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2-10-05 21:30: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和一种语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欢迎阅读。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一)

  《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位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其中有两篇给我印象最深,分别是《小欧拉智改羊圈》和《数学神童希帕蒂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讲述了欧拉爸爸设计了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羊圈,施工过程中发现围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

  父亲在增加材料和缩小羊圈之间难以取舍时,小欧拉想出了办法,他将长方形羊圈的长缩短了15米,宽延长了10米。

  经过这样一改,原来长方形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

  而正方形的周长是25×4=100米,正好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5+40)×2=110米少了10米,这样材料刚好够用。

  同时正方形的面积是25×25=625平方米,也比原来面积40×15=600平方米大了一些。

  欧拉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节省了材料,又扩大了面积。

  《数学神童希帕蒂亚》讲述了女数学家希帕蒂亚10岁时,父亲带她去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

  在一般人的眼中,测量物体的高度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

  可是因为希帕蒂亚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要求女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这可就不容易了。

  小希帕蒂亚在和父亲散步时,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影子和父亲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聪明的希帕蒂亚想到了运用身高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间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因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长=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长,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人的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了。

  小欧拉和希帕蒂亚没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

  跟欧拉和希帕蒂亚比起来,我感到脸红。

  每当在学习中有了困难和问题时,我很少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总是直接求教于妈妈和老师。

  通过读欧拉和希帕蒂亚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勤思考、善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被难题所困扰时,不仿学学欧拉和希帕蒂亚,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二)

  暑假,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他对数学却很感兴趣。

  他读完中学后,因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数学的兴趣,他从此开始了自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

  1930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图书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着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首先要热爱它,才能有学习的自觉性,也才能做到坚持不懈,最后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这一篇文章,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

  华罗庚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

  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学习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

  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韧不拔,那样才可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

  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04-17

读《数学家的故事》有感范文650字10-10

数学家华罗庚读后感06-02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10-26

《数学家高斯》读后感500字10-09

动物中的数学家初一作文350字10-12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作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02-04

守株待兔的故事读后感《守株待兔》寓言故事读后感12-30

小小数学家的主持词10-11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24孝的故事读后感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