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毕业论文

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的影响

时间:2021-01-28 14:52:37 中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的影响

  【摘 要】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穿刺并发症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我科40例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扣眼穿刺,对照组采用区域穿刺,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出血、感染、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与血管狭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出血、感染、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与血管狭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扣眼穿刺法进行动静脉内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区域穿刺。

  【关键词】扣眼穿刺;区域穿刺;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穿刺并发症;影响

  为使血液透析充分,构建良好的血管通路是前提。研究表明,维持性血透患者为进行长期有效透析的常用通路为动静脉内。出血、感染、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血管狭窄等是其常见并发症[1-2]。但是,合适的.穿刺方法既可以维持内通畅,还可减少痛感与并发症[3-4]。所以,为大大改善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寻找最佳动静脉内穿刺方法甚为重要。我科选取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40例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两种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穿刺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40例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31-79岁,平均(62.3±11.2)岁,患者的原发病情况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高血压肾病7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0-80岁,平均(61.9±10.8)岁,患者的原发病情况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高血压肾病8例,其他5例;两组性别、年龄与原发病方面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统一由两名经验非常丰富的护士采用16G(1.6 mm)穿刺针来操作。

  1.2.1扣眼穿刺法

  观察组采用此法进行穿刺,具体操作为:静、动脉穿刺点之间的距离约为5 厘米,而动脉穿刺点与内吻合口之间的距离则大于5厘米。先穿刺静脉,用左手食指与拇指捏住穿刺点近端血管位置,将血管固定好,并保持充盈,用右手中指将穿刺点远端的皮肤绷紧,使得穿刺针针尖朝上,进针角度为20度-25度。刺入血管后,如果有回血现象发生,则立即降低进针角度,平行轻轻将针推入血管内,然后采用透明无菌覆贴将其盖上,并将针固定好。采用以上操作步骤进行动脉穿刺并固定。切记每次穿刺均须保持进针穿刺点、深度与角度均相同。动、静均穿刺10次左右改用16G钝针穿刺。

  1.2.2 区域穿刺法

  根据扣眼穿刺法操作原则选择动、静脉穿刺区域,然后在该区域作蜂窝状穿刺,然后将穿刺针固定好(此步骤与扣眼穿刺相同)。

  1.3 观察指标

  穿刺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出血、感染、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与血管狭窄)。 穿刺成功判定标准:采用钝针穿刺一次,即经由皮肤顺利刺进血管内;充足血流量,透析时透析机泵控血流量须>200 mL/min,监测压力也须在正常范围内,静脉压范围须保持在80-200 mmHg之间;穿刺点无渗血、血肿等现象出现。

  1.4 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13.0分析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共穿刺1410次,成功1399次,穿刺成功率为99.22%,对照组穿刺1410次,成功1396次,穿刺成功率为99.01%,经卡方检验分析,差异不显著(x2=0.531,P>0.05)。

  2.2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出血、感染、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与血管狭窄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出现出血、感染、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与血管狭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

  表1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n) 出血 感染 假性动脉瘤 血栓形成 血管狭窄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对照组(20) 6 30 3 15 11 55 4 20 7 35

  观察组(20) 2 10 1 5 3 15 1 5 2 10

  x2 3.17 3.91 4.55 5.23 3.68

  p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完善的血管通路是顺利开展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自体动静脉内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使用周期长等优点,因此被作为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内的使用时间与内穿刺方法密切相关,穿刺方法不当则会损伤内血管,还会引发血管瘤、内狭窄等并发症,最终大大缩短其使用时间[5-6]。

  区域穿刺法是在内血管附近的小区域范围内进行反复穿刺,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血管瘤、血管狭窄与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7]。扣眼穿刺法是在血管上选择理想穿刺位置,还需遵从“穿刺点、进针角度与进针深度均须相同”的原则[8]。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出现出血、感染、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与血管狭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经分析发现对照组出血现象增加,说明其在动脉压力下,穿刺形成的小角度隧道可形成“活瓣”,起到开关作用,使其止血时间大大缩短,引起出血[9]。另外对照组假性动脉瘤与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这是因为行扣眼穿刺后其内直径往往不发生显著变化,而假性动脉瘤形成与内直径有一定关系,与内闭塞情况相关性很强。相比之下,区域穿刺是在血管周围较小范围内进行反复穿刺,这样就会损伤血管壁的完整性,极易形成动脉瘤,这与以前结果相符[10]。

  综上所述,建议临床上对血液透析患者尽量采用扣眼穿刺法进行动静脉内穿刺。

  参考文献:

  [1]范丰英.两种穿刺方法在自体动静脉内使用中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