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时间:2021-02-03 16:01:31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1】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摘 要: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的文学巨匠,对儿童教育有着特殊的情结。

  他在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创作中渗透着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爱和对儿童教育的关注,直接或间接地对当时的儿童教育加以抨击,提出了教育儿童的种种正确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儿童教育的科学思想。

  鲁迅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哲理,是教育工作者的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仍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鲁迅 儿童教育思想 基本观点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在儿童教育方面,鲁迅有许多科学而精辟的教育见解。

  本文就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

  (一)思想的基础。

  鲁迅的思想发展有一个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革命的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过程。

  早在南京读书的时代,鲁迅就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

  十月革命以后,他从中吸取了新的力量,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五四运动中。

  革命的实践进一步促进了他思想的发展。

  特别是在国民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他开始用阶级观点来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同时坚定“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信念,他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逐步地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

  鲁迅坚定刚强的思想品格体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志向和立场,从而也为他形成敏锐的、深刻的、精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的基础。

  鲁迅具有教育实践经历,且对教育问题也有许多重要论述。

  鲁迅针对封建社会压抑儿童、摧残儿童的旧教育体系,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在创作和评论中,提出了许多使儿童健康成长,成为解放的人的新思想,主要是对封建儿童观的冲击和批判。

  鲁迅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历练了其教育洞察力,发现旧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大胆提出改革旧中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形成了深刻且富有哲理的教育思想。

  二、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救救孩子”――惊醒了一个时代,开启了一个有关启蒙与教育的重大话题。

  1918年5月,鲁迅在发表的《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强烈呼声,呼吁人们把孩子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一代新人。

  他的“救救孩子”开启了一个有关启蒙与教育的重大话题。

  同时,鲁迅揭示了旧中国社会对儿童缺乏教育的重视性,他在1918年9月发表的《随感录二十五》中说:“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鲁迅的“救救孩子”就是要把孩子从封建主义的淫威下解放出来,从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从一切旧思想、旧习惯中解放出来,表达了他对儿童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的重视。

  (二)关于儿童教育要做到“一要理解,二要指导,三要解放”的告诫和呐喊。

  第一,理解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不能把他们当作“成人的预备”或“缩小的成人”。

  如果不理解孩子,一味蛮做,便会妨碍孩子的发展。

  这一教育思想在科学、教育、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对儿童的认识和教育更要科学地理解儿童,这是鲁迅先生儿童教育思想给予我们的基本启示。

  为此,教师、父母和社会成人需要从多个层面认识、理解儿童,认识到儿童有别于成人的身心特征,从而为正确地指导儿童奠定基础。

  第二,指导孩子。

  “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应当“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鲁迅的这一教育思想与当今提倡重视“引导和指导学生”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正确地“指导”孩子――既不包办代替,又不放任自流,教师应以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互动的关系。

  第三,解放孩子,即把孩子看成是“人类中的人”,“交给他们自主的能力”,“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但人的不确定性使得这种赋予儿童自由的解放又充满危机。

  科学的做法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儿童能够独立自主的活动,就应当“不为”;面对儿童不能独立完成的活动,就应当“有所为”,将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获得健康、顺利的发展。

  (三)关于家庭教育中“放任”与“管束”的两个极端教育偏向的见解。

  关于青少年教育,历来就存在“放任”与“管束”两个极端的问题。

  鲁迅曾敏锐地发现这个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

  一种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另一种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息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父母往往认为是“听话”,以为是教育的成功,等到放他到外面去,“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其实这两种家庭教育方法至今还有不少父母在采用,或者把孩子培养成“小霸王”,或者把孩子培养成“奴才”。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孩子,容易走极端,要么是一味地放任,要么就是完全地束缚。

  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是了解儿童,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切忌用成年人的思想去理解儿童,更不应该用成年人的一套方法去要求孩子。

  鲁迅全新的、敏锐的教育观念,值得我们深思。

  (四)强调“幼本位”的主张。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处于高潮,鲁迅发表了著名的社会评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虽然说的是做“父亲”的原则,但实际上核心的问题正是教育,换句话说,也不妨把题目扩展为《我们怎样做“教师”》。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批判了“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的封建观念,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幼本位”的主张,即要把孩子放在“本位”,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并指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反对那种认为“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理该做长者的牺牲”的专制思想。

  因此,鲁迅还运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指出生命是“要发展,要进化”的,认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但可惜的是中国的旧见解,又恰恰与这道理完全相反,本位应在幼者。

  鲁迅的这一教育思想与当今注重提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五)提出“立人”的思想。

  “立人”是鲁迅教育思想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观念。

  “立人”的核心和本质是要追求一个“个体的”与“精神的”自由的价值理念。

  这个理念所能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是能解放自己的方法。

  作为精神界之战士,鲁迅的一生是启蒙的一生,救赎的一生,而他启蒙与救赎的宗旨则在于“立人”,在他早期的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

  鲁迅强调说:“立国必先立人。”翻译成今天的说法,就是“人权高于主权”。

  只有先立人,这个国家才能立起来。

  这一教育思想与当今提倡教育学生要自强自立,奋斗不息的理念有共鸣之处。

  三、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培养怎样的儿童。

  在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中,他注重儿童教育要使儿童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主要是培养“奴才”和“顽童”,而当今的儿童教育应是培养“后起新人”,儿童教育只有培养“后起新人”,才能使新的一代,“将来成为完全的人”。

  鲁迅说,培养孩子要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观点是:儿童首先应该是健康的,健壮的;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应该是顽强的,勇敢的,挺胸仰面的;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品格。

  (二)使我们进一步掌握了教育方法――怎样培养儿童。

  1.重视家庭教育(或早期教育)

  鲁迅认为,儿童教育要及早进行,他主张,儿童教育要及早从家庭教育开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直接的首要的模仿对象。

  早期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对于一个人能否成才有着极大的关系。

  可见,鲁迅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他主张所有的家长都不要做“只会生不会教”的家长,都要成为“人”的家长,即生了孩子,还要想着怎样教育,才能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2.尊重儿童的天性

  传统的儿童教育主张“静”,不主张“动”,这违反了儿童的天性。

  “教人不要动”,只能扼杀儿童的天性。

  而鲁迅则主张“动”,要多活动。

  他说:“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作为人类一分子的儿童更应该活动。

  他认为,儿童教育要符合儿童好奇、好问和好动的天性。

  同时,儿童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也应随之而改变。

  3.做到持之以恒

  鲁迅说:“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鲁迅的这一观点时时提醒儿童教育工作者在儿童教育中,无论儿童有多大的缺点,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终把儿童培养成为“后起新人”。

  儿童教育工作者要保护孩子心中积极的东西,并持之以恒地给予善意的引导,使之向着好的方向转化,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5-108.

  [2]沈佳.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首页“鲁迅教育思想研究”栏目.

  [3]史如涛.鲁迅对儿童的教育思想.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首页“鲁迅教育思想研究”栏目.

  [4]汪国娟.鲁迅教育思想随谈.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首页“鲁迅教育思想研究”栏目.

  [5]郦月琴.浅谈鲁迅“立人”思想.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首页“鲁迅教育思想研究”栏目.

  [6]裘建儿.鲁迅“立人”思想给予当代儿童教育的现实意义.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首页“鲁迅教育思想研究”栏目.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2】

  摘 要: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儿童是成人的预备,是缩小了的成人,所以中国的男女未老先衰,老态可掬。

  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发出呼吁“儿童是人,儿童是儿童”。

  儿童有儿童的天性,儿童有他们独特的看世界的眼光。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因势利导,而不是硬生生地违背这些重要的、潜在的规律。

  关键词:儿童 天性 眼光 成人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么作父亲》中说到,“中国的男女,大抵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岁,早已老态可掬,待到真实衰老,便更须别人扶持。”在我们传统教育中,总把孩子不当孩子,只作为成人的预备,缩小的大人。

  鲁迅先生在他那个时代就发出呼吁“儿童是人,儿童就是儿童”。

  儿童有儿童的天性。

  可是,爸爸妈妈们好象很少考虑到,以为他们生下来就是来学知识的,老是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以孝道要求和教育孩子,而且举着“为你好”的旗号要求孩子是按着他们的计划来成长的。

  “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

  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相同,站定之后,他就瞪了眼睛,覗机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相貌。

  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是总在变化的,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惧,时而无畏,时而疲劳……”孩子是生动的,丰富多彩的,不能因为成人的想法,压制小孩子的天性,限制其发展方向,认为中国的小孩子就该“驯良和拘谨”,就该少年老成。

  孩子爱哭,生下来的第一个反映就是哭。

  在哭声响起的那一刹那就是父母心里最美好的歌声。

  孩子是带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第一个天性就是哭,因此孩子饿了哭,冷了哭,一切令他不舒服的事,他都会哭,哭是天性。

  先生在回忆“少年闰土”时,写道“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孩子即将失去自己心爱的朋友,想极力抗拒,可是又无可奈何,自然而然地就“急得大哭”起来。

  孩子爱笑,有了好吃的会笑,玩的开心会笑,穿了新衣服会笑,妈妈夸几句也会笑,笑也是孩子的天性。

  在《社戏》中,“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孩子们都非常疲劳了,可是一看到自己爱看的表演,又都振作精神,不由自主地笑了。

  鲁迅先生曾在《风筝》一文中回忆到“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后来,先生也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对那时肆意破坏“小兄弟”的风筝而忏悔。

  孩子喜欢想入菲菲,希奇古怪的问题总是不断的往出涌,就是大学教授也无法应答孩子的问题,漫无边际的想象是孩子的天性。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提到,先生的孩子十分健康活泼,也爱想入非非,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时曾当面对先生说:“我做起爸爸来,还要好……”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也提到了两次。

  一次是“阿长”提到“长毛”杀门房的事情,她显得非常害怕,而“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另一次,说到“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 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可是,现实的情况却硬生生地违背了孩子的天性。

  孩子哭要挨打,孩子玩要受惩罚,孩子提一句古怪的问题会被“不要胡思乱想”马上被扼止住,我们的孩子生气了不敢哭,怕爸爸打;想玩了不敢说,怕妈妈训。

  孩子的心渐渐的就这样失去了自我,天天抬着眼睛看父母,听着他们的指令,被压迫得瘟头瘟脑,拘谨、驯良、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终至于低眉顺眼,唯唯诺诺。

  德国的华德福学校毕业生卢安克写了一本名字叫做《与孩子的天性合作》的书。

  卢安克认为,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要与孩子生命的节奏合作和与孩子的潜意识合作。

  或言之,就是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使得孩子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敢于“想入非非”,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朝着一个独立、健全的人的方向发展。

  除了和孩子的天性合作之外,抚养教育孩子的时候,还要注意到的一点就是孩子的眼光跟成人的不一样,不能把成人眼中所看到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个“荒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孩子的眼光跟成人是不同的。

  就只从鲁迅先生本人来说,长大后觉得百草园就是个荒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是在先生小时却是他的乐园。

  小时候的先生找到了在成人眼里毫无益处的鸣蝉、黄蜂、云雀,甚至油蛉、蟋蟀、蜈蚣、百草园显得生机勃勃;儿时的先生还注意到了菜畦碧绿、石井栏光滑、桑葚紫红、覆盆子的特异造型,“只有一些野草”的园子是色彩缤纷的;那时候的先生还相信传说,相信有人形的何首乌,还相信有鬼狐,害怕遇到“美女蛇”,渴望得到奇异的飞蜈蚣。

  那时的百草园有声有色、有生机、有想象,无疑是先生儿时的乐园。

  记得,那时的我,不是现在这么功利,以有用无用判断事物;那时的我时时都是用一种探索、用一种好玩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就像小时候的先生一样发现一些日常的、甚至是被判定为无用的东西中的乐趣。

  先生在另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也曾说“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猫 狗 鼠》中提到了“象煞读书人”的隐鼠,“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象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

  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这奇特的观察的角度和非同一般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还有,对于《五猖会》里赛会的观察和由此因此的想入非非也是让人啼笑皆非。

  “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

  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

  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

  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

  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为了出出威风,就祈愿自己重病一场,这绝对是出乎成人意料的。

  从鲁迅先生作品中一系列关于儿童的描写和感悟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对孩子们深切的爱和深深的担忧。

  孩子的天性和独特的观察视角是应该得到尊重和引导。

  正如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的呐喊,“救救孩子吧”,使它们“归位”儿童的角色独立、健全的成长起来。

  参考资料:

  [1] 鲁迅,我们现在怎么作父亲[M]

  [2] 鲁迅,从孩子的照相说起[M]

  [3] 鲁迅,猫 狗 鼠[M]

  [4]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M]

  [5] 卢安克(德国),与孩子的天性合作[M]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相关文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1-08

浅析体育活动图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价值的论文03-23

鲁迅的生活大事记录08-14

法家思想的缺点07-06

荀子的法治思想02-20

小议鲁迅笔下的“无名”之悲01-29

浅谈鲁迅笔下的“无名”之悲01-13

2020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07-29

统治阶级的思想02-10

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