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数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2-11-30 18:30:28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数学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数学教学教案

数学教学教案1

  1、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1/6+2/6 +3/6 = 3/10+3/10 +3/10 =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 利用3/10 +3/10 +3/10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3/10 3)

  (3)3/10 +3/10 +3/10 =9/10,那么 3/10+ 3/10+3/10 =3/10 3,所以 3/103=9/10

  2、 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3、 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 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练习

  1、 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 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四、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

  (2)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 ,由此得出这个乘法算式表示 的 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 。

  (4)提出问题: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2、相关练习:练习二第5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

  (3)学生独立解答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讲评中介绍分数乘整数的另一种格式。

  5、巩固练习:P11做一做(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着手计算)。

  三、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1)求2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2个 是多少?算式: 2

  (2)求 枝或 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 的 是多少,或的是多少。

  2、练习三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讲解)

  四、作业

  练习二第3、7、8、10题。

  (3)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73 (3)15(34-27)

  二、新授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 +(2)- (3)-(4)+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

  4、教学例6

  (1)出示: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出示: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练习

  P14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再独立完成练习。

  (4)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复习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特点,正确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练习三第三题:分数混合运算(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如果可以应用韵律进行计算的题目也可以选择用简便方法计算,如:-= (1- ); (5- )既可以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练习三第2题:一朵花要用 张纸,一个同学做了9朵,列式 9,另一个同学做了11朵,列式 11,他们一共做了 9+ 11(朵),学生还可能这样列式: (9+11),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列式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形式。

  4、练习三第8题:改错题,这两道题主要都是运算顺序错误,学生在纠错的同时也巩固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5、练习三第6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

  6、练习三第4、5、9题: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计算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的练习册。

  (5)分数乘法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的:

  1.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3.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30 ===

  60 ===

  12 ==

  二、复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 1- (1- )

  7+ 120(+)

  三、复习分数的运算定律并进行简便计算。

  +12- - 48+48 24( - )

  四、相关文字题复习

  1、4的与的4倍的和是多少? 2、 的 比它的 多多少?

  五、相关的解决问题。

  1、一块长方形纸夹板长米,宽是长的,这块纸夹板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2、某菜场运来茄子800千克,第一天卖完了全部的,第一天卖了多少千克,还剩下多少茄子没有卖?

  3、 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米,高是底的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六、拓展练习。

数学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

  从统计中获得简单的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决策,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今天我们上课和平时不太一样,坐成了六个小组,老师这有一张评价表,如果哪个组里的同学表现好,我就给他们组贴上一颗星,这时老师就来看看哪个组坐得最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比赛吗?在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育训练,为比赛做准备。他们在进行什么训练呢?

  生:跳绳、踢毽、套圈、踢球。

  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项比赛,(揭题)在这些活动中你认为组织什么比赛好呢?

  生:

  师:咦,这下有问题了,大家参加的活动不一致,可是我们班又只能组织一项比赛,大家说说看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来确定我们班组织什么比赛。

  三、体验统计过程。

  1、复习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的一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它吗?

  生:统计图

  师: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最下面是比赛的项目,

  生:每一格就表示一个。

  2、分小组进行统计

  师:今天我们就要利用统计图来统计我们最想参加的活动。有谁知道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不漏掉,不重复)接下来,我们就分小组来进行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在分小组活动时要注意:第一,在组长带领下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第二,每个人只能说一项,第三,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余人要认真听,组长在相应的项目上涂上一格。大家明白了吗?比一比哪组的同学调查的又快又准确。开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师:这时老师将每个组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了,比一比,你想把星星送给哪个组?说说你的理由。老师觉得刚才每个组的表现都不错。所以给每个组都贴上一颗星星。

  3、完成统计表。

  师:老师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下一项活动,你们想不想参加?

  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什么?对这是一张统计表,我们要把刚才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填到这张表里。

  谁能通过第一小组填的这张统计图看出。

  第一小组共有 人,想参加跳绳比赛的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有人。

  最下面一行应该怎么填呢?谁来说一说?

  将每一列的数据加起来就行了。

  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班想参加跳绳比赛的一共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一共有人。

  同学们能根据最后一行的数据完成这一张统计图吗?

  这时分小组合作完成这一张统计图。

  四、观察发现

  1、第 组最先完成,老师把他们组制作的.统计图展示到黑板上。

  2、这时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一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现在你们认为,我们班应该组织哪一项比赛呢?

  3、你能根据统计出来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吗?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拓展

  老师也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了我们班同学最爱喝的饮料。通过这幅统计图,你知道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吗?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果在比赛的那天,我们班要买一种饮料的话,应该买哪种?

  七、备用

  结束: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样进行统计,在生活中,你还可以利用统计的知识调查身边的事情。比如,你家里一天用了多少只塑料袋,全班同学每人每周用几枝铅笔。只要我们用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用智慧的大脑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统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在今天的学习中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好。

数学教学教案3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第一学时。(90页)

  教学目标: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与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3。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5。能根据搜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

  教学重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能对统计出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

  资料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甘肃旅游胜地的资料。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①。观看风光片,说一说看到了那些地方?(刘家峡、兰州市五泉山、自塔山、黄河母亲、东方红广场)

  ②。你还知道甘肃有哪些旅游胜地? 汇报课前搜集有关甘肃旅游胜地的资料。

  ③。老师想利用星期六带领同学们去一个地方玩,你们认为我们全班去哪儿最好玩呢? 〈学生自由发言〉 去哪儿才能使我们全班大部分同学玩得开心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并将讨论结果写到黑板上。〉 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大部分同学的意见呢?

  ④。揭示课题:统计。 〈估计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一个一个的问:2。举手计数:3分组统计。)

  2。比较归纳,择优选择 同学想到的方法都很好,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用哪一种方法能既迅速又准确来进行统计?

  ①。师生共同比较三种方法:

  ②。教师归纳出学生认为合适的方法:

  3。统计过程

  活动一:由同学们推荐一名主持人,用举手计数的方法,开展统计:

  活动二:我们用小组统计的方法小组统计完后,请两名同学作统计员汇总结果。〈将两次统计结果写到黑板上。〉 比较两次统计结果,看有什么异同?找出原因。

  4。绘制统计图,展示、交流成果。

  l)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统计图

  2)交流:通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以及上讲台对全班同学进行介绍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并将统计成果挂到黑板上。

  5。观察分析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①。观察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以下几个问题: i。去哪个地方的同学最多? ii。假如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去哪个地方? iii。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6。课堂评价

  ①。本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哪一个小组今天表现得最好?为什么?

  ②。将学生讲价的结果再进行。口头统计,渗透统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数学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

  (二)练习(课件演示:列方程解应用题)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

  1.读题,现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 千克饺子粉.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三)教师说明:这种方法(解法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1.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3.教师提问: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

  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

  教师板书:解:设原来有 千克饺子粉.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5.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教学例2 (继续演示课件: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2.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解答.

  4.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三)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继续演示课件:列方程解应用题)

  (四)练习

  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每袋饺子粉重多少千克?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步骤呢?

  四、课堂练习

  (一)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

  1.小明买4枝铅笔,每枝 元,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3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3

  2.建筑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车 吨,用去13吨以后还剩7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二)列方程解答.

  服装厂有240米花布.做了一批连衣裙,每件用布2.5米,还剩65米.这批连衣裙有多少件?

  五、课后作业

  1.图书小组原来有一些故事书,借给3个班,每班18本,还剩35本.原来有故事书多少本?

  2.四年级做了3种颜色的花,每种25朵,布置教室用去一些以后还剩28朵.布置教室用去多少朵?

数学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 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 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 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教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理解圆的对称性.

  2.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理解其证明,并会用它解决有关的证明与计算问题.

  过程方法1.利用操作几何的方法,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经历探索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过程,进一步和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垂径定理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发现并证明垂径定理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导语:直径是圆中特殊的弦,研究直径是研究圆的重要突破口,这节课我们就从对直径的研究开始来研究圆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

  (一)圆的对称性

  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对折,重复做几次,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得到:把圆沿着它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对折,直径两旁的两个半圆就会重合在一起,因此,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二)、垂径定理

  完成课本思考

  分析:1.如何说明图24.1-7是轴对称图形?

  2.你能用不同方法说明图中的线段相等,弧相等吗?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即:直径CD垂直于弦AB则CD平分弦AB,并且平分弦AB所对的两条弧.

  推理验证:可以连结OA、OB,证其与AE、BE构成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进一步得到不同的等量关系.

  分析:垂径定理是由哪几个已知条件得到哪几条结论?

  即一条直线若满足过圆心、垂直于弦、则可以推出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垂径定理推论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思考:1.这条推论是由哪几个已知条件得到哪几条结论?

  2.为什么要求“弦不是直径”?否则会出现什么情况?

  ?垂径定理的进一步推广

  思考:类似推论的结论还有吗?若有,有几个?分别用语言叙述出来.

  归纳:只要已知一条直线满足“垂直于弦、过圆心、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得到另外三个结论.

  (三)、垂径定理、推论的应用

  完成课本赵州桥问题

  分析:1.根据桥的实物图画出的几何图形应是怎样的?

  2.结合所画图形思考:圆的半径r、弦心距d、弦长a,弓形高h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在圆中解决有关弦的问题时,常常需要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作为辅助线,这样就可以把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结合起来,得到圆的半径r、弦心距d、弦长a的一半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训练

  完成课本88页练习

  补充:

  1.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点O是圆心,其中CD=600m,E为圆O上一点,OE⊥CD,垂足为F,EF=90m,求这段弯路的半径.

  2.有一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如图所示,正常水位下水面宽AB=60m,水面到拱顶距离CD=18m,当洪水泛滥时,水面宽MN=32m时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请说明理由.(当水面距拱顶3米以内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四、小结归纳

  1. 垂径定理和推论及它们的应用

  2. 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相结合,将圆的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

  3.圆中常作辅助线:半径、过圆心的弦的垂线段

  五、作业设计

  作业:课本94页 1,95页 9,12

  补充:已知:在半径为5?的⊙O中,两条平行弦AB,CD分别长8?,6?.求两条平行弦间的距离.教师从直径引出课题,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用纸剪一个圆,按教师要求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尝试发现结论.

  学生观察图形,结合圆的对称性和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尝试得出垂径定理,并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再进行严格的几何证明.

  师生分析,进一步理解定理,析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定理独立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到推论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更好的理解定理和推论,并弄明白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审题,尝试自己画图,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思考解决方法,由本节课知识想到作辅助线办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检查,集体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方法,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当洪水到来时,水面宽MN=32m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只要求出DE的长,因此只要求半径R,然后运用几何代数解求R.

  让学生尝试归纳,,发言,体会,反思,教师点评汇总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圆的对称性,为后续探究打下基础

  通过该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探究,发现垂径定理,初步感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

  为继续探究其推论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垂径定理和它的推论,并进行推广,得到其他几个定理,完整的把握所学知识.

  体会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从而解决本题,同时把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作辅助线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巩固知识,形成做题技巧

  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归纳提升,加强学习反思,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巩固深化提高

  板 书 设 计

  课题

  垂径定理垂径定理的进一步推广

  赵州桥问题归纳

数学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

  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 小明今天运气就非常的好,赶上了文具店庆周年降价促销的活动,价格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大约16分钟)

  1、自主探索,尝试练习

  使学生明白:虽然,文具的单价发生了变化,但是解题思路没有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如果用分步计算的要鼓励学生根据解题思路再列出它的综合算式。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括号在综合算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一次性用综合算式解答的同学要加以及时的表扬。

  2、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四个算式,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大约10分钟)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我设计了四道闯关练习题。

  第一关、我会算。

  368+32×5-88      15×(107-35+18)

  30× [480÷(24-8)]   530+12×25 ÷60

  通过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第二关、我会解决。

  让学生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大约4分钟)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数学教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4、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或者只有(),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又有(),要先做()后做()。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二、新授

  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  3.6×6÷0.9

  然后设问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4、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5、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1)填空。(出示,学生口答)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级运算,后做第()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里面的。

  2、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四、作业。

  练习十第1、4题。

数学教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逐步建构新的知识。

  衣服搭配、摆几位数、求比赛场次等例子在二年级上册都出现过。

  3.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四、具体编排

  1.例1(简单的组合)

  (1)隐含了分步计数的原理,但这儿不要求用分步计数的方法(乘法)来求组合数。只要能用图示的方法来求出组合数就可以了。

  (2)教材上提供了两种图示表示法,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实际上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每条裙子或裤子分别可以搭配两件上衣(分步时,可以把确定上衣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裙子和裤子作为第一步),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衣服,圆形表示裙子和裤子,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两位数写出来。

  3.例2(简单的排列)

  学生已经有了拿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经验,摆三位数可以用类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在这儿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不漏。学生一开始可能是无规律地摆,但经过一定的观察后,会逐渐走向有序。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实际摆卡片到脱离卡片直接写出这些三位数的过程。

  4.“做一做”

  借助学生喜爱的西游记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找出排列数。

  5.例3(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1)利用20xx年世界杯足球赛的题材,除了教学组合知识以外,还可以适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原来教材上是有的',但由于版面的原因,送审后删去了。)

  6.练习二十五

  设计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练习,巩固排列和组合的知识。

  五、教学要求

  1.要借助于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求排列数或组合数。

  排列、组合是很抽象的数学知识,要用操作活动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在这儿还只是用图示的方式把所有的排列或组合情况罗列出来(即有哪些排列或组合),不是抽象地计算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数或组合数。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求排列数、组合数。至于排列、组合等名词,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等,都不要求学生掌握。

  实践活动掷一掷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数学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

  2、出示旋转木马图,提出问题:旋转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小棒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11 ②3x3+2=11 ③4x3-1=11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方法①是连加,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对于其它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小棒分析意义。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

  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

  (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P58 做一做1。

  2、练习十二4。

  3、练习十二5。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层层递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不断提升,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特别是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的说明方法,并展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个体。事实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驾御教材,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沉的魅力。)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

  3×3+2=11 4×3-1=11

  9 12

数学教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对策:结通过一些鼓励手段,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补充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完成p82第1题。)

  9×300 31×2 2×22 800×8

  33×2 5×200 130×3 2×210

  2、指名说出计算思路。

  例:9×300

  9×3=27

  9×300=2700

  二、教学第3题。

  1、出示第3题。

  2、先让学生分类。

  小于4000的:

  906×4 380×9 6×610 5×790

  大于4000的:

  504×8 7×710 6×802 9×510

  3、再让学生说出理由。

  三、解决问题。

  1、p82 第4题

  要求“新建的楼一共能住多少户”就是求几个几?

  指名学生回答。

  2、p82 第5题

  (1)看着表格,你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思考题:

  补充:

  有40个学生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租金2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租金15元。如果你是领队,准备怎样租船?怎样租船最省钱?

  (1)读题后引导学生思考:1、可以怎样租船?

  2、怎样租最省钱?

  (2)交流思考结果,师板书成表格形式,列出租船的情况和所用的租金

  比较:怎样租最省钱?

  五、课堂作业。

  p82 练习八

  第2、4题。

  板书设计: 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小于4000的:

  906×4 380×9

  6×610 5×790

  大于4000的:

  504×8 7×710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主要练习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以及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进行口算和笔算时,要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和反思,看看算法的选择是否恰当、计算的过程有无疏漏、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也要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逐步形成计算技巧。

  课后反思1:

  本课主要教学练习八的1~5题,主要练习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在教学中,我先帮助学生复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的口算方法,然后进一步强调了在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的注意点,并回顾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从学生练习、回答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能在笔算中,学生对于这种简便计算的竖式一下子还没法完全的适应。

  课后反思2:

  这节课主要复习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口算和笔算学生练习的比较多,计算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这节课主要再帮他们整理一下,让他们更好的掌握乘数中间的0与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形成计算技能。对于估算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方法,只是估算速度还有待提高。

  课后反思3:

  三位数乘一位数,学生基本都能掌握其算法,只是在计算中稍有产生错误,那也是因为乘法口决不熟练所造成的。只要以后能经常地练习,相信在这方面肯定会有所改善的。而这一节课我主要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估算能力。应该说在实际生活中,估算是用得很多,平时计算也是一样。有时末必会对每一题进行验算,那有多麻烦,但是如果学会估算的话,那不是可以节约很多时间,,而且还可以提高75%的计算正确率。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计算这一类题时,可以不会每题都进行验算(再算一遍),但必须是每一题进行估算性质的验算,这样即可以提高计算正确率,又可以养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而从实际课堂上来看,学生确实也可以做到,收到的效果也是较好的。

数学教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   12.6÷6=2.1(元)

数学教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能够应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乘除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小数点搬家”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出示三张写有100的卡片),你能在适当位置添上小数点,使这个数最大吗?(100.0)最小呢?(1.00)还可以是多少?(10.0)小数点位置不一样,它们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了。是呀,小数点真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小数点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点搬家)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山羊快餐厅。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出示三张情境图:同学们,请看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讲述,老师随机板书:4.00元、0.40元、0.04元。

  2、提问(1)这些小数的实际价格是多少?生说,师板书。(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4.00、0.40、0.04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吧。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师适时板书:

  小数点大小变化

  向左移动一位缩小10倍(缩小到原来的)

  向左移动二位缩小100倍(缩小到原来的)

  向左移动三位缩小1000倍(缩小到原来的)

  4、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家,请想一想: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完成课本40页“试一试”。

  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数学教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 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和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教学难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大家想一想在认识钟表时,知道了哪些知识?钟表上整时、半时时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

  在认识钟表时,我学会了两种时间的写法,如早晨7时30分,也可以写成7:30。

  整时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半时时,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半。

  师:说得真好,说这些话的时候好像同学们头脑中就有一块表似的,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真棒!再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可能回答

  我们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还有球。

  我的文具盒、课本都是长方体的。

  我玩的魔方是正方体的。

  我们用的水桶、水杯是圆柱的。

  我们上体育课用的篮球、足球、排球等都是球。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讲的实例非常恰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看到钟表、几何图形等立即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二、巩固训练

  1. 认一认,连一连。

  师:我们的知识点说得很到位,那么解决问题怎么样呢?看一看,想一想,做这些事情该是什么时间?连一连。(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7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完成习题。

  2. 几何图形。

  师:给下面的物体分分类,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1题)

  (学生应该很容易地将已学过的形体进行分类)

  3. 位置。

  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第95页第2题和第3题。先自己解答,然后我们再交流订正,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认识钟表”,知道了整时、半时时分针和时针的特点;还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再次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我们的教材学习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看图回忆生活中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从而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时,印象更深刻;通过结合生活实例能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几何形体的认识,使数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数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的教学教案12-09

数学教学教案11-05

幼儿数学教学教案02-25

【热】数学教学教案12-16

【精】数学教学教案12-16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12-19

【热门】数学教学教案11-30

数学教学教案【精】11-30

数学教学教案【热】11-30

【荐】数学教学教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