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医学专业论文

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高频超声与CT诊断

时间:2021-02-12 19:49:07 自考医学专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高频超声与CT诊断

  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高频超声与CT诊断【1】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高频超声与CT特征。

  方法 搜集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管瘤,均行超声和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和CT特点。

  结果 颈部淋巴管瘤主要超声和CT特征为从颈部至颌下和(或)纵隔间蔓延的单囊或多囊性肿块,沿周围疏松组织间隙呈浸润性生长,有占位效应。

  本组36例,肿块仅限于颈部26例,累计颌下间隙和(或)纵隔10例;单侧发病35例,双侧1例。

  结论 高频超声和CT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延伸范围,多数能定性诊断, 对颈部囊性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 颈 淋巴管瘤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系淋巴管源性罕见的良性病变[1-2],是一种先天性脉管发育畸形,并非真性肿瘤,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由增生及结构紊乱的淋巴管组成为先天性或继发于手术、外伤后发生,以婴幼儿多见。

  高频超声和CT检查是临床诊断该病的常用检查方法,正确认识其影像表现是获得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

  笔者搜集1998年1月~2007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同时有超声和CT资料的小儿颈部淋巴管瘤36例,回顾性分析本病的超声和CT表现,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评价超声和CT病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1998年1月~2007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有超声和CT检查资料完整的颈部淋巴管瘤36例。

  男19例,女17例;年龄1个月~13.5岁,平均3.2岁。

  其中婴幼儿28例占77.78%,学前及学龄儿童分别为13.89%(5/36)和8.33%(3/36)。

  临床表现均为发现颈部包块,4例因逐渐增大而就诊。

  36例病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其中23例术前行CT检查。

  1.2 方法与仪器

  超声检查采用GE-Logiq900、GE-Logiq700和Pilips 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MHz~10MHz。

  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进行纵、横、斜切多方位探查,检查时注意观察病变大小、形态、壁及内部回声表现,肿块与其周围组织关系,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有无血流信号。

  CT检查采用GE Hispeed FX/I单层螺旋CT机和Lightseed 16多层螺旋CT机及Phlips Brilliance 64多层螺旋CT机。

  常规平扫,增强采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对比剂为欧乃派克(300mgI/ml),1.5ml/kg,1.0~2.0ml/s。

  单层CT层厚5mm,MSCT采用2~3.0mm重建。

  电压100~

  120KV,电流100~200mA,动脉期延迟25~30s,静脉期延迟60~70s。

  2 结果

  2.1 36例小儿颈部淋巴管瘤年龄及性别分布

  见表1。

  表1 36例儿童颈部淋巴管瘤年龄及性别分布 (略)

  2.2 超声、CT所见病变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

  35例为单侧发病, 28例病变局限于颈侧部、胸锁乳突肌后方(图1),其中2例向下延伸至胸廓前纵隔内,1例向颊部及耳后蔓延(图2),8例累计颌下(图3)其中1例为双侧颌下包块(图4)。

  高频超声检查呈单房或多房囊肿声像图,单房病灶表现为囊性无回声,边界清晰,其内可见少许分隔,内壁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图1),彩色多普勒显示囊壁无血流信号(图3);多房者内部呈蜂窝状结构或扭曲扩张的管状无回声,1例分隔及囊内混有血管瘤成分, 彩色多普勒可以测到血流。

  CT平扫均表现为颈部或颌下囊性的低密度影(图1),平均CT值约5Hu~21Hu,16例病变内可见分隔,增强扫描部分病变囊壁及分隔强化,囊内无强化(图2)。

  3例向下沿伸至纵隔者,CT见前纵隔与颈部病变相连的囊性低密度影。

  3 讨论

  3.1 病理生理和组织学分类

  关于淋巴管瘤的起因尚有争论[1],国内外学者均认为淋巴管瘤是由于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或继发性淋巴管损伤所致,原始淋巴囊未能向中央静脉引流,正常淋巴结构异常错构、分支淋巴引流梗阻,未能与正常引流通道建立联系而隔离的淋巴管和淋巴囊异常扩张致淋巴管瘤样增大, 形成囊性肿块[3-4]。

  组织学上将其分为3型:1)毛细管型:由细小淋巴管构成,多发生于皮肤及粘膜处, 本组未见此型,其与血管瘤超声图像难以鉴别,特别是两者极易混合生长,病理称之为淋巴血管瘤[5]。

  2)海绵状型:由较大的淋巴管构成,多见于四肢、腋部、胸壁等,本组中8例为此型;3)囊性淋巴管瘤:由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伴有胶原和平滑肌,其中囊状淋巴管瘤亦称为淋巴水瘤,较多见,呈单发或多发,以颈部、纵隔和后腹膜等区域多见,本组中36例为此型。

  有学者[6]认为上述这些类型其实是同一种病变不同时相的表现,常混有血管瘤。

  淋巴管瘤常沿神经血管轴分布,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以颈部最为常见,主要位于颈后、外三角区,本组侧颈部发生率为77.78%(28/36) ,全部位于颈动脉间隙内,其中2例病变向下沿伸直前纵隔内;仅有8例累及颌下,约占本组颈部淋巴管瘤的23.2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