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

时间:2021-02-11 18:59:04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

  毕业论文,是每一个大学生结业的必经之路,一篇好的毕业论文也是对自己大学四年学习生涯的总结,下面文书帮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 从心脾相关理论论述心衰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防。认为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病机以心气亏虚为本,脾胃运化受损与其密切相关;痰瘀水饮为标,心脾功能失调为其重要因素。治疗上治脾胃以安五脏,治脾胃益气化痰。通过健脾气,扶正气,能抗御和清除外邪,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预防心衰复发。

  【关键词】 五脏相关 心脾相关 心衰/中医病机 心衰/中药疗法 邓铁涛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据最近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9%,其中男姓为0.7%,女性为1.0%,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1]。现代医学在改善患者症状和降低病死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不能理想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因心衰患者再次住院率高,生活质量差,医疗费用高,心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学问题和临床医学重点研究的难题。

  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怔忡"、"水肿"、"喘咳"、"痰饮"、"心痹"等病证的范畴。根据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的临床经验,笔者试从心脾相关理论为心衰寻求新的辨治规律,以期能提高对心衰的临床疗效。

  1 从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衰的病因病机

  1.1 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 心衰的病位虽在心,但不局限于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息息相关。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将心孤立起来看待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心衰的病因病机。如久患肺病,肺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久患肾病,肾精亏乏,命门火衰,精亏不能生血以上奉于心,火衰则气化不利而水饮内停,以致心体失养,水气凌心;"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气日已衰,脉道不利。"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而致心衰。故"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心衰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属土,位居中焦,主受纳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营养四脏。《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血的化生,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说的:"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反映了营卫来源于脾胃中焦的认识。《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脏清阳之气主升,脾气一升,则肝气随之升发,肾水随之气化,脾气升而水谷精微转于肺脏而敷布周身;胃的浊阴之气主降,胃气降则糟粕得以下行,胃气降则肺气可以随之肃降,心火随之下潜,心肾得以相交。脾胃居于中央以运四旁。脾胃与心脏密切相关,脾胃经脉和心脏直接相联系,经脉上通于心。脾之支脉注心中,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足阳明之经上通于心,足太阴之经散于胸中,手太阳小肠络抵胃属小肠,经络的连属是脾胃与心息息相关  脾胃居于中央,其升降功能是人体气机活动的枢纽,如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无不需要脾胃的配合。脾胃又为后天之本,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营养。因此,脾胃病变可影响其他脏腑而共同导致心衰的发生。结合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脾胃失调除直接影响心脏之外,多涉及到肺、肾两脏。脾肺为母子之脏,母病及子,肺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临床上多见于心衰的早期;"土能制水",肾精又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故脾胃不健,运化无权,久之可波及到肾,不但加重了原来的病情,又可产生新的病变,临床上多见于心衰的后期。总之,在脾胃失调的基础上继发的脏腑功能失常,进一步加重了整体气血阴阳的失衡,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对心衰造成影响。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为一身气机之枢纽。脾旺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充,病去正安。相反,脾之功能失司,则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生化无源,必然会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发生。此乃"子盗母气"之理也。

  反之,心衰也可以引起多脏腑的功能衰竭。如心衰时,血脉瘀阻、肺气郁而喘咳;母病及子,中阳不运而脘痞纳呆;水火不济,心肾两虚而水饮停积等。辨证必须分清标本主次,正如《素问》所言:"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心衰病位关联五脏,但以心病为本,他脏为标,治疗应重点调理心脏的气血阴阳。

  1.2 心衰病机以心气亏虚为本,而脾胃运化受损与其密切相关 心衰虽然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气的推动,如《医学入门》所说:"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心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以阳为用,心气、心阳在心的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心阳虚。故心气亏虚是心衰之内因,标实则由本虚发展而来。心气虚与脾胃运化受损关系密切:(1)心气虚源于宗气虚弱。心主血脉,血行脉中,虽由心气推动,但究其动力则在于宗气所为。"荣气不能自动,心籍宗气之力以运之。"宗气的充沛则赖于脾胃的功能正常。《灵枢·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李东垣说:"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这不但说明了宗气具有"贯心脉"推动血液循环的重要功能,还明确指出了宗气与中焦脾胃的密切关系。若脾胃失调,运化无权,则宗气匮乏,推动无力,轻则血运不畅,重则"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心脉滞涩不通,则胸闷、胸痛、憋气等症随之而起。(2)心气虚则鼓动乏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气来源于脾气。饮食失调,脾胃病损,运化力弱,水谷精微不化,心气亏虚,开合无力。脾土虚弱不能治水湿,湿邪内生,则脉道不利,心气鼓动力弱。

  1.3 心衰病机以痰瘀水饮为标,而心脾功能失调为其重要因素 邓老通过分析临床病例,认为心衰的病理产物繁多,变化多端。但"痰"和"瘀"是其中最重要的病理因素。且痰与瘀,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共同致?觥A硪环矫骛鲅?杪觯?蚪蛞翰换??渖?底恰9实死咸岢?痰多兼瘀"、"瘀多兼痰"。五脏中,心主血脉,心之气阴、气阳不足,则气血凝滞,血脉不通,而发为瘀;脾则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津液停而为痰,故谓"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可见,心脾功能失调是心衰之病理产物"痰"与"瘀"产生的重要因素。

  心衰后期,水饮内停,阳虚水肿,则见水肿以下肢为甚,尿少,心悸,神疲,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虚数,甚则气促咳唾,胸胁胀痛,肋间饱满,形成悬饮。一般认为,水肿形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所谓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但就心衰而言,水饮停积的根本原因还是心阳不足。另外,水饮亦与血瘀有关,所谓"血不利则为水"。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的恶性病理循环。

  2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衰的治疗

  2.1 治脾胃以安五脏 根据五脏相关的学术思想,邓老认为,五脏是一个整体,治脾胃可以安五脏,调五脏亦可以安脾胃。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故四旁皆有脾胃。而五脏中亦皆有脾胃之气,互为相使,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可安五脏。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安五脏;治脾胃病顺从整体出发,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盖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得安,五脏受荫;脾气虚弱,将百病丛生。《慎斋遗书》中"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亦是此义。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旺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充,病去正安。心衰病位关联五脏,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能影响于心,故可通过调五脏治疗心衰。而"治脾胃可以安五脏",故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调理脾胃以治疗心衰可分为五法:健运中气法,以香砂六君子汤、桂枝汤、丹参饮合方化裁;调脾养血法,以归脾汤为主;醒脾化湿法,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健脾涤痰法,以温胆汤、小陷胸汤加减;温阳理中法,以附子理中汤加味。

  2.2 治脾胃以益气化痰 治疗心衰当标本兼治,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健运失职,升降失调,饮食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湿为痰饮,痰浊中阻;或水饮上凌心肺;或痰热内扰,心神不安;或痰阻脉络,致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而表现为眩晕、恶心吐涎、咳喘、心悸、胸闷如窒而痛等症状。心气亏虚是心衰之本,与脾密切相关。心气不足,心火受挫,火不生土,脾土受损,脾不养心,反而加重心气虚。痰、水、瘀为心衰之标,脾为生痰之源,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脾功能失调是导致痰瘀病理产物的重要因素。调理好脾胃,则湿不聚,痰难成。瘀血本不自生,乃由于正虚邪犯,然后成瘀。然正虚责之于脾胃,故治瘀血之成因,当调理脾胃。

  邓老在临证中,常以温胆汤灵活加减。根据广东地处岭南潮湿之地,易损脾胃正气的特点,常在温胆汤中加用益气健脾之品,如黄芪、五爪龙、党参、淮山等,且以枳壳易枳实,以行气而不破气,橘红易陈皮,以化痰而不伤阴,加用三七、丹参以活血化瘀,配合方中二陈汤健脾燥湿、竹茹化痰泄浊。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化浊行瘀之功。此方化裁,除治疗心衰之外,也可用于冠心?⑸霾〖把T蔚纫赡言又⒌闹瘟啤

  3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衰的预防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入胃,经脾化汁,上奉于心,心火得之化赤为血,心得所养。《金匮要略》云"脾旺则四季不受邪"、"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通过调理脾胃可预防心衰的再发。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相关文章:

探究杂病从脾论治07-10

试论特别权力关系理论05-30

试论以西方现代理论方法认识语言理论模型03-17

脾保留手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探讨02-12

历史人物赵匡胤以愚治巧07-06

试论施为性言语行为理论综述02-26

试论网络经济下的财务治理论文12-19

试论水暖档案资料的管理论文10-17

政治教师教学相关理论论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