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是”而有哲学

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17-12-14 我要投稿

  代“是”而有哲学来,下面带来的代“是”而有哲学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代“是”而有哲学【1】

  【摘 要】生活世界是我们参与着和参与过,趋向可能的世界。

  普遍的时代精神是生活世界精神的精华。

  由于生活世界理论是对普遍的时代精神的理论表达,它必然采取的表达形式是哲学的,描述的形式、解释的形式、实践的形式等的生活形式。

  必然在自由的哲学领域中得到了理论和现实的统一。

  【关键词】生活世界;时代精神;哲学的观念;自由的哲学

  “生活世界”理论应采用何种表达形式呢?我认为这必然是哲学的表达形式。

  这是与我的哲学观和生活世界的本然的性质决定的。

  这样我们就必然在这片文字中将概括性的表达我的哲学观。

  我的哲学观,即我对什么是哲学的回答,但哲学是什么的确是难于回答的问题,以前的哲学家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但是到后来,他们的哲学观念不是被科学占据,就是被宗教泯灭。

  或许,复兴的曙光已经在地平线上了,但我们非要万分努力不可。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经典哲学作家中,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鼻祖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和发展者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以其独到的“实践论”为基础提出:“什么是知识?自从有了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②这些表述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富有哲学智慧的哲学论述都采用了比喻的论证方式。

  然而,研究“精华”和 “结晶”就成了进一步回答哲学是什么的“元哲学”问题,即什么是哲学这个命题并没有在这里得到完满的解决,即使不能说是失败的,但是不完满性我们不能回避。

  西方世界的大哲学家罗素在考察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中提出“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③,现在“之间”仍然成为了要研究的“元哲学”问题。

  他的回答和诸如马克思、毛泽东这样的思想家没有什么不同。

  当然这样的表述是可以理解的但其不完满性仍没有得到解决,这是不可以完全接受的。

  但是我的哲学观的倾向是比较接近罗素的哲学观的,而基础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熏陶和对西方哲学的历史考察中得来的。

  的确,哲学是一种“爱智慧”的生活活动,它既不同于数学、逻辑等纯理论的理论证明存在方式,也不同于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在传统上笛卡尔的哲学的研究方法自我明确的表示为“沉思”,罗素强调说是“哲学冥想”,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的“概括总结”。

  这都说明哲学的考察方式中是以前两者的知识为对象的“沉思”中进行的,这种沉思是对“现实知识”的怀疑性建设性的反思与考察。

  当然任何一个问题,只要关于他的知识一旦可能确定,这门科学便不再成为哲学,而变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可能确定”的可能性进行哲学的再考察。

  数学、逻辑的纯理论的学问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实验科学同样是对以往生活实践和现实需求并且企图必然的预测未来的,但是纯理论的逻辑必然性和实验科学之间存在一个难于逾越的鸿沟,即归纳问题的存在。

  归纳问题的存在使实验科学对未来的预测成了可能的可能,在理论上,实验科学的万能性使我们的世界不那么好理解,好解释,好接受。

  这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表达面对生活世界的理论既不只能在纯理论又不只能实验科学的。

  而哲学自古以来的追求就是求“通”的,讨论的问题正是在当时的纯理论和实验科学所能解决的哲学问题,哲学在传统上就有提供一个融通所有人类知识和实践观念的知识体系的本性,即提供较为完美的知识论。

  但是生活世界本身是本然的没有被割裂的,割裂的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技术化的知识体系,这样当我们要表达生活世界的理论的时候必然求助于求“通”的哲学。

  哲学是求“通”的,哲学就必需是“逻辑”的。

  逻辑是哲学的本质④,而在以佛雷格,罗素,怀特海等哲学的研究下,数学在本质上也可以还原为逻辑。

  这是对纯理学问的发展是有本然的变革性的。

  哲学的观念,即哲学是什么的回答,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熟悉的亚里士多德,康德,罗素等即是大哲学家又是在逻辑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名字。

  在西方哲学史上,在逻辑和哲学没有分家的时候,他们是融为一体的,即使在逻辑从哲学中独立出去以后,我们不难发现具有真理精神追求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胡塞尔哲学,罗素哲学等在其哲学论证的过程中都采用了严密的逻辑论证,即企图从真的前提必然真的结论。

  这样我们在研究生活世界的方法是逻辑的,又是在现世的所有的实验科学的结晶上现实反思。

  企图在这样的体系中体现生活世界本身的完成一体性。

  同样,生活世界呈现之时,由于作为人的存在的认识方式是一个片断一个片断的,只有以保真的逻辑推理形式来统一我们的认识,但是在面对事情的轻重缓急时,有效性成了我们的当务之需。

  归纳逻辑,辩证逻辑的形式就会采用,这样就不是单纯的逻辑有效性所能满足的。

  哲学的开放性,勇于面对“不能解决的问题”。

  哲学是开放的,哲学就必须是自由的。

  我们采用哲学的表达形式还在于哲学的功能。

  罗素在谈到哲学的价值时说“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任何确定的答案,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的想象力,并且减少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便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和那成就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⑤当然,罗素对知识的怀疑论的基础上给出了对哲学的基本看法。

  哲学本身这种积极性的建设性的企图打破一切我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教条,使我们的心灵自由的思考,最终的目的是做一位合格的宇宙公民。

  这是伟大趋向,和全人类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和谐的不矛盾的,只是更侧重心灵的完善,但是基于遥远的共产主义社会,在现世这个物资资源还未极大丰富的社会之中,我们因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休养我们的心灵,是我们的心灵充实而自由,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制造一些不和谐的事件和实体。

  因为生活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而事实指的正是可以作为个体存在的弱实体(事物)的性质和事物间的关系组合的事务体系,并且这个体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人的元素的,并和人之在发生的效果的。

  生活世界正在改变,它从没有因为任何人的理论不存在或者存在而有丝毫的停滞,只有当理论成为其和谐的因素之一融入生活世界的整体之中,这个理论才能取得一个时期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生命性状的存在形式。

  我相信只有真正的反映(即描述,解释,指导实现)普遍的时代精神的具有自由本性的哲学形态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生活世界的理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15-816页

  ③罗素著.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第133页。

  ④罗素著.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M].陈启伟译.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25页。

  ⑤罗素著.哲学问题[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第133页。

  斯宾诺莎哲学思想【2】

  【摘要】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人物。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证实思想的真理性并获得自由,并认为哲学的目的是求得人的最高的善和最高的幸福。

  斯宾诺莎还认为,整个哲学体系是一个由最高存在范畴开始按照逻辑规则推出一切其它观念的演绎系统,他认为身体与心灵既是彼此独立的,又是先验地或内在地协调一致的,斯宾诺莎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意志与理智是同一的。

  斯宾诺莎这些著名的哲学思想,对后世起着不可动摇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生平与著述;主要哲学思想;后世影响

  斯宾诺莎著名的荷兰唯物论哲学家,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欧陆理性主义者,与法国的笛卡尔和德国的莱布尼茨齐名。

  斯宾诺莎本为犹太人,犹太教会以其背叛教义,驱逐出境,后卜居于海牙,过着艰苦的生活。

  他不承认神是自然的创造主,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神。

  他的唯物论学说,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和德国的启蒙运动有着颇大的影响。

  一、斯宾诺莎生平与著述

  斯宾诺莎(1632—1677)出生于阿姆斯特丹。

  斯宾诺莎的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斯雷翁省埃斯宾诺莎镇的犹太人。

  1492年,因西班牙政府和天主教教会对犹太人的宗教和种族迫害,举家逃难到葡萄牙。

  后又于1592年逃亡到荷兰。

  祖父亚伯拉罕·德·斯宾诺莎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犹太商人,曾在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公会担任要职;父亲迈克尔·德·斯宾诺莎继承其父的事业,在阿姆斯特丹经营进出口贸易,并担任犹太人公会会长和犹太教会学校校长。

  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

  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

  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

  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

  1670年移居海牙,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1673年有人提供他在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之职,条件是必须不对国家的法定宗教提出任何质疑,被斯宾诺莎断然拒绝。

  由于长时间的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他的健康状况逐年恶化。

  1677年,在与病魔一场激烈的交战之后,他倒下了,最终倒在了45岁的边缘上。

  斯宾诺莎生前著书立说,发表很多的著作,其代表作《几何伦理学》,简称《伦理学》,采用论点、论据、论证的几何方式阐释其哲学观点,成为哲学历史上较早的唯物思想开创者。

  他的其他重要的作品包括了《神学政治论》、《政治论》、《哲学原理》、《理智改进论》、《神、人及其幸福简论》等。

  二、斯宾诺莎主要哲学思想

  1、斯宾诺莎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证实思想的真理性并获得自由,条件是放弃世俗的东西获得思想的自由,方法是对真理标准的重新确定即真观念。

  他认为知识分为传闻的知识,经验的知识,理性的知识,直观的知识四种,并认为直观的知识是最可靠的,即真观念。

  他还界定了上帝的概念,认为上帝是“我理解为绝对无限地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

  他还界定了实体的定义,“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需借助他物的概念”。

  实体具有自因性无限性自由性永恒性。

  他还认为主动得自然作为属性,被动的自然作为样式,即作为原因的自然和作为结果的自然。

  自然既是自己的原因又是自己的结果,可见自然是实体。

  同时,上帝又是自然的内因是全部的自然。

  2、斯宾诺莎坚持唯理论,推崇几何学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