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文学作品鉴赏

时间:2022-10-05 20:56:01 作文素材 我要投稿

文学作品鉴赏范文

  文学作品鉴赏范文,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好哈鉴赏,以下的文学作品鉴赏范文,一起来阅读欣赏吧。

  文学作品鉴赏范文【1】

  一、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交互运用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

  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

  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

  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

  其实不然。

  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

  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

  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

  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

  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

  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

  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

  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

  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

  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

  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

  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

  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入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

  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

  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

  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

  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

  影像之于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不重视,其一是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其二是难以体味文字之美。

  对于不喜阅读文字、只通过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了解文学作品的学生而言,作品是以一种固化了的形象出现的,这就弱化了小说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

  再者,电影与文学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转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改编,一部分图像无法或很难展示的部分必然会丢失,其他内容也会经由导演或编剧的理解产生一些“误差”,或增或减或变。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正是戏文专业学生发挥其专业特长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入比较的视野,在对改编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准。

  同时,老师也可指导学生讲文学作品自己改编成剧本,表演并制作成短片,既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也为文学与影视教学之间搭起了合作的桥梁,不同课程之间若能相互沟通配合,让学生既不必增加学习负担又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复杂,单一的教学方法通常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综合运用讲授、范例、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之相辅相成。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电影、电视、图片等不同艺术形式也应参与到课堂教学,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文学课程要与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征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双赢。

  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2】

  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文化素质教育,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重视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

  它类似于国外所提倡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懂专业和会操作的“职业人”,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给予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历史及文化的理解鉴赏能力、对伦理价值的鉴别与判断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

  文学鉴赏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哲、史、法、经、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

  开设这门课程不是让人将思绪只停留在文学本身,文学只是藉由透视人生的材料或路径,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生状态、心灵状态的透视,对人生真相、人生哲理的窥破与领会,以及借助文学评论实现对人生哲学的本原与终极问题的探讨才是目的。

  文学鉴赏课程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讲授文学鉴赏的知识,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解析文学经典作品,能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基础知识,熟悉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境界得到提升。

  文学鉴赏课程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目的,是因为以“整体的人”作为表现中心的丰富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揭示了人类的一系列“秘密”:个体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与追求,本真生活状态、原生态生活的追求与抒写,个体生存意义的哲理探求,个体人格的独立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坚守,远离现实政治、道德伦常的个体唯美自由生活的追求与表达,社会、民族独立的呐喊和呼声,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或弘扬,当代现实社会痼疾的针砭,人类情感的揭示和抒发,宇宙奥秘的探求和追问等等。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它不仅是影响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实现文学社会作用的桥梁。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高度重视读者的鉴赏和理解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成果,并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

  接受美学的这些看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为鉴赏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天地。

  作为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呢?

  1、研读史论,奠定基础。

  这里的“史”主要指文学史,“论”主要指文学理论。

  文学鉴赏要进入较高的层次,必须研究一般的文学理论,了解文学发展简史,包括对各种文学体裁的美学特征和发展历程的熟悉和了解。

  如果离开鉴赏理论的正确引导和文学史的相关比较,离开各种文学体裁鉴赏知识的指导,文学鉴赏能力是难以提高的。

  毛泽东同志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1〕完整的文学鉴赏活动,总要走完从感性到理性的全过程。

  如果鉴赏主体不具备良好的史论修养,便难以将直觉到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上的深层认识。

  2、深入生活,增加阅历。

  “阅历”一词含有“阅”和“历”两层意思,前者指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后者指作者的亲身经历。

  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基于鉴赏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把握。

  古语云:“诗穷而后工”〔2〕、“文章憎命达” 〔3〕。

  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文学鉴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

  鉴赏主体要丰富自己的“阅历”,必须沉入到生活中去。

  鉴赏主体观察社会和人生,善于将他人的生活、外在的社会生活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内心的生活,才能在鉴赏作品时真正地体味“人生”。

  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

  3、泛读博览,丰富知识。

  文学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掌握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文学鉴赏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知识广博精深的人,文学鉴赏力也会有较高的水平。

  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就必须广泛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存。

  4、细读名作,反复品鉴。

  独具慧眼的鉴赏力,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培养起来的,它建立在多读、精读古今名作的基础之上。

  刘勰就曾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文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4〕的观点。

  认真研究古今名作,探讨它们的各种手法,吸取它们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文学鉴赏力是大有助益的。

  5、探求方法,多元解读。

  文学本身是文学,又不完全是文学,它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风俗种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

  因此,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就不能再像中学时那样采取单一的方法和视角,而应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方法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解读方法可称之为多元方法。

  的确,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多层次性、多类型性,我们有必要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读。

  比如,鲁迅、老舍等作家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识,那么最好用文化的视角进行剖析;沈从文这样的作家,他的作品民俗色彩很浓,我们就可以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其加以解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解读作品呢?从理论上讲,解读作品的方法是数不胜数、难以穷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不断进步,会涌现出许多解读作品的新方法。

  我们以为,在目前阶段使用最多的解读方法主要有语篇学方法、文章学方法、文本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文化学、民俗学、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宗教学方法、文献学方法、考据学方法、评点方法、印象式方法、诠释方法、原型批评方法等。

  这种种高层次的解读对大学师生的知识构成提出了挑战。

  进行文学鉴赏应具备的条件【3】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中学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审美教育即文学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部有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是通过人们的文学鉴赏活动发挥作用的,读者也正是通过文学鉴赏活动从书中吸取营养的。

  文学鉴赏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

  它要求读者能够通过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内容,对作品的形象有所感受,以引起感情上的触动,获得某种愉快和满足。

  唐代诗人王维不仅文学素养很高,而且善绘画,工音律。

  一次他到友人家去做客,看到墙角有一幅奏乐图,便说:“这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的第三段第一拍。”朋友们听了十分惊奇,有人当即把乐工请来演奏。

  发现乐工在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段第一拍时,那动作神情果然同图上完全一样。

  大家拍手称赞,十分佩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欣赏艺术作品,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修养,不懂艺术或者缺乏艺术鉴赏经验,就无法进行艺术鉴赏。

  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就要使自己具备语言文学知识,文学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发现创造的素质。

  一、具备语言文学知识,把握作品语言信息

  鉴赏文学作品,读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能理解字、词的本意和引申义,懂得语法、修辞运用的一般规律。

  语言是交际工具。

  作家的主观意念是通过文字符号的表意作用、语法规则、修辞手段等表达出来的。

  当一串串文字符号进入你的眼帘时,按心理学家的说法,符号系统通过感官刺激大脑,引起一系列复杂反映,唤起你的记忆,勾起你的想象,于是你就可能进入鉴赏的境界了。

  唐诗中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句。

  读者从古汉语语法和文字含义上懂得“于”字此处为“比”的意思,可见作者是把秋叶和二月花相比,运用对比修辞手法突出霜叶之红。

  那么,诗句中的“红”,此时不仅让你感受到春天的红花之红,更感受到秋霜下的枫林之红,而且这不仅是一片两片的枫叶之红,更是漫山遍野的枫林之红。

  诗人笔下的这一“红”字,为我们作了不同季节的色调对比,把读者带到一个秋高气爽的山林,让你感受、领悟到万物生机。

  而你以后又读到“秋山红叶”,“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每种遇到关于枫树的描写,就会唤起你过去读到的有关记忆,积累得越多,记忆越丰富,你的感受和理解就会越深刻。

  所以,中学生要多读书,尽量增加你的记忆库中的库存量,这是搞好鉴赏的重要准备。

  二、具备文学技巧知识,把握作品表现方法

  从作品文字的信息中,我们知道了作家写的是什么,而从作品的表现方法,我们则可进一步知道作家在“如何写”。

  作家为什么这样叙述而不是别样叙述,总是有其特殊用意的。

  有这样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闺意诗。

  红烛高烧,一位出嫁的少妇,黎明起来化妆,准备到堂前去拜见公婆,她担心自己画眉画得不漂亮,轻声问丈夫:“你看我画的眉,浓淡款式够时髦吗?”虽然生活气息浓厚,但也太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新意。

  可如果我们再研究该诗的题目:“闺意献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则可发现这中间的奥秘不少。

  张籍当时官为“水部郎中”,作者朱庆余在将近考试之期,对自己写的文章是否合格没有把握,当然也还想张水部替自己帮下忙,但不便直说,便写了这样一首婉转陈辞的诗。

  他把自己比作新娘子,把张水部比作新郎,公婆(舅姑)当然就是比主考官了。

  实际这首诗是问:“您看我的应考文章能合主考官的心意吗?”这自然有走后门之嫌,不过他的诗很巧妙,比喻的修辞在他这里成了全诗的整体表现手法,用心虽然直而露,诗句却委婉含蓄。

  可见,把握作品的表现手法,是在把握作品语言基础上进一步向作品纵深探索的途径。

  中学生有必要课余作一些笔记和摘要,多积累一些写作技巧,把握形式上的知识。

  它包括:文学作品的结构、修辞、体裁特点、描写手法等等。

  三、具备作家作品知识,摸准作家思想脉搏

  俄国著名文学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写过一首散文诗《门槛——梦》。

  “一个俄罗斯姑娘”站在一座大厦高高的门槛前,“那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厦里传出来一个慢吞吞、不响亮的声音”。

  这声音一连向姑娘提出七个问题,指出跨进门槛就意味着孤独、打击,以至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但这都没有使姑娘动摇,她坚定地回答:“知道”、“我愿意”,跨进了那高高的门槛。

  初看本诗,似乎写的是一场难以理解的梦。

  但如果了解一下屠格涅夫的身世、思想以及写这首诗的背景,对诗的意义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民粹派反对沙皇统治的革命斗争十分激烈,屠格涅夫对这些青年革命家非常佩服,当女革命家索菲娅·彼洛夫斯卡娅牺牲时,人们就把这首诗与她的名字连接在了一起。

  在诗中,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指出革命大厦的“门槛”是对人们考验的关口。

  于是,俄罗斯姑娘崇高的革命形象被突现了出来,艺术魅力极大。

  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

  要了解一部作品,不仅要读作品本身,还要读有关作者身世的资料,读有关历史背景的资料,作到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

  四、具备发现创造素质,把鉴赏所得形诸于笔端

  这里所说的“发现”是指以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库存做基础,以大胆的联想和想象为起点,到作品中去搜奇揽胜,重新创造、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种阅读中的再创造活动,对作品中反映的生活重新认识,作出自己的评价。

  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曾把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的美术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有一幅题为《战场》的版画,描绘的是农民动力被镇压之后的悲壮情景:黑夜里,地上到处是尸体,近景是一位老妇人提着灯在查看,灯光照着她满是筋节的手正触动着一具尸体的下巴。

  鲁迅在这幅画的下面写道:“这恐怕正是她的儿子,这处所,恐怕正是她先前扶犁的地方,但现在流的却不是汗而是鲜血了。”这可以说是作为鉴赏家的鲁迅对于画中形象的新解释、新发现,它比画中形象直接提供的东西显然要深刻丰富得多。

  如果中学生页能像这样把自己的新发现用文字记录下来,那必定是极好的鉴赏小品文了。

  所以说,读者也要像演员一样进入自己的角色,参与主人公的活动,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体验。

  也许有许多感受你早已经感受到,或者想到过,但又很模糊,只是没有找到语言或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现在一下子在作品中看到了,于是激发了自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情感。

  这样形成的感受,正是鉴赏作品最重要的基础。

  总之,我们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获得审美体验,那么我们的感情、心灵就会出现一种净化的过程,从而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进而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文学作品鉴赏】相关文章:

文学作品鉴赏文章10-05

儿童文学作品及鉴赏10-05

如何全面鉴赏文学作品10-20

文学作品鉴赏300字10-05

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与阅读审美10-08

儿童文学作品鉴赏10-26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11-15

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10-26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