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

时间:2022-09-23 19:59:42 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精选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精选8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1、引导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家里铺上地砖,怎样清楚的告诉瓷砖厂的工人地砖的大小?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我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 篇3

  课程目标:

  1、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的方法,粗略学会测量物件的长短。

  2、学会测量结果与长短之间的关系,长物件用长工具测量则次数少,长物件用短工具测量则次数多。

  3、小伙伴之间合作,测量比较难测量的工具。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准备:

  1、测量工具准备,测量物件,尺子,绳子,盒子,记,记录本等。

  2、事先把小朋友按人均数分好组。

  课程开始:

  1、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讲出高矮,长短,胖瘦等等相对的东西,让孩子们先从自我认识的概念入手。再引导到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亲自测量一下物件,看到底是长的还是短的。

  2、老师把工具分发给每一组小朋友,老师在台上先事先给小朋友们示范一下,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让小朋友们看到绳子到了什么刻度,就是什么长度。

  3、孩子们开始用手中的工具测量物件,并把测量的结果告诉老师。

  4、老师若是发现孩子的测量方法有错,则需要及时更正并指导。

  5、对于测量正确的小组的孩子,表现好的孩子,则给予大声的夸奖。

  6、测量错误的孩子,应该鼓励再测一次,老师可以再次给予示范。若是一直无法掌握技巧的孩子,则可以让测量正确的小朋友帮助示范。

  课程结束:

  小朋友们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测量的方法,那么以后会不会测量东西的长短呢?还有小朋友们的表现都特别棒,老师也希望小朋友回家后,可以用家里的测量工具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测量的游戏,好不好?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在活动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动反思,所以在准备学具和提要求时更谨慎了。引出“一端对齐法”的概念,对幼儿能较快地理解还是有帮助的。相信对将来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帮助。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魔术中开始、游戏中结束,整体感觉孩子们能尽快地融入整个活动的氛围,都还挺开心的。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

  2、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初步感知温度计热胀冷缩的科学原理。

  2.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记录温度的简单技能。

  3.培养测量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气温计、体温计若干,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请幼儿通过观察、触摸,比较两杯水的温度

  1.第一次比较: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

  看一看、摸一摸,从而发现热水杯和冷水杯摸上去能明显感觉到冷热温度不同,且热水杯口冒有热气。

  2.第二次比较:两杯温水。

  发现:两杯温水无法通过观察和触摸等直观测量的方法比较温度的不同。

  (二)认识水温计,观察它的结构,并学习认读、记录温度

  1.思考: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测量出两杯水的确切温度?

  出示水温计,并知道它可以测量水的温度。

  2.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结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学习认读、记录温度。

  提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

  讲解:玻璃管子上的数字是刻度,红柱子叫液柱,液柱指示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温度单位“℃”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教师出示标有℃的卡片)。

  (三)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

  1.教师用水温计示范测量,并记录水温。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把水温表红色的一端放进水中,观察红色液柱的变化,当液柱停止上升时,才可以读出温度数。注意,读数时眼睛的视线要与液柱持平,也不可以把水温计从测量的液体中取出再读数,这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2.指导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泠水温度并记录。

  (1)在测量前教师提醒幼儿注意: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了什么困难?是否想到解决办法?

  (3)组织幼儿交流: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3.指导幼儿第二次操作,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4.比较两次测量结果,感知水温计热胀冷缩的工作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分别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

  进一步讨论:液柱是怎么变化的呢?从冷水到热水怎么变?从热水到冷水又会怎么变呢?

  老师小结:这就是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发明的。

  (四)游戏——热胀冷缩,进一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学习的快乐。

  师:我们来玩个“热胀冷缩”的游戏,好吗?师幼一起设计“热胀”“冷缩”的有趣动作,做一做、玩一玩。

  (五)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练习测量室温、体温和记录天气温度,开展“我是小医生”等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能用自然物正确地测量线段及图形边的长度,并比较长短。

  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两名运动员比赛跳远的图片(运动员跳出的线段长度是2的倍数),2厘米长的短棒若干。

  2、幼儿用书,形针若干,小木棒若干。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学习测量的方法。

  提问:图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我们来做小裁判,评一评他们谁跳得远?(启发幼儿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测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线段一一排列,使小棒头尾相接,没有空隙。在线段下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请一位幼儿上来,分别尝试测量另外一个运动员跳的线段的长度,教师帮助幼儿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比一比谁跳得远,并说一说为什么。

  2、讨论并尝试测量另一幅图。

  3、幼儿用小棒或回形针测量幼儿用书上运动员跳高、跳远、投掷的线段长度,并给跳得远、投得远、跑得高的那名运动员贴上小红花。

  教学反思:

  一环又一环的情境创设抓住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会了能按从大到小排序或从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本节课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儿有的操作没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课下帮助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 篇7

  活动目的: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指导要点

  提供小棒、吸管等测量工具,人手一份记录表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桌子的一边有多长,有多宽?长比宽长多少?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教师示范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记号,记录次数。

  3、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结果。

  4、交流和比较各自的测量结果。

  5、组织幼儿讨论:

  大家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说一说分别用什么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样。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 篇8

  教材简析: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们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来导入,直接进入正题,通过问题"桌子有多长"一下子调动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寻找身边的测量工具并积极地去动手操作,解决疑问。]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儿纷纷寻找测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蜡笔盒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测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而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其实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你记录的结果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让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4、教师小结(边演示边操作):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桌子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5.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巩固。有了第一次的测量经验,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这一环节增加了难度,让幼儿用和第一次不一样的方法测量,而且还要记录。记录的过程也是幼儿创造力和能力的体现,因为幼儿由于能力差异,记录的方式会不一样。活动在此逐渐深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即"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记录的结果却不一样"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原来是测量的工具不一样,但桌子的实际长度是不会变的,教师同时适时的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拓宽孩子的经验。教师始终都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在关键时刻用问题来引领幼儿,起一个"推一把"的作用。]

  (四)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量一量,你还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时候,把你量的对象、量时用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你还可以和别人对照一下,同一样东西,量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测量。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并指导。

  2、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测量的过程。

  3、集体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孩子们在学会测量并记录之后,兴趣就更大了,为此,教师适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东西,只是孩子们测量的范围更广了,教师也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你还想量什么?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测量: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测量,让孩子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含反思】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月历宝宝》含反思06-22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与反思11-21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9的组成》含反思12-12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四等分》含反思12-19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青蛙》含反思12-13

幼儿园大班优秀数学教案《分类》含反思12-26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对称》含反思03-21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拼图》含反思03-18

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含反思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