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1 17:12:3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精品[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y、w”,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3、学习“y、w”和单韵母拼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学过的声母读一读,背一背。

  二、学习声母“y、w”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1、出示声母“y、w”的图。

  2、请学生自己借助图学习字母的音形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3、分小组学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4、请同学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一讲怎样记住字母的音形。

  5、教师强调“y、w”是声母要读得轻短些,“yi、wu”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得稍长响些,应整体记忆。

  6、指名读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教师及时纠正。

  7、开火车读一读,横排读,采取多种形式读。

  三、看图拼读音节

  1、先出示电脑课件:没有音节、没有动物的.图。(26页中间图)

  2、师问:图上都画了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幅图吗?(学生可以从湖水、大树、小草这几方面说一说)

  3、点击鼠标出示小动物。再让学生说一说小动物在干什么?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4、最后电脑出示音节。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读得不准时请别的同学帮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自由读。

  四、写声母“y、w”

  1、引导学生看书上的范字,看看是几笔写成的?占什么格?

  2、教师范写

  (1)“y”是两笔写成的,第一笔是右斜,第二笔是左斜,占中下格。

  (2)“W”是两个斜上斜下写成的,不要写得太宽。教师要重点指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理念】

  凭借文本,科学地展开训练,做到设计有目标,落实有途径,切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超越文本,开发资源,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创设语文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强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教学还应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特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激发主体参与和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课程计划标准》中的理念适应孩子的学习方式,生动、活泼地表现在教学各环节中。

  【教学特色】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给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读准儿话音(“鱼儿”)和读好轻声(“种子”、“我们”、“的”)。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的含义,让学生懂得祖国是我们的家。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演示:房顶下一户人家养了一两只小猪的图片,点击房顶演变成宝盖头,点击小猪演变成。合在一起变成“家”字。

  2、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家,能告诉老师,你们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感到怎样?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生活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是多么的温暖,多么的幸福,感受到“家”的温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自觉地引入到课题中去,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

  2、师:家是爱的港湾,是最温暖的地方。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儿歌——《家》,(板书课题:5家,在板书的过程中学习新笔画“弯钩”)

  3、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老师配乐范背课文

  【“以情传声,以声带情”,运用声音的艺术,将学生带入文中的意境,进入艺术的天地,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使学生既了解了课文大意又悟得了朗读的技巧。】

  2、学生自读,老师提出要求:

  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注意词儿连读。

  3、检查学生生字字音掌握情况、检查学生词儿是否连读。

  4、再读课文,老师提高要求:

  (1)把这首儿歌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这首儿歌有几句话?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去品味,感悟语言的意蕴。】

  三、精读感悟,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后提问:这首儿歌有几句话?

  1、学习第一句。

  (1)电脑屏幕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①自由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为学生创设质疑活动,捕捉疑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过渡: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它们都有自己的家,那么它们各自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得怎样呢?

  ①多媒体配乐动画演示,学生边看边想。

  ②看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朗读,更要重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他们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亲身地去感受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各自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自由、快乐的情景。】

  (3)过渡:是呀,你看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呀!假如你现在就是快乐的白云、小鸟、鱼儿或者种子,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吗?

  ①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②交流、总结方法:读——评——读——评——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课《植物的“感情”》

  单元要点分析:

  本组课文以“观察、发现、研究”为主题,五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感情”》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第一朵杏花》、《蜜蜂》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矿矿的研究》向学生渗透研究、发现的意识。本单元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揭示,又有自我探索发现意识的培养;阅读链接中通过采访和书信交流的形式,使学生通过科学家平实的语言了解这些伟人的内心世界,又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本单元的精髓所在——科学现象的发现、科学家的实验或同龄人的研究中渗透着哪些科学态度和精神;同时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学生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的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学儿童诗。文章共十个小节,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给我们揭示了大自然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现象。《大自然的语言》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所以教学中应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材分析:

  《植物的“感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 “感情”。写出了植物之间的联系。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出“植物似乎也是有感情的”,这与人们平常认为的“草木无情”的常理相背。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 “感情”的,而且不同的植物表现的感情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接着文章重点介绍了植物之间的“感情”既丰富又奇特。课文第三自然段进行了概括说明。“萎靡不振”“和睦相处”点明了植物有着鲜明的爱憎感情,说明了植物间相处的两种不同情况。

  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就围绕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大豆和玉米是一对好邻居;棉花特别欢迎大蒜在身边。”

  “黄瓜讨厌西红柿,喜欢菜豆角做伴;铃兰花和丁香花势不两立而喜欢勿忘我作邻居。”“谷子与水果长时间在一起,谷子霉烂而水果干瘪。”你看,不光植物之间有感情,就连植物的果实之间也有感情。

  植物之间为什么会有感情呢?文章第七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是由于植物有一种生长的本能:1、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料,排斥对自己生长不利的因素。2、外界的能量对植物新陈代谢有影响。这一部分讲的是植物有感情的本质,与前面讲的植物有感情的表象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文章从表达上,运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和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课文中列举的几种植物,学生比较熟悉,所以,从生活中去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去查资料,阅读课文,了解植物的“感情”,从而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7个生字,掌握12个生字。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曲”和“给”多音字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课文的同时,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植物间复杂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的习惯。

  教师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质疑问难

  1、教师板书课题:植物的“感情”,学生读课题。

  师:“同学们,人说“草木无情”,可题目却说有感情,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反馈,教师归纳)

  (1)植物间有怎样的感情?

  (2)植物为什么会有感情?

  (3)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

  2、教师导入新课:是呀,太多的疑问等着我们去解答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进行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兴趣】

  二、自主合作 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自读。

  (1)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读、会写。

  (2)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并正音。教师强调“供”“丁”“竟”是后鼻音,“促”“速”是平舌音。

  (2)教师再出示这些词语,学生一起读一读,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读和书写。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充分的走进文本,并在同学的帮助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及课文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合作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 增长知识

  1、教师: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植物间的感情呢?它们间的感情如何?(学生反馈,教师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来)

  含羞草怕羞;

  向日葵爱太阳;

  西红柿爱音乐……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2、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

  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1)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

  (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植物奇妙的感情)

  (2)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来的伙伴会萎靡不振。农民就会给它们安排能够和睦相处的邻居。

  教师问:“你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读4—6自然段)

  4、教师问:“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①植物为什么有感情呀?②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呀?)

  学生讨论后交流。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原因。

  6、教师小结:植物有“感情”是它们求生的一种本能。

  【尊重学生学习的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与同学、与老师的互动,进一步加深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答】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大自然真是无奇不有,它有太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观察、去发现。行动起来,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你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关于大自然的秘密。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把学生知道的其它植物的感情说一说。

  2、出一份以植物的“感情”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8植物的“感情”

  仔细观察

  “草木无情” 有感情(生存本能)

  课后检测

  1、我会读。

  乐曲 促使 迅速 供给 棉花 讨厌

  窒息 货轮 羞答答 西红柿 丁香花 勿忘我

  萎靡不振 和睦相处 势不两立 新陈代谢

  2、比一比组词。

  促( )迅( )委( )供( )

  捉( )讯( )秀( )拱( )

  棉( )讨( )勿( )货( )

  绵( )付( )匆( )贷( )

  资料库:

  根瘤 豆科植物根部的瘤状突起。这是由于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根部皮层细胞中所致。根瘤菌在皮层细胞中迅速分裂繁殖,同时皮层细胞因根瘤侵入刺激,也迅速分裂和生长,而使根的局部体积膨大,形成瘤状突起,就是根瘤。

  含羞草 草本植物,有毛和刺,叶子富有感应性,触动时小叶折合,叶柄下垂。夏秋开花,淡红色。

  勿忘我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十分柔弱。初夏开花,浅蓝色。

  课外阅读

  奇妙的植物世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的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1—2小时,小虫子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放放交响乐。日子久了,竟然发现他那园中的花木,格外旺盛。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他每天在一块稻田里播放25分钟交响乐。一个月后,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同样一块没听过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平均株高超过30厘米。

  此外,还有预报地震的山芋藤,能净化水的水葫芦,会“咬人”的漆树。

语文教案 篇4

  课时目标:

  1、指导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进行说话联系,描绘月夜的优美景色。

  3、品读美文,激活思维。

  教学重点:

  指导背诵、说话练习。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指导背诵第4、5自然段。

  1、激发兴趣。

  月光似水的中秋之夜,阿炳又一次坐在美丽的二泉边倾听泉声,心潮起伏,用琴声倾诉了满腔的情怀。读了第4、5自然段,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阿炳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出来。

  2、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按先环境描写,再任务内心活动描写(他想起了......想到了......听到了......)的顺序背诵。

  自由背,齐背。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指导背诵第5自然段

  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

  引背,自由背。

  二、朗读课文,品读美文。

  1、欣赏读。

  2、再次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3、: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

  4、过渡:作者由阿炳一生的经历和乐曲旋律的变化,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人、景、曲相互辉映的动人画面。但不同的人听了曲子后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其他人听后的感受呢?那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5、品读美文。

  老师选了很多美文,你先浏览一下,然后勾画出最能引起你共鸣的几句话,摘录到笔记本上,再读一读。

  交流一下,哪几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

  三、说话练习。

  1、激发兴趣。

  现在你就是哪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段话说出来。

  2、组内练习说。

  3、指名说,评议。

  三、作业设计

  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去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圈画自己用的好词句。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赏月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四、板书设计:

  赞叹怀念思索

  二泉映月倾吐情怀表达抒发

  爱......

  五、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人的生殖”不仅是7年级(下)生物第1章的一个重点,也是7年级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上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一课。上好这一课,无疑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正确爱情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良好社会道德感、责任感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精心设计教学,以父母生育、养育我;我敬爱、报答父母为主线,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喧染气氛的作用,前后呼应,把人体生殖知识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目标

  1.1 基础知识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1.2 能力培养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2)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2)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父母交流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

  2 重点和难点

  (1)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的过程;、

  (2)胎儿和母体间的物质交换;

  (3)增进敬爱父母的情感。

  3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酒精、烟草和某些药物对胎儿的不利影响的资料。从父母那里了解生育、养育自己的情况;

  (2)教师:自制CAI,男性、女性生殖系统结构模型。

  4 课时安排 1课时。

  5 教学过程

  5.1 引入: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亲情氛围中引入课题,非常自然、轻松地与学生交流:①我们人类的祖先是古代的类人猿,那么你又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②为什么一定要爸爸、妈妈两个人才能生出你来呢?③先想想被子植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启发学生回忆开花、传粉、受精、结果等知识)④看来,爸爸妈妈的生殖细胞也一定要经过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生出你来。可见,我们人的生殖并不神秘,而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⑤那么我们人的生殖细胞分别叫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结合的呢?我们得从我们人体的'另外一个系统──生殖系统开始谈起。

  5.2 第1部分: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2.1 指导学生自学,要求 1)按顺序认识生殖系统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联想一下在自己身上的位置,哪些已在发生变化?2)试着填写侧剖面图中的结构。

  5.2.2 思考与讨论:(分组交流)l)男、女生殖系统中主要的生殖器官是什么?为什么?2)子宫的名称和它的功能有关吗?为什么?小结:结合模型,利用CAI认识备器官的功能。

  5.2.3 指出:结构上男女确实有别,但功能上也存在着共同点。CAI展示书本上的练习题2,分组讨论交流。小结指出:男女又是平等的。

  5.3 第2部分:生殖的过程

  5.3.1 设疑:男性生殖细胞(精子)是怎么跟女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的呢?从哪进?在哪与卵细胞结合?最终又到哪“安家落户”?利用CAI讲述排卵、受精、怀孕、胚胎发育的过程。

  5.3.2 再设疑: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怎么“吃喝”、呼吸、排泄?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及有关插图,然后得出结论:胎儿是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

  5.3.3 CAI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酒精、烟草及药物对胎儿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孕妇怀孕期间身体各部分增重的一组数据。分组交流自己的想法:l)你对母亲怀孕有了什么新的认识?2)你认为妇女在怀孕期间应该注意些什么?

  5.3.4“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胎儿经过40周的发育就成熟了。成熟了的胎儿和胎盘从哪排出呢?CAI展示分娩过程,指出胎儿和胎盘从母体阴道排出就叫分娩,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过程虽然简单,但是对母亲来说却是十分不易,伴随有剧烈的阵痛,如不顺利、难产,则必须剖腹手术,以确保母子平安。让学生明白母亲生育之艰辛,再要把子女养育成人就更不容易了,不知还要花费多少心血。分小组交流:l)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怎样报答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2)妇女节就要来到了,母亲节也不远了,你想为妈妈做些什么?在Flash MTV《烛光里的妈妈》的深情氛围中,与同学们一起,祝所有的妇女们、母亲们:节日快乐!

  5.4 结束语:正常的人有生育能力,但有的夫妇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如愿。然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给他们带来福音了,课外阅读“试管婴儿──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思考: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的社会问题。

  5.5 作业设计: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短文,在班内展示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充满情趣的科普作品。根据本文特点,教学时可以疑促读,在多读、读好上下功夫,引领学生在感悟诗歌表达上的精妙、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以疑激趣

  教师可通过回顾本单元已学过的描写秋天美景和黄山奇石的课文的谈话,导入本课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质疑。质疑后先存疑,以疑促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解疑

  初读环节,教师可进行激趣启发:发现问题了不起,如果能通过自己读文解决问题就更棒了。引导学生自读诗歌,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随后可按小节接读诗歌,检查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是否能自主解决质疑时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同时用笔在文中圈圈画画,自主解决疑难。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获得初步的理解。

  三、研读交流,探究释疑

  课文二、三、四节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可再提出如下问题:哪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组织学生读文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收获,在组内质疑解疑;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上讨论。在全班交流讨论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逐渐突破课文的重难点。随后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如小组朗读表演、列表展示学习成果、做小解说员看插图讲解、画简笔画介绍它们传播种子的方法等。通过读、演、说、画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点拨,引导探究和感悟。第一和第五小节,可引导学生在自由读后交流读懂了什么,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问句的疑问语气,启发他们懂得只有认真观察自然才能有所发现的道理,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中,还要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生词。比如针对四海为家一词,可做这样的设计: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能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你还知道有什么事物或什么人也四海为家吗?或者试着用上四海为家说一句话。

  上述过程要以读文解疑为主线,或自读自悟,或合作探究。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较深感悟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竞赛读、展示读,并试着背诵诗歌,积累语言。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按照泡泡语的`提示,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找的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可组织模仿第二、三、四小节的句式续编诗歌,介绍其他种子的传播方法,实现读写的有效结合和语言的迁移运用。此后,还可启发学生思考是否产生了新的问题,让他们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2.学习老舍先生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被称为“宝地”的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是其代表作。他的作品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相关知识】

  本文是1931年春天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躬耕于此,又名舜山或舜耕山。隋朝年间因沿壁镌佛,石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很有名,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新课讲授】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济南(jǐ)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晴朗无云。

  设若:假如。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水、天空)清亮。

  2.讨论,感知全文。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济南为何“真得算个宝地”?

  明确: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将之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的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净的。

  (3)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

  (4)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舒适”的?请讲述理由。

  明确:①济南三面环山。②像是“在一个小摇篮里”。③山是阳光朗照,薄雪覆盖。④水是不结冰的,清澈透明。⑤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及心情说明济南的“温晴”。

  (二)课文分析

  1.分析第1段。

  (1)本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的哪些特点?

  明确: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2)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这段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3)本段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不可以。“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2.分析第2段。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老城”?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用“睡”“醒”将老城人格化,使之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3.分析第3段。

  (1)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们的感受及遐想,来表现济南的可爱。

  (2)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阳光朗照下的山。

  (3)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两方面。①小山:用“围”“小摇篮”“暖和”写出济南的可爱、充满温情。②人们:用“含笑”“不着急”写出济南冬天的慈善。

  4.分析第4段。

  (1)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明确:薄雪覆盖下的山。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

  明确:空间顺序。①山上:矮松青黑——顶白花(像日本看护妇)。②山尖:全白(镶银边)。③山坡:白雪黄草(穿花衣)。④山腰:露粉色(害羞)。

  (3)“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明确: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青黑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4)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分别举一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树尖上顶着雪的青黑矮松。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②拟人:“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突出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思考探究”。

  2.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它的妙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对课文的前4段进行了细读赏析,既感受了本文文字的美妙,也从整体上对这篇课文的结构进行了把握。这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并且从写作特色等角度继续对课文进行学习。

  【新课讲授】

  (一)课文分析

  1.分析第5段。

  (1)本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雪后济南的城外的景象。

  (2)本段为什么用两个“卧”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唯有“卧”字才能把错落有致的小村庄及矮屋房顶上的薄雪的形状、情态写得活灵活现,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两个“卧”字表现出的安闲、舒适与前文“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这样使全文一致,有一种和谐之美。

  (3)城外远山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素淡雅致。

  2.分析最后一段:

  济南的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通过描写三组植物:绿萍、绿水藻、绿柳,衬托水的“绿”,体现了冬水的温暖,充满生机。从颜色上来看:澄清、清亮、蓝汪汪,用“蓝水晶”做比喻,突出冬水清澈通透的特点。

  (二)品析赏鉴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②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比较阅读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两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图画,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课堂小结】

  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绘山景、描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等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点

  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

  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二、文体解读

  投影:

  神话故事体裁简介: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

  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三、阅读理解《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投影:

  1.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纟恒(gēng,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录音,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投影: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g 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g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表情朗读全文,识记课文情节。

  3.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4.恰当地复述课文。

  先分小组复述,再由各小组推荐1~2同学,举行小组赛,看谁讲得生动,如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来到世间的描写。

  五、研读课文

  1.《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而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则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2.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尝试分析“妈妈”女娲的形象。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3.本文想像女娲造人的动机是“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请发挥你天才的想像,试作另一种推测。

  4.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他们说女娲用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请学生讨论,谈谈理解。

  教师点拨:这种说法核心在于:持这种邪说的人根本上看是在为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平等的制度服务,是存愚昧、麻木人民群众思想的险恶用心的。

  5.神创造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是这类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

  请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类神话的魅力何在,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热情鼓励。

  提示:(1)这类神话描写了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情景,这是引人遐想的。

  (2)这类神话都有奇妙的想像,这是非常有趣的。(3)这类神话无非是现实的人类繁衍历史的改造,非常富有人性,这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如女娲的形象分明是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练写龙、兵、久、史、谷、商

  教学目标:

  1、知道独体字在字形结构上的特点,在书写时能较准确地运用。

  2、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激发学生对汉字喜欢的情感。

  3、了解初步的书法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汉字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龙、兵、久、史、谷、商”在书写时要注意的特点,能书写好这些字。

  教学准备:田字格卡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关于写字的.小故事。

  2、展示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练好字的愿望。

  二、看图练习,回顾方法。

  1、回顾正确的坐姿和铅笔的执笔方法。

  2、实践练习,教师巡视纠正。

  三、指导练写“龙、兵、久、史、谷、商”的字。

  1、读帖以“龙、史”为例,说说写“龙、史”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指导,书写要领:

  龙:横略上斜,竖弯钩伸展。

  兵:中横清长。

  久:横撇的角度要恰当。

  史:竖撇不能写成斜撇,捺要伸展,注意斜度。

  谷:撇捺要伸展。

  商:两竖左短右长。

  3、生临写,师巡视评价。

  四、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评价,展示作品。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通读课文,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其他小动物仿照课文段落结构说一段话,并且说说自己是怎么学会本领的。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借助拼音,读同课文,认读生字。

  2.利用多方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3.全文,启发教育学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森林里举行了动物运动会,看!都来了哪些动物啊?(小猫、小猴、小鹰……)

  2.有这么多小选手!经过激烈的比赛,小猴、小鸭、小鹰分别夺得了爬树、游泳、飞翔三个项目的冠军,你佩服它们吗?(佩服)

  3.你想知道它们是怎样练就这一身好本领的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

  (教师板书课题)《自己去吧》

  4.老师手势,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通,读的时候把生字多读几次。

  2.先读完的小朋友老师奖励你们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读生字宝宝。

  3.让我们请小朋友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读生字。

  (自自字自己)

  4.老师现在提高要求,把生字的拼音盖住,我们再来看看小组学得怎么样?小火车开起来!(生:一开开到我这来!)教师出示盖住拼音的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会认生字也会读课文了,老师再来检查一下大家,课文读得怎么样?

  2.请小朋友快速的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呀?:

  3.生读完,教师指名反馈,板书

  小猴

  小鸭

  小鹰

  4.猴妈妈、鸭妈妈、鹰妈妈分别让自己的宝宝去干什么呢?(如果说到小猴:师问:为什么小猴不自己去呢?它心里是怎么想的啊?(引导生说到小猴不敢爬树去摘,缺乏自信,所以恳求妈妈)师板书:没信心

  师:那么你能用恳求的语气来读读小猴说的话吗?

  师:好的,面对小猴的恳求猴妈妈是怎样做的呢?你来读。(生读:“树上多着呢,自己去摘吧”。妈妈帮它摘吗?(没有)是妈妈不喜欢它吗?(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养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师板书:鼓励

  那么谁能读读第一自然段,把小猴的缺乏自信和妈妈鼓励的语气读出来。

  5.指名反馈,学生感情朗读,教师板书

  爬树

  游泳

  飞翔

  6.猴妈妈、鸭妈妈、鹰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呢?

  7.集体反馈,教师:是呀,猴妈妈、鸭妈妈、鹰妈妈是要培养小猴、小鸭、小鹰独立生活的`能力。那么小猴、小鸭、小鹰学会了什么呢?

  8.生回答,教师问:你是从书中什么地方知道的,请你读听一听。(教师相机板书)

  学会爬树

  学会游泳

  学会飞翔

  9.对呀,小猴、小鸭、小鹰学会爬树、游泳、飞翔,你知道为什么它们能够学会这些生活的本领的吗?师:这都是与妈妈的鼓励,自己的努力分不开的。

  10.让我们在来读读这课文,感受妈妈们对宝宝们的爱。(齐读课文)

  四.课文扩展

  1.老师黑板上面还有许多的小动物,你能按照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个小故事吗?出示模版。(生利用模版给黑板上的小动物编故事)

  2.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自己会干什么?是怎么学会的呢?请同学们先在同桌间说一说。

  3.教师指名起来说,并启发教育学生:

  对啊,我们从小学要学会独立

  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长大以后才能象课文中的小动物一样拥有好本领。

  4.师:最后让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

  五.指导教学会写的生字

  教师板书:

  11.自己去吧

  小猴学会爬树

  小鸭学会游泳

  小鹰学会飞翔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29

语文教案(精选)11-20

语文教案【经典】12-30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经典)11-16

(精选)语文教案11-25

(经典)语文教案01-19

(经典)语文教案12-06

语文古诗教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