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高师艺术教育的人性化论文

时间:2023-03-22 01:52:18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师艺术教育的人性化论文

  内容摘要:艺术教育是实现人性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文学科教育,高师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施教方式和教学流程诸环节都应体现人性化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高师艺术教育的人性化论文

  关 键 词:高师 艺术教育 人性化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很多高等师范院校艺术教育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片面地追求技法、技巧的传授和学习,漠视人文内涵的挖掘,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主体个性的张扬,显露出明显的工具性和科学主义色彩。这些做法有违艺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作品为媒介的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参与运作的教育活动。[1]艺术是一种带有物质性的特殊精神活动,是一种带有感性的心灵活动。因此艺术教育是对人性、心灵的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可使人的心灵获得自由和解放,健全人的主体人格。艺术教育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统一,超越与功利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中,[2]实现人性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所谓艺术教育的人性化,即是艺术教育应该与人类有规律和目的的自由创造活动的本质相一致,彰显人的自由、创造本性、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生的完美化。正因为如此,在信息化的时代,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如美国政府以法律形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把艺术课程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并出台了《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德法两国把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创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目标。我国也实施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很多高等院校都开始重视艺术教育,认识到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领域中最具活力与色彩的领域,对于完美人的本性,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师范院校艺术教育还是沿用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内容安排老套、陈旧,课程设置多而杂,方向过细。教学内容缺乏鲜明的人文色彩,知识繁杂而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授课方式以灌输式为主。不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理解处于表层,浅尝辄止,甚至丧失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无法获得愉悦和快感。

  要使艺术教育的作用得到实现,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必须真正人性化。即以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本,在艺术教育的各层面体现人性化的特性。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生活中的人文性,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它包括教育的非干扰性、团体学习的合作与沟通、学生的满意度、对多元智能的尊重、课堂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对学生质疑精神和主动探索的鼓励、人性化的学校设施、宽容而能激发创造力的学校文化环境等。二是师生关系的人文精神的构建,它包括价值和道德、批判理性(独立思考、创造性才能等)、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几个方面。[3]我们特别强调对学生个人独特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尊重,对学生的主体性的认同,对学生不同观念和方法的宽容,对个人独特潜在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尊重。上述两个方面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体现人性化原则

  一方面要体现对自然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怀,从原始的整个课程及内容中选取那些有相对联系而又有实质性意义的东西去思考。另一方面,又要结合现代教育观念及艺术思维方式方法进行融会贯通,建立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结构,使原有学科过于分散、课目重复的结构趋于整合。适当加大人文课程的比例,例如美学、艺术史论、艺术欣赏、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

  二、施教方式要体现人性化原则

  艺术教育的教学原则体现为愉悦性、参与性和融合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发展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力,激发自己的兴趣与探索,表现出一种超越的游戏性质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习的接受和机械训练。使学生丧失了自我感受和自主创造的意识,容易养成无主见、无创见的因袭和依附心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性也会因此日渐泯灭。艺术教育的教与学应是一个相互促进,师生关系融合无间的双向互动和交流的平等对话关系。老师应以塑造“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性为旨归,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和自由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教师和学生在这个人性化的空间里共同工作和探索,彼此的体会相互交流,共同的收获大家分享,这会使施教的方法得到及时的反馈,求学的过程带有充分的主动性。这种教学相长的好风气还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学生会因此变得认真、敏感、坦诚而富于创造精神。

  三、教学流程也要体现人性化原则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一种“先识后受”的方式,过程方式往往置学生鲜活的感受和生活经验于不顾,过于关注结果,剥夺了学生自己感受的主体性和主动探索精神。人文化的教学流程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尊重每个人独立的认知、情感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即尊重每个学生的先天和后天的个性差异,把求和欲知探究精神、表现意识和创造意识作为人性的自然组成部分。因此,应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精神。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个性,有独立思考、自主决定的能力,有思想与行为的自由。既然如此,艺术教学的流程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先受而后识。”清代画家石涛在谈绘画的学习创作时就强调尊受“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古今至明之士,借其所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4]认为在主体感受和理论认识之间更应尊重人对世界本能而独特的感受。石涛的观点对我们现代艺术教学仍具指导意义。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把感性体验放在第一位,不要事先过多地灌输理性知识,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知识、道理,或把一种先验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忽视艺术审美的直接性、形象性、愉悦性特点。因为理性知识先行的教育主要在于锻炼学生的记忆和思考能力,但却使学生的感知功能和在感知基础上的思维能力闲置而退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供大量的感性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自己感知,然后通过操作去体验,通过艺术欣赏与创作的实践去证实,最后由感觉和体验积淀为知识能力,上升为理论认识,整个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吸收、消化的能力。

  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最具普遍性、直观性、生动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现形式,艺术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人的审美鉴别力,实现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本质在于对人性的完美,所以在艺术教育各环节中注重人性化的特点是其题中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梅宝树,《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王祖龙,艺术教育的人文学科特征[M].北京:美育通讯,2003.1

  [4]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4

【高师艺术教育的人性化论文】相关文章:

高师扬琴教学艺术论文10-13

谈高师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论文10-08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研究论文10-08

高师学前教育钢琴教学论文10-09

高师本科儿童化教育创建思考论文10-09

艺术教育论文10-01

高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改革论文10-09

高师美术学专业论文10-08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研究论文10-12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思考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