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蒙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
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蒙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怎么写,下面推荐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蒙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相关范文,可供浏览参考。
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蒙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1】
【摘 要】: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药物的研制。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蒙药,是使蒙药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蒙药学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和疾病相关性,以及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从分子水平开展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的科学[1]。
蒙药学是蒙古族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的总结,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蒙药材来源,采集以及性味,功能,应用等研究的一门学科。
现已发展有蒙药化学,蒙药药理学,蒙药鉴定学,蒙药制剂学,蒙药炮制学等很多分支学科。
蒙药之所以能够生存并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它在与疾病的防治中确实有效。
但是现在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证明其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蒙药是蒙药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突破口,如何把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与蒙药开发与研究,是待于解决的问题。
对于中药,一些天然动植物药物粗制品,比如水蛭素,蛇毒抗栓酶,类粗制品已经作为我国传统医药的外贸产业,但国外采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工程后,生产出的水蛭素、类凝血酶素,不但成本降低了,还提高了质量的稳定性,返销我国,并行销国际市场;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形成了巨大竞争压力。
这迫使我们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蒙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蒙药:
1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蒙药材进行鉴别与质量评价
蒙药材鉴定一般以来源,性状,显微鉴别以及理化方面来检测,这对于植物药,矿物药和大多数整体入药保持其分类学性状特征的动物药,确实是可靠的鉴定方法,但特殊部位入药的药材以及贵重动物药材难度很大。
近年来我国运用PCR及由PCR衍生出的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别药材真伪,具有方便,准确,迅速,简捷等特点。
如徐国钧等应用RFLP(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又称DNA指纹图)技术鉴定海马类药材,能准确地予以鉴别,结果可靠[2]。
麝香,熊胆,牛黄,冬虫夏草等常用蒙药都有严重的造假现象,其仿真极度高,有时用理化手段也难以鉴别其真伪,严重干扰和阻碍蒙药发展,所以我们必须用一种有效准确无误的检测手段,来解决蒙药材造假问题。
又如王培训,尚小河等应用RAPD技术对西洋参,附子的栽培种类型及麦冬类药材的居群分类地位进行评判或划分,获得较满意的结果[3]。
对于有些蒙药,因各地方长期使用习惯有别,有些药材当地无资源或资源缺乏等,必须从中药市场上购买或代用,导致药材混淆,妨碍治疗疾病的疗效以及蒙药科研,教学,供应,生产,经营等。
如蒙药材库页悬钩子,药材名为珍珠杆,有些地方用接骨木代替;土木香有时用青木香代替,青木香含有马蔸铃酸具有肾毒性。
香青兰有的地方称枝子花,购买时误认为栀子花,枝子因市场上没有就买栀子。
又如冬葵果,有的地方称苘麻子为冬葵子,找不找冬葵子就误买苘麻子。
我们运用分子生物学DNA指纹图谱技术来鉴定药材,看DNA吻合率,确认是否可以代用,不可代用的一律禁用。
2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蒙药药理研究
蒙药药理学是以蒙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蒙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它具有蒙西医结合的特点。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蒙药药理研究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与疗效。
姜传仓等应用斑点印迹杂交与Northemblot杂交技术研究并证实中药丹参、大黄可提高高脂血症大鼠LDL(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的水平,从而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药理作用[4]。
我们可以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蒙药药理研究中。
很多治赫依病的蒙药中都含有挥发油成分,已往的药理试验证明丁香油对小鼠有镇静催眠作用,我们可以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这类药进行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理机理研究。
3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良蒙药品种,提高药材质量
借助遗传工程技术,可以对药理作用显著而天然药材中含量很少的有效成分进行扩增,并去除药物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在遗传性状上提高有效成分含量,改良药材品质[5]。
胡之璧等应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培养出抗癌活性成分三尖杉脂碱含量占生物碱总含量的70%以上的三尖杉培养细胞,高于原植物的20%~40%[6]。
如蒙药玉簪花的产量很少,为了保证满足临床用药,我们可以运用遗传工程技术使有效成分进行扩增,提高有效成分含量。
有些药的药用部位为根,有的为树皮,有的只用果仁;有的产量极少,药材供应不足等。
能否扩增有效部位,这也会对保护资源起着关键作用。
4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取有效活性成分
蒙药中的化学成分是十分复杂的。
某一种蒙药可能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而每一类型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多则十几种,几十种化学成分。
对某一药材经过一系列繁琐而艰辛的分离、提取及测定后得知其所含的有效活性成分,然而有效活性成分往往是微量的。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如转基因器官培养技术和反义技术等。
绞股蓝是一种含有80多皂甙,具有人参样生理活性的药用植物,费厚满等为开发利用绞股蓝皂甙,用发根农杆菌的R1600菌株感染绞股蓝叶外植体,使外植株切口处出现毛状根,毛状根经Southem分析后,证明确已转化,在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中,悬浮培养20天,致使毛状根中总皂甙含量约为自然根的2倍,并且在悬浮培养过程中,培养物向培养基中分出一定量的皂甙[7]。
5 分子生物学为药物靶点的发现和新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的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8]。
极大多数药物,不管以什么剂型给药,药物并不是只传送到发挥药理作用的受体部位,而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每个药物都要经过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因此少量药物到达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
蒙药中分了五脏六腑的药,虽然现在已有的做了药理实验,但仍不知道口服后是否真正到了其作用相对应的器官,蒙药制成能到靶区的制剂,就可以提高药效,降低副作用,提高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
现在虽然才始把分子生物学运用于蒙药研究中,随着蒙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要广泛利用到蒙药研究中。
蒙药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将会使蒙药飞速发展,这是一条创新的捷径。
参考文献
[1]冯作化,药立波,周春燕等.医学分子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2]徐国钧.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首乌类,白头翁类等50个(类)专题通过鉴定[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27(4):252
[3]王培训.DNA指纹图技术在中药鉴别的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1995,6(3):45-47
[4]姜传仓,蔡海江,范乐明.中药丹参及大黄对试验性高脂血证大鼠LDL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3,9(1):108
[5]方肇勤.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
[6]胡之璧,周秀佳,.郭济贤等.三尖杉培养细胞中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J].植物学报,1995,37(6):417-424
[7]王明艳,周坤福,.徐力.分子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出版社,2000:47
[8]催福德.药剂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6
机械性窒息案例的法医学研究论文【2】
【摘要】 本文介绍一宗杀人抛尸案,该案例的死者是在昏迷状态下被勒颈致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现象明显,但索沟周围未见抵抗伤,这在勒死的他勒案件中较少见,提示他勒中索沟周围无抵抗伤时,应考虑勒颈前可能有致死者昏迷的作案过程,可望为今后的法医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机械性窒息;勒死
在机械性窒息中,勒死的案件虽然没有缢死和扼死多见,但因其案件性质较复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勒死是以绳索类物缠绕颈项部,在绳索交叉的两端,由自身的体重以外的其他力量,使绳索类物勒紧并压迫颈项部而导致窒息死亡。
勒死的机制,包括压迫呼吸道、压迫颈部血管和压迫迷走神经以及颈动脉窦引起的反射性心跳停止三方面。
勒死的法医学鉴定主要根据颈部勒颈形成的有生活反应的索沟,相应的皮下组织以及喉头软骨的损伤和出血,全身(尤其索沟以上的颈部及头面部)比较明显的窒息现象等。
根据现场勘查分析、系统尸体检验,结合案情调查并同时排除其他致死原因等,勒死一般不难确定。
1 尸体检验
1.1 一般情况 死者头东脚西仰卧于地面上。
上身赤裸;下身穿红色内裤,裆部织有白花,后部内卷至肛门处;赤脚。
尸长163 cm,发棕黄色,长25 cm不等,发根部呈黑色长4 cm。
尸僵存在于全身各大关节,已开始缓解;尸斑分布于背部及胸部,背部指压不褪色,胸部指压稍褪色。
1.2 尸表检验 头皮未见明显外伤,颅骨未触及骨擦感。
右耳廓外上缘有一1.3×0.5 cm擦挫伤,耳廓可见血迹。
颜面部淤血肿胀伴散在出血点,双眼闭合,角膜中度混浊,双瞳孔等大,直径0.5 cm,睑结膜点片状出血。
口鼻腔少量血性液体,舌尖抵于两齿间,口唇及唇黏膜未见损伤。
颈前有自甲状软骨下缘水平向两侧延伸的索沟,颈左侧至颈椎脊突左侧3 cm处中断,其中左乳突正下方处索沟方向可见改变,并有皮下出血;颈右侧至颈椎脊突右侧6 cm处中断,索沟总长26 cm,最宽处0.8 cm,深约0.2 cm,索沟处表皮剥脱,呈皮革样化。
索沟内可见白色绒毛状物。
左肩峰前有直径0.2 cm色素痣。
左肩胛处有9.6×0.7 cm表皮擦伤,无生活反应,左肩胛内侧有1.5×0.6 cm小片状表皮擦伤,右肩胛内侧有3.0×2.4 cm条状表皮擦伤,右肩胛下有5.5×0.3 cm条状表皮擦伤,方向自左下向右上。
左腕背侧腕纹上3 cm处有两处等大直径为0.7×0.8 cm的陈旧疤痕。
双手十指紫绀明显。
胸腹部未见损伤,阴部未见损伤,处女膜5点处陈旧破裂达基底部。
余未见异常。
1.3 解剖检验 冠状切开头皮,见左颞顶部有13.5×10.0 cm头皮下出血;右颞部有6.3×5.5 cm头皮下出血,对应部位颞肌有6.0×5.5 cm出血。
分离头皮,未见颅骨骨折。
打开颅骨见大脑左颞顶部有14.0×11.0 cm蛛网膜下腔出血,左颞叶有4.0×3.0 cm脑组织挫碎。
沿前正中线由颏下至耻骨联合上方绕脐左侧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颈部肌肉及骨性胸廓。
颈部肌肉未见出血,咽后壁可见点状出血,舌骨未见骨折。
胸肋骨未见骨折,心肺表面均有点状出血。
胃内容已排空,仅存少量粘液。
盆腔内有少量淡黄色液体,子宫大小正常,宫颈口呈圆形。
2 毒化检验未检出毒物
3 死亡原因
系被人用绳索类物体勒压颈部致机械性窒息死亡勒死的死亡方式可分为他勒、自勒和意外勒死三种。
其中以他勒最多见,勒死尸体,除有一般的窒息征象外,最主要的特征是在颈项部有勒沟。
本案中根据:第一,尸体检验,死者头皮未见损伤,头皮下有片状出血,颅骨未见骨折,蛛网膜下出血及脑挫伤,分析系受钝性暴力作用所致,徒手打击、磕碰可以形成。
第二,死者颈部索沟明显,除肩背部少许表皮擦伤外,体表余未见机械性损伤;颜面部淤血伴散在出血点,眼结膜点片状出血及口唇、指甲紫绀,解剖见脑无致命性损伤,心脏未见病理改变,心肺表面点片状出血。
胃内容作毒化检验阴性。
综合以上检验情况分析,死者机械性窒息征象明显,认为系被人用绳索类物体勒压颈部致机械性窒息死亡。
4 成伤机制
第一,根据尸检情况,若死者在清醒状态下被勒颈,正常情况下由于挣扎反抗在索沟周围应当有擦伤或抵抗伤,而尸检见索沟表皮剥脱不明显,上下缘无擦伤,周围无抵抗伤,由此说明死者在昏迷状态下被勒颈可能性大。
左颞顶部头皮下片状出血,大脑左颞顶部蛛网膜下腔出血且有挫伤,而颅骨未见骨折,死者头部左侧磕碰硬物可以形成,向后倒地碰撞地面也可以形成,并且程度足以导致昏迷,以此分析死者可能为向后倒地头部磕碰地面致昏迷后被勒颈致窒息死亡。
第二,根据索沟情况,索沟呈水平方向由颈前向两侧延伸且项部有提空,结合以上分析,分析嫌疑人在死者昏迷后骑跨在死者身上实施勒颈,结合颈部左侧索沟有分叉现象,分析死者当时姿势可能为身体左侧触地侧躺在地。
第三,根据尸斑情况,胸背部均有尸斑分布,说明死者死后为仰卧位,并且是在保持这种姿势6 h以上才移尸的。
再结合死者背部两肩胛处均有表皮擦伤,并有一定方向性,分析死者被勒死后有呈仰卧位被拖住头部拖拉的过程。
又由于尸僵的发生,超过12 h后尸体不易被放入旅行箱内,说明死者死后12 h内被放入旅行箱内 。
综合分析嫌疑人在死者昏迷后骑跨在其身上将其用绳索类物体勒死,然后呈仰卧位拖拉到一个隐蔽地方藏尸6~12 h。
5 结论
死者系被人打击头部致昏迷后用绳索类物体勒压颈部致机械性窒息死亡
参考文献
[1]依伟力.法医学尸体剖验与鉴别.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蒙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10-06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10-11
医学教学方法应用研究论文三篇10-09
计算机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10-09
中医骨伤科中循证医学的应用研究论文10-08
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0-09
艺术摄影技术创作发展应用研究论文5篇10-09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研究论文10-09
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的应用研究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