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执行力管理制度

时间:2017-06-27 11:00:13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执行力管理制度

  团队执行力就是将战略与决策转化为实施结果的能力。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也对此做出过自己的定义。以下是由文书帮小编提供执行力管理制度阅读。

  提高制度执行力,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是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再完善的制度,没有执行力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切实提高执行力,制度才有威慑力和生命力。

  一、我局系统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我局领导班子一直以来都以高度重视制度建设而享誉全国药监系统,近几年来,紧紧围绕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这一目标,以开展廉政建设活动为抓手,采取多种举措,强化责任落实,不断加强服务社会和企业能力建设,有力保障了公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一)是建立制度,规范运行。让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了提高决策能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我局相继制定出台了《局长办公会制度》、《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和《事权划分规定》等一系列的可操作性强、实际管用的制度规定,明确要求各单位在重大事项如干部选拔任用、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经党组会研究;必须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必须规范议事程序和决策行为,提高议事决策水平和效率;必须强化监督,确保工作运行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从而有效地规范政府行为和权力运行。

  (二)是清理制度,完善体系。围绕解决以往存在的重复建制度、定措施,把制度搞得过于繁琐庞大的问题,我局对现行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及时梳理,适用的继续坚持,过时的及时废止,有缺陷的适时修订完善,要求凡是上级有明确具体规定的,下级依照执行抓落实即可,有效提高了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我局相继出台了《关于药品稽查执法信息移动查询系统装备管理暂行规》、《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公务接待用餐的规定》、《机关车辆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严格控制装备、接待的数量、时间和规模,大力精简公务费用,在全局形成了求真务实,讲求效率的良好风气。同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和腐朽现象高发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章立制,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漏洞,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近年来,全局上下认真执行近年来上级制定的《关于公款接待用餐的有关规定》、《关于禁止党政机关干部参与赌博活动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等重要规定。局纪检组根据局党组要求,对领导干部违规私驾公车、公款宴请等行为开展专项治理,切实加强规范管理。

  仅2010年,车辆运行费下降6.7%,公用经费下降7.46%,用电用油用水支出下降7.9%。与此同时,结合局情,为规范党员干部集体外出行为,疏堵结合,制定了“五不准”规定,即:外出时间不准超过三天,占用工作日不准超过一天,外出不准乘坐飞机,不准携公车外出,外出人均费用不准超出限定标准等,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是践行制度,强化力度。为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相继开展了审批、处罚问卷反馈调查、文明执法教育等集中整治活动,采取全面检查,重点查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制度执行情况,把树立法制观念,依法办事,有效落实制度规定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

  二、执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局大力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执行力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党员干部按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意识明显增强。但也要清醒的看到,制度执行不力、不到位问题仍然存在,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仍时有发生,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是存在意识问题。规章制度是政府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现政行令通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受落后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实利益的诱惑,致使少数干部在制度执行中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的把落实制度与改革创新对立起来,认为,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人不能让制度给捆住了手脚,甚至把制度看作是死教条;有的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制度,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寻找各种借口不执行。上述行为严重地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制度的严肃性,都是法制观念淡薄和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的表现。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首先要破除思想认识上的种种误区,从提高政府机关的行政能力和确保政令畅通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增强全体干部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二)是制度的可行性存在问题。制度本身不够严密规范,不够科学合理。在制度设计上,有的缺乏整体性,有的缺乏周密性,没有制定相关落实制度的配套制度或实施办法,使制度难以落实,要求过于笼统,具体操作性的要求少,实行起来很难操作。如同为向无资质者销售计划生育药品的违法行为,处以的罚款金额,自由裁量空间达十倍,为权力寻租创造条件。

  有的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少数制度设计时只顾眼前需要,没有预计可能出现的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对工作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深究不够,只是十分笼统、模糊地提出制度建设要求,导致制度设计出现盲目性,存在内容空洞、难于操作的问题,使制度看似健全,实质无从执行,从而使制度的权威受到藐视,公信受到怀疑。

  (三)是践行制度不力。有些制度由于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也缺乏严格的奖惩机制和具体的监督保障,致使执行不执行一个样,甚至谁执行谁吃亏,影响了制度管人管事的效果。也由于没有将制度执行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存在推诿扯皮、不抓不管、阳奉阴违的现象,导致制度走样变形,失去了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出现重规章制定、轻落实,只满足于制定和出台制度,要求党员干部执行制度仅限于一般性要求,没有明确专门的执行机构和人员,没有建立完善的日常执行机制,调动不起下级执行制度的积极性;同时缺乏对制度的评价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制度出台后,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无人过问。

  一些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却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修改;一些制度已经过时,却长期得不到清理和废止,极大损害了制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制度执行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责任的追究不到位,现行的很多制度的内容只是重在提醒和警告,有很多“禁止”和“不准”,但对于违反后的处理却轻描淡写。

  少数干部热衷于当好人、讲人情,怕得罪人,对违反者的处罚施之于软,施之于宽,导致违反制度的成本太低,制度的威信大打折扣。如《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在职职工连续工作满一年的,均可享受年休假待遇,但由于未规定处罚条款,现实执行情况差强人意。

  三、对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建议

  (一)健全制定机制,强化执行基础

  1、要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制度的科学性是其执行力的前提,只有制订出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制度体系,才能为提高制度执行力创造条件。首先,制度制订前一定要广泛发扬民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及时梳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现实问题和缺陷设计完善制度,切忌无的放矢。其次,制度的内涵要清晰明确、科学严谨。制度内容的表述一定要严谨周密明确,要增加制度的刚性,降低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权。制度的实施、监督、违反制度惩罚的措施要具体明确,以保证制度的可行性、有效性。

  其三,制度的体系要配套完备、有效管用。要加强相关制度之间的协调性、互补性,消除阻碍制度执行的结构性症结,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

  2、要把握制度建设的长期性。要坚决防止制度建设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对制度建设的进程不可抱不切实际的期望,要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有效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3、要提高制度建设的时效性。制度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完善。要及时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清理,对那些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是好的、并且现在还适用的制度,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加以执行;对那些过去是正确的并且起过十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又缺乏执行条件的制度,就应该努力加以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那些明显已不合时宜的制度,就应该及时的加以废除,以免使人无所适从。

  4、要提高制度建设的预见性。要密切关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坚持把制度建设同一系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制定、同步实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健全责任机制,强化执行意识

  1、实行领导负责制。严格落实制度,既靠领导干部主动抓,更靠领导干部带头做。领导干部只有以“先于”、“高于”、“严于”一般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形成榜样和示范。实践证明,凡是领导重视的地方,制度执行力度就强,业务就能够稳健发展,各类风险隐患也少。

  2、坚持全员参与。落实是制度的生命之源,落实的基础在于“明了”。调查发现,许多同志违反制度缘于对制度不闻不问或不了解。为此,要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普及率,要不留死角地组织全体干部深入地学习、研究规章制度,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贯彻执行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贯彻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把制度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形成人人遵守制度、人人执行制度、人人维护制度,自觉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用权的良好环境。

  要通过组织辅导、交流讨论,解疑释难,促进对制度内容的消化理解、领会掌握,做到三个“确保”,即对全局性制度,确保人人了解,自觉遵守;对本部门制度,确保人人熟知,规范执行;对本岗位制度,确保人人精通,严格操作。在此基础上,把经过细化、量化的制度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实行“责任承包制”,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人人自觉树立责任意识、人人执行制度不折不扣。

  3、处理好制度执行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要突出“违反制度无小事”的观念,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促进按章办事。

  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破规”苗头,切不可使检查成为例行公事,敷衍塞责;另一方面,要举一反三,弥补原来规定之不足,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另外,制度执行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制度执行的灵活性表面上是对制度的不作为或弱作为,但实质上是动态地对制度的维护,异曲同工,与原则性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为此,在不违背制度基本原则的情况下,要注意“变通”。

  (三)健全督查机制,强化执行效果

  谋求制度外的待遇和利益,必然导致对制度执行的干扰,而领导干部往往是对制度执行干扰的高危人群。为此,在制度执行中,领导必须率先垂范,发挥主导作用。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切实加强制度执行的领导,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强化措施,要真正形成领导督、督领导的良性运行机制,狠抓落实,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与此同时,要继续强化“责任督查”在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中的威慑和导向作用。首先,要明确制度的制定权、落实权,坚持“谁制定,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每项制度的落实都有具体的单位和责任人,坚决杜绝制度有制定而无监督现象的发生。

  制度发布后要加强日常检查,保持制度执行的连续性,避免制度执行的间歇性。其次,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要把制度的落实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之中,督促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决策终身负责制和下级工作重大事项向上级报告制度,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把贯彻执行制度作为大事来抓,带头坚持制度、自觉遵守制度、认真落实制度。

  此外,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检查的主体作用。做到“四个强化”,即强化民意分析、强化群众评议、强化社会评估、强化网情舆情,真正让制度的执行情况置于“阳光”下运行。

  (四)健全评价机制,强化执行纪律

  1、要强化激励。事实表明,制度的有效执行单纯依靠强调积极性和自觉性是不够的,要用考核评比、表彰奖励等精神和物质的各种手段激发制度执行者,强化他们的正确行为,引导他们将潜能变成显能,进而转化为效能。

  2、要严格处罚。不仅要支持和重用那些坚持原则、严格执行制度、敢抓敢管的人,更重要的是对制度执行不力者要追究相关责任,鼓励遵章守制者、教育有章不循者、震慑职务犯罪者,促进制度落实。进行责任追究要做到“四个必须”:必须以要求执行的制度作为检查的依据,避免检查中的人治行为;必须对被检查者一视同仁,公正、公平、公开的责任追究;对检查中发现的屡查屡犯或重大问题,除责成纠正外,对负有责任者必须以通报、年终考核降等形式进行责任追究,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行政或法律责任,切忌搞“下不为例”等形式主义的批评教育;必须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监督检查者的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敢于发现问题、暴露问题。

  3、要注重整改。紧密结合实际,从思想、态度、行为、管理、责任等诸方面,认真查找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把问题找准、找全,原因分析清楚,危害分析透彻,同时要做到举一反三,查缺堵疏补漏。要通过查纠整改,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执行制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执行力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1.执行力-怎样提升执行力

2.执行力标语-执行力活动

3.团队执行力-执行力案例

4.执行力

5.执行力培训通知-执行力培训

6.执行力管理案例-执行力管理

7.执行力管理分享-执行力管理

8.个人执行力的提升-执行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