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追问精神

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17-12-14 我要投稿

  哲学的追问精神,下面带来的哲学的追问精神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哲学的追问精神【1】

  摘要进行哲学活动就意味着追问,追问是哲学的一种运思方式,哲学追问源于惊讶。

  哲学在追问途中解释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的关系,反思最古老、最原初、最深刻、最普遍的问题,通过追问向所有思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头脑发出时代的声音。

  关键词追问人普遍性问题

  作者简介:王勇,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

  一、追问是哲学的一种运思方式

  世界上所有的学问,都是从“追问”开始的。

  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由一系列的追问及对其种种解答所构成的。

  哲学的追问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追问,哲学追问“问题中的问题”,追问最古老、最原初的问题,也是最深刻、最普遍的问题。

  科学追问“存在者”,哲学追问“存在”本身。

  追问是哲学的一种运思方式,哲学在追问途中不断反思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的关系,通过追问向所有思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头脑发出呼唤。

  依照罗素的说法,哲学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一片“无人之域”。

  哲学是对这片“无人之域”重大问题的追问:“世界是分为心和物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心是从属于物的吗?还是它具有独立的能力呢?宇宙有没有任何的统一性或者目的呢?

  它是不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演进的呢?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还是我们信仰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秩序的天性呢?人是不是天文学家看到的那种样子,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小块微小的东西,无能地在一个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星上爬行着呢?还是他是哈姆雷特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呢?也许他同时是两者呢?

  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们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们呢?

  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是永恒的吗?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逼近的吗?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

  因此,海德格尔讲,“进行哲学活动意味着追问: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而这种询问则意味着,通过澄清所要询问的东西去冒险探究和穷尽在这一问题中不可穷尽的东西。哪里出现了这样的活动,哪里就有哲学。”豎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追问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的发问”�豏哲学追问就是对“为什么”再问“为什么”。

  哲学问题本身不可能得到终极的解答是因为它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不是有限的人类理智所能解答的问题。

  哲学问题与人类相伴随,只要人类存在着,人类就得思考和追问哲学问题。

  由于人类具有形而上学存在的“自然倾向”,人类必然要去追问与人的本性相关联的哲学问题。

  二、哲学追问的开端

  哲学追问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惊讶是哲学追问的开端。

  哲学追问起源于惊讶。

  柏拉图在他的《泰阿泰德篇》中这样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

  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

  可见,哲学起源惊讶这样的一种状态或情绪。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由于惊讶人们才开始哲学思考”。

  惊讶是无知过度到有知的“中间状态”,即似懂非懂的状态。

  有点懂又不完全懂状态容易让人产生惊讶,而完全知和完全不知都不会产生惊讶情绪。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指出:“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出说明。

  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因此,神话所编录的全是怪异,凡爱好神话的人也是爱好智慧的人);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是为了想摆脱愚蠢。

  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这个可由事实为之证明:这类学术研究的开始,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获得了以后。

  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找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豐哲学不是源于某种实用性目的,而是源于对某种事物的惊讶。

  当然哲学的“惊讶”不是随意地对所有的事物或事情都产生“惊讶”,哲学的“惊讶”是对普遍性问题的“惊讶”。

  畅销全球的哲学通俗读物《苏菲的世界》一书开头就追问两个最大最普遍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有了“惊讶”和“好奇心”的驱动,便有了哲学的追问和哲学的思考与探索活动。

  因此,狄德罗说:“惊奇是一个伟大现象的第一个效果:这是要哲学来消除它的。”�豑

  三、哲学追问的维度

  在追问途中的哲学究竟追问什么?哲学追问最普遍、最根本性的问题。

  最普遍、最根本性的问题不外是两大方面,一是头上的星空,一是地下的人间。

  最早的哲人就是仰望星空的人,但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家的目光视线从天上转向地下人间。

  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康德的总问题“人是什么?”再到海德格尔提出“此在”或“亲在”(人的存在)表明,哲学追问最普遍、最根本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因此哲学追问的根本维度是对人的追问,哲学围绕“人”这一总问题展开多维度、多层次的追问。

  由于不同历史时代哲学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哲学的追问便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哲学图景。

  哲学追问是从追问世界“是什么?”开始的,这是本体论的追问维度。

  当问这个世界“是什么?”的时候,这便有了“水”、“无限者”、“数”、“火”、“原子”、“理念”、“单子”、“物质”、“绝对精神”、“实践”、“意志”、“存在”等解答。

  如海德格尔对“存在”和“时间”的追问,便问出了哲学的新天地。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哲学一直用追问“存在者”方式去追问“存在”问题,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根本区别,遮蔽了“存在”的意义,“存在”被遗忘了。

  相反,海德格尔从对“存在者”的追问返回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上,因为“存在”是“存在者”的前提。

  海德格尔通过引入并对“时间”进行追问,颠覆了传统哲学的时间观,他将时间区分为“科学的时间”和“生命的时间”两种时间观,认为传统哲学用“科学的时间”而非“生命的时间”分析“存在”问题是导致其步入歧途的根源所在。

  世界“本体”可否认识?认识何以可能?认识究竟是源于经验可靠还是源于理性可靠?这是认识论的追问维度,这便有了近代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

  人类的认识是如何被表达出来的?或者说语言是否可能表达思想?语言是怎样表达思想的?这是语言哲学的追问维度。

  人类的理性是否是万能的?有没有理性不能认识和解决的问题?理性是否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部?这是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非理性主义或人本主义哲学的追问维度。

  哲学也追问现存社会的合理性。

  黑格尔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但“现存”的未必是“现实”的,恩格斯高度评价黑格尔这句话其中所包含的革命因素。

  中国现代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人物胡适就这样追问中国传统社会:“(1)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习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2)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3)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吗?人家这样做,我也应该这样吗?难道没有别样的做法比这更好,更有理,更有益吗?’”。

  上世纪80年代褔柯提出“历史终结论”观点。

  如果我们以哲学方式来追问:人类历史真的终结于“自由民主制度”吗?自由民主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真的是人类最美好的制度吗?显然,这一结论是短视的。

  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于封建制度是一大进步,但资本主义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顽症是“物”对“人”的压迫和奴役。

  科技理性、人类中心主义、工业化导致了政治、经济、信仰、道德、生态环境、个人生活世界的各方面严重的危机。

  这场危机实质上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人文危机和文化危机,根本上讲是人的危机,其突出表现是人的普遍异化。

  如马尔库塞讲的“单向度的人”,海德格尔讲的“存在”被遗忘了,人的意义被遮蔽了,弗洛姆说:“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是人死了。在19世纪,不人道意味残酷;在20世纪,不人道,系指分裂对立的自我异化。过去的危险是人成了奴隶,将来的危险是人成为机器人。”�豒从“上帝死了”到“人死了”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普遍异化状态。

  一个普遍异化的社会怎么能说是“人类最美好的制度”呢?哲学的追问永远不会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哲学的魅力不在于给人提供确定答案,而在于使我们对自然和对人生始终保持好奇心、惊讶和追问。

  屈原的《天问》之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一篇一百五十八问的长诗,都是对宇宙人生奥秘、对远古神话传说的惊讶与追问。

  通过不断地追问使看似简单的事物将其复杂性一面暴露出来,如果说,科学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那么哲学则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海德格尔说,“就其本质而言,哲学决不会使事情变得浅易,而只会使之愈加艰深。”�豓哲学的追问就在于不断的思考思想,不断追问我们思想可靠吗?哲学的追问在看似有答案的地方涌现出一大堆的问题。

  哲学的追问不仅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叩问人生,而且使得思想在渴求与寻览中反思思想自身。

  哲学的根本问题或许就一个,但是对问题的追问方式却有无数。

  通过不断转化追问方式尝试性地推进、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在追问中问出哲学新的视野、新的天地、新的疆域、新的气象和新的境界。

  追问的方式当然不是任意的想象,追问水准在于看新的追问是否比原有的追问更能彻底地解释人类文明的前提和根基。

  这种解释愈彻底,愈能有助于人类克服违背人性发展的文明疾病,从而让现存社会变成健康、文明、正义和幸福的社会。

  注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