,我从命运的选择角度提了一个问题:天无绝人之路,我觉得杜十娘完全可以不死,她有价值连城的百宝箱,还怕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致高涨,纷纷给杜十娘设计生路,由此引发了对杜十娘性格、李甲、百宝箱及当时的社会现状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讨。学生最后体会到,百宝箱不是一般的财产,而是一个被压迫被蹂躏妇女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的寄托,是她热切向往新生活的思想的结晶。如果世上没有自己真正的爱情,没有自己真正的幸福,没有自己的归宿,她用毁灭自己的一切来维护自己的爱情理想和人格尊严。

  另外,有时题目中也暗含了文本的关键,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这首诗歌,整合了一个问题,你认为陶渊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句话表达了他消极的思想吗?学生深入问题,渐渐理解了诗人陶渊明的选择,他身处庸俗污秽官场,又向往质朴自由平民生活,这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死天命,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更有意义。

  二、依据文本,着眼思维,切中文本巧整合

  新课标建议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整合问题要合乎教学内容,要紧扣文本,不能为设疑而设疑,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的开放性即“一题多答”,就是说所提的问题只有一个,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渠道的增多和信息总量的激增,丰富多样、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念在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进行个性化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体验。

  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中,有一个问题: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有人说是“妇人之仁”,苏轼说是“君人之度”,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可以赞成其中的任何一种说法,也可反对,也可提新的看法,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例如《失街亭》中,也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失街亭,到底谁之过?学生大多会说马谡,也有人会说是诸葛亮,或者其他人也有责任,我们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进行个性化阅读,不必强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言之有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文中所写的仙境?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像人间的朋友欢聚一堂,写仙人盛会反衬现实黑暗,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可以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神仙聚会带有宫廷生活中的印记,梦中险象环生,折射诗人宫中遭遇,神仙聚会热闹非凡,不容凡人介入,与皇室亲族骄奢淫逸不容布衣靠近,何其相似!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思维得到了活跃和锻炼。在教授《六一居士传》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此文题为传记,与同学们平常读的传记有何不同?在探究中,学生可以发现此文是采用主客问答方式抒写真情的散文,在探究中学生更能深刻领悟本文的主旨和写法。

  开放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在解决开放性问题过程中学生摆脱了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减轻了学生答题的压力,提高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也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着眼全文,巧设情境,合作探究兴趣浓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意义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精神、萌动创新意识。课堂提问应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充分的对话与交流。从哪几个方面提问可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呢?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文章中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文章中有深度的特别是议论抒情的地方,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处,文章画龙点睛处,能触发学生想象、联想并发展其创造型思维的地方等方面提问。如在教授《呐喊·自序》时,在分析文本环节以拎出鲁迅的情感脉络时,我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在创作《呐喊》时是处于绝望之中,还是抱有一丝希望的?这个问题具有极大的整合性,既包含了鲁迅对于生命价值追寻的无望,又容纳了他在作品呈现方面流露出的希望。学生带着对鲁迅情感的叩问进入课文,沉浸在字里行间,慢慢地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又如《郑伯克段于鄢》,在对课文进行分析后,我整合了一个问题:郑伯、共叔段、武姜谁最想打这场战争?此问题将兄弟情、母子情放置在战争背景下,引领学生感悟政治的残酷。学生既整体感知了文章,又深入了解了情节,学生花一定时间去实践(读文本),甚至是合作(探究),不仅掌握了故事情节,也理清了人物关系,对文章的主题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四、借题发挥,激发联想,虚实相生不忘“本”

  课文中往往有许多省略和空白处,如果让学生对这些空白、省略进行补充,就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事实上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这时教师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控制,比如要求学生要以文本为依据等等。

  如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在讲完文章思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亲”这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的问题一出现,马上引起了学生兴趣,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不仅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有不惜以死抗争决心。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怯弱性格,但从原诗最后“自挂东南枝”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而另一方同学则认为:这样一个满脑子封建家长制观念的婆婆自然决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尊严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而从兰芝这一角度讲,她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自尊和自强的光芒,这种光芒在婆婆眼中自然是“举止自专由”的锋芒,成为被驱逐的理由。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尊严,在婆婆的统治下忍辱负重。可以想象在漫漫光阴里,熬去的不只是如花的容颜,磨去的还是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兰芝是决不会去做的。

  一个新颖的思维角度便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个主问题形成了对整篇课文分析的强大牵引力,使学生认真快读全文,比较筛选信息,最终得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达成对人物情感的深层次理解。

  五、结语

  整合课堂提问对带动整篇课文的教学,对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改革,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其次,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再次,它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杜绝语文课堂“新八股”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有艺术 整合思维促高效论文】相关文章: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论文10-06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艺术性论文03-26

英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论文10-12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10-05

物理高效课堂论文10-09

初中的政治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探讨论文10-12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论文03-25

数学课堂提问探索的论文10-09

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论文10-01

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