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八佰》观后感

时间:2024-09-26 22:05:21 秀雯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八佰》观后感(精选10篇)

  观看一部优秀作品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佰》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佰》观后感(精选10篇)

  《八佰》观后感 1

  《八佰》,这是一部讲解并描述了斗争时期,中国革命战士至死不屈的精神的影片。视死如归的英雄们,从八百位削减到了四百多、二百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但他们不言放弃、坚韧反抗,始终不让日本军靠近仓库,爱护着后方的`老百姓们。

  “小湖北”是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孩子,本想与叔叔、堂哥一起偷渡去英国的。上海,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只有租界那边灯火辉煌,莺歌燕舞,与之形成了明显的差别。 叔叔埋雷,意外牺牲了,小湖北很难过。堂哥原来很胆小,但是亲眼目睹那么多的英雄人物,他再也不畏惧了,变得坚毅而英勇。在明知道反抗不过敌人的时候,好多战士纷纷绑上炸弹,往敌人堆里跳了进去,同归于尽……忽然,我热泪盈眶,满腔热血沸腾起来。军旗,一次次倒下,被扶起,又倒下,再扶起……军人们毫不畏惧、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泪眼婆娑,感慨不已。

  在最终一场战斗中,小湖北主动报名敢死队,引出敌人火力点,然后让其他人快速过桥。可是,过桥不顺当,一个、两个战士倒下,连团座都被枪击中了,他用着自己最终一点力气喊道:“全部过桥!”然后倒在地上的两个战士快速跑过来抬起团座一起往租界跑。

  现在的上海还保留着他们打仗的那个仓库,时刻提示着人们今日的美妙生活来之不易。八百战士,我像你们致敬!

  《八佰》观后感 2

  《八佰》这部电影讲述了1937年凇泸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了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四百二十余人,为守住上海最后的防线,在四行仓库浴血奋战的故事。

  苏州河的两岸,一边是生死存亡,另一边却是歌舞升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战士们并没有害怕,也没有退缩,用身体护住了国旗,不让国旗倒下。一波又一波的战士跑出去护旗,他们想让隔岸的中国人知道,中国还在,中国没有亡!

  到最后,战士们都向租界撤退时,子弹如雨一般打到桥上,一支“敢死队”拼尽全力掩护战友撤退。此时,那座桥早已被鲜血染成了血红色,他们冒死在枪林弹雨中把战友扛到安全区域。他们有父母,有兄弟姐妹,他们也是一个个平凡的人。而恰恰是这些普通不过的人,克服了死亡的恐惧,承担起为祖国牺牲自己的重任。他们面对枪林弹雨,无所畏惧。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更让我铭记历史,记住每一位为国家所牺牲的'战士。我们在享受革命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热爱祖国,长大做一名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昨日的中华巨龙,先辈们舞起来了。今天的中华巨龙,老一辈们托起来了。那明天呢?明天的巨龙谁来舞?祖国的未来谁来创造?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八佰》观后感 3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河左边,是血肉横飞的战场,每位战士都战在死亡的边缘,河的右边是一派歌舞升平,人们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这么剧烈的对比,让我们沉醉其中,久久深思。

  《八佰》这部电影生动地再现出了当时悲壮的场景。它激发了我的爱国热忱,影片中的两个情节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就如第一个情节中舍身炸敌的勇士,他们悍不畏死,在身上绑上十几个炸弹,只为了能把敌人的阵容炸毁,和魔鬼同归于尽。可谓“忠孝不能两全”,一位勇士喊着:“娘!孩儿不孝了!”便拉开炸弹,跳了下去。他们那奋不顾身的一跳,是那样悲壮,让我热泪盈眶。

  假如要说谁最不怕死,那就要数升旗护旗片段里的.勇士了,他们的抗日热忱值得我们仰慕。一面军旗在四行仓库的顶端升起,一架日本的飞机炸毁了旗杆,战士们就用自己的身子当支撑架,但是飞机再次把人架打散了。一个勇士冲出来迎战飞机,连被打中了腰也不知道,仍在反抗。飘扬在四行仓库的,不仅仅是一面旗帜,它还是中国人不屈的抗战精神,誓死卫国的坚毅意志!正是旗下那些伤痕累累的身躯、那些死不瞑目的双眼震憾了全世界。

  历史告知我们:民散则国弱,国弱则受欺。现在虽然没有斗争,但不行能始终没有。经济斗争仍在接着,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八佰》观后感 4

  看完这部电影,有种哀思和骄傲的感情从心底里涌动着。我似乎透过屏幕,真实的感受到了那些战士的英勇和无畏。这些有血有肉的战士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们放弃小家,爱护国家,用生命和鲜血唤醒了我!让我懂得了身为中华儿女应当怎么去做。

  面对日军无法用手榴弹炸开的钢板,战士们把身上绑上炸药,毅然从楼上跳了下去。他们的牺牲不是无谓的挣扎,无用的表演!每一位高声报下自己的名字,伴随着硝烟消逝的'战士,都是悄悄无闻的英雄。一开头百姓隔岸观火,硝烟飘到眼前,却照旧毫无警戒之心,总以为有外国人爱护是平安的。后来亲眼目睹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卫国家的血肉长城时,这些生活在租界的人们渐渐的觉醒了,他们就开头自发的为守备军捐钱捐物,接电话向,送国旗和药品,做一些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场战斗不仅仅是400人的战斗,更是中国人民的战斗。

  影片最终,军队需要向租界撤退时,他们面对敌人的疯狂扫射一点都不畏惧,看着战士们身后的血雾,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苟活者在淡红色的血色之中,会依稀观察渺小的盼望,真正的勇士,将更奋然前行。没错,在血色之中。我观察了中华民族的盼望。那盼望穿越时间。在我胸口燃烧,这800人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他们且行在血雾之中,唤醒了沉睡的麻木的自以为是的中国人民!八佰,不仅仅是八佰人,更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八佰精神。

  《八佰》观后感 5

  第一次走进电影院,为的是管虎的《八佰》,我知道,管导不会让影迷们失望,无论是小人物题材的小制作,还在这样一部还原真实历史故事的大制作电影。

  当那英演唱的片尾曲《苏州河》响起,迟迟不愿离开影院,只因想看看很多真实人物介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籍贯。

  感谢管虎在和平年代给我们还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拍摄场景震撼,拍摄手法巧妙,镜头设计总是巧妙从租界记者的望远镜内转场到战场,强烈的对比感震慑着每一位观众,无论是彩色繁华的租界,灰黑破旧的四行仓库形成的对比,还是镜头的最后,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魔都依然挺立的满布弹孔的大楼旧址。

  再一次看到管导作品常用的色彩突出手法,近乎黑白色的战场中,留着鲜血的白色不倒骏马,表现中国军人毅力不倒的献身精神和预示受尽欺辱的中华民族终将会屹立在世界之巅。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所有贴近人性的真实表达。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在成为英雄前他们都是普通人,很多角色思想转变非常贴近人性。害怕,想回家,最后无论是正规军,杂牌军,还是游击队,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荣誉而战斗,用谢晋元团长的那句话,是作为种子去叫醒另外的人。

  个人建议是非常值得走进影院观看,因为,震撼,感动,真实!

  致敬那场战役中牺牲的以及幸存的人们,无论是留下姓名的,还是不知名的英雄,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

  和平年代,国人,需要被唤醒这种民族精神。

  《八佰》观后感 6

  在假期和我最好的朋友去我们那儿的电影院看了新上映的电影《八佰》。总体来说非常的震撼。让我们的内心激动万分。

  战争让我们的民族国家陷入了炮火之中,尽管这样也并不会让中国人退缩,反而是奋勇前进。国民党80,80刚开始的800人,为了抵抗日军,他们把炸药捆绑造捆绑到了自己的身上。跳楼去炸日本兵,用自己的身体去换来安宁,他们一个接一个,站在窗户高处喊着他们自己的名字,那是他们唯一可以让自己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

  相反,在河的两岸租界内,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繁华的街角,动人的音乐。一片祥和,而在河的这头炮火连天,枪声震震,活命的时刻,就像天上的恩赐一样,他们对河这边的渴望全部转化为了爱国奋斗的意志。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刚进入战场中的人们的.软弱,恐慌以及想要逃离。这些再真实不过了。人不是完人,每一个人都会有困难的一面,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可我更看到了他们最后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为了国家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不是苟且存活,是明知道把旗子升上去,就会招来炮轰,也要升起的决绝,他们守护的单单是一面旗子吗?不是,是信仰,是希望。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隔岸乡故判,愿再无喧闹。

  《八佰》观后感 7

  晚上去看了八佰这个电影,感觉还是挺好的。讲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后期国民党大部队撤退,只剩一个师独自留守一个仓库里跟日本军交战的几天。仓库地处市区和租界一河之隔,河这边是士兵应对日军残酷围剿,河那边是各种百姓生活,有商铺戏院也有各国使馆人民,大家都在观望河对岸这场战役。

  几次交锋的战争场面很震撼,士兵们身绑炮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往下跳的时候,瞬间泪崩。但也有临阵脱逃,临时收编的百姓摇摆不定,对于杀人对于战场充满畏惧,不敢迎敌。感觉挺真实的还原了士兵们的各种心态状态,包括他们聊天时那些话语。不同于之前看过的战争题材的电影。还有一匹白马出境,不太明白寓意什么。

  河对岸有战地记者不顾风险进入仓库拍摄,也有召集募捐的女同学冒着枪弹游到对岸送旗子,有老外对赌下一场交锋输赢率,也有对岸高楼里用望远镜观察局势的知识分子。

  电影里有一句:战争的背后就是政治,类似这样的`一些话。

  还有一个片段记得很清楚,有很多百姓排队要支援(需要冒着敌人枪林弹火跑到对岸,很壮烈的行动)报名时需要报哪里来的,听见一人大喊:聊城东昌府区某某某。把我惊了,这不我家乡的人吶~

  总之电影拍的很好,很真实。各种视角描述都有。战争场面也挺震撼。值得一看。

  突然想起十几年前在二环胡同里和管虎导演有过几句近距离聆听和面谈。全然已忘当时的状态模样。

  《八佰》观后感 8

  为了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抗战历史,纪念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7年级级部于11月13日组织了全体级部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八佰》。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 。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 。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

  伴随着太阳从东方升起,一面崭新的旗帜在四行仓库楼顶上屹立。勇士们矗立着,面向迎风飘扬的旗帜,敬着军礼。突然,日军的战斗机从南岸飞来,疯狂的向楼顶扫射,日军的目标就是想把旗帜打到,但是四行仓库的战士们拼死守住旗帜。前一排的战士倒下了,后一排的战士前仆后继,无论是生还是死他们紧紧地握住旗帜不放,要让旗帜屹立东方。旗帜就是军魂,旗帜就是民族的希望。

  电影结束了,电影院里传出哽咽的.声音,包含着我的眼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八百壮士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他们拼尽全力,英勇抵抗。正是这种保家卫国的顽强斗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是未来和平的守护者,更要铭记战乱纷飞的过去,和平来之不易。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壮士,铭记英雄,勿忘历史,共铸和平。

  《八佰》观后感 9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国民革命军为守住上海最后一个阵地———四行仓库,与相差十倍的日本进行血拼。在这场战斗之中,仅仅只有四百多人的524团却要面对30万日军。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但那四百多人却让我们看到中国人誓死保守祖国的心。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主角,但每一个人物都让我们记忆深刻。

  陈树生,在敌军的猛烈攻击下,他选择在身上绑了七八个爆破弹,视死如归,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与敌军同归于尽,他说,必须要有人去打开一个口子。那一瞬间,我哭了,陈树生他不是没有犹豫,他有母亲在家,怎么可能不怕死,但是他没有选择,自己的牺牲会带来更大的胜利。还有端午,原本只是湖北保安队的一员,以为来上海只是清理战场的,一心只想和自己的弟弟小湖北好好活下去,等战乱结束一起去英国看看。但他为了国旗能够顺利升起,也冲出去英勇杀敌,最终中弹而亡。

  整部影片导演并没有想当然的把主角定为铭记历史的第八十八师524团团附谢晋元,而是用了一个长的篇幅来描绘524团的战士形象。其实在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逃兵,他们一开始并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遇到危险时,他们会逃会怕死,但正是这种形象,让我们知道了战争的残酷。可最后他们不还是站了起来嘛,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们不再退缩了,他们站了起来,去和敌人拼命!所以中华儿女都是好样的,中国必胜!

  《八佰》观后感 10

  最近,最火的电影非《八佰》莫属了,也常常看到同学写《八佰》的观后感。正好妈妈单位发了两张票,趁今日下午没事,就把电影看了。 《八佰》改编于真实大事,电影取材1937年发生在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叙述了中日淞沪会战交锋近三个月,彼时的国民心中遍布恐惊和迷惘,军人畏战,人心涣散。在上海濒临沦陷的时候,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奉命带领420余人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为迷惑日军、壮大声势,他对外谎称仓库内有800人,"八百壮士因此得名。

  一面天堂,一面地狱。当时还有英国等国家的租界,所以日军打的'时候,不能打租界,轰炸也是如此。苏州河把1937年的上海一分为二,虽只有一河之隔,但有天壤之别,一面处处是硝烟、废墟、千疮百孔的建筑,衣衫褴褛的人们,而对面灯红酒绿,有唱戏、赌场玩牌,人们有时髦的发型和珍贵的衣物。

  日军用钢板阵掩护工兵爆破墙体,手榴弹无法击破,壮士们就将炸药捆到自己身上,从楼上跳到日军的钢板阵中。一位赌场老板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一个女孩冒着生命危急,从河对面游了过来,送中华民国国旗,升旗必定会激怒日军,可在自己地盘上,为什么不升?民国国旗升起来了,日军战斗机扫射,人肉来挡,死一波,上一波,无论如何,国旗不能倒!致敬英雄,中国人民永久会记住你们!

【《八佰》观后感】相关文章:

《八佰》观后感09-05

【经典】《八佰》观后感06-25

八佰观后感09-06

八佰观后感09-14

《八佰》观后感【荐】12-14

(经典)八佰电影观后感08-30

《八佰》观后感范文06-01

《八佰》电影观后感11-19

八佰电影观后感12-29

八佰观后感集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