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走向共和观后感
剧情背景为自清朝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30年间的中国历史,包括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史事。
【篇一:《走向共和》观后感】
八国联军侵中华,是听得不能再听的故事,老得不能再老的桥段。自打小时候起,就从教室里、书本上、大人的言语中、各种媒介都能够获得这个故事的版本。当然,基本都是缩略版,主要是说洋人们怎么烧杀抢掠,怎么肆意侮辱中国人,怎么不是人。慢慢才知道,义和团如何被利用和出卖;德国军队曾经一直打到了河北山西交界处的娘子关;大清国民们对联军的入侵并没有想象中的反感。
这样的入侵,对于经历了四千余年改朝换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帝都的人们来说,简直是小儿科了。这级别,充其量只能算作当年的北方蛮子兵临城下,洗劫一空。除了那些死掉的倒霉蛋外,与活着的人似乎关系不大,该干嘛干嘛。
你看,北京城里卖豆腐脑的、卖烧饼的,谈论起这事儿来,像在谈论火星上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着急,一点儿也没有义愤填膺、满腔热血,要上阵杀敌的样子。叫从小被正统教育的愤青们,非常不解,然后斥责那些人们是愚昧的草民,活该被奴役。
我开始相信,八国联军进京城时候那些普通市民的反应,深刻体现了我们民族伟大的生存哲学。那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天下乌鸦一般黑”。自打秦灭六国以来,这统治阶级的事儿,与咱小老百姓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我们只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只关心老婆孩子热炕头。你说这不对吗?我觉得很对。千万不要希望所有的人都整得跟愤青似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理性人。况且,真要愤青们上场了,恐怕还是缩头乌龟多。
家国家国,很多时候是有家无国。人民没有权利,无所谓国。家才是实实在在的,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所以帝国的统治者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人们始终抱有一种旁观心态。因为这个国,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嘛。
所以当西方列强把中国当做一个国来看待,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发现,与中国打交道,不是搞定政府就可以的了,要看人民买账不买账。可回头一看,人们根本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感觉自己像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呵呵,如果我是他们,一定会气得暴跳如雷。然后中国又那么大,要完全搞定,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哦,对了,东洋人曾经尝试过,结果大家都知道。
就这样,我们的国家形成了一种很奇特的景观。改朝换代不影响这个民族的人们自生自灭。这就好比大伙儿在看一出奇长无比的大戏,戏台上的戏子们换了好几拨,台下看戏的人们看得累了,厌了,开始自己找乐子,嗑瓜子、打麻将、织毛衣,懒得看台上一眼。偶尔一瞥,哦,刚才换戏班子了,瞅瞅,唉,跟以前一样,没啥区别,自己继续找乐呵。
你瞧瞧,这样的人们,你怎么把他们消灭呢?
【篇二:《走向共和》观后感作文】
央视《走向共和》已经播完,应该说,这部作品还是一部很有意义的教育片,片中对某些人物,进行了一次重新定位,使得老题材有了新观点。
李鸿章、慈嬉太后、光绪皇帝、袁世凯、孙文、宋教仁、黄兴等人物的特征表现如此强烈是该片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甚至有个女士在网上这么说:看这电视看的,我都有点爱上袁世凯了。不过,我觉得,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孙先生。
孙先生少年浪荡于会党和国外,对封建专制制度是极度痛恨,把建立共和民主的中国定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受尽贫穷流浪之苦,历经10次起义失败、第一次大革命成果被窃、二次革命失败等,始终坚持不泄,革命到底,以致临终前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醒世遗言。
孙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的民主理想支撑着他,一生如一日,为实现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国,奋斗到底。
孙先生的革命意识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对爱情婚姻的追求。
我是个有过失败爱情婚姻的人,看完了《走向共和》,看完了孙先生的革命经历,使我对追求爱情有了新的认识。
先打比喻如下:
10次失败的起义=多次失败的恋爱。
武昌起义成功,民国初建立=有了一次还算初步成功,并且感到些美好的爱情或婚姻。
民国建立后被窃国者窃取=这一次初步成功的爱情或婚姻经过短时间就仍然以失败结束。
真正的实现民主共和=找到自己真正的爱情或婚姻,并过上稳定的爱情婚姻生活。
那么我们就和孙先生的在二次革命前的经历很相象了。
经过多次追求或恋爱,终于有一次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得到了一次短暂的爱情或者婚姻,可是,因为自己的经验不足、第三者的插足,我们的这第一次爱情在不久的时间里仍然以失败告终。这时,正是我们向孙先生学习的时候了,坚持不泻,进行二次革命或者三次革命,直到真正的革命成功---找到真爱,完成婚姻。
愿天下曾经失败过的爱情追求者,勇敢的二次革命。
最后,用孙先生的名言自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篇三:《走向共和》观后感】
长达五十九集的《走向共和》昨天终于看完了,我能欣赏到这样好的电视剧首先要感谢三哥鸿德的推荐,这段时间因为既要熟悉新车又打羽毛球,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虽然我非常爱看这部连戏剧,有时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应该讲我的欣赏效果不是很好,但即使是这样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非常好的电视作品。
如果说到《走向共和》后我最大的反应是什么。我会毫不犹疑的回答就是“气愤”。坦率的讲我从慈禧“辛丑事件”之后要“立宪”开始我气愤的心情一直没有平静不下来,我在这里也不和谁去争论慈禧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我生气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太后在二十世纪初都能要立宪,都能废除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有些人在说“议会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可以想一想从二十世纪初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由此可以看到真正让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感到震撼和耻辱的不是呀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而是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后的满清皇朝的慈禧和光绪实事求是分析出是日本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战胜了自己的封建专制制度,应该讲慈禧和光绪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就非常的不简单。这部连续剧也就由此展开了“专制”“立宪”和“共和”三个势力相互争斗的大舞台。
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我忘了是谁讲的:“英国的君主立宪是国家拿钱给这些旧官僚,让他们同意了国家立宪的主张,而日本是全体国民都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同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所以这两个国家能够顺利的从封建君主制过渡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制度。”(我在这里插一句话,我觉得日本这个民族在民族的危机感,责任感,荣誉感,在工作中的务实和进取精神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在从《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从甲午战争到今天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我们的国家要实现真正的共和或者立宪不知道要他们艰难多少倍,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中国的民主之路的确是困难重重,但有困难我们就是我们不实行民主的理由了吗?在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孙中山和宋教仁去乡下拉选票时和一个私塾老先生的对话给我印象很深,一开始这个私塾老先生对于在中国搞民选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国人现在根本不懂什么是民主。
孙中山对老先生说:“小孩不识字就可以是不让他们上学的理由了吗”老先生说:“不对不对,正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他们更应当上学”孙中山说:“同理,中国人民主意识差,所以就更要实行民主”应该讲这段对话是这部连续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如果中国实现了民主,就把民主视同洪水猛兽,他们老成持重的认为中国真要给了民主肯定社会大乱。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纵向的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国都可以实现全体国民民选国会议员。
为什么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却连敢提都不敢提,我们再横向的想一想现在世界上除了几个富的流油的中东国家以及朝鲜,越南,古巴外所有的国家都可以民选国会议员或者总统。连爆炸不断地伊拉克和阿富汗都可以搞民选。我们要民选真的就这么难。我想在这里向这些视民选为洪水猛兽的人问一下,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中国不能搞民选。难道是我们中国人的素质就这样差吗。我想答案肯定不会在这里。
《走向共和》给我的第二个感触是从戊戌变法到现在我们国家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都是军人和枪杆子在左右着历史的进程,这也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悲哀。从《走向共和》这部连续剧可以看到袁世凯为什么在历史发生巨变过程中可以“翻手云,复手雨”就是他牢牢地掌握着北洋军。
在这个历史剧变的大舞台上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的变革路线但他们都由于没有军队而功亏于溃。首先是满清王朝,我们可以讲满清王朝经过了太平天国以后已经没有了自己掌握的军队,之所以它还能延续几十年就是此时出了个慈禧这样铁腕人物,所以慈禧一死满清就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武昌起义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三国时期魏蜀吴再一次出现在我们中华大地,袁世凯代表曹操占据着北方,黎元洪代表刘备占据着湖广,孙中山代表孙权占据着江东。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在这三派势力里最先退出历史舞台的是孙中山,为什么那,就是他没有自己的军队。袁世凯掌握着北洋军我们就不说了,黎元洪这个从床底下拉出来的“武昌起义的英雄”为什么能长时间站在历史舞台上就是他有一支由香帅张之洞创建的“南洋军”。我们仔细回顾一下从满清到今天我们国家的历史就被这些军人肆意的蹂躏着。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只有发展到“军队只有属于国家”才算真正的进步了。
《走向共和》给我的第三个感触是一个社会的新闻舆论的自由程度是反映这个社会进步的晴雨表,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里,田沫这个新闻记者占了很大的份额,这也是这部电视剧非常成功的一个方面,在这部电视剧里是报纸把袁世凯的心腹赵炳坤弹劾下了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的进步。现今社会让我感到满意的就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这让新闻舆论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当权者他们不得不有所收敛。
【走向共和观后感】相关文章:
走向生活教案10-07
走向青春作文10-08
走向远方作文06-09
走向深处作文06-01
走向春天作文08-28
走向成功作文03-03
走向成熟作文02-05
走向远方作文(经典)11-07
走向远方随笔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