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论文

时间:2023-03-26 08:17:08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论文

  研究探讨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就可能把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原有的艺术层面上升到更高级次的美学层面,即艺术哲学层面,因为美学曾被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作是“艺术哲学”。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论文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

  具体而言,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间性

  著名二人转理论家田子馥在其所著的《二人转本体美学》一书中,将二人转称作“民间剧诗”,他指出:“东北二人转语言,是极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它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用一般的方法,是不易得到全面阐释的。”“‘民间诗’不一定都是农民亲手创造的,但确是‘民间作品’,包括民歌、民谣、短诗及二人转‘唱词’,包括‘诗体故事’,在民间保存下来传播开去,它是按东北农民的理想、意愿,抒发一种情怀,创造一种意境,充满着游戏、娱乐和谐趣氛围。虽说不是严格意义的诗,却饱含着诗趣,必须当作诗去写,才能加剧诗的情味。”(《二人转本体美学》第277页)

  “民间剧诗”的核心是它的民间性,即王肖先生所说:“二人转的唱词,过去有的长达三百句,短的二三十句,一般都有二、三百句。今天多半在一、二百句之间。一、二百句唱词,要写景、写人、写故事,确实不易,要有技巧。艺人要求好唱词,要有实惠嗑儿、骨头话、扎心段、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这是艺人多年演唱的经验,从中可以悟出一点道理。”(《土野的美学》第39页)

  二人转剧本的民间性,要求其表演艺术也要以民间性的美学特征与之相匹配。因此,二人转表演艺术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即是“草根文化”、“平民艺术”,而不是“精英文化”、“高雅艺术”,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

  因此,又派生出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土野性、通俗性、浅显性等特点,皆以民间性为根,这一民间性特点,在赵本山、小沈阳等二人转表演艺术中,得到生动的展现。

  二.地域性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艺术形式,充满地域性特点,它素以“东北人、东北事、东北风、东北味儿,东北情”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著称于世。

  众所周知,地域文化是民族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鲁迅全集》第12卷第391页)

  二人转整体的地域性美学特征,决定了其表演艺术也必须以地域性美学特征为神髓。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在“东北性”上,而且体现在东北三省的不同地域性上。所谓二人转的四大流派:“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即指以辽宁营口为代表的二人转以舞(浪)为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代表的以唱为主;辽宁黑山为中心的以板头瓷实为重;东路以吉林市为代表的以五彩棒为重。这种地域性美学特征,至今仍在延续发展。以“北派”二人转表演艺术为例,从徐生、吕鸿章(“大彩霞”)、胡景歧(“胡二浪”)、蔡兴林(“粉蝴蝶”、“二人转的梅兰芳”),到改革开放以后的黄启山、张野、刘劲松、刘秩等等,都以鲜明的黑龙江“北派”二人转地域性美学特征取胜,即以粗犷豪放、火爆热烈为主要特点,这又与黑土文化的精神相一致。

  三.创新性

  任何艺术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不断繁荣。二人转表演艺术以创新发展性的美学特征,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艺术辉煌。仍以黑龙江二人转的表演艺术为例,张野在《傻子相亲》中,以精彩的“说口”、“唱腔”、“使相”,赢得了“天下第一傻”的美称;黄启山在《猪八戒拱地》中以精彩的边沿艺术,赢得了“天下第一猪”的美称;刘惠秩在《猪八戒怀胎》中,在发扬二人转表演艺术载歌载舞的同时,借鉴吸收了诸多姐妹艺术的表演手段,成功地塑造出活泼可爱的猪八戒的艺术形象,又都以表演艺术的创新为生命和灵魂。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创新性是二人转边沿艺术美学特征的重中之重。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论文】相关文章:

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迪论文10-08

明式家具用材美学特征分析论文10-10

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论述论文10-08

我国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发研究论文10-09

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10-05

表演艺术论文10-08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研究论文10-09

表演艺术毕业论文10-06

雅颂乐章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10-01

文艺美学论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