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06-09 13:24:5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1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教学例1

  1、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板书: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2

  1、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xx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思考: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用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过程:

  修改补充栏: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算式接龙。(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2、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邀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讲述: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开拓的这个数,第三体开拓的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结果像这样的几道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什么?

  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表演动作。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外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些家务活。

  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云回家。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有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

  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个南瓜。)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

  你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吗?(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讲述: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快来看,奶奶家还种了一些丝瓜。出示例2主题图。

  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修改补充栏:

  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幻灯机前演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表述图意,再填写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鸭子游走2只,再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2—3=4

  表示河里有9只鸭子,先上岸2只,又上岸3只,河里会议4只。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回家后出题给爸爸、妈妈做,好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 6/30 12/18 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

  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知探究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5)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6)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χ=25

  (1+)χ=25

  χ=25÷

  χ=20

  答:航模小组有20人。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当堂测评

  练习十第4、12、1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请教优秀学生,做到“一帮一、兵强兵”。

  设计意图:

  继续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以方便学生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后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8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新设计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习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3、学情分析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习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导学)

  课前两分钟

  一、旧知铺垫、导入复习课

  1、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前置学习(自学)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复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什么不足,一起讨论。

  小组合作

  学习

  (互学)

  1、教学例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主图中所说的含义:

  台风中位于A市东偏南30度方向,距离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向A市移动,

  (2)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3)理解题意,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图。

  (4)台风在A市的东偏南30度距离600千米的地方。

  (5)图例要弄懂。

  (6)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台风中心在A市的什么地方?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全班交流

  展示学习

  (展示)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3、复习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主题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说一说本题的含义。

  (3)互相讨论方法。

  4、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1)你是怎样做的?

  2)集体订正。

  5、学生自学教材第22页例题3.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完成教材22页的“做一做”。P23第2,4,6,7题

  集体订正。

  挑一道典型的求平均数的题目进行练习,如求平均速度;复习一下画角的过程,会描述小林家在小强家什么位置,小强家在小林家什么位置?

  拓展检测

  学习

  (测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和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2、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研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呢?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可能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局部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局部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抵触。

  2、引导释疑。

  在同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统计图里“其他”局部可能包括了哪些信息呢?

  可让同学分别说说“其他”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品牌。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

  引导同学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动身,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难点名称:

  理解“满100减50”与“五折”的区别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打折销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并不感到陌生,但在促销活动中选择最佳消费方式,要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懂得“满100元减50元”的促销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是整百元的,那两种促销的方式优惠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要得出这种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去分析、交流、比较才能解决。

  难点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含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表述,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促销方式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要由学生独立完成两种购买方式所要支付的钱,并通过比较来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提问“一件物品打九折出售”表示什么意思?

  2、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优惠都是以“几折”来表示的呢?

  3、购物中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我们要做一个精明的小买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板书:购物中的折扣问题)

  二、教学新知。

  (一)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1、根据这些信息,学生提问题。

  教师板书: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哪个商场省钱?

  2、分析问题,理解题意。

  (1)结合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哪些是关键的?

  (2)怎样理解“满100元减50元”?

  (3)不足100元的部分呢?怎么办?

  3、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能否解决黑板上的这两个问题?

  4、交流并汇报方法。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算式,并解释。

  5、启发思考,辨析原因。

  (1)满100元减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啊,怎么优惠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什么情況下两种优惠是一样的呢?

  6、小结:在今天的折扣问题中,我们知道了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的是“满100元减50元”和打五折的区别:

  (1)“满100减50”,就是够100才能减50,不够则不减。

  (2)打五折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不满100元的也能按50%计算。

  (3)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才是一样的。

  三、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做一做。

  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每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小结:

  同学们,在今天学习的折扣问题中,我们知道了不同形式的优惠有很多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的是“满100元减50元”和打五折的区别。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计量数学教案03-03

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1-22

小学数学教案03-11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3-03

植树小学数学教案12-13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8

参观果园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3-03

小学六年级圆柱和圆锥数学教案03-05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面积计算》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