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08 10:04:59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语文教案4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哪个国家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今天,我们要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简要介绍《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内容。

  三、检查预习:

  请学生讲述课文各部分的故事梗概。

  四、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以下问题。

  1、说说你对娜塔莎参加舞会前心情的总体印象。请用简洁的词语来表示。

  兴奋、快乐、紧张、期待、焦急

  2、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藏在他们内心的,你是如何得知的呢?

  通过外化的神态、言行等来体会。

  3、阅读读描写罗斯托夫一家进行舞会准备工作情景的文字(“娜塔莎要去赴她平生第一个大跳舞会——第一部分末”)同学们边听边找体现娜塔莎兴奋、快乐、紧张、期待、焦急等心情的文字。

  讨论: 例如

  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

  ②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③“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我来替你重新别一下,”于是她冲上前去,但是在缩短衣边的女仆们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

  ④“马上,马上就好了……”

  ……

  4、通过外化的言行,我们看到了娜塔莎即将参加舞会时的`心情,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

  活泼可爱,充满热情,善良纯真。

  5、分角色进行朗读,再一次体会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和她的个性特点。

  五、阅读第二部分,以“盛装的娜塔莎”为开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盛装的娜塔莎一开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注意,她非常焦急,急切盼望有位绅士前来邀请,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目光的焦点。当安德来公爵邀请她跳舞时,她一下子变得明朗、快乐起来。而娜塔莎的活泼青春也感染了安德来公爵。

  1、除了娜塔莎外,这部分提到了几位女性?

  别素号娃伯爵夫人,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爱仑。

  2、女性分多种,比如高贵的贵妇、性感的尤物、刻板的老妪等等。以上几位分属什么类型?何以见得?

  别素号娃伯爵夫人:高贵又傲慢的贵妇,因为她被邀请时“微笑地举起手,没有望他,把手放在了副官的肩上”;罗斯托夫伯爵夫人:慈祥和蔼的老妇,因为她介绍娜塔莎给安德来时是“红着脸”的,舞会前在家准备时,也是“难为情”,可见她性格温婉;爱仑:性感风情万种的尤物,跟娜塔莎的对比中可见她丰满性感,“由于受到过上千人的目光的注视,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

  3、娜塔莎和她们相比应该属于哪一种?

  天真纯洁、心无城府的小女孩。

  4、下面就让我们从外貌和个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她何以属于“小女孩”。

  阅读第二部分,找出描写娜塔莎的文字(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等)。

  把刚才找出来的关于娜塔莎描写的语句读一读。

  外貌上看,她符合“小女孩”的称呼吗?

  符合。因为“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肩膀是瘦的,胸脯是不明显的,手臂是细的”。这些都说明她还尚未发育成熟,还是“小女孩”。

  那么,个性上看呢?看个性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看个性要从神态、言行、心理等方面着手。

  “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她的脸上有“失望、焦急”的表情;面对安德来的邀请,她“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她面对安德来,“似乎用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的笑容”说“我等你很久了”,这些都说明她天真,胸无城府,还是个“小女孩”。要知道,一个在交际圈上混迹良久的成熟一点的女孩子,一般会在众人尤其是异性面前努力掩饰自己期待的情绪。另外,她还很羞涩,还不习惯袒肩露臂的装束,“假使不是他们使她相信这是绝对必要的,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这也可见她的纯洁天真,还是个“小女孩”。

  她不被异性关注邀请,就急得“几乎要哭”,一被邀请就,脸色就“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一感受到被异性欣赏,就发挥出色“跳得好极了”,“穿缎子舞鞋的小脚,迅速、轻巧、灵活地跳动着,脸上现出幸福的喜色”,她和安德来跳舞是“那么靠近地扭起身子,对他那么亲密地微笑了一下”,这些都符合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一位妙龄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特别是异性肯定,这既是人之常情,也表现了她微妙的少女情怀。

  这都是从正面对娜塔莎进行描写,有没有侧面的表现?

  有。别人不太注意她,说明她还不是风情万种的成熟的女性,尤其别素号娃伯爵夫人和副官跳舞时完美的表现,更烘托出娜塔莎焦急等待的内心;跟爱仑的比较;安德来与娜塔莎跳舞时后,“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可见娜塔莎是真正活泼年轻的,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以感染他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阅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

  2、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学习本文采用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3、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和格言。

  4、体会本文的演讲和口语特色。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业、敬业、乐业。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

  2、本文论证层次的梳理和论证方法的.辨别。

  3、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领悟和文中某些观点的质疑。

  预习目标:

  一、预习·导学:

  1、走近梁启超(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释词语的含义。

  ①旁骛():②亵渎()():读课文认字与词语及名句的解释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佝偻承蜩倘若亵渎骈进强聒

  ③征引:④骈()进:

  ⑤敬业乐群:⑥断章取义:

  ⑦不二法门:⑧言行相顾:

  ⑨强聒不舍():⑩安其居,乐其业:

  2、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4、文章最后怎样总结的?

  5、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请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6、认真阅读课文二、三遍,想一想: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又是如何来论述自己看法的?

  7、文中的“业”仅是指正式的谋生职业吗?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对文中的内容有疑问或对某些观点有不同见解吗?若有,请写在下面。

  二、课堂展示:

  (一)导入,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2、3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观点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用了哪些方法?试列出本文的提纲。

  2、文章结尾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试用自己的话谈谈“合理的生活”该是怎样的。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二、研读与探讨

  1、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业”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2、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能蔑视普通职业,尤其体力劳动。

  3、论证上的最大特点

  (1)引用经典、格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儒家的《礼记》、《论语》、《老子》、《庄子》等。

  (2)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孔子、朱熹、曾国藩。

  4、“合理的生活”指什麽?

  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对于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认真的做好,并在做事中发现了乐趣,而不是发牢骚。

  (四)合作探究:

  1、仿照示例,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举几个例子。

  2、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3、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中作者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而言不无道理,如今你对他的某些观点、某些说法有疑问或有不同意见吗?若有,试作一简要说明。

  4、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朗读课文,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小结:

  三、巩固·延伸:

  (一)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类型、句子、出处

  (二)联系实际写一篇你对“敬业与乐业”的认识,300字左右。

  (三)阅读第八段回答问题。

  1、作者在开头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息声中谈起,有什么用意?

  2、“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这一句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3、试概括作者列举的四个理由。

  4、试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一个例子。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上呼救》《把握自己》,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络的危害,坚定把握自己,告别吧的决心。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五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上呼救》

  ……

  (5)认识沉湎络的危害──《把握自己》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上呼救》。

  (1)默读课文,思考: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离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如果没有络,结果会怎么样?

  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

  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学校

  (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回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使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

  (2)教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3.重点阅读《把握自己》。

  (1)想一想:从这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

  ①沉迷于的危害: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犯罪……

  ②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它所控制、所奴役。

  (2)课堂讨论。

  怎样理解“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①师生共同历数“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络的危险。

  ③:络中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

  (3)面对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①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②教师宣读“青少年络文明公约”。

  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1.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等,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

  2.谈谈电脑和络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

  教后记

  优点: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缺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深刻。

语文教案 篇4

  【内容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写的是作者回忆儿时在北方农村做柳笛、吹柳笛和尝榆钱的欢乐情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无比幸福和快乐。

  【设计理念】

  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北方农村儿童欢快的生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榆、沐”等生字。

  4.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无比幸福和快乐。

  【重点难点】

  了解北方农村儿童欢快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具准备】

  挂图及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趣,读题质疑

  1.师述:同学们,你们大多的时间都呆在城市里,很少有机会亲近大自然吧?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北方的农村去,看看那儿的小朋友们平日里,都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2.揭示课题,板书。

  3.让学生说说看到题目后想知道些什么,教师归纳。

  A.柳笛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有什么用?

  B.榆钱是什么样子的?味道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生字,教师巡视检查。

  3.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指名回答,教师点拨。

  (课文写的是作者回忆儿时在北方农村做柳笛、吹柳笛和尝榆钱的欢乐情景。)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出示问题,明确要求。

  A.柳笛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有什么用?

  B.榆钱是什么样子的`?味道怎样?

  C.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D.把自己喜欢的文段多读几遍,再与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互相解难。

  4.全班汇报,教师随机指导。

  5.朗读课文,感受快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述: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它充满阳光,快乐无比。好好珍惜童年时光,认真学习,茁壮成长吧!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你快乐的童年生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古诗教案05-27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环保教案10-08