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水土保持方案

时间:2023-05-27 09:42:00 方案 我要投稿

【精选】水土保持方案三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土保持方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水土保持方案三篇

水土保持方案 篇1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一种手段,通过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重新分配,达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目的。工程建成以后,可获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如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水库养殖、旅游等。

  但在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及植被、产生大量弃土石渣,造成新增水土流失,如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将危害区域环境和威胁下游安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设计,防治水土流失,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工程安全服务。下面以该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作为实例进行分析。

  1 基本情况

  1 . 1 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概况

  某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吉林长春境内,该流域属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流域年平均降水量比较充沛,水资源较丰富,特别是上游山区,山高河陡,水能资源很也丰富。

  全江段山岭连绵, 森林茂密, 植被良好,河谷狭窄,江道弯曲,河底为石质,有岩坎、暗礁和深潭。工程区现有水土流失是以地表径流冲刷引起的水力侵蚀为主,主要形式为面蚀,其次为沟蚀。水土流失强度为1286 t/km2·a,属轻度流失区。

  1 . 2 工程概况

  该水利枢纽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供水和航运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水库正常蓄水位为65.00 m,防洪限制水位61.00 m,防洪高水位67.94 m,相应防洪库容3.10×108 m3,调节库容1.14×108m3,灌溉农田面积33 533.3 hm2,电站总装机容量49.5 MW;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量1.0 m3/s;通航过坝设施按100 t级斜面升船机考虑。另外,为减少淹没损失,对库区4个片区采取工程防护措施。该水库为大(二)型水库,属Ⅱ等工程。主要枢纽建筑物有:主坝、副坝、泄水建筑物、电站厂房、灌溉进水闸等。工程总工期42 个月。工程静态总投资98835.78万元,总投资101 605.36万元。

  2 水土流失预测

  工程建设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于工程扰动原地貌、破坏或占用土地及植被,使该范围内土壤侵蚀加剧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二是由于工程建设产生的大量弃渣不合理堆放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该工程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及植被面积达2 310.14 hm2,工程施工期总弃渣量为55.06×104 m3(松方)。经采用类比法和数学模型法相结合的预测方法进行分析计算,该工程施工区将由原有的轻度水土流失区变为强度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强度将由原来的1 286 t/km2·a增加到7000 t/km2·a,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达8.91×104 t~9.41×104 t。

  3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3 . 1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该水利枢纽工程占地面积共81.1 hm2,其中包括大坝、厂房等枢纽建筑物占地(17.5 hm2),弃渣场(29.4 hm2)、土料场(8.7 hm2)、石料场(2.4 hm2)、永久公路(4.8hm2)、施工临时占地(18.3 hm2)。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主体工程的布局、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以及工程建设用地范围等,将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划分为6个防治类型区,即弃渣场、土料场、石料场、枢纽工程基础开挖区、永久公路、施工临时占地。

  3 . 2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根据各水土流失防治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特点,遵循治理与防护相结合、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布局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以工程措施为先导,在弃渣场建立拦渣工程,对各永久建筑物周边、块石料场及公路沿线等开挖边坡采取边坡防护工程;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使新增水土流失得以集中拦蓄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对料场、渣场利用工程弃土进行表土回填和覆土,经土地整治工程后采取植树造林种草等植物措施进行绿化;对临时施工区、厂区、公路沿线及库区周围等进行绿化,通过植物措施和土地整治工程,保护新生地表和改善生态环境,弃分发挥绿化工程的观赏性和后效性,实现水土流失由被动控制到开发治理的转变。

  3 . 3 分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3.3.1 弃渣场地水土保持措施

  枢纽工程永久弃渣量为55.06×104 m3(松方),在右岸上下游和左岸下游共设布置有3个弃渣场。

  (1)右岸上游弃渣场:位于坝址右岸上游1.5~2.0 km的一级阶地,地面高程54~60 m(黄海高程),场地开阔,由于此弃渣场位于水库淹没区,其弃渣主要为石渣(堆渣量为22.96×104 m3),因此在水库蓄水前将弃渣推平即可,水库蓄水后其被淹没,对水库防洪不产生影响,也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危害。

  (2)右岸下游弃渣场:位于坝址右岸下游1.5km处的一级阶地,地面高程57 m(黄海高程)左右,堆渣量为5.0×104 m3,因为该弃渣场位于河道边,为防止弃渣造成水土流失危害,需在弃渣场临河一侧修筑拦渣工程,对弃渣进行拦挡。根据渣场的地形、地貌、地质、建材来源及施工条件,经过对拦渣堤和挡渣墙进行方案比选分析认为,采用衡重式浆砌石挡渣墙拦渣。挡渣墙为4级建筑物,全长426 m,墙高5.5 m,底宽3.3 m,顶宽0.5 m,基础底部修筑一底板,厚0.5 m。墙体沿纵向每隔10~15 m设一道伸缩沉降缝,缝宽2 cm,缝内用沥青麻布或沥青木丝填塞,墙体纵向每隔2~3 m设置<75 mm的PVC排水管,墙内管口设置反滤。挡渣墙经稳定应力分析,符合规范规定的稳定要求。此外,弃渣场地所在地区集雨面积0.145 km2,24 h设计最大清水流量0.296 m3/s,为避免渣场上游汇水对渣场的冲刷影响,需在弃渣堆积平台的内侧修筑浆砌石排水沟,排水沟长468 m,断面型式为梯形,边坡系数m=1,粗糙系数n=0.014,底坡i=1/500,排水沟深h=0.6 m,下底宽b=0.5 m,上底宽B=1.7 m,在排水沟出水口设置浆砌块石水簸箕,坡比为1∶2,采用M7.5水泥砂浆块石砌筑,块石厚度在20 cm以上,露明面用1∶3水泥砂浆勾缝,底部卧浆,单层铺砌,土基应夯实,必要时按基底宽铺设人工基础。弃渣表面平整覆土后营造水土保持林,造林树草种为湿地松、木荷、胡枝子、混合草种(百喜草、结缕草、狗牙根草等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混交方式为乔灌草行间混交、湿地松与木荷星状混交,即隔行每隔4株湿地松种植1株木荷,整地方式采用穴状整地,湿地松和木荷穴大40 cm×40 cm×40 cm,胡枝子穴大20 cm×20 cm×20 cm,混合草种采用条播,播间距为30 cm。

  (3)左岸下游弃渣场:位于坝址左岸下游1.5 km处的河漫滩地(砂料场旁),地面高程53 m(黄海高程)左右,场地开阔,堆渣量为27.7×104 m3。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中采用了两种方案进行比选,一种是在弃渣场临河一侧修筑浆砌石挡渣墙进行拦渣,但由于其地形、地质等因素,使工程造价较高,施工较为复杂,而且视觉上容易有突兀感,影响景观,因此经分析比较后,选用第二种方案,即堆渣时将弃渣先临时堆放于砂料场旁的滩地上,四周修筑临时挡土墙进行拦挡,临时挡土墙墙高1 m,由装土草袋堆砌而成,取砂结束后将临时挡土墙拆除,并将15×104 m3弃渣填于砂料场凹坑中(工程取砂量为15×104 m3),其余12.1×104 m3弃渣依就地势堆垫于砂料场表面,平均堆高约0.63 m,坡度约1∶200。经分析,此处弃渣不影响河道行洪,弃渣经压实后表面平整覆土并营造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林的栽植行方向要顺着规整流路所要求的.导线方向,林带与水流方向构成30°~45°角度,呈雁翅形造林。造林树种为垂柳、黄栀子,混交方式采用行间混交,每隔2行黄栀子种植1行垂柳,垂柳株行距为4 m×6 m,黄栀子株行距1.5 m×2 m,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垂柳穴大40 cm×40 cm×40 cm,黄栀子穴大20 cm×20 cm×20 cm。

  3.3.2 土料场水土保持措施

  土料场包括枢纽工程围堰用土料场和副坝用土料场以及防护工程用土料场,其中围堰用土料场有2个,副坝用土料场有1个,均位于库区,水库蓄水后将被淹没;防护工程用土料场有10个,均分布于相应堤防附近。土料开采时剥离的表层弃土,先集中堆放在各土料场取料形成的工作台面,土堆堆置高度不超过3 m,堆置边坡坡比控制在1∶2.0以内,在土堆边坡坡脚修筑装土草袋成临时挡土墙进行挡土,土料开采结束后进行表土回填,回填厚度0.3~0.5 m。

  对防护工程用土料场还应根据土料场的地形及料场来水情况,在料场采挖面内设置土质排水沟,并与料场周边排水系统相衔接,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排水沟边坡系数m取值1.25,糙率n取值0.0275,底坡i取值1/600。土料场经土地整治后复耕还农。

  3.3.3 石料场水土保持措施

  石料场包括枢纽工程用石料场和防护工程用石料场,其中枢纽工程用石料场有2个,分别位于坝址左岸上游0.3~0.6 km处和坝址右岸上游0.8 km处;防护工程用石料场也有2个,均分布于堤防附近。石料开采时剥离的无用层弃土,集中堆放在各石料场取料形成的工作台面,四周用装土草袋建临时挡土墙进行拦挡,石料开采结束后进行表土回填,回填厚度2 m,营造水土保持林草,造林树草种采用湿地松、木荷、胡枝子、百喜草和狗牙根草等混合草种,混交方式为乔灌草行间混交,湿地松与木荷星状混交,穴状整地,规格为湿地松和木荷穴大40 cm×40 cm×40 cm,胡枝子穴大20 cm×20 cm×20 cm,混合草种采用播间距为30 cm的条播方式。

  3.3.4 枢纽工程基础开挖面防护措施

  枢纽工程基础开挖面在工程完工后大部分被大坝、消力池、护坦等永久建筑物覆盖,在主坝与山体的连接处有部分开挖面在工程完建后仍会裸露,需作好开挖面防护。枢纽工程土方开挖后的边坡裸露面积约150 m2,坡比小于1∶1.5,根据其立地条件,这部分边坡裸露面撒播百喜草、狗牙根、马尼拉草、结缕草、高羊茅、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等混合草籽进行种草护坡,混合草种采用撒播,用耙或耱等方法覆土镇压,覆土厚度0.5~1 cm,播种量为15kg/hm2;枢纽工程石方开挖后的岩石边坡面积约400 m2,这部分边坡裸露面因表面为基岩,无法直接恢复植被,可采取种植爬山虎或常青藤等攀岩植物进行绿化,爬山虎或常青藤为单行种植,每穴1株,株距1 m,穴状整地规格为20 cm×20 cm×20 cm。

  3.3.5 永久公路绿化措施

  永久公路包括上坝公路0.2 km、进厂公路0.18 km、至副坝公路4.5 km及时对外公路4.7 km。在公路的内侧,开挖后的裸露面因表面多为基岩无法直接恢复植被,因此采取种植爬山虎或常有藤等攀岩植物进行绿化;在公路的外侧,裸露面多为回填的土石方,可在碾压平整后,在路边种植行道树,采用树种为杉树,单行种植,株距3 m,穴状整地规格为40 cm×40 cm×40 cm;对于填方边坡,采用撒播生长快的百喜草、狗牙根等草籽进行绿化。

  3.3.6 施工临时占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临时用地主要分布于沿河道两岸。对终止使用的施工场地,进行土地平整,营造水土保持林,造林树种为垂柳、黄栀子,采用行间混交方式,每隔2行黄栀子种植1行垂柳,垂柳株行距4 m×6 m,黄栀子株行距1.5 m×2 m,穴状整地规格为垂柳穴大40 cm×40 cm×40 cm,黄栀子穴大20cm×20 cm×20 cm。

  4 结论

  该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总投资为1039.94万元,各项费用包括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346.12万元、工程措施449.91万元、植物措施83.85万元、临时工程93.13万元、独立费用46.72万元、预备费20.21万元。水保方案实施后,工程建设损坏的植被面积除淹没和建筑物占地外,大部分可以有效恢复,工程开挖、填筑及弃渣等形成的裸露面将基本上由植被覆盖,预计植被覆盖率在工程完工后可达到90%;挡渣墙等工程措施可防止弃渣崩塌、滑坡等危害发生,防止泥沙进入河道产生淤积,减轻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工程区土壤侵蚀模数由7 000 t/km2·a减少至500 t/km2·a,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5%,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着。

  总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虽然涉及范围广,开挖动土面多,对当地的水土保持会带来一定影响,但只要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切实做好水土保持设计工作,通过水土流失防治点、线、面相结合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采取拦渣、护坡、土地整治及绿化等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就能有效控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并治理工程区原有水土流失,使泄入下游河道泥沙显着减少,保障工程安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形成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水土保持方案 篇2

  一、前言

  有关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实施过程情况简介。

  二、主体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概况

  1.主体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建设内容,有关设计文件批复、调整过程。

  2.水土保持方案报批过程,主要建设内容、建设时限、投资概算,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防治措施设计落实、调整情况。

  三、工程建设管理

  1.组织领导。包括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及具体管理机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

  2.规章制度。有关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的各类规章、制度、办法。

  3.监督管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检查、监督情况。

  4.建设过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招标投标过程,合同及其执行情况,施工材料采购及供应。

  5.建设监理。包括监理规划及实施细则,监理制度、机构、人员、检测方法,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情况。

  6、工程投资。包括批准的水土保持投资概算,资金到位时间,年度安排,概算调整情况,经费支出。

  7、完成主要工程。包括治理措施类型及数量变更情况,实际完成水土保持工程、植物、临时防护工程等的类型、数量,与设计工程量增减情况及原因分析。

  四、经验、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过程的主要经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今后管理运行的.建议。

  五、运行管理

  水土保持工程移交、使用,管理维修养护责任、办法。运行期水土保持监测任务。

  六、附件

  1.水土保持方案及其批复文件。

  2.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批复文件。

  3.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变更审批文件。

  4.投资到位及使用情况说明。

  5.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意见。

  6.主体工程总平面图。

水土保持方案 篇3

  肇州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共涉及 3 个乡镇,分别为永乐镇、卫星牧场及托古乡,共包括 3 个项目区、5 个项目区区块,项目区总面积为 6353.17hm2。其中,永乐项目区分为三个区块,永乐项目区区块 1、区块 2 及区块 3,项目区总面积 3385.86hm2;卫星牧场项目区总面积1492.15hm2;托古项目区总面积 1475.16hm2。

  1 地形地貌

  肇州县永乐镇位于永乐镇西南、东南方向,分为三个小区块。项目区块 1 位于永乐镇、位于永乐镇南部,新路村南侧,项目区总面积为629.85hm2,项目区内草原面积为 599.85hm2,项目区块 3 位于永乐镇东南方向,太丰村东北侧 X140 公路南边,项目区总面积为 191.56hm2,项目区内草原面积为 191.56hm2。本次生态修复的三处项目区均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属冲击性平原,地形自西向东逐渐偏高,地势较平坦,属漫川漫岗,略有起伏,均为平川地和季节性积水的低洼地。地貌形态单一,皆为低平原区。

  1.1 气象水文

  项目区处于中高纬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显着。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早霜,春季多风少雨干旱。全年有效积温平均为 2800℃,日照时数平均为 2900 小时,无霜期 120~150天,属温和农业气候带。多年平均降水量 459.5mm,年内降水时空不均,6-9 月降水较多,占 70%。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 E601 为 943.3mm,由于受气温、风速、植被等影响,5 月份最大,6 月份次之,5~6 月份蒸发量占全年的 30%以上。项目区内为大面积连片草原,无水利工程及天然沟渠,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资源丰富。

  1.2 土壤

  多黑土与栗钙土之间的过渡地带土壤。有黑钙土、草甸土、碱土和盐土四个土类,多呈复区分布,是一步三换土的地区。项目区内土地部分为盐碱地。

  1.3 植物资源

  项目区天然植被基本上属于蒙古植物分布区,以羊草草甸草原植物为主,在波状平原平地上以羊草群落为主,混生有柴胡、紫云英、蒿类、地榆、蔓委陵等,在平原中较高的地方有大针茅-兔毛蒿群落。在低平地上混生有碱草、狐尾草、三棱草、芦苇等,还有耐盐植物碱蒿碱蓬、星星草等。项目区植被主要为羊碱草,分布于整个项目区,项目区平均草地植被覆盖率 95.31%。

  1.4 土地利用现状

  肇州县总面积为 244500hm2,拥有耕地 148000hm2,草原5666.7hm2,水域面积 6266.7hm2,林地 31200hm2。永乐镇幅员面积18530hm2,有耕地面积 8295hm2,有造林面积 1025.4hm2,草原面积6510hm2。永乐镇共包含三个项目区块,其中项目区区块 1 总面积为2564.45hm2。项目区区块 2 总面积为 629.85hm2。项目区块 3 总面积为191.56hm2。卫星牧场总面积 11200hm2,耕地面积 1250hm2,草原面积5333.3hm2。项目区总面积为 1492.15hm2,占卫星牧场总面积的13.32%。托古乡幅员面积 16666.7hm2,耕地面积 8182hm2,草原面积4432hm2,苇塘水面 3333.3hm2。项目区总面积为 1475.16hm2,占托古乡总面积的 8.85%,项目区内全部为草原。

  1.5 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项目区所在三个乡镇总面积为 46396.7hm2,占肇州县总面积的18.98%。其中,草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占比例很大,耕地占三个乡镇总土地面积的 38.21%,草地占三个乡镇总土地面积的 35.08%,土地植被覆盖率较大。项目区所在位置主要是草地,该地区土地部盐碱化,但是由于盐碱地土质不适合植物生长,导致草地覆盖率不高,部分地方岩土裸露,并且没有进行人工补植,这样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经过多年运行,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合理,本次不作调整。

  2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

  2.1 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所在乡镇水土流失类型均水力侵蚀,且全部为轻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 1200t(/km2·a)。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牲畜活动等原因,草原部分植被被破坏,出现斑秃现象,引发水土流失。永乐镇水土流失总面积为 1407.42hm2,占肇州县水土流失面积的 6.67%。卫星牧场水土流失总面积为 2302.56hm2,占肇州县水土流失面积的10.91%。托古乡水土流失总面积为 4251.25hm2,占肇州县水土流失面积的 20.14%。项目区所在位置是天然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若不及时对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将会使水土流失现状越来越严重,使草地逐渐演变成荒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2 水土保持工程现状

  项目区目前无水土保持措施,无围栏,无禁牧标识,部分土壤盐碱化较严重,致使原始野生植被不能生长,致使项目区水土流失情况恶化。

  2.3 原则

  (1)坚持以改促封、以调促封、以管促封原则。改变传统的放牧为舍饲,改粗放的饲养方式为科学饲养方式,实施全面封育措施。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产业,不断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严格封禁,并加大预防监督力度,加大对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案件查处力度。(2)坚持生态治理优先、人水和谐的原则。以防治水土流失和增加生态效益为目的“,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重点治理与一般防护相结合”,使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治理,实现生产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按照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布置各项修复措施,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科学、严密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减小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4)坚持最小扰动的原则。在方案的编制中,严格执行减少扰动面积的原则,设计中避免产生二次开挖、随意堆土、外扩等增加扰动区域的不合理措施,控制工程建设对项目区的破坏程度。(5)坚持经济可行的原则。在方案编制中,从实际出发,在有效防治工程建设新增生态破坏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经济合理,以较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3 建设目标

  3.1 治理水土流失

  本次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行全年封禁,工程建成后,使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 98.2%,项目区内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将很大程度降低土壤的水力侵蚀几率,降低土壤侵蚀程度,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2 植被恢复

  项目区将对草场进行生态恢复建设,人工补植适合项目区生长的牧草,补植面积为 247.93hm2,使项目区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 99.32%。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3.3 人为水土流失控制

  以全年封禁方式为主,建设封禁相关工程:围栏、宣传牌、宣传牌等。通过村民自建的配套措施畜舍、青贮窖、节能灶、沼气池等,保证牲畜饲养和生活能源的需要。加强项目区管理,建立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倡导生态道德理念、保护大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

  3.4 建设任务

  项目区实行全年封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 6192.22hm2,水土流失治理总面积为 841.06hm2,进行草地修复人工补植,补植面积247.93hm2,植被恢复程度为 99.3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为 98.2%。

  4 政策保障

  制定完善的项目区生态修复治理保障政策。努力提高政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高效的政策效应跟踪评估体系和政策服务体系,指导项目区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好现有草原用地指标,不改变原土地用途,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研究制定草原开发利用政策,进行草产品深加工,提高草原的经济价值,更好地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水土保持方案】相关文章:

水土保持方案01-25

水土保持方案三篇05-19

【精选】水土保持方案4篇05-19

【精选】水土保持方案四篇11-01

水土保持方案(精选15篇)01-11

水土保持方案15篇01-25

水土保持方案(15篇)03-06

水土保持方案四篇10-27

精选水土保持方案4篇10-30

水土保持方案8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